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伏娃的女性主义不是性冷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3 12:09:27

波伏娃的女性主义不是性冷淡

2008年01月24日13:51外滩画报蔡宸亦我要评论(55) 字号:T|T

  女性主义的奠基人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无疑是战后法兰西的文化界巨星,在其诞辰100周年之际,法国评论纷纷指出,波伏娃的确功成名就,但在肯定其学术成就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她耸人听闻的私生活也同样成为法国现代女性争相效仿的榜样。在总统竞选中败给萨科奇的法国社会党女候选人塞戈莱纳•罗亚尔的闺蜜、小说家奥雷利•费利佩蒂(Aurélie Filippetti)看来:“女性主义可不是性冷淡,波伏娃就是性感、耀眼的明证。对我们这一代来说,她仍是一盏明灯,指引着方向。”

波伏瓦 1952年

 

  说到20世纪法兰西的文化偶像,西蒙娜•德•波伏娃无疑是其中一颗闪亮的巨星,虽然比起她的思想著作,人们更愿意对她精彩的个人经历津津乐道。黑发碧眼、举止优雅的她与萨特亲密无间,被誉为最美丽的存在主义思潮发起者;她还是法国女性主义的先驱,《第二性》被尊为“有史以来讨论妇女的最健全、最理智、最充满智慧的一本书”、西方妇女的“圣经”;她的小说《名士风流》获得龚古尔文学奖,被认为是法国战后左派知识分子圈子里最优秀的小说之一;她是圣西门式的传记家、激进的左派人士、社会主义阵营的朋友、惊世骇俗的女才子。

 

  2008年1月9日是波伏娃诞生100周年的日子,法国国内的纪念活动此起彼伏,围绕其生平及著作的座谈会一浪接一浪,那些附赠系列DVD的书籍出版了超过半打,还有一打尚处于印刷中。不过最新的评论潮流,是呼吁别假正经地对她令人眼花缭乱的私生活避而不谈,只顾着歌功颂德。波伏娃曾与萨特及其17岁的女学生奥尔嘉(Olga Kosakiewicz)在床上疯狂地“三重奏”过一把,她自己也毫不避讳对双性恋的热衷,在小说《女宾》和4卷本的回忆录中她都毫无顾忌地“暴露”自己,用她的放荡不羁震惊巴黎,更为“好学”的现代法国女性树立了“榜样”。

 

  存在主义的“舞王舞后”

萨特与波伏瓦,1946年

 

  要说惹出这些绯闻事端的缘由,可能要追溯到波伏娃作为“萨特的海狸”的身份。从21岁结识萨特到死后与其合葬一穴,波伏娃与萨特之间的故事成为伴随法国存在主义思潮的绝佳配料。虽然匈牙利作家阿瑟•凯斯特勒、美国作家纳尔逊•阿尔格伦等名人,都曾上过波伏娃剪不断理还乱的情人榜单,但都只是一段插曲,而萨特与波伏娃的亲密关系却维持了一生。他们并不同住,也允许对方有情人,唯一的条件是必须保持绝对的坦诚,要毫无保留地跟对方坦白发生过的所有细节,这一切在后人看来简直就是“行为艺术”;也亏得这条契约,人们才得以堂而皇之地从他们的书信集中“窥视”到那些有声有色的故事。因为这些风流韵事,萨特和波伏娃被戏称为“存在主义的舞王舞后”。

 

  曾在1993年出版《萨特、波伏娃和我》(原名《一个被勾引的姑娘的回忆》)的比安卡•朗布兰(Bianca Lamblin)曾是波伏娃的学生,与波伏娃交往多年,也是与两人都发生过关系的长名单中的一个。朗布兰在书中不仅对自己与波伏娃之间的暧昧关系引以为耻,更披露了萨特和波伏娃的“不凡爱情”其实别有隐情:“波伏娃把她班级里的姑娘当成鲜肉,总是自己先尝一尝,然后将她们献到萨特手里。他们之间的关系是萨特为了满足征服的需要而发明、西蒙娜也不得不接受的一种讹诈。”这个犹太女学生当时才16岁半,在被夺走初夜时,萨特对她说:“旅馆的女仆一定很惊讶,为什么我能连着数日把处女带进屋来。”最后,就如萨特对待大多数波伏娃招来的女学生那样,当他对比安卡感到厌倦,连招呼也不打一声就中断了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