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的模糊化批判可休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04:42:45

专家学者的模糊化批判可休矣

2010-08-04 21:43:38

浏览 416 次 | 评论 0 条

王攀

世界著名数学家丘成桐教授3日下午在山东大学所作学术演讲中表示,中国应该重视基础科学人才的培养,加大对基础科学的投入。丘成桐认为,培养基础理论人才所需要的费用并不高,比起购买工程设备动辄数千万美金来说,培养一个理论数学家或理论物理学家,每年只需要10-20万元人民币。他说,“一个教授年薪10-20万,培养1000个教授的花费跟中国所有高校校长请客吃饭的钱加起来差不多。”(8月4日中新网)

中国大学的问题,只要是人,都可以理直气壮的出来踹两脚。这不仅是因为中国大学本身问题太多,也因为参与和介入中国大学问题的讨论,几乎不需要什么知识门槛,更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模糊化批判。

模糊化批判,是一种仅凭感觉的情绪化探讨,批评不用数字,也不用实例,凭感觉参与和介入讨论。这种讨论方式,不仅大量在民间、草根阶层存在,在精英阶层也是普遍存在。

“一个教授年薪10-20万,培养1000个教授的花费跟中国所有高校校长请客吃饭的钱加起来差不多。”丘成桐这句话听起来固然解气,但也是一种模糊化批判。培养1000个教授跟中国所有高校校长请客吃饭的钱加起来差不多,那么,到底是跟一年请客吃饭花的钱差不多呢,还是跟十年,甚至有史以来?语焉不详。作为一个数学家,一个最应该用数字说话的人,在参与和介入中国大学问题讨论中,仍旧如此模糊化,更遑论普通民众了。

专家的模糊化批判中的论据,被民间的模糊化批判引用,双重模糊之下,早已面目全非。而因为这些模糊化批判的证据又出自专家、学者这些科学、权威、专业的人士之口,人们又对它信以为真。

易宪容在跟任志强PK的时候,任志强曾如是表达,大意是,易宪容作为学者,观点没有数据支持,而任志强自己的言论,有数有据。尽管在房价PK中,易宪容的声音屡屡受到民众追捧,但事实往往给出相反的答案,“坏人”任志强总是笑到最后。靠情绪化表达、模糊化表达,固然可以迎合民间情绪,但与现实情况往往相去甚远;这种表达,已经偏离了作为学者、专家的求实态度。于是,专家学者成了公共媒体上慷慨激昂的明星,成了现实中屡屡不中的卦仙。

可以肯定,中国高校校长们请客吃饭的钱是不少,而且也需要去批判。但我们需要翔实的批判。假如丘成桐能够做一番调查,甚至抽样调查,做一个稍微科学一点的评价,也好显得有说服力。可现在,数学家丘成桐“培养1000个教授的花费跟中国所有高校校长请客吃饭的钱加起来差不多”的言论,恰恰是一个最不数学的命题。

对于丘成桐这样一个模糊化的批判,民间仿佛又找到了中国大学问题的一大罪状。于是,各种迎合之声蜂拥而至。岂不知,我们的批判的基础是如此脆弱。在我看来,用一个模糊化的东西,批判中国大学,哪怕是中国大学问题多多,试问,这样的批判又哪来的力度?专家、学者们的模糊化批判可休矣。

http://news.xinhuanet.com/photo/2010-08/04/c_12407055.htm

 

0上一篇 << “反低俗”需要“以牙还牙”      下一篇 >> 奖励小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