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常见辞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14:53:45
《易经》常见辞句 《易经》中一些常用辞句,出现的频率很高。掌握这些辞句的意思和所对应的卦象,对于读懂《易经》十分重要。  

一.亨、元亨

    “亨”是亨通,指阴阳爻的相通。阴阳爻相应合,或阴承阳,则谓通。反之则不通。这本来是个很好理解的概念,然而两千年来,人们却对《易经》中的“亨”字感到十分的惘然。为什么呢?请看无妄卦,卦义与卦象似乎与阴阳相通毫无联系,讲述的无妄之灾应该也不怎么亨通,但卦辞却曰“元亨”。不但亨通,而且大大地亨通!

    像这样难以理解的“亨”,在《易经》卦辞中并不少见,像屯卦、大过卦、困卦等都是这种例子。这不能不让人猜测,这“亨”字是否另有所指?尚氏的话最直接:“似别有标识,而非论卦德”。

    其实,“亨”字在卦辞中确实另有所指。它是祭神、享祀的意思,与“享”字古通。事实上,“亨”字和“享”字在《易经》中是混用的,意思完全相同,这在随卦、升卦、损卦等处都很明显。古人认为享祀能使人神相通,所以“享”就是通,即后世的所谓“亨通”。

    因此,卦辞的“亨”来源于两种卦象,一是兑,二是正反震。兑为口为食,故为享为亨。震为容器为“簋”等祭祀用器,正反震代表相对摆放的一对祭器,所以也有“亨”象。

    小畜卦的互兑、履卦的下兑、泰卦的互兑、大过卦的上兑、离卦的互兑、咸卦的上兑、恒卦的互兑、萃卦的上兑、困卦的上兑、丰卦的互兑、兑卦的兑等等,都是这些卦之所以“亨”的卦象来源。

    而蒙卦、震卦、噬嗑卦、贲卦等卦的正反震,则是这些卦之所以“亨”的卦象来源。

    特别提醒一下,《彖》对卦辞“亨”的解释,基本上是基于阴阳爻相通的角度而非卦象,所以会显得模糊不清。读者需要留意。

下面来说说“元亨”。“元”指本元,“元亨”是“大亨通”之义,指王者亲临的大祭祀。《易经》爻辞中有“王用享”、“王用亨”等辞句,亦与“元亨”同义。例如随卦的卦辞曰“元亨”,上六爻辞曰“王用亨于西山”。升卦的卦辞曰“元亨”,六四爻辞曰“王用亨于岐山”。

“元亨”的取象,首先必须有“亨”象,其次要有王者亲至其“享”之象。然而,怎样才算是王者亲至呢?这个标准比较繁琐,在这里就不细说了,大家可以在各个卦中理解,亦可参考本书下篇第六章的详细介绍。

 

二.利贞

    《易经》中的“贞”字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贞定”之义。有些书把“贞”字释为“卜问”,误也。虽然殷代甲骨文中以“贞”为“卜问”,但《易经》中的“贞”字并不这样使用。

“利贞”是卦辞中使用最频繁的辞之一,是利于贞定的意思。到底“利贞”是吉是凶?是好是坏?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要从两个角度来看。就像沙漠旅行者的用水剩下一半时,悲观者会忧虑地说:“水只剩下一半了”。而乐观者却会说:“水还有一半呢”。同样地,从悲观者的角度而言,“利贞”一词表示忧虑,因为处境艰难危险,才会告诫你去保持贞定。但从乐观者的角度而言,“利贞”也有好的一面,你得有利于贞定的条件,才能够“利贞”而躲避风险,并不是谁都有“利贞”的本钱。

    下面谈谈卦辞中的“利贞”由什么卦象而来。每个卦都有一个最重要的主爻,叫“卦主”。许多卦的“卦主”都在五爻,但也有不少其它情况。如果在一个卦的卦变结构中,“卦主”以美德自守,在卦变前后保持贞定不变,那么这个卦就“利贞”。

例如屯卦 九五是“卦主”,中正有应为其美德。卦变结构是初爻与上爻互换,九五以美德自守,在卦变前后保持贞定,所以屯卦“利贞”。又比如蒙卦,九二是“卦主”,应五为其美德,在卦变前后保持贞定,所以蒙卦“利贞”。
    上面讲述的“亨”、“元亨”、“利贞”是《易经》卦辞中出现最频繁的辞句,不幸也是最难以掌握的。说它们难以掌握,并不是指它们的意思,而是指它们繁杂的卦象来源。不过不要紧,它们对解读卦爻辞的影响微乎其微,学易者可以在建立相当基础后才去探讨这些难点。在本书下篇第六章,我们将详细讨论。

    最后必须指出,《彖》中几乎所有辞句,都是对卦辞极其准确的理解,而且根于卦象。但唯一的例外就在于“亨”和“利贞”这两个辞。《彖》对这两个辞要么不加解释,要么以阴阳相通释“亨”,以“正”释“贞”,略显得过于笼统和模棱两可,没能完全体现与卦象的联系。 

三.贞吉和贞凶

    “贞吉”是贞定则吉。也就是说,获得吉利的前提是贞定。贞则吉,不贞则不能吉。《易经》中的“吉”和“贞吉”虽然都是表达吉利的意思,但后者表示带有贞定的附加条件。

    例如临卦 二阳爻在下卦,准备上应而升。初九之往应六四,有九二同性爻之阻,暂不可升,须待九二上升后才能上升。所以初九曰“贞吉”,暂不可往,贞定则吉也。九二则不同,它上临重阴,应五甚顺畅,可以随时上升得尊位,所以九二曰“吉”。

    又如比卦 六二与六四皆吉,其吉皆曰“贞吉”。为什么非要在“吉”字前加一“贞”字呢?六二中正应五为吉,但前临重阴无法往应,故须贞定方为吉。若动而往,则受困而不能吉也。六四正位承九五尊阳而吉。九五之阳本居初爻而与六四相应,卦变后阳爻上五,六四不再应初,故贞定承阳而吉。六四在卦变中失应,是导致其“贞”的直接原因。

    “吉”与“贞吉”的细微区别,或需许多卦例的用心体会,才能感受得到。对于初学者来说,如果一下子不能完全明白,影响也不会太大。本书对六十四卦的解读,每个“贞“字的原因都有详尽的说明,请读者留意。

与“贞吉”对应的是“贞凶”。但如果把“贞凶”理解成贞定则凶,那就不准确了。面临凶险之时,能贞正必有善,何至于贞正反而有凶?其实,“贞凶”指虽贞定亦凶,或指顽固不变则有凶。“贞”是不变,往往不是不想变,而是受到限制而无法变。

    比如,一个爻失应或不能与应爻应合,则失去了往应求变的机会,也就只好贞定不变了,这时的“凶”就可称为“贞凶”。

    例1:随卦  九四有凶,何以曰“贞凶”?因为九四本有应于初爻,而初位之柔爻在卦变中

         升上爻,九四失其应,无以求变,只好贞居于四爻而凶,故曰“贞凶”。

例2:颐卦六三有凶,其凶曰“贞凶”。因为六三虽有应于上阳,但前临两同性爻

     重阻,无法应合,失去了往应求变的机会,只好贞于三爻而凶,故曰“贞凶”。

 

“贞吝”、“贞厉”的意思和用法与“贞凶”同理。

例1:恒卦九三之吝曰“贞吝”,因为九三虽有应于上六,但前临重阳之阻,实际上

     不能应合,失去了往应求变的机会,只好贞于三爻而吝,故曰“贞吝”。

例2:晋卦上九之吝曰“贞吝”,因为上九本有应于三,但卦变中失其应,只好贞居于

      上爻而吝,故曰“贞吝”。

 

“贞吉”、“贞凶”与“征吉”、“征凶”不同,后者是往征则有吉凶。

例1:革卦九三曰“征凶,贞厉”。九三有应于上爻,但前临两个阳爻的重阻,若往

     征则犯难而凶,故曰“征凶”。既然不能往,有应不能合,只好贞居于三爻,

     失位而吝,故曰“贞吝”。

例2:泰卦是阳息之卦,利于阳爻的往征息长,故泰卦初九曰“征吉”。否卦

     阴息之卦,阴爻有逼阳之厉,须贞定不进逼阳爻,方能得吉。所以否卦初六

     曰“贞吉”。

 

四.“贞”字的其它用法

“贞”字在《易经》中出现极其频繁,除上述的“利贞”、“贞吉”、“贞凶”、“贞吝”、“贞厉”外,还以多种其它形式出现,例如“可贞”、“不可贞”、“永贞吉”、“利永贞”、“元永贞”等等。在这些场合中,“贞”字都作“贞定”解。

“可贞”是可以贞定,“不可贞”是无法贞定。在上节无妄卦的例子中,九四“可贞”,就是说九四阳爻卦变前后没大变动,可以贞定矣。

“永贞吉”的意思基本同于“贞吉”,多一“永”字是加深贞定的程度而已。有些时候贞定则吉,动则不但不能吉,而且有大凶险,所以加一“永”字在“贞吉”之前,以告诫其贞定的重要性。须永久贞定方可吉也。

    例如 贲卦九三本有正应的柔爻于上,但卦变后柔爻下二。九三正位而得柔爻之承,吉也。但失应切不可往,往则不但不吉,反有大凶险。所以曰“永贞吉”,戒其须永久贞定,方能享受正位受阴承之吉。

“利永贞”是利于永久贞定的意思,是“利贞”的加强版。“利贞”多在卦辞中使用,而“利永贞”则多在爻辞中使用。“利永贞”与“永贞吉”皆有“永贞”二字,“永贞吉”是永久贞定了就能吉,“利永贞”是永久贞定了才能避过灾祸,其吉利程度远远不及“永贞吉”。

例如 艮卦初六在卦变中失应,切不可往,故须“永贞”。但初六失位,贞居初爻也不能得吉,所以不够资格“永贞吉”,只能曰“利永贞”。

至于“元永贞”,是元而永贞的意思。例如比卦  一阳五阴,阳爻居九五之尊而统领众阴,王者风范尽显,“元”也。但众阴有息长而威逼阳爻之势,故九五卦主须“永贞”以防之,切不可妄动而致灾。所以比卦卦辞曰“元永贞”。 

五.咎、无咎、无悔、有悔、悔亡、有孚

《易经》中的吉凶断语很多,最粗略地可分为五个等次,分别是元吉、吉、无咎、吝、凶。“吉”是善,“元吉”是大善,“吝”是恶,“凶”是大恶。这四个断语用法简明,并不复杂。但是“无咎”不一样,它的用法非常繁难,初学者不易掌握。

“无咎”是没有过咎的意思,是用以表达不好不坏、不善不恶的吉凶断语。但是有些时候,它还可以和其它吉凶断语连用,以强调没有过咎。比如 师卦九二曰“吉无咎”,表示吉利而没有过咎。读者可能会问,既然都吉利了,还能有过咎吗?其实它们所指不同。九二阳爻得中位,所以吉利。但阳居阴位,其位不正,有可能有过咎。也就是说,在吉利的大前提下,是有可能还有过咎的。师卦九二上临重阴,甚利于往应而升五得正。如此则善能补过而没有过咎了。所以爻辞在曰“吉”后再强调其“无咎”。

“咎”是过咎、咎害。“无咎”是虽似有咎,但有善德,善能补过,所以没有过咎。由此可见,“无咎”这个在《易经》中出现最频繁的辞,虽然只有了了二字,却往往包括了比较复杂的善恶之理。

    例1:夬卦初九曰“往不胜为咎”。初九前临重阳,又无应于四,如何能往?往则

         犯难“不胜”,是为咎害。

    例2:复卦的卦辞曰“朋来无咎”。一阳居初,上有众阴爻结党而来。阴为阳之朋,

         故曰“朋来”。初阳被众阴爻所凌,疑有其咎。然卦义阳复,阳爻息长之势不可

         挡,何惧阴之凌?善能补过而没有过咎,故曰“朋来无咎”。

 

上面介绍“咎”,下面来说说“悔”。它是后悔、悔恨之义。《易经》以阳为尊,一个阴爻如果能够成为阳爻,那么它就没有什么值得悔恨的了,这时《易经》以“无悔”言之。“无悔”虽然是个褒义的辞,但往往代表没能够有什么大功大善,仅仅是没有悔恨而已。

例如同人卦五阳一阴,以阳爻与阴爻的和同为卦义。上九与六二不应不承,难以和同,不但没有大功大善的机会,反而因居穷失位而或有悔过。卦变前上爻本是阴爻,现在得以变成阳刚之身,也没有什么值得悔恨的了,所以上九爻辞曰“无悔”。

 

“无悔”是阴爻变阳,“有悔”则是阳爻变阴。失其阳刚,确实是件值得悔恨的事。例如困卦上爻本是阳爻,但在卦变后成为阴爻,失其阳刚之身,所以上六爻辞曰“有悔”。

 

“悔亡”又不一样。它是卦变前有悔,卦变后其悔不再存在,所以叫做“悔亡”。例如革卦,卦变前卦主阳爻居二失位有悔,卦变后阳爻升五得以正位,其悔乃亡,所以卦辞曰“悔亡”。另外,革卦九四爻辞亦曰“悔亡”,何解?卦变前九四为六五阴爻所凌,有悔也。卦变后阴爻由五下二而顺于九四,逆阴变顺,其悔乃亡,所以爻辞曰“悔亡”。

 

最后谈一下“有孚”。“孚”是孚诚、诚信,所以孔子在《彖》和《象》中总是以“信”来释“孚”。“有孚”只是就阴阳之间而言,阳与阳、阴与阴之间并不以“孚”论。《易经》中遇到阴阳爻密切相应或相承的情况,往往会用“有孚”来形容。

例如小畜卦一阴五阳,六四近承九五尊阳,不理会初九之应。六四与九五之间阴阳相孚,所以六四和九五的爻辞均曰“有孚”。 

六.利有攸往、利涉大川、利见大人

“攸往”是有所往的意思,就是指尝试去做成某件事。“利有攸往”是利于去做成其事,“不利有攸往”则是不利于去做事。例如剥卦阴息阳消,一阳仅存,不利于有所往,所以卦辞曰“不利有攸往”。复卦则反之,一阳初现而息长,利于有所往,所以卦辞曰“利有攸往”。

“利涉大川”是利于涉渡大河的意思。古时大川大水是险的象征,所以“利涉大川”也代表了利于涉大险。《易经》中有两种卦象是“利涉大川”之象,一是木舟,二是卦变中阳爻越过河泽。

    例1: 益卦上巽为木,木舟也。下震为行,以木舟而行也。故卦辞曰“利涉大川”。

   例2: 涣卦上巽为木舟,下坎为水,木舟浮于水上,故卦辞曰“利涉大川”。 

          中孚卦也类似,上巽为木舟,下兑为泽,故卦辞亦曰“利涉大川”。

例3:需卦在卦变中阳爻由四升五,越过互兑之泽,故卦辞曰“利涉大川”。

     讼卦则反之,卦变中阳爻由三下二,坠入下坎之水中,沉溺之象也,故卦辞

     曰“不利涉大川”。

 

最后来谈谈“利见大人”。“见”通“现”,利于大人物的出现也。这里所谓的“大人物”,并不是指大官、富商、甚至诸侯。它指的是极其伟大的人物,比如大德圣明的帝王。《乾文言》曰: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易经》中有两种“利见大人”的卦象。第一种是天子下凡而得势。在四阳爻居上之卦,如果在卦变中一阳爻自乾天而下,是天之子下凡之象。若再得下卦之中位,那就是下凡得势,是“利见大人”之象了。巽卦、讼卦就是这种情况的例子。

第二种是王得势而成圣贤级帝王。例如蹇卦上震为王,卦变中阳爻升五得中,是王得势而成大人物,故卦辞曰“利见大人”。萃卦和升卦也是这种情况的例子。 

七.《彖》、《象》常用字句

    “志”是《彖》和《象》中最常用的字眼之一,孔子用它来表达阴阳爻之间向往相合的志向。“志”的使用形式多种多样,例如阴阳爻得以相合,称“志行”。阴阳爻无法相合,称“志未得”。阴阳爻相应但受阻不能合,称“志穷”。阴阳爻相孚而得合,称“信志”或“信以发志”。所“志”的阴阳爻在卦变中没有变化,称“志未变”。阳爻得到阴爻来归附,称“得志”。阳爻得到大量阴爻来归附,称“大得志”。阳爻切不可与所“志”阴爻相孚,称“正志”或“固志”,贞正其志、坚固其志的意思……“志”字的用法虽然五花八门,但在卦中的意思往往是一看就能明白的,读者不用担心。

“时”也是《彖》和《象》中最常用的字眼,表达时势、处境。震为动,故为时。无妄卦《象》之“对时育万物”即以震为时。另外,中位亦为“时”,得中位为得势,故称“得时”。失中位为失势,故称“失时”。

    《彖》辞有时会以一种赞叹的方式结束,例如革卦《彖》曰“革之时大矣哉”!这样的卦共有十二个,其中六个卦赞其“时”之大,是其卦阳爻得时而盛也。另外六个卦则赞其“时义”之大,是其阴爻顺时得势也。详细情况比较复杂,读者目前不必理会,我们将在本书下篇的第六章再作讨论。

    “尚”也是《彖》和《象》中常用的字眼。“尚”的本义是“尚德”,表示高尚的德行。阳为德,居上卦为高,所以阳爻居上卦是“尚”字的取象之源。“尚”字除了有“尚德”的意思外,还可以作动词用,是崇尚的意思。或作副词用,是还在、仍然的意思。(小畜卦的“尚往也”就是例子)

    “喜”和“庆”都表示吉、善,往往用于描述阴阳得以相合的喜庆。“喜”与“庆”的使用方法基本相同,只是“庆”的喜庆程度较“喜”略高。

    最后,《彖》和《象》中经常会出现诸如“其义吉也”、“义无咎也”、“其义不困穷”等辞句,这里面的“义“字有什么意思?一个卦象的吉凶善恶,有时很难用一两句话解释得清楚,孔子用一个“义”字来概括,也是无可奈何之事。古时授《易》必有师传,这个“义“字所包含的吉凶义理,大可由老师来言传,不必费墨解释。

    例如小畜卦初九曰“复自道,何其咎?吉”。初九虽正应于六四,但六四贞定承九五尊阳而不应初,故初九有应若无,回复自由自我的状态,故曰“复自道”。不能应四则疑其有咎,但初九阳刚正位,何咎之有?故曰“何其咎”。初九不与九五争六四,为全卦之和谐作出贡献,故“吉”。这个“吉”字后面藏着这么长的道理,岂是几个字所能解释,所以初九的《象》辞只能以一“义“字概括而曰“其义吉也”。

 

八.一些常用字的古义

    《易经》中有些常用字在古代的用法与意思跟现代不同,须加留意。

 “利见大人”、“见龙在田”等的“见”字其实是出现的意思,通“现”。

“突如其来如,焚如,死如,弃如”、“贲如濡如”等中的“如”字,是“之貌”、“的样子”的意思。“若”字也是如此,比如“出涕沱若,戚嗟若”。

“说”字除了通“悦”,也可以通“脱”,比如“舆说辐”。

“匪”字是“非其”的意思。比如“匪咎”,指不是其过咎。

       “之”字有往、到的意思。“阳爻由三之五”,是阳爻由三往五的意思。

    最后说说“田”字。“田”有田猎的意思,师卦六五曰“田有禽”,指田猎有所擒获。恒卦九四曰“田无禽”,指田猎无所擒获。解卦六二曰“田获三狐”,巽卦六四曰“田获三品”,亦是同理。

    从取象言,坤是地,震是动是征伐,合起来表示在田地上的征伐,即田猎也。故田猎可由震和坤的组合取象。另外,解卦和巽卦中的“田”,是以阳爻得二位取象。二位为田地之位,例见乾卦九二之“见龙在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