盱眙大云山汉墓不太可能是吴王刘濞墓 (原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1 00:49:07

盱眙大云山汉墓不太可能是吴王刘濞墓 (原创)

 盱眙大云山汉墓不太可能是吴王刘濞墓
    南京晨报《发现7大证据 盱眙大云山汉墓墓主指向吴王刘濞》一文中的证据中有些值得商榷: 
  【证据】2
  地点符合
  现场:陶器残片留下“东阳”二字
  大云山西汉大墓规模巨大,虽然经古代、近现代的盗掘及多年来开山采石的破坏,墓葬及墓园结构遭受破坏,但通过这次的考古勘探和发掘,基本确定出墓园的平面结构。虽然经过数月的发掘,在墓葬中发现了大量的文物,但是到目前为止,带有文字记载的并不是太多:一支竹简,但是上面记载的内容还有待红外线设备进行扫描确认;一个铜鼎,上面写着“大官寺鼎”四个字,据考古人员介绍,大官寺是皇宫或王宫的一个机构;还有就是一个写着“东阳”字样的陶器残片了。也正是这个残片,再次将墓主的活动区域有了一个界定,肯定与当时的东阳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大云山就紧邻东阳郡遗址,古时就处在东阳郡的范围内。
       考证:墓葬正好处在刘濞的封地内
  考古人员介绍说,公元前201年,因为在对阵项羽的战斗中有功,汉高祖刘邦就封堂兄刘贾为荆王,都三郡五十三城。在《汉书》中就有记载,“以东阳封贾”,意思就是说,当时东阳是刘贾的封地。因为当时此地距离中央政权比较远,后来刘贾去世后,皇帝要选一个狠角色来镇守此地。而此时,刘濞就成了最佳人选。
  “刘濞是汉高祖刘邦的侄子,是皇族。而且,刘濞随从刘邦击败叛军英布,是个有勇有谋的厉害角色,这样刘邦对其相当看重,就封其为吴王,而其封地就是当年刘贾被封的荆国,只是把荆国改成了吴国。”可见,东阳也正是吴王刘濞的封土,在大云山选择自己的墓葬地址,很正常。”
       其中“刘濞是汉高祖刘邦的侄子,是皇族。而且,刘濞随从刘邦击败叛军英布,是个有勇有谋的厉害角色,这样刘邦对其相当看重,就封其为吴王,而其封地就是当年刘贾被封的荆国,只是把荆国改成了吴国。”的考证,某些说法是与历史不符的!

    《史记》第一百零六:”刘仲子沛侯濞年二十,有气力,以骑马、将从破布军,布走。荆王刘贾为布所杀,无后。上患吴、会稽轻悍,无壮王以填之,诸子少,乃立濞于沛为吴王,王三郡五十三城。已拜受印,高帝召濞相之,谓曰:“若状有反相。”心独悔,业已拜,因拊其背,告曰:“汉后五十年东南有乱者,岂若邪?然天下同姓一家也,慎勿反。”可见,在封刘濞为吴王之前,刘邦并没有见过刘濞,也就谈不上“相当看重”之说了!
  
   【证据】7
  家族信息符合
  现场:晚辈比1号墓主下葬早
  在第二次到大云山汉墓考古现场时,记者看到在1号墓的东南角,又发现了一座“甲”字形的大墓(7号墓),墓主的身份应该是侯一级的。据考古人员介绍,这个新发现的大墓位于陵园内东南区域,这一区域早前经发掘证明为建筑区域。后经钻探发现,在建筑之下竟然有一大型竖穴岩坑,即7号墓。记者在现场看见,7号墓平面近似梯形,南北长26米,东西最宽处达18米。坑内木椁保存基本完好,南北长约15米,顶部向中心略微塌陷,顶板塌陷处发现了漂浮上来的车马器和漆器。7号墓比2号墓的规模还大,但是级别显然没1号墓和2号墓高。
  据考古人员介绍,在西汉时,有“尚右”的习俗,就是以右为尊,而从7号墓与1号墓和2号墓的位置关系上看,7号墓的主人应该是1号墓和2号墓主人的晚辈。“一般而言,这里是墓主人大儿子安息之地。”
  前天,记者获悉,目前这个墓葬正准备发掘,不过现在已经发现了一个重要的信息:7号墓主人的下葬时间比1号墓主人要早。也就是说,1号墓墓主经历过“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不幸。
  考证:刘濞的儿子曾被太子怒杀
  据相关专家介绍,刘濞的吴国是当时较强大的同姓诸侯国。在文帝时,吴国与中央政府之间发生了一件很不愉快的事,最后导致汉朝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全面内战———七国之乱。而这个不愉快的事情就是刘濞痛失爱子,而且这个儿子是不明不白被杀的。
  事情是这样的:刘濞的儿子吴国太子在京城与皇太子下棋时出现争执,后吴太子无礼,被皇太子所杀。吴王刘濞痛失爱子,从此对皇太子怀恨在心,便加紧谋划造反,发誓要报杀子之仇。最终在公元前154年,当汉景帝采纳晁错建议,决定削夺王国封地时,吴王刘濞便带领楚、赵等6国公开叛乱。
  刘濞“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样的不幸,与现在的墓葬格局似乎也有着一定的关系,“这种猜测也是有可能的。”考古人员表示。

      根据《史记》第一百零六此条考证出现了了几个错误:一是皇太子击杀吴太子是因为吴太子无礼在先,被皇太子设计以博弈为名击杀的,时间是在文帝时。二是刘濞并为因此而举兵反,而是对皇太子“遣其归葬”心里不高兴。“天下同宗,死长安即葬长安,何必来葬为?”最后又将吴太子“复遣丧之长安葬”此事也就就此结束,并没有出现要报杀子之仇的情况;三是刘濞有谋反之意开始于高祖刘邦、惠帝刘盈、高后吕雉时期,但是在文帝在位的20余年中由于文帝对其的大度和容忍,几次免除了应治的罪,甚至是死罪,因此刘濞虽有谋反之意,但每次都放弃而没有举兵。四是到了景帝(前154年),由于景帝听了晁错建议,决定削夺王国封地,才引起了诸王的反感,于是在景帝三年正月发兵,即“七国之乱”,刘濞在东越被汉使用计杀死,人头被用盒子盛了送到京城。他的儿子逃到了闽越。
    因此,盱眙汉墓中出现晚辈的墓葬,并不能与刘濞挂钩,吴太子是葬在长安的!同时,墓主人的骸骨如果身首没有被砍下的分离痕迹,则完全可以确认不是刘濞的墓。

    笔者根据史书的记载,觉得盱眙汉墓更像是广陵易王建的弟弟盱眙侯子宫的墓。他在广陵易王建叛乱失败自杀后,由盱眙侯被立为广陵王。在他自己的封地上为自己建造一座符合当时规制的墓葬应该是可能的。
    扬州历代的志书上都称刘建的墓在扬州(江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