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 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4 00:31:34

丘陵

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
丘陵
英文名称:
hill
定义:
高低起伏,坡度较缓,连绵不断的低矮隆起高地。海拔高度在500m以下,相对起伏在200m以下。
所属学科:
地理学(一级学科) ;地貌学(二级学科)
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百科名片

丘陵为世界五大陆地基本地形之一,是指地球表面形态起伏和缓,绝对高度在500米以内 ,相对高度不超过200米,由各种岩类组成的坡面组合体 。坡度一般较缓,切割破碎,无一定方向。中国自北至南主要有辽西丘陵,淮阳丘陵和江南丘陵等。黄土高原上有黄土丘陵。长江中下游河段以南有江南丘陵。辽东,山东两半岛上的丘陵分布也很广。

目录[隐藏]

释义
现代地理学概念
丘陵的分类
形成原因
我国的丘陵
  1. 东南丘陵
  2. 江南丘陵
  3. 浙闽丘陵
  4. 两广丘陵
  5. 辽胶丘陵
  6. 山东丘陵
  7. 川中丘陵
  8. 江淮丘陵
世界最大的丘陵
丘陵的开发
  1. 范围
  2. 种植制度
  3. 主要玉米品种
  4. 生产条件
古代人物


  

 释义

  词目:丘陵   拼音:qīu líng   基本解释:[hills] 地形的一种,指地势起伏不平,连接成大片的小山   详细解释:   1. 连绵不断的山丘。

《易·坎》:“天险,不可升也;地险,山川丘陵也。”《汉书·晁错传》:“土山丘陵,曼衍相属。” 宋 梅尧臣 《李审言归郑州》诗:“尝从京索间,跃马望春山,气象归王国,丘陵接 汉 关。” 郭沫若 《苏联纪行·六月十八日》:“九时顷到 克拉齐 。途中所见多系不毛之地,一望砂原,无丘陵可见。”   2. 比喻高大或多。  晋 葛洪 《抱朴子·广譬》:“凡夫朝为蜩翼之善,夕望丘陵之益,犹立植黍稷坐索於丰收也。”   3. 坟墓。  唐 聂夷中 《劝酒》诗之一:“人无百年寿,百年复如何……岁岁松柏茂,日日丘陵多。” 元 周德清 《满庭芳·看岳王传》曲:“闪杀人望旌节中原士夫,误杀人弃丘陵南渡銮舆。”

现代地理学概念

  丘陵一般海拔在200米以上,500米以下,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200米,起伏不大,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的地形。  丘陵一般没有明显的脉络,顶部浑圆,是山地久经侵蚀的产物。  习惯上把山地,丘陵和崎岖的高原称为山区。丘陵在陆地上的分布很广  

,一般是分布在山地或高原与平原的过渡地带,在欧亚大陆和南北美洲,都有大片的丘陵地带。丘陵地区降水量较充沛,适合各种经济树木和果树的栽培生长,对发展多种经济十分有利。

丘陵的分类

  各地对丘陵的定义不十分一样。在相对而言比较平坦的地方高度差50米就可能可以被称为丘陵,而在山地附近可能在高度差100到200米以上才会被称为丘陵。 结构丘陵的形态和结构相当“偶然”: 它没有非常明显的地形构造这反应了丘陵形成时风化过程的因素丘陵中的河流很少象山脉那样流向平行。这是因为丘陵的形成原因往往与山脉的形成原因不同。山脉一般是通过地壳运动造成的褶皱和断层,河流一般沿这些断层流行,因此一般在山脉平行。   丘陵中的居民点即有在高处的,也有在低处的,很少有一至的特征(其主要原因在于过去人类建立居民点时考虑日照时间、水源、背风等因素,而丘陵地区这些因素非常混杂,因此成立的居民点也非常多样)同样地丘陵地区的田野的排布也非常多样在善于耕作的丘陵地区丘陵的小结构就更加明显了:丘陵地区内的田野面积一般比较小,每块田野里的作物也不同,往往粮食、蔬菜、果园和树林混合。  按相对高度分为 :200米以上为高丘陵 ,200 米以下为低丘陵 ;按坡度  

陡峻程度分为 :>25°以上称陡丘陵,<25°称缓丘陵;   按不同岩性组成可分为:花岗岩丘陵、火山岩丘陵、各种沉积岩丘陵,如红土丘陵、黄土梁峁丘陵等;按成因又可以分为:构造丘陵、剥蚀-夷平丘陵 、火山丘陵、风成沙丘丘陵、荒漠丘陵、岩溶丘陵及冻土丘陵等; 按分布位置可分为:山间丘陵、山前丘陵、平原丘陵,在洋底,称为海洋丘陵等。丘陵地区,尤其是靠近山地与平原之间的丘陵地区,往往由于山前地下水与地表水由山地供给而水量丰富,自古就是人类依山傍水,防洪、农耕的重要栖息之地,也是果树林带丰产之地。因其风景别致,可辟为旅游胜地。

形成原因

  小的山脉的风化不稳定的山坡的滑动和下沉风造成的堆积冰川造成的堆积植被造成的堆积河流造成的侵蚀火山和地震史前陨石人造:比如露天开矿造成的堆积、古代居民点造成的堆积等等,此外还有园林工艺故意造成的丘陵地区,比如高尔夫球场等 地球表面形态起伏,绝对高度在500米以内 ,相对高度不超过200米,由各种岩类组成的坡面组合体 。  坡度一般较缓,切割破碎,无一定方向。

 我国的丘陵

  中国的丘陵约有10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十分之一。自北至南主要有辽西丘陵,淮阳丘陵和江南丘陵等。黄土高原上有黄土丘陵。长江中下游河段以南有江南丘陵。辽东,山东两半岛上的丘陵分布也很广。

东南丘陵

  东南丘陵是北至长江,南至两广,东至大海,西至云贵高原的大片低山和丘陵的总称。它包括安徽省、江苏省、江西省、浙江省、湖南省、福建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部分或全部。海拔多在200至600米之间,其中主要的山峰超过1500米。丘陵多呈东北--西南走向,丘陵与低山之间多数有河谷盆地,适宜发展农业。  东南丘陵地处亚热带,降水充沛,热量丰富,是中国林、农、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很大的山区。

江南丘陵

  江南丘陵由一系列北东—南西走向的雁行式排列的中山、低山和位于其间的一系列丘陵盆地组成。平均海拔500~1000米,高峰可超过1500米。主要山地有雪峰山、幕阜山、九岭山、武功山、九华山、黄山、怀玉山等。盆地主要由红色砂页岩或石灰岩组成,海拔100~400米。规模较大的有湘潭盆地、衡阳—攸县盆地、吉(安)泰(和)盆地、金(华)衢(县)盆地等。本区属典型的亚热带景观,夏季高温,年降水量1200~1900毫米。天然植被为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地带性土壤是红壤和黄壤。这里是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除水稻外,棉花、苎麻、甘薯、经济林木的油茶、油桐、鸟柏、茶以及柑桔等,都占有重要地位。

浙闽丘陵

  浙闽丘陵位于武夷山、仙霞岭、会稽山一线以东的东南沿海,地形上山岭连绵,丘陵广布,海岸曲折,岛屿众多,平原和山间盆地狭小而分散。有二列与海岸平行的山岭组成地形的骨架。最西一列是以武夷山为主干,向东北与仙霞岭、会稽山相连。其中武夷山、仙霞岭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主要由古老变质岩和古生界地层组成。第二列由西南向东北有博平岭、戴云山、洞宫山、括苍山和天台山等,平均海拔800米左右,高峰超过1500米,主要由流纹岩和花岗岩组成。这列山岭以东则过渡到沿海丘陵和台地,其中夹有一些河谷盆地和海积平原。本区依山濒海,气候受海洋影响很深,年降水量1400~1900毫米,≥10℃积温5000~6500℃,作物一年二熟至三熟。植被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是我国南方主要林区之一。保存有大面积的原始林和不少珍稀野生动物。已建有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盛产柑桔、茶、油茶、油桐等亚热带经济林木。

两广丘陵

  两广丘陵是广西、广东两省大部分低山、丘陵的总称。东部多系花岗岩丘陵,外形浑圆、沟谷纵横,地表切割得十分破碎;西部主要是石灰岩丘陵,峰林广布,地形崎岖,风景优美。主要山脉有十万大山、云开大山、莲花山等。丘陵海拔多在200~400米,少数山峰超过1000米。本区属  

南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1月平均气温10~15℃,日均温>10℃的天数在300天以上,台风和暴雨频繁。植被为季风常绿阔叶林,土壤为赤红壤,盛产荔枝、龙眼、橄榄、香蕉、柑桔等水果。但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

辽胶丘陵

  辽东丘陵,长白山地的延续部分,呈华夏向,构造上属华北地台辽东隆起带。古老的基底变质岩系在铁岭、营口、丹东等地广泛出露,含有丰富的铁矿和菱镁矿。千山为辽东丘陵的主干,海拔500~1000米,少数山峰超过1000米,如步云山、黑山、绵羊顶子山。山地两侧为400米以下的丘陵地,面积广阔。因受海洋季风影响,年降水量可达650~1000毫米,偶有台风过境,形成局部洪涝灾害。地带性植被为赤松和栎林为主的暖温带落叶阔叶林,随着地势增高,分布有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和岳桦矮林,是中国柞蚕和暖温带水果基地。

山东丘陵

  山东丘陵位于黄河以南,大运河以东的山东半岛上,面积约占半岛面积的70%。它是由古老的结晶岩组成的断块低山丘陵。突兀在丘陵之上的少数山峰,虽海拔高度不大,但气势雄伟,如泰山海拔1524米,巍峨挺拔,自古就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喻。  半岛中部的胶菜平原将山东丘陵分隔为鲁东和鲁中丘陵两部,在鲁中丘陵区分布着一片方山丘陵,当地称为“崮子”,如孟良崮、抱犊崮等。山东半岛也是我国温带果木的重要产地,如烟台的苹果、莱阳的梨等都非常著名。

川中丘陵

  中国最典型的方山丘陵区。又称盆中丘陵。西迄四川盆地内的龙泉山,东止华蓥山,北起大巴山麓,南抵长江以南,面积约8.4万平方公里。以丘陵广布、溪沟纵横为其显著地理特征  本区是四川东部地台最稳定部分,大部分地区岩层整平或倾角甚微,经嘉陵江、涪江、沱江及其支流切割后,地表丘陵起伏,沟谷迂回,海拔一般在250-600米,丘谷高差50-100米,南部多浅丘,北部多深丘,为四川省丘陵集中分布区。同时软硬相间的紫红色砂岩和泥岩经侵蚀剥蚀后常形成坡陡顶平的方山丘陵或桌状低山,丘坡多呈阶梯状,多达3-4级。仅剑阁和苍溪一带,属由白垩系砾岩组成的地区,地表经褶皱后成为单面低山。威远和荣县一带也分布有石灰岩低山。  川中丘陵西缘的龙泉山为东北向狭长低山,是岷江和沱江的天然分水岭,亦是川中丘陵和川西平原的自然界线,长约210公里,宽约10-18公里,海拔700-1000米,最高处1059米。

江淮丘陵

  江淮丘陵是秦岭、大巴山向东的延伸部分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面积约2万平方公里。东部、南部较高,海拔多在100---300米之间。东部张八岭和凤阳山地区,海拔一般在100---200米之间。江淮丘陵长期处于侵蚀剥蚀环境,地面基本上已被夷平,表现为波状起伏的丘陵和河谷平原。江淮丘陵位于北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带上,气候、植被、土壤等都有明显的过渡性特征。江淮丘陵包括哪些地区江淮丘陵区:地处安徽省中部,包

世界最大的丘陵

  哈萨克丘陵(KazakhskiyMelkosopochnik)  哈萨克丘陵,亦称“哈萨克褶皱地”。哈萨克斯坦中、东部丘陵。位于哈萨克斯坦中部。北接西西伯利亚平原,东缘多山地,西南部为图兰低地和里海低地。东西长约1200千米,南北宽约400-900千米。海拔300-500米。西部较平坦,平均海拔300-500米,宽达900公里;东部较  

高,平均海拔500-1,000米,宽400公里,地表受强烈切割。哈萨克丘陵面积约占哈萨克斯坦的五分之一。有克孜勒塔斯(海拔1,566米)、卡尔卡拉雷(海拔1,403米)、乌卢套、肯特(海拔1,469米)和科克切塔夫等山。为古老的低山台地。经过长时间的风化侵蚀,地表较平坦,多沙丘和盐沼。由于深居内陆,地面又坦荡单调,年降水量仅200毫米左右。7月平均气温24℃,冬季由于北部没有高山屏障,北方冷气团长驱直入,气温可降至-30℃以下,气温年较差大,是典型的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属荒漠、半荒漠地带。自北向南分属草原带(已开辟大片耕地)、半荒漠带。东南部在巴尔喀什湖附近为荒漠带。山区有松林。生荒地用作牧场。矿产资源主要有铜、铅、锌、铬、煤、铁、石油、天然气和铝土矿等。

 丘陵的开发

  由于玉米种植范围广,适应性强。很多丘陵地区已经开发出玉米种植区。例如中国南方丘陵地区,现在已经广泛种植玉米。

范围

  南方丘陵玉米区分布范围很广,包括广东、海南、福建、浙江、江西、台湾等省的全部,江苏、安徽的南部,广西、湖南、湖北的东部。  本区属亚热带和热带湿润气候,气温较高,雨量丰沛,适宜农作物生长的时间长达220-360天,适合玉米生长发育的有效积温时间在250天以上。年降雨量1000-1800毫米,分布均匀,全年日照1600-2500小时,一年四季都可以种植玉米。但本地区的气候条件更适合种植水稻,所以玉米面积较少,而且不够稳定。但该地区发展秋冬玉米生产的条件较好,潜力很大。

种植制度

  本地区历来实行多熟制,从一年两熟到三熟或四熟制,常年都可种植玉米,但主要作为秋冬季栽培。代表性的种植方式有:  小麦-玉米-棉花 (江苏)  小麦(或油菜)-水稻-秋玉米(浙江、湖北)  春玉米-晚稻(江西)  早稻-中稻-玉米(湖南)  春玉米(套种绿肥)-晚稻(广西)  双季稻-冬玉米(海南)  本区秋玉米主要分布在浙江、江西和湖南、广西的部分地区,常作为三熟制的第三季作物,兼有水旱轮作的效果。冬玉米主要分布在海南、广东、广西和福建的南部地区,60年代以后发展成为玉米、高梁等旱地作物的南繁育种基地,80年代以后又逐渐成为我国反季节瓜菜生产基地。玉米在多熟制中成为固定作物,也是水旱轮作的重要成份。  本地区具有育苗移栽玉米的丰富经验,例如浙江、江西、湖南等省秋玉米区,一般采用营养钵育苗,收获中稻后及时移栽玉米,能显著提高玉米产量。

主要玉米品种

  南方丘陵地区玉米面积比较小,能够种植一些亚热带玉米品种,但冬季种植的品种要求耐低温和较早熟,还要求抗多种病虫害,如:茎腐病、锈病和纹枯病等。本地区种植的品种主要有:桂顶1号、掖单13、雅玉2号、掖单12、郧单1号等。

生产条件

  南方丘陵玉米区人多地少,水热资源丰富,生产技术水平较高,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和多种经济作物生产基地。但土壤质地差,红黄壤肥力较低,土壤侵蚀严重。在土地利用上重水田轻旱地。在丘陵旱地上,农田水利设施较差,玉米栽培管理粗放,产量较低。当地农民和技术人员缺乏玉米种植经验和适应品种,也限制了玉米产量水平的提高。  南方各省是商品玉米的主要消费地区,每年从北方调运或从国外进口大量玉米。许多农民不得不用稻谷饲养畜禽,很不经济。南方发展秋冬玉米生产将缓解一部分供需矛盾,有利于建立可持续增长的农业生产结构。同时,随着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增施肥料,扩种绿肥,提高地力,将有利于扩大秋冬玉米的生产发展。[1]

古代人物

  丘 陵, 明(1368~1644),兰阳人,一说兰陵人,字志高,宣德(1426-1435)间乡举第一。授平乡(今河北平乡县西南平乡)知县,有惠政,奏留复任,升淮安(今江苏淮安市)知府。拾流遗,举节孝,兴学劝农,开垦荒田,以治行卓异,赐锦衣一袭,燕礼部,升山西左布政使。致仕归,有《芸菴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