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中日历史、教育与文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04:06:53
可能有些朋友会说我:关注文革时说要正视历史,提及日本是说要放眼未来,岂不是自相矛盾?
中国近代史是古今中外最惨痛的一段历史,我从小 就不爱看,也不敢看。而不论如何,从八国联军的入侵,甲午战争到东三省的沦陷,直至南京大屠杀,为什么外寇能长驱直入,为所欲为?追究其责任,还要归在祖先的头上。正如在奥斯威辛集中营中的犹太人,如果他们有国家,有能力抵御法西斯分子,也不必遭受近灭族的灾难。强大才是硬道理,为了强大,就有必要从历史中吸取教训,而不该过多的追究责任。先人近已作古,对我们是这样,对日本亦是。日本人民遭受的苦难,或许没有中国人长久和深刻,看看我们的慰安妇起诉,当年在日本做美国大兵的慰安妇们,她们虽说自愿,但政府让人民流落到要用身体尊严来换取生命的地步,她们的苦,向谁申诉?战争中,不论结果,就人民而言,都不会有赢家。因而应极力避免,而非积愤报复。
德国总理勃兰特的下跪,评论中有句很经典的话:他本不必下跪,但她去为那些该跪而没有跪下的人,跪下了。事有因果,后人必然要继承前人留下的现状。但就算日本首相跪下了,和一位老兵跪下了,就有区别了么?参拜靖国神社固然不对,但他们没办法,一个民族的凝聚力,我以为在于一种信念。日本如今的一代,在物质生活中优游自在,胸怀大志的人太少了,有责任心的人也太少了。右翼分子,抛出这些根本站不住脚的狂言,目的未必全在于挑起战争,让那些无知也无志的少年有些奋斗的目标,对大局是不好,但他们心里,总以为这样能激起一些奋斗事迹。
中 国的80代是独生的一代,因而引发了社会对我们从性格到社会适应度的全面争论。诚然,我们的物质生活优越,在家庭又处于“中心地位”,但依我来说,这并不 是重点。老一辈的人总感叹:如今养个孩子怎么这么难?我觉得,这句话,才说到点子上了。从前,上学,只要考得上,没有上不了的。很少家长关注孩子这发展、那爱好特长的。如今的教育,拼的是家庭实力和教育理念,穷山沟就算飞出了金凤凰,不过是飞到了大学,毕业后呢?又是要犯愁了。我作为去年的高考生,对此感受颇深。在国家级重点高中学习,虽然课改,添加了许多体艺活动,但到了高三,竞争仍然残酷。高一开始,英语有些模样的人和持港澳护照的同学先出国了,然后是些家有实力,却没法混上重点大学的人,到了高三,剩下些不学无术,逼着父母把自己往外送的人。当然,真才实学的也不少。高三的竞争,早就超过学生个人的竞争,有钱的家庭,科科请特级教师;注重保健的家庭,餐餐健康丰富;关注孩子成绩的家长,周周找老师谈话,送些礼物。我的父母作为文革后恢复高考的第一第二届大学生,清楚认识到知识文凭的重要性,第一第二条都毫不犹豫地奉献了。但那些住校的同学,那些生意人子弟,父母根本关注,往学校一送,剩下的就是自己的事了。虽然我高三最大的成就,在于把高二完结时还不大及格的数学,保持在高考时的135以上,好几次还打了满分(150),这是我每天4个小时做题作出来的成效, 虽然班上的老师是竞赛特级教师,说实话,他对高考实在不在行。后来请了个外地调来的家教,家中经济困难,因而很是认真负责,也算帮上了些。不过,最重要的,除了个人努力,还有父母的支持鼓励。两年来在及格的边缘游走,再自信的人也会怀疑自己的能力,何况到了高三,压力颇重,留学的路早被美国大使馆的一个个拒签阻断,而只有语文英语物理化学能聊以自慰。在广东的3+X+综合的制度下,真是百废待兴,心中很是沮丧。还好父母鼓励我,相信我的理科能力,在我坚持选物理时予以支持,虽然后来因对物理的极度放心(高中三年,可以说不是竞赛题,都做过3遍以上),高考前竟两个月没学,结果凄凉,但让我确立了信心,也 堵住了那些想幸灾乐祸地说“女孩逞什么能选理科”的人的嘴。相比之下,与我同住的人就并没有如此好的运气,她选了化学,是艺术特长生,后来也因此大占便 宜,以重点线附近的分数上了华中科技大学,但她的父母从未起过帮忙的念头,除了在艺术特长上,求了一次老师,算是吃了些小灶,但以她的努力,大可能有更好的成绩,当然,我一直认为化学并不太适合她。还有我的初中同桌,进了高中后,一直是以全校前30名的姿态出现,(在我们学校,近了前50,北大清华基本没 问题,前三十稳坐),到了高三,她与我同科,却无老师指点,最终只能转科,听说最后成绩也不大理想。
若说高考已是过去时,我以为大学还是 值得一说的。同学都家境良好,穿着打扮入时,特长证书大都可以以尺计算。但家庭教育,并不仅限言谈举止,还有些做事态度习惯方法,再看,高下便要重分了。离家以后,三餐自理,便有以零食为生者,亦不乏面包与冷冻食品度日。运动,缺了催促,几近全无。读书,添了电脑,bt电影、游戏不绝,东方渐白之时,谈笑 声不绝于耳。由此,自控能力流露无遗。这番言论,是激烈了些,而句句有据,绝无编造之成分。想想初中时曾写了篇《得过且过要不得》的文章,题目倒是很合适我想说的话。不过,若要仔细清算,我也颇有此嫌疑,实在惭愧。
条件确是客观因素,我承认,在乡镇生长的父亲的理念和做事态度成果,比我先进两倍。而听过老唱片的人大概会发现,30年代活跃在美国演艺界的人的录像尚清晰,80年代的邓丽君的磁带,早已喑哑。高考前,香港成为一大热门,父亲同 事的女儿放言:“我爷爷从农村走到城市,我爸爸从小城走到现代化的大都市,我说什么也得挤到香港去!”于是狠下决心,把那儿的八所大学报了个遍,最后进了 浸会大学(倒数第二)。生活在深圳,香港不过是签证上的一个印章之隔,而教育、观念却是迥异。单就英语而言,深圳比起全国各大城市,算得上所向披靡,而只要走进香港中文大学的饭堂,只要不回头,很难想象是一位香港本地学生在讨论课题。当然,他们的普通话并不好,数学,中文也不很拿得上台面,而只要7个A, 英美大学即为你敞开大门,没了签证困扰,不能不算一大优势。且港人自小注重商业观念的培养,虽显浮躁,却很称得上“国际四大经济中心”的称号。当然,看到 孩子从托儿所开始培训面试技巧,以竞争上好一些的幼儿园;穷人挤破头把孩子送到贵族学校,为了以后孩子有上层的社交圈,更容易打开事业局面,条件利弊兼有。不过,条件所能带来的发展,确实不一样。正如小学一年级开始学习英语,每周7节由中国老师教授的英语,3节外教教授的口语课,记得在一年内,澳大利 亚,英国,加拿大,美国东西部的口音都领教过了。虽然口语由于开口少的缘故,发音语调算不上自然,但面对外国人,从未怯场,听力不弱,学习第二门外语时,很是受用。
人们总说80代的生活过于优越,物质上确实如此,而我们面对的竞争,从从前简单的大学生铁饭碗,到改革开放后的世界性竞争趋势,不能不说,挑战颇大。我们面临的压力,是一个人负担少则2个,多则6个家庭成员的生活,一对夫妇则要负担少则3个(单亲加上孩子),多则13个家庭成员的经济来源,且随着医疗条件的改进,人们的平均年龄尚在不断增长,瞻养的人数可能还会上升。如此的压力,特 别是80代的祖辈很少有保险,退休金也很可怜,而且老人大多不习惯城市的冷漠,喜欢与邻居先聊家常。若要换环境,语言又成了父辈们的大问题。而童年的物质优越感让很多80代的人缺乏用度规划,月光族也并非少数。而我们还有四五十年的职业生涯要走,面对的,是对教育环境更高要求的下一代,和并不能完全自理的长辈,不能不说担子很重。而有些“幸运儿”父母的经济条件不错,于是没学到些足以自立的本事,缺乏责任心,一旦坐吃山空,只怕,就不能用“一人吃饱,全家 不饿”以自慰了。日本如今的飞特族(freeter)和NEET很多,啃老族也见增。而日本的社会老龄化较中国更为严重,教育中的家庭因素比例亦比中国大(好的幼儿园方能进好小学,好小学才有希望考得上好中学,初中考高中,好高中才有可能入好大学,其间,没有每个月接近半个月的平均工资的花费,好的补习班是上不起的,而高考内容却很少涉及书本内容,不上补习班,基本上不可能考好)。而儿童生长在PSP,漫画,高度发达的商业环境下,享乐主义怎可能不盛行?我虽不才,算是见过几个所谓一流大学的大学生,打扮入时,而开口服饰,闭口恋爱,不然就是漫画电影游戏,问及未来理想,女生们嫁人倒不必工作,男士们也仅有一个想当公务员(当官有些世袭因素)。教育界叹气,批判现行制度,而心散,只偶尔看着一两个为法制补全或阻止战争奔走呼号的人。这样的民族,怎么再发动如第二次世界大战那般“雄赳赳、气昂昂”的战争?他们用谁去打仗?用如稀有动物般的年青人么?若说西化,离开了外来语,年轻一代的日本人几乎不会说话了。真正静下心来做事的少,抽烟喝酒,倒是从中学生开始样样不拉。日本崇尚精英治国,因而如牛奶的饮用,一下子全国推行开来,即使家长吃不饱,也要供孩子喝牛奶,而如抽烟喝酒类的,你不吸,就是跟不上时尚,此时女生也不甘落后,靠交“烟友”,倒比其他方式都“高效”。有文曾道越是有层级的社会,越容易被驯化。日本就是这样一个社会,只要让他的领导层心服,或他的领导层没有很强的占有欲,一般出不了战争之类的大岔子。
我缺乏足够的社会经验,所述不过是所见所想,或许过于乐观或悲观,还请各位不吝赐教。不论如何,我相信中国的未来定是远超于日本的,届时的我们,不必很担心入侵的外敌,而国无外患,必有内忧,如何防止重蹈覆辙,请用心看看我们自己写就的惨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