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贫民富翁”为何难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6 07:15:25
中国式“贫民富翁”为何难产
2010年08月23日 09:55:01  来源: 人民论坛 【字号大小】【留言】【打印】【关闭】


人民论坛特别策划“新底层公众”推出后,引起社会热烈反响。上世纪80年代,中国到处流传着白手起家、一夜暴富的发财神话,这是中国的贫民富翁们的黄金时代。而如今底层公众创富的热情丝毫没有减退且更为狂热,但可以摆脱他们的底层身份的途径却越来越少。中国社会还能不能产出大量贫民富翁?从“贫民”到“富翁”的距离还有多远?
由于全能性资本过多地垄断、操控了社会资源,从而限制、剥夺了社会中下层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图海纳指出,法国的社会结构在过去十年中经历了一个从“金字塔”到“马拉松”的演变过程。这种“马拉松”式的社会结构构成相比于传统“金字塔”式的社会结构有两个根本性的特征:第一,在金字塔式的结构中,社会成员的地位虽然高低不同,但是都处在同一结构之中,而在马拉松赛中那些掉队而被甩出去的人,则已经不再是社会有机结构中的成分,而根本是处于社会结构之外;第二,在传统金字塔结构中处于底层的社会成员还有望改变自己的地位,但在“马拉松赛”中被淘汰出局的人则基本上无望东山再起。
为什么80年代底层崛起、草根创业的传奇今天再难出现
图海纳对法国社会结构变化情形的描绘,在今天也已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中国的现实。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十余年间,我们曾经见证了一个社会流动不断加大、社会阶层结构从刚性向弹性转变的过程,曾经见证了许多底层崛起、草根创业的传奇。但是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这种传奇开始越来越少见到,新的社会分层结构开始重新凝固。
这表现在:第一,新的阶层边界开始形成,其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居住区的分化;第二,阶层内部认同,特别是上等阶层的身份认同开始出现;第三,阶层之间的流动减少,以及与此响应的,阶层的自我再生产现象,即所谓的“富二代”“穷二代”现象的出现。在这种情形下,一方面是“龙生龙,凤生风”,一方面是“鸡窝里飞不出金凤凰”;在这种情形下,歌手声情并茂地唱给“下岗”工人的“只不过是重头再来”在失业者们听来就显得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对于那些一无资本、二无学历、三无权力、四无“关系”的底层成员来说,从头再来谈何容易!在很大程度上,他们已成为在社会竞技场上被淘汰出局的一群,他们生活在一个与中上层阶层完全不同的社会世界中。这种现象,社会学者孙立平先生也曾将其称为“断裂”。
为什么社会结构会出现这种“断裂”?为什么当年那些底层崛起、草根创业的传奇今天再难出现?有两个原因特别值得重视。第一个原因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普遍趋势有关,即随着社会经济本身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并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人们进入市场、进入社会经济竞技场的门槛已变得越来越高。这种门槛的提高既表现在资本上,也表现在知识文化上。当年的鲁冠球们可以凭4000元钱的资金起家,甚至完全白手起家,这在今天听来就像是天方夜谈;当年的无知者可以凭无畏的精神打出一片天下,并且在打天下的过程中边干边学,从而变无知为有知,而今天那些无知者的无畏举动恐怕只能赢得头破血流,如若一开始没有必要的知识积累、文凭学历,社会根本就不给你所谓边干边学的机会。
第二个原因则与我国各类资本的集中化、垄断化趋势有关。正如笔者在一篇短论中引证孙立平的观点所指出的,在我们这里,由于经济资本(财富)、政治资本(权力)、文化资本(教育文凭等)等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相互转化、交换乃至联姻,从而形成了一种总体性资本,或者说全能性资本。由于这种全能性资本过多地垄断、操控了社会资源,从而限制、剥夺了社会中下层、特别是底层对社会资源的占有分享,由此造成了“赢家通吃”、“贫者通贫”的社会现象。这样,一方面是进入社会经济竞技场的各种资本门槛越来越高,一方面则是社会底层分享获得各类资本的机会越来越小,由此造成的结果就是,一旦你落入了社会底层,你就成为很难翻身的“咸鱼”。
暴富时代下的群体症候与隐忧
搜索更多新底层公众 贫民 的新闻
广州天河拆迁村民变富翁 最阔“地主”身家半亿
拆迁暴富是个伪命题 “千万富翁”只是纸上富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