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家讲坛:梦红楼,金陵十二钗(10)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09:07:19

自家讲坛:梦红楼,金陵十二钗(10)

(2010-06-01 08:43:27)转载 标签:

杂谈

                                自家讲坛】

梦红楼,金陵十二钗(10)

 


我眼中的王熙凤(上)

 

      在《红楼梦》中,王熙凤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王熙凤是贾母的孙媳妇,是贾赦和邢夫人的儿媳妇,是王夫人的内侄女,是贾琏的妻子,是巧姐的娘,是贾蔷和贾荣的婶子,是贾瑞的嫂子,是探春的堂嫂子,是迎春的亲嫂子,是惜春的叔嫂子,是林黛玉的姑表嫂子,跟贾宝玉是姑表兄弟,跟薛宝钗是姑表姊妹……

      是书中大家命名的“凤辣子”、是“泼辣妇”、是“夜叉婆”、是“夜叉星”、是“巡海夜叉”、是“阎王老婆”、是“有名的烈货”……还是兴儿乘着酒兴向尤二姐评论的“心里歹毒、口里尖快”、“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里一把刀,都全占了。”的女人……

      我觉得,她是一个香辣、麻辣、泼辣、酸辣、毒辣“五辣俱全”的,深得贾母恩宠和王夫人赏识的,贾家荣府实际掌权的女子,是女人中的极品。

      王熙凤是《红楼梦》里的重要人物,也是作者塑造得最丰满、最成功的人物。在《红楼梦》这部大书里,恋爱故事中少不得宝玉、黛玉和宝钗,家庭内部生活结构中少不得王熙凤。如果把王熙凤这一人物从书中抽了出去,恐怕《红楼梦》的全部结构故事就要坍塌下来。

      自“红学”以来,对这一人物的认识,从来见仁见智,但大都把她当作一个“反面人物”对待。而我们对一个人的评价,不管现实生活中的人,还是文学作品中的人,都应该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去分析。

      我觉得,曹雪芹写王熙凤,并不是作为一个坏人,至少不是作为一个纯粹的坏人来写的。为什么这么说?让我们深入到《红楼梦》中,去探寻我眼中的王熙凤的人生轨迹吧。

                                    美丽、乖巧、聪明,女人中的极品
王熙凤是个美丽的女人。美丽是一个女人的资本,论长相王熙凤绝对是个美人坯子。

    “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王熙凤就出生在这样一个高贵而握有重权的金陵王家。王家和贾、史、薛三家本是同等地位的大门阀,而且世代联姻,互相支持。后来三家都逐渐衰落,独有王熙凤的叔叔王子腾从京营节度使升任九省都检点,是统领军权、声势显赫的人物,贾、薛两家都仰仗他。

      王熙凤出生以后,被当作男儿教养,她广泛接触上层社会的熏陶,见识各种各样的生活,因此具有普通闺秀所没有的待人处事的能力。

      嫁到贾府作了大房的孙少奶奶,既是二房王夫人的内侄女,又被派充荣府管理家务,是贾府的实际统治者。周瑞家的曾对刘姥姥介绍说:“这位凤姑娘虽小,行事却比别人多大呢。如今出落的美人儿一般的模样儿,少说些有一万个心眼子,若要赌口齿,十个会说话的男人也说不过她呢!”贾珍也说她“从小儿顽笑时就有杀伐决断,如今出了阁,越发历练老成了。”

      她到底美是哪?在书中第三回出场时有精彩的描述:“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一出场便满堂惊艳。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的王熙凤又特别善于妆扮自己,穿的是满身锦绣,珠光宝气。难怪曹公说她是“美的恍若神妃仙子”!这种美又独独是一种“冷艳”型的美,对于贾瑞之类的好色之徒那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从贾瑞愿在“风月宝鉴”虚幻一回直至搭上小命这事实可见,王熙凤的美并不是吹嘘出来的!

      如果单单要就王熙凤的美作个比方,我想最好是是比喻是酒,是一种包装精致、香醇漫溢,而又辣醉过人的烈酒。
王熙凤是个乖巧的女人。女人能乖巧一点,就会更惹人喜爱。王熙凤的乖巧不仅表现在嘴皮上,还表现在行事上。她说话幽默诙谐,哪里有王熙凤,哪里就有欢乐。

      我们且看书中凤姐第一次出现的情景──
      一语未完,只听后院中有笑语声,说:“我来迟了,没得迎接远客!”黛玉思忖到:“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如此,这来者是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拥着一个丽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
      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得泼皮破落户儿,南京所谓‘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
       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量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第三回)
      首先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而且人皆屏息,她独放诞。特别是神情活跃,装饰辉煌,气势更是高人一等。在这顷刻之间,王熙凤先是细细打量黛玉,称赞她生长得“标致”,接着又称赞她的“通身气派”,由外及里,而又都落在老祖宗的身上:因这“标致”和“通身气派”,就不应该是老祖宗的外孙女,而应该是“嫡亲的孙女”,这样以来,表面上赞美黛玉的话,就全都变成赞美老祖宗的话了。
      贾母见了黛玉,想起最疼爱的唯一的女儿偏偏早死了,正在伤心,本来不是一个有欢乐气氛的愉快场面。王熙凤一进来,整个气氛变了,活跃起来了,悲伤的场面没有了。贾母高兴起来,在全书第一次写“贾母笑道”,说明王熙凤确有不同寻常的可爱之处。“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有乖巧而富有心计的凤姐,说话时才能不假思索就能表达得这么精细,这么准确。她说这话时还能配合着动作:
      用帕拭泪。贾母笑答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这凤姐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
      这段话也是说得绝顶乖巧的。她十分懂得,讨好老祖宗,有时候要直接称赞,有时候又要采取曲折迂回的办法,她都能根据具体情况的不同,掌握得恰到好处。这便是她做人的艺术。在这里,此情此景之下,说她心里只有黛玉,比直接说心中只有老祖宗更能讨得贾母的欢心。
      还比如在二十九回中,贾宝玉和林黛玉吵架,贾母要王熙凤去劝和,王熙凤回来对贾母说:“我说他们不要人费心,自己就会好的。老祖宗不信,一定要我说和。赶到我到那里说和,谁知两个人在一块儿对赔不是呢。倒像黄鹰抓住鹞子的脚,两个人都扣了环了,那里还要人去说呢?”这黄鹰抓鹞子的脚就是形容两人难舍难分,凤姐一席话顿时把满屋子的人说得都笑起来。难怪薛姨妈都夸奖她说:“你们只听凤丫头的嘴,倒像倒了核桃车子似的!”嘴巴甜如果再加上行事周全,就更讨人喜欢了。作为孙媳妇在贾母面前王熙凤总会变着法子讨老太太欢喜,比如和老太太玩牌,总是故意输给老太太。

      这种行事的乖巧,她又会因人而异,她待老太太是“哄”,待王夫人是“敬”,待黛玉众姐妹是“亲”,待宝玉是“宠”。   

      做贾府的当家媳妇是不容易的。在那长辈、平辈、小辈、本家、亲戚和男女奴仆之间,彼此都有着极复杂的矛盾,若不具备独到的机变才能,一个孙媳妇辈的年轻女子是会被压得粉碎的,可是她凭着自己的才智与苦心,竟能见风使船,应付自如。

      她是从大房借到二房管家的,刑夫人和贾赦越来越不喜欢她,说王熙凤攀着高枝儿飞了,不把他们放在眼里。而贾母对大房的关系又是很淡薄的。贾赦想讨鸳鸯做小老婆,结果讨了好大一个没趣。

      在这场风波里,凤姐表现得很巧妙。当她听婆婆说大老爷也就是她的公公想讨老太太屋里的鸳鸯,并示意她去办时,马上直截了当地说,这不行,太太知道老太太平时“很喜欢我们老爷么”?意思是不喜欢,还是趁早别去碰钉子了。刑夫人昏庸透顶,根本听不进这样的话,马上训了凤姐一通。凤姐知道刑夫人爱闹左性,劝她也没有用,就玩手腕,陪笑着说道:“太太这话说得极是,我能活了多大,知道什么轻重……”凤姐顾虑她先回那府里去,万一走漏了风声,引起刑夫人的多疑,找了一个太太车拔了缝在修的借口,同刑夫人一起坐车过去,到了那边,又借故处理别的事脱身走开。她知道贾母一定会大发雷霆,不能随着刑夫人一起在贾母跟前露面,有意让刑夫人一个人去,而刑夫人去了后果然勾起贾母一腔怒火,碰了一鼻子灰。

      这就是凤姐,这次她使出了浑身解数,真可以说是八面玲珑,但这还不是凤姐待人艺术的最佳表现处。

      第三十八回,写贾母带着一大家子人在盖于池上的藕香榭欣赏风景,心里高兴,就说起小时候在枕霞阁玩儿,不小心失足掉进了水里没有淹死,救起来头上却碰破了一块,现今鬓角上还有指头顶儿大的一个坑儿。在这种情况下,一般人是无法下手说好的,可聪明的凤姐却说出了一篇不同凡响的话来:
      凤姐不等人说,先笑道:那时要活不得,如今这大福可叫谁享呢!可知老祖宗从小儿的福寿就不小,神差鬼使碰出那个窝儿来,好盛福寿的。寿星老儿头上原是一个窝儿,因为万福万寿盛满了,所以倒凸高出来了。”
      这就是凤姐的乖巧,贾母老了,渴望长寿,她就专在福、寿两个字上发挥。她拿寿星老儿做个隐喻,又巧为解释,跟老祖宗挂上钩,并落实到老祖宗最喜欢听的“万福万寿”上来。只有那份心意而无凤姐那份机巧的人,只会说“寿比南山,福如东海”一类干巴巴的套话,像如此有血有肉、有滋有味的话,是只有凤姐才说得出的。不仅如此,她的机敏,她的才智,在书中还有多处表现:
      王夫人疑惑大观园中的绣春囊是她所有,她很委婉地洗刷了。
      王善保家的怂恿着王夫人搜检大观园,她心里觉得这是一种轻举妄动,也伤害了荣府当家少奶奶的面子,她就自己站在侧面,消极参加,留给探春去给王善保家的迎头痛击。
      凤姐生病,探春暂代家务,她很快的感觉到必会拿她“做法子”,同时也能识透探春的“新政”也比不会真正推行,于是就以退让迁就态度避免冲突。
      李纨带领众姊妹声势浩大地找她加入诗社,她知道这不过是要她出钱,她就答应做“监诗御史”职务,先出五十两银子,免得被人看作是“大观园中的反叛”。
      从农村来告帮的刘姥姥忽然为贾母所欣赏,她立刻发觉这是老太太最妙的消遣品,就把这乡下老太太当作宝贝看待了。
王熙凤是个聪明的女人。漂亮的女人如果再兼容智慧则更加迷人。王熙凤心智过人不仅仅体现在点点滴滴的小事上,在一些重难问题更能显露出来。

      她一开始就看定了宁国府的五大弊端:“头一件事是人口混杂,遗失东西;第二件,事无专执,临期推诿;第三件,需用过费,滥支冒领;第四件,任无大小,苦乐不均;第五件,家人豪纵,有脸者不服钤束,无脸者不能上进。”这是多么全面,又多么明敏!她都对症下药,加以整顿:首先是分班管事,职责分明;其次精细考查,不容混冒;第三赏罚分明,树立诚信。
      她的聪明在于她能游刃有余地面对生活的一切。比如,面对自己不喜欢的男人的无理纠缠,怎么办呢?恐怕很多的女人要不就是当面“一耳光”,要不就是“惹不起我就躲”。第一种情况可能会适得其反,纠缠说不定会变本加厉;第二种情况躲都会躲得人心惶惶。可王熙凤可谓是善于用招呀,布个“相思局”,一个“太极拳”把你挟过来又推出去,让此人见识见识凤姐姐的厉害。其中确实是让贾瑞吃尽了“相思”苦头,以致于“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到最后都不知是怎么回事?!

      对于女人还有一件事也是难以处理,那就是如何应对丈夫的出轨?很多女人可能会“一哭二闹三上吊”,孰不知,结果会适得其反。做为琏二奶奶,如何让丈夫中断“包二奶”之事呢?要知道贾二舍是偷娶尤二姨的,可没有明媒正娶呀。这口气可怎么能咽下?“凤姐越想越气,歪在枕上只是出神,忽然眉头一皱,计上心来”,这一计概括起来是“退一步温柔对待,宽一步团结亲友,纵一步借用他刀”,这四方奔走如施“八卦阵”,最后温柔一刀让二奶永远退出。做得如此完美,这其中不能没有智慧。虽许多看客都言说王熙凤这是“狠毒”,可这更是保障一个妇女自身的权利。

      因此,她才赢得了上上下下的尊重和权威,书中这样说道:

    “宁府中人知凤姐厉害,自此个人兢兢业业,不敢偷安。”
    “凤姐自己威重令行,心中十分得意。”
    “凤姐虽然如此之忙,亦因素性好胜,惟恐落人褒贬,故费尽精神,筹划得十分整齐;于是合族中上下人等,无不称赞……一切张罗招待,都是凤姐一人周全承应。合族中虽有许多妯娌,……俱不及凤姐举止大雅,言语典则;因此也不把众人放在眼里;挥霍指示,任其所为,旁若无人。”……
      王熙凤的聪明才干,还突出地表现在她的口才上。她随时顺口而出的动人说笑,使读者如闻纸上有声;而且,只有她一个人才能说得出那些语言。在曹雪芹笔下,王熙凤的语言几乎时时刻刻和王熙凤同在,偶然她因病因故“缺席”,人们便会感到寂寞。当她协理宁国府处境顺利之后,贾琏从南方回来,夫妻见面──
      ……凤姐便笑道:“国舅老爷大喜!国舅老爷一路风尘辛苦!小的听见昨日的头起报马来说,今日大驾归府,略预备了一杯水酒掸尘,不知可赐光谬领否?”贾琏笑道:“岂敢,岂敢!”贾琏遂问别后家中诸事,又谢凤姐的辛苦。凤姐道:“我哪里管得上这些事来,见识又浅,嘴又笨,心又直,‘人家给个棒槌,我就拿着认作针’了。脸又软,搁不住人家给的两句好话儿。况且又没经过世事,胆子又小,太太略有点不舒服,就爀的也睡不着了。我苦辞过几回,太太不许,倒说我图受用,不肯学习。那里知道我是捻着把汗呢?一句也不敢多说,一步也不敢妄行……更可笑那府里蓉儿媳妇死了,珍大哥再三在太太跟前跪着讨情,只要请我帮他几天,我再三推辞,太太做情应了,只得从命,──到底叫我闹了个马仰人翻,更不成个体统。至今珍大哥还抱怨后悔呢。你明儿见了他,好歹陪释陪释,就说我年轻,原说见过世面,谁叫大爷错委了他呢。“(第十六回)
      谁都知道,这分明是故意撒谎,她偏说得美妙动听。贾母为了贾赦讨鸳鸯做妾而大生气,一家人都吓得战战兢兢,这时候是她显本事的机会了。她首先假意地反派了贾母的不是──
      凤姐儿道:“谁教老太太会调理人,调理得水葱儿似的,怎么怨得人要?我幸亏是孙子媳妇,若是孙子,我早要了,还等到这会子呢。”……
      贾母笑道:“你带了去,给琏儿放在屋里,看你那没脸的公公还要不要了!”凤姐道:“琏儿不配,就只配我和平儿这一对烧糊了的卷子和他混罢。”
      王熙凤缺乏文化教养,不会吟诗联句、行酒令打打迷等,但在“芦雪庵争联即景诗”的时候,她也居然上来了一句著名的“一夜北风紧”。她心灵口利,谈笑风生,博得男女老少卑尊的喜悦。

      可以说,凤姐首先是以她出众的美貌,讨人喜欢的乖巧和出众的才华取胜的。

      欲知王熙凤的其它特点,请待下篇《我眼中的王熙凤(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