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付惱人濕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4 01:22:04

對付惱人濕疹

 

 

濕疹是夏日最普遍的皮膚疾病,發作時往往奇癢無比,擾人心神,由於病因複雜,難以完全斷根,醫師以藥物協助,日常居家與飲食控制,則有賴患者共同預防,才能收效。

 

濕熱氣候,皮膚疾病容易在夏天誘發,根據統計,有超過1/4的人口曾經罹患過各類濕疹。雖然罹患濕疹不能算是疾病,但是發作起來卻令人奇癢無比,還可能因此造成無法專注的精神負擔,不容小覷。

 

濕疹成因分內、外兩大類

有些人一到夏天就容易出現皮膚搔癢,有時癢到難以克制,皮膚表面就會出現紅疹、丘疹或水皰等。濕疹在臨床上可概分為急性及慢性兩種型態,急性可能因為搔癢嚴重,有滲液現象,經過治療之後,反覆發作,就成了慢性濕疹。

 

濕疹發病原理,不外內因性與外因性兩種。

 

外因性主要來自於環境,人體處於高溫濕熱的環境中,汗酸刺激皮脂分泌誘發病情,其他如皮膚接觸不良材質的衣服、化妝品或金屬裝飾品等,甚或地球嚴重暖化,接受紫外線的照射,都可能產生過敏反應,引起濕疹病變。因此,誘發濕疹外在病因,每個人不盡相同。

 

內因性則與個人「體質」有關,除了先天體質特異引起的皮膚發炎反應,飲食失調或常食「辛發動風」類的食物,也容易發病。中醫講的辛發動風的食物,包括辣椒、蔥蒜、酒、油炸、羊肉等皆是,「長久多吃這類具刺激性的食物,易傷及脾胃,濕熱內醞,形成脾為濕熱所困,如果加上外在濕熱環境,內外相雜,就會反應於體表。」

 

初患濕疹的人,常會感到納悶「以前年輕時不曾有過,為何現在卻染上?」年紀輕時常吃具有刺激性的食物皆無異樣,但人的體質會跟著改變,隨年紀漸增,哪天身體抵抗力突然下降時,病兆就會發顯在其他器官或皮膚表面。

 

冷熱交替、汗腺阻塞易誘發

中醫認為「25歲體質會從巔峰走下坡,腎為先天、脾為後天,腎氣一直處在耗損狀態,細胞會不斷凋零死亡,必須依靠後天滋補先天,如果後天吃得不對,先天無法彌補充足,就會傷及脾胃。」這也就是為什麼有些人懂得養生,50歲看起來卻像30歲的容光煥發,也有的人不懂保養、耗損過度,明明才不惑之年,卻有60歲的老態。

 

天氣炎熱,汗液如雨下,水分容易流失,口乾舌燥之下,冰冷飲料大口大口的喝,如果毫無節制,最容易傷到脾腸,影響胃部的運化功能,脾胃功能差、皮膚濕,表現舌苔厚膩、胸悶、食慾不佳、疲勞無力、大便黏膩不順或腹瀉、少小便、四肢無力等症狀,形成「濕阻」的現象。

 

有些人質疑「我整天待在冷氣房裡,怎麼會得濕疹?」這是因為上班族白天大部分時間待在冷氣房內,皮膚不會流汗,一旦步出室內,遇到高溫立即流汗,冷熱交替的反覆進出,很容易讓汗腺口受到阻塞,進而產生濕疹。

 

「濕」加上「熱」,病症易加重,往往反覆難治,濕疹往往最易趁機而入,發病的部位因人而異,幼兒好發於手肘彎曲及雙膝內側,中醫又稱之為「四彎風」,大人則較易出現在小腿外側等四肢軀幹及肛門口周遭,這些部位因為易流汗,有些人經常反覆發作,還有些女性在腋下或豐滿胸部外緣處,也會冒出濕疹,當搔癢難耐發作,嚴重時甚至會出現膿皰、糜爛或痂皮、落屑等皮疹狀,局部皮膚還會因搔抓變厚而硬,產生黑色素沉澱的塊狀印記。

 

中醫治療內服外洗齊下

中醫觀點認為「濕屬陰、熱屬陽」,濕疹的起因來自體內濕熱陰陽夾雜,為了對症下藥,以辨證論治的精神,可分為3型。

 

濕重於熱型:

治法健脾利濕,佐以清熱。

藥方茯苓、白朮、蒼朮、澤瀉、枳殼、竹葉、黃芩、生地等。

 

熱重於濕型:

治法清熱除濕,佐以涼血。

藥方龍膽草、生石膏、白茅根、車前草、山梔子、牡丹皮等。

 

濕熱下注型:

治法清熱利水,佐以通淋。

藥方車前子、木通、滑石、甘草、土茯苓、扁蓄、苦參等。

 

通常濕與熱交雜時,濕氣會往下走,甚至誘發腹股溝或陰囊搔癢,這是屬於濕熱下注型,建議亦可內服加上外洗雙管齊下,搭配蛇床子、黃柏、吐涪陵、苦參根、白蘚皮等藥方,經過煮沸後用於浸泡,有燥濕止癢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