国土房管新闻 - 改革开放30年中的中国地质工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10:02:44
改革开放30年中的中国地质工作

2009-3-2 8:58   来源: 中国国土资源报   李伟锋
弹指一挥间,中国改革开放之路已走过30年。
在这场深刻的变革中,作为经济社会的先行者,中国地质工作不论处在高峰还是低谷,都不遗余力地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与改革开放一道,中国地质工作无论在投入机制、管理机制,还是在找矿成果上都取得了辉煌成就。
在探索改革的阵痛中前行
关于地质工作的改革,很多人认为是从“三化”开始的。作为国民经济的先行者,地勘单位的改革开始时并未落在后面。
1985年,地质矿产部提出了著名的“三化”理论:部分地质成果商品化、地质勘查单位企业化或经营管理企业化、地质队伍社会化。“三化”理论一经提出,立即引起了广泛注意。
客观地说,当时地勘单位已经暴露和遇到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深层次问题。当时地质界将其归结为“一个难点,两个方面问题”。一个难点就是资金供需矛盾突出。两个方面的问题即队伍过大,机制过死。而传统的“任务国家下、资金国家拨、装备国家配、成果国家收”的管理体制限制了国家以外的资本进入地质市场,也制约了地质工作的发展。
1994年,地矿部提出地质工作应该分公益性和商业性两部分。同年8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镕基批示:“地质队伍要逐步转为野战军和地方部队,野战军吃中央财政,精兵加现代化设备,承担国家战略任务;地方部队要搞多种经营,分流人员,逐步走向企业化。”首次明确了地质工作体制改革的方向。
在改革思想的指导下,地勘单位开始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在完成国家地质工作计划任务之外,走上社会,开展了工程勘察和施工、矿产开发和其他多种经营活动。
一时间,地勘队伍开始了向社会进军的热潮,印刷厂、服装厂、冷饮厂、商店、宾馆……然而到后来,大多“第三产业”都难以成功,甚至安置效益也难以实现。改革的先行者河北某队,率先提出要完全实现地质工作市场化,不再依靠政府的地勘费。但遗憾的是,作为一支长期封闭的行业队伍,走向市场伊始,在大的地质市场环境并不具备的前提下,注定了这种尝试的失败。
客观来看,新体制探索期的地质工作,已由计划经济时代的单纯地质找矿转变为“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地质工作已经在探索服务对象、目标任务、资金来源趋向多元化,探索运行机制多样化,地质成果有偿转让,矿产勘查开发(销售)一体化,商业性有偿勘探或合作合资勘查等。但非公有制风险勘查没有起步,矿产勘查的改革和开放呈现双滞后局面,制约了商业性矿产勘查工作的发展。
新体制探索期的地质工作,虽然指明了改革目标和方向,也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由于缺乏统一的理解和认识,没有提出实施改革的原则和具体方案,更缺少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和必要的政策支持,更重要的是尚未培育起健全的勘查市场环境。在此期间,基础地质调查和矿产普查勘探工作不断萎缩,除油气和黄金、白银等少数矿种以外,矿产储量的基本态势是增加少、消耗多,入不敷出;但环境地质工作有所加强,矿产勘查开发一体化开始起步,工程勘察和施工得到很大发展。
从1992年起,我国明确了中央财政安排的地勘费主要用于基础性地质和普查找矿工作,这标志着国家从竞争性产业中正在淡出,对我国地勘工作体制改革有着重要意义。
但是,政企(事)不分、责权不明,队伍臃肿、力量分散,工作重复、效率不高,长期以来形成的历史重负,制约着地质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地质队伍的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每况愈下,地质事业处境艰难,地质单位普遍缺乏凝聚力,人才流失,固体矿产地质工作逐步滑向低谷。
地质工作,到了进一步改革的前夜。
融入地方天高地广
1999年4月20日,改革大幕终于开启。《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改革方案》要求,原地矿所属地质队伍下放到省、区、市管理;同时组建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国家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工作。此后,各工业部门队伍也陆续完成了整体或部分下放。只有武警黄金指挥部的地质队伍没作变动。
中国地勘队伍正式进入了改革期——处于市场经济体制过渡期的地质工作,明确划分为公益性和商业性两部分;组建中国地质调查局,承担国家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工作,属国家事业单位,组成精兵加现代化设备的“野战军”;其余地质勘查单位逐步改组成按照市场规则运行和管理的经济实体,承担商业性地质工作,搞多种经营,分流人员,逐步走向企业化。
这种分体运作使我国基础地质工作程度明显提高。经过几年的运行,一批国家基础地质图件得到更新,填补了青藏高原、大兴安岭地区中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空白。实现1∶100万全国重力调查和航空磁测陆域全覆盖。解决了一系列重大地质问题,发现了大量找矿线索。开展了1∶100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试点,为全面开展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奠定了基础。
中国地质调查局还将基础地质工作的公益性作用拓展到多个领域,与27个省(区、市)合作开展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形成独具特色的农业地质调查、地下水资源等有关地质环境调查评价、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等,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支持。
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地质勘查领域。紫金、招金等矿业集团相继在黄金上游勘查方面加大投入力度。一些民营资本也表现出对地质找矿的兴趣。数据显示,2001年,全国固体勘查投入25亿元,而社会投入已经达到三成。
地质工作行业主管部门——国土资源部积极探索行业管理的方式和途径,先后制定了探矿权采矿权招拍挂、地质勘查资质等管理政策;针对如何更好地服务于行业发展,充分发挥中国矿业联合会、地质勘查协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先后组织了地质勘查论坛、地质钻探技术培训等活动。
客观地说,管理体制改革初期,正好遭遇我国地质工作的低潮期。在这一时期,地质勘查单位不仅要应对国家地质工作投入锐减后,队伍生存面临严重困难的现实,而且要面对全新的地质工作环境。因为,地方政府缺乏地质工作管理经验与人才,对地质工作的规律也缺乏深入细致的了解与研究。在这种局面下,属地化管理的地质勘查单位除积极与地方政府沟通外,通过开展工程地质、农业地质、环境地质等业务,努力将自己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
各地方政府经过这一时期的实践,也逐步探索出各具特色的管理模式。
这个时期,伴随着国际国内矿产资源新一轮需求热潮的到来,中国地质工作也在大刀阔斧改革后,逐步走向新辉煌。
地质工作迎来又一个春天
千呼万唤始出来。2006年1月20日,《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在百万地质大军的瞩目中高调出台。与以往文件不同的是,《决定》不仅为地质工作谋划了一段时期的未来,还给出了改革与发展的具体措施。
在《决定》中,可以看到这样的表述:要健全公益性地质工作体系,加强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建设,建立矿产资源勘查投入良性循环机制,完善商业性矿产资源勘查机制,培育矿产资源勘查市场,深化国有地质勘查单位改革,扩大地质领域对外开放,以完善地质工作体制机制;要推进地质科技进步,积极发展地质教育,加快地质人才开发,以增强地质科技创新能力;要加强对地质工作的领导,科学编制和实施地质勘查规划,做好地质勘查行业管理工作,强化矿业权管理,发挥地质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提高地质工作管理水平。
《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发布后,国土资源部加大了对《决定》的贯彻落实力度的检查,并对属地化改革以来中央给予地勘单位的优惠政策进行了梳理,通过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进一步明确了转增资本金等优惠政策。各种配套政策的陆续出台,使地质工作一步步得到了加强。就在今年,全国地质勘查规划和地质勘查资质管理条件等也适时推出。
以《决定》出台为标志,地质工作迎来了又一个春天。
事实也正如此,自《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发布实施以来,国土资源部着力建设地质工作管理新机制——健全勘查资质分类分级标准,完成市场准入管理;制定行业技术标准、规范、规程管理;推动行业技术进步与创新;加强行业引导与监督管理;制定地质勘查规划和行业发展战略及促进地质勘查行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强化地质勘查行业信息服务。
数年来,中央财政在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大调查中共投入80多亿元,顺利实施了3500多个项目。新发现矿产地800余处,其中大型以上60余处,提交一批新增资源量,其中铜3200万吨、铅锌7800万吨、铁矿石7.6亿吨、钾盐4亿吨、磷矿石8.5亿吨,形成若干国家级矿产资源基地雏形。中央方面,专门用于重点成矿区带、重点矿种的20亿元中央地勘基金启动。许多省份也相继建立起省级地勘基金。
国土资源大调查和地勘基金项目,有力地拉动了商业性勘查,矿产勘查正在成为社会热钱投入的重点区域。
数据表明,我国固体矿产勘查投资总量2001年为25亿元,2005年为60亿元,2006年为66亿元。而且,我国固体矿产勘查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加速形成,固体矿产勘查投入构成由2001年政府出资占70%、社会资金投入占30%的格局,变为目前政府出资占30%、社会资金投入占70%,而且这一变化是在政府加大投入的情况下出现的。云南、山东等地社会资金投入固体矿产勘查的比例达80%以上。
许多地勘单位抓住机遇加快了发展步伐。比如,内蒙古地矿局在2003年还是产值只有区区2.5亿元的地勘单位。借加强地质工作的东风,该局以矿业权经营为核心,积极探索探采结合的路子,经过4年的发展,产值已经超过40亿元,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起伏皆峥嵘。这就是新中国的地质工作和地勘队伍。作为国民经济的先行官,地质工作承载了更多的光荣与使命。中国地质工作伴随着改革开放,走过了探索机制体制改革的30年,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30年。毫无疑问,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地质工作还要认真探索未来的发展之路。可以肯定的是,无论前路是坦途还是坎坷,中国地质工作将一如既往地创造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