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才公司涉嫌精神传销敛财被吊销执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13:55:14

汇才公司涉嫌精神传销敛财被吊销执照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14日 10:59 东方早报

  教练撑起汇才“精神传销”链

  实习生 王若珣 早报记者 于松

  汇才人力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汇才”)涉嫌利用“精神传销”敛财一事,愈加逼近真相。

  2007年12月20日,早报在A2-A3版发表报道《被质疑搞精神传销培训巨头“汇才”一夜消失》,引起读者强烈反响。日前,上海市工商局透露了“汇才”上海公司一夜间关门停业的原因:因严重非法行为,该公司已经被工商部门吊销营业执照。至此沪、穗两地工商部门对“汇才”的行政处罚,奠定了“汇才”在中国内地关门停业的主基调。

  近日,上海市静安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还就37名“汇才”员工状告“汇才”拖欠工资与经济赔偿一事作出仲裁:支持员工的经济赔偿的请求。

  组织严密

  在公司内部运作上,中低层员工与高层的联络相对单线闭塞,信息层层级级,控制很严

  春节前的一个下午,在静安区余姚路,“汇才”前职员坤警世(化名)向早报记者讲述了他眼中的“真正的汇才”。坤警世现年27岁,湖南人,几年前大学毕业,2006年因“一次偶然的求职”成了“汇才”的一名员工,2007年10月,他毅然离开“汇才”。

  坤警世说,“汇才”的业务是心态培训,“就是通过游戏等培训,叫人更加自信,有激情,负责任等”。在“汇才”,坤警世体会到了“汇才”管理上的特殊性———“组织严密,信息控制严”。

  “汇才”的培训形式与内容都具有一层神秘性,在公司内部运作上,中低层员工与公司高层的联络也是相对单线闭塞的,信息层层级级,控制很严,“员工并不得知公司的一些经营信息与最新发生的事情。”

  坤警世举例说,2007年11月15日,上海等地的“汇才”一夜间关门停业,但在关门后许久,员工才得知“汇才已经倒闭了”。

  精神传销

  每个学员“感召”3名新学员才算合格,否则将影响到毕业成绩

  回忆起“汇才”的点滴,坤警世说,他也参加过“汇才”的CT1(4.5天)、CT2(5天)、AT(三个月三次课程)等阶段的课程。其中“感召的环节令人印象深刻。”感召,即课程进行到第三阶段的AT环节时,为了检验学员的学习成果,也为了将“好的东西传给更多的人”,“汇才”建议学员感召身边的亲朋好友,来参加汇才的课程。

  “汇才”对每个学员“感召”新学员的数量并没有硬性规定,但感召人数的成果,被写入了“游戏的基本规则”,作为毕业成绩的参照(感召3个人为合格);此外,AT阶段属于“团队目标”,个人没有完成感召任务,就会“拖累团队的后腿”。

  坤警世说,在教练的牵线下,三个月的时间内,学员通过MSN、QQ群、短信等形式相互交流“感召成果”,“有时在现实中形成潜在的感召竞赛。这种形式,确实是种精神传销。”

  教练制度

  “感召成绩好的,就有在汇才做助教甚至做教练的可能,这很吸引人”

  在坤警世的眼里,“汇才”自制的毕业证书“并没有什么花头”,却能敦促学员最大程度支持“感召行动”。

  “这里面有个一环扣一环的秘密。”坤警世说,“汇才”用其引以为豪的“教练制度”支撑着“精神传销”的循环不断。“感召成绩好的,就有在汇才做助教甚至做教练的可能。”坤警世说,从昔日的被培训者演变成培训别人的教练,单纯从角色转变的角度来看,这对于参加培训的众多企事业精英来说,“很吸引人”。

  “然而,事情并非如此简单。”坤警世说,“汇才”的财富源泉就在于此。完全接受了“汇才”思想的学员,会卖力地感召他人进入,这样,通过选拔后,自己人有机会做助教(无偿),助教在“汇才”内一边继续学习汇才精髓,一边帮助导师“开导”新学员。当助教达到“汇才”要求的思想高度与专业能力后,会晋升为兼职教练。

  当这名教练在汇才的履历“更上一层楼”时,就可以成为汇才的导师,成为汇才的“固定教练”。“一批又一批”,留下来的,都是自己人,而自己人又为“汇才”发展更多的自己人。

  做足脸面

  “汇才”在外装扮门面,在内紧缩支出,运行着这部赚钱的机器

  “汇才”在发展新学员上,形成了一个循环的体系,而正是依靠“帮助更多人”的旗号,“汇才”完成了一个财富的神话。进入中国内陆后,“汇才”的业绩一路攀升,并迅速将其他培训公司甩在后面,成为培训界的领头羊,2006年的收入达到了2亿元。“讲课能讲出2个亿,称为奇迹不过分。”上海一咨询公司负责人李宗说。

  当然,“汇才”自身的“面子工程”也做足了。上海恒隆广场、深圳地王大厦,北京东方广场等各大城市的顶级写字楼,都留有“汇才”的印迹。在恒隆广场58楼,“汇才”的月租金是40万。

  但“汇才”员工基本没有相关权威部门发放的心理学等专业证书,每月薪水约4000元左右。一些“汇才”员工说,“汇才”在外装扮门面,在内紧缩支出,运行着这部赚钱的机器。

  然而,培训界的一些人士慢慢发现,其实“汇才”并非所谓的“企业”教练或培训界的权威,它基本照搬了上世纪90年代初美国的“老鼠会”模式。1995年夏天,在深圳阳光大酒店一个不到50平方米的办公室里,成立了今天的“汇才”。但美国“老鼠会”的这种异类培训,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便被香港政府取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