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选秀之“众说纷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1 05:40:04
在中国当下的影视剧制作语境中,导演无疑就是“一把手”,所以,导演肯定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这种权力不仅体现在演员的选用、剧本的敲定等环节上,而且表现在如下往往为人忽略的层面:导演一旦试图对准一部文学经典进行改编,那他(她)也就天然地享有了这部文学经典的阐释权。
胡导敢跟《红楼梦》较劲,前面又有一个87版的《红楼梦》电视剧在那儿搁着,很可能说明她是真想把《红楼梦》拍成一个艺术精品的。而精品的诞生,即意味着阐释的成功;阐释的成功,又意味着阐释权的确立与巩固——起码20年之内众导演别再打《红楼梦》的主意了。但问题是,选秀活动这么一杠子插进来,直接威胁到了导演的利益和阐释权的稳定性:把选出来的演员塞给我,你们倒是省心了,但拍出来的戏若是臭了满大街怎么办?如果三五年之内另有导演跳将出来嚷嚷着重拍,阐释权转瞬之间易手,叫人如何不心疼?
导演为什么拥有如同皇帝选妃般的权力呢,就因为大家对这个惟一标准的归依,认为经典不可乱改,最好能动员举国之力,搞好这个文化工程。这样导演就获得赋权,太把自己当回事了,以为改编一回《红楼梦》,就成了曹雪芹。
他不那样看自己还不行,全国人民不答应。二十年前是这样,二十年后还是这样。
红楼选秀:撅曹雪芹的坟,挖自己的墓
[ 2007-06-12 ] 作者: 宋子文   来源:搜狐娱乐
新时代了,诸事不分大小轻重,都要先讲个娱乐精神。我想睡在历史中的曹雪芹曹大师做梦也没想到,几百年后二十一世纪,自己的《红楼梦》俨然已是一个足金足赤的金字招牌,被咱中国的娱乐界如此不羁地给恶搞了一番。一群红男绿女分列两厢,搔首弄资卖弄完毕,再象被拉出来接客一般被一群自称是有文化的文化人戳戳点点,评价着他们仅能娱乐大众的资本。然后再伴随着悲怆的PK进行曲向台下的粉丝们挥洒几行眼泪,博得诸位开心一笑,乐此不疲地用现代高科技阅读方式——短信把他们脚下的砖头垫高。
呜呼!这该死的秀!一场充斥着铜臭味却生披着文化外衣的闹剧。眼见着它敲锣打鼓地吆喝了大半年,终于在台上台下这几套驴唇不对马嘴的娱乐阵容几番折腾下熬到了头。瞬时间,宝钗变艳妇、黛玉变舞娘。你来猜猜这红楼班子到底是安得什么心,到底是要拍哪门子的经典。很难想象,到最终要凑齐金陵十二钗该会是什么样子。只知这该死的选秀选到如今,也算是把曹雪芹他在天之灵的颜面羞臊到了头。
扛文化招牌,做没文化的事
红楼扛的是文化招牌,口口声声要发扬传统文化,要将一场滥俗的选秀升格成一轮全民的文化普及活动。看到文化普及这几个字,这还真是让我们观众碰到了新鲜,即便普及也得多看看百家讲坛吧,那关选秀什么事?你说是台上那数编典籍也只识宝黛钗三人的主持人有文化,还是台前那几天一换都不知为何请自己坐在那的娱乐明星们有文化?单说拿着张纸照念都磕磕巴巴的评委团就够煞风景的了,就更别说那些生来都不知红楼是几页纸的帅哥靓妹了。所谓的专家,居然还充斥着笑星、歌星、主持、说相声的、搞娱乐八卦的,真是让人哭笑不得,让这些人搞所谓的文化普及,我想除非中国文盲概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九。据说其中有多半人根本就没读过红楼,也分不清表演上的子丑寅卯,你说又凭什么把他们都抬举上来对红楼说三道四,难道说他们的文化意识当真就高出台上待审的小字辈选手,有足够资本对咱中国百姓上几堂古典文学课了。
追问了曾出场评审的某歌手,他的回答倒算实在,说无外就是一场娱乐秀,何必较真,自己被请来,也就是以娱乐之名凑这文化的数,作用无外就是做个吸引眼球的娱乐招牌,作用虽小于一,但也大于零,选谁不选谁根本就不是自己能决定得了的事,自己压根也就没读过红楼,即便是87版的电视剧也从没认真看完过。听到这样的答案你会做何感想,是不是觉得自己有些被愚弄。截今为止,还真没听过哪个娱乐活动能义正词严地以文化这两个字眼恶搞,现如今,却恰恰就有了这么一个2007年猪年版的“红楼”。
07搞选秀,87也搞选秀。两者不同的是,一个是被商人以金钱为计量包装起来的人气游戏,而另一个版本则是严谨地按需取材专注于文艺创作。87版红楼当年的选拔很简洁而直接,请来戏曲老师指导形体,也请来文学教师帮助他们提高文学素养,从未见象现如今这般在台上搔首弄姿地活蹦滥跳,以其拙劣的社会级表演来娱乐大众。
红楼选手不需要炉火纯青的表演,用不着被一群习惯了拿腔做势的职业演员们呼来喝去、指指点点,他们所需要的,是一颗颗未经雕琢的纯朴之心,以及一张张未经修饰的无邪面孔。87版红楼最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导演没有以表演的高低去要求他们束缚他们,也没有在几年的团队生活里刻意地让他们去补什么表演课。三年里,所有的年轻男女都被关在大观圆勤学琴棋书画、诗词歌赋,硬是以文化气氛把他们熏陶成活生生的宝玉、黛玉、宝钗、晴雯、袭人……这样聪明的做法是现今的愚人们无法想象的,其耐心也是现今的商人们无法容忍的。
以陈晓旭生前的话讲,假若自己当初也赶上象现在这样的选拔机制,只能说是一无是处,没有半点机会。因为,那时侯不光自己,身边的很多姐妹根本就不懂得怎样表演,自里至外都几乎象一张张白纸一样,没有任何经验。而现在的演员选拔,第一就是要求表演,让你哭就得哭让你笑就得笑,要做到完全的职业化,才能让职业的评委放行。以此可见,现今的红楼选秀是有怎样的弊病,里外都透露着荒谬。形象与气质,都不会被拿来做第一参照,最先要过的,还是中国戏剧院校影视学校必修的表演课。既然要找职业演员,那还搞选秀做什么。既然需要矫柔造作的哭与笑,那还要新拍的红楼做什么。一位红学家在评价选秀时就慨叹道,说这样公式化的选择人材只能是越选越远、越挑越窄,这个有问题的体制就决定了最终的结果与评审的视野一样狭隘,是必然失败也必然被人们所唾弃的。
另外,与87版红楼苦修三年方出茅庐的年轻人相比,现今红楼选手有着致命的缺陷。他们不仅文化素质偏低,更无心学习,多半将精力放在了交际与玩乐上。在一次饭局当中,接连试着问了几名红楼选手的一些常识性的问题,结果是着实的惨不忍睹。有人说在百家讲坛上见过曹雪芹,有的人说晴雯是黛玉身边的使唤丫头,真是要煞偶的老命。剩余的自然就是一些抽烟喝酒开三级玩笑这样琐碎的小事情了,也就勿需多言,毕竟在当前这个乱七八糟的年代,我们不都过着一样乱七八糟的日子吗!半斤八两!
打民意的幌子,办苟且的行当
红楼选秀之所以要升格成一个轰轰烈烈的娱乐运动,就是要以所谓的民意主打,以全民的口号淹没之前曾缔造辉煌的87版经典。这样的事情,不是没有先例,新上海滩不也正是依托粉丝之力抵消78年的周氏经典的吗!一度有声音说黄氏版强哥盖过周氏版文哥,新上海滩超越经典,是经典上的经典。听到这里,你除了哭笑不得之外,还能跟他们掰扯些什么。
民意,是炒作的砝码,更是吹鼓的喇叭。当前娱乐界无论任何所谓民意,都无外是吸引些有手机、有闲心、有时间的小孩子们发发短信上上网,要信了他们,估计周杰伦会去演贾宝玉,李宇春会去演林妹妹,要是真是如此,你觉得这样的娱乐就是可信度最高最最最能代表民意的所谓文化吗?
可即便是这样,红楼选秀还是一路高歌猛进以民意为名把人头攒了起来。例如,他们可以以民意之名让李旭丹滚蛋,还可以在胡导演冲冠一怒之后,再以民意之名把她拉了回来,再以民意的名义把冠军的头衔戴到她的头上。这些个环节可笑吗?假若你看出来了,那就证实你还有脑子,至少没被咱中国娱乐的所谓民意给完全搅傻。在红楼选秀组委会与胡玫的口水拉锯战中,民意只是个糊弄百姓的虚幌子,只是台上主持人嘴上上下翻飞的两片肉而已。连续PK了两场四进三,你说这是不是闹剧,假若再起口角胡导演再度以退威胁,是不是当前这板上钉钉的总决赛也要重新再来上一遍呢!没有理由,就权且以民意为名再次强暴一下我们眼前这些无知的观者吧!
行内人都说,北京台生于天子脚下,自然是有着非凡的超能力。你想想,能把导演意愿戴上民意的帽子翻云覆雨,还能把一个公众性的决赛办得如此暧昧而囫囵,这都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得到的,无论从操作还是制作环节上都具有相当高的的难度。两次四进三,靠的是民意,总决赛选桂,靠的却是未来的胡导演。黛玉选拔到最后,几乎所有评委都偃旗息鼓乖乖缴了械。为了体面,谁也没站出来得罪胡导演,连最后的评选结果都不置可否不敢公之于众,而是用模棱两可的几句诗歌表达意图。然后,将结果交给胡导演。最后,胡导演宣布谁也不知道是代表谁的意见的结果。
是评委选黛玉,还是导演选黛玉;是打民意招牌,还是玩暗地里抓阄,我们都无从辨别。我们只由衷佩服一下节目编导们的胆识,以及主办单位的脸皮厚度,连连向其道上一声:“同志们辛苦!同志们辛苦!真是不容易啊,辛苦1
新红楼,商人们的疯狂撅墓
商品社会了,什么都要讲究个提前量。假若炒作是为了公益,鬼才有闲心忙上忙下地操这份闲心;假若选秀没利益,鬼才愿意铺张这么大的声势把这么个简单的环节折腾到如此热闹的地步。文化,这年头没人讲文化,任何文化口号都忘了夹带一个小小的前缀——纯属虚构。一场选秀,轰轰烈烈地玩上大半年,商家从中骗得广告商的银子,再从移动联通那厢捞取大量的短信资费。当然,他们这不是从谁的口袋里往外打劫,而只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心里委屈与否亏不亏,也都是你心甘情愿的。
红楼选秀的导演组成员曾透露了一些被通过的策划执行案,这其中,责任性与目的性标注得很仔细,基本上都是以捕捉大众眼球为目的,以炒作卖点为主打,以商业推广噱头为核心,却惟独就没有什么所谓的文化,更别提那台上台下一干人等挂在嘴上的“红楼”。其中一管理者有很经典的言语,说得很有意味,拿出来我们参考参考。他说:“选秀就是选给人看的,而不是选给人听的,你们不是为什么红楼梦服务,而只是为收视率服务,为效益服务……”
秀啊秀,一个文艺经典的影视改编,能在未见动作之前就经营得如此热闹,你说这炒来炒去不是为了点经济效益,难道还真是为了传播文艺、发扬文化,让全民老百姓都能与埋在土里几百年的曹老人家做亲切的、零距离接触?
曹雪芹写《红楼梦》,想来不是为了娱乐大众,假若有此初衷,那不妨再做第二版的《金瓶梅》来得实在,既得银子又练刀,何必为了笔下脂粉熬尽心血赔上老命。几百年来,后人不断研度红楼拆解红楼评述红楼,都是与娱乐无关的折本买卖。至少,多半人都以艺术的角度去加以维护并升华这份来之不易的文学经典,不仅为文艺界正了风气打开了思想之门,更在一定层面上影响了中国知识阶层乃至民间大众对待文学的态度。
商人们在金钱的作用下,是不讲道理也不顾廉耻的,否则不会有那么多的恶搞与攀附,不仅把脏手伸向了我中国五千年来的文明史,更试图描花了被多少代人奉为经典的文学名著。2007年,有人搞《三国》,有人搞《西游》,同样也未放过《红楼》。当一群基本上等同于没有文化的所谓圈里人大言不惭要以“还原历史”、“重造经典”、“发扬文化”的名义向名著下手时,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就等同于一种文化意义上的撅墓。
道德、廉耻、信誉,在物欲横流的娱乐时代里算个屁,没人会想这样做对中国文艺乃至中国文化是怎样的一重伤害,也没有会在利益的蛊惑下警醒反思其背后无穷尽的恶果。一个“红楼”搞下去,千百个“红楼”跳出来,这样自欺欺人的商业游戏俨然不是咱中国娱乐圈的新鲜事,而是逆溯而上,形成了一股滔天巨澜,汇集成不可阻的潮流。我想,中国娱乐界这样的集体施虐的行为不仅象是亲手挖开曹雪芹的坟!更象是赶在死亡之前踩踏着先人的尸首为自己掘墓!
国外发达国家是如何培养新闻人才?
首先要从他们培养人才的目标定位等方面分析。
他们关于新闻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他们设计和希望的新闻院系的毕业生应该是什么样子?
美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沃尔特·克郎凯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乔·福特教授称:
新闻传播教育的最终使命是培养社会责任感。
马里兰大学菲利普·迈瑞尔新闻学院院长托马斯·康科尔教授称:
培养有责任感的新闻工作者,保持一个民主社会的信息流通,应该对新闻事业充满热情、同时了解在热情背后一个新闻工作者应承担的义务,还要熟练掌握新闻业务的技巧。
南加州大学安伦伯格传播学院院长杰弗里·考恩教授说:
教给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和热情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传播学院院长道格拉斯·安德逊教授说:向学生灌输这样一个理念,作为新闻工作者,他们肩负一个令人敬畏的责任——公平、平衡,全面地报道 。
南加州大学安伦伯格传播学院新闻系主任迈克·帕克斯教授说:
我们的任务是把学生培养成优秀传媒工作者,有职业伦理的记者,成为有为美国民主做出贡献的新闻人,他们的作品必须确保作品陈述事实、准确、真实、公平和富有同情心。
北卡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理查德·科尔教授说:
对学生的要求是:“他们必须有高度的职业精神,这是我们首先要求的”“本科专业的口号是‘全面、公平和准确……’这是我们力图熏陶每个学生脑子的理念,他们做什么工作都必须这样。”
加拿大不列颠哥仑比亚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唐娜.洛根教授说:
培养有专业知识、文化意识,具备批判思维能力,在新闻界表现出色的新一代新闻从业者。
目标决定培养形式和内容。在上述培养目标的前提下,他们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呢?特别是以什么样的课程体系和授课方式教育学生的。
南加州大学的拉里·格罗斯教授强调,在现代社会、传播和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且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因传播体系和机制而改变的时候,传播研究已经成为这个世纪培养人的教育体系的中心部分。
的确是这样,在今天,不管哪门学科,不管在哪个学校,传播的理念与研究都已渗透到所有教学过程中。在所有上述著名大学新闻传播学的核心课程设置里面,大家都特别重视新闻伦理、传播法律以及研究方法。乔·福特教授强调,美国大部分新闻院校都要求学生学习大众传媒法律,大众传播理论及大众传媒与社会等课程。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沃尔特.克朗凯特新闻传播学院所有本科生都必须修新闻写作、大众传播学概论,传媒研究方法,大众传播法律四门核心课。
加拿大的洛根院长强调,他们的课程主要是四部分。一是实务课,主要是采写方法和有关技术问题;二是媒介研究,则重于法规、伦理,批判性思维,以及媒体与社会等;三是新闻调查,主要是研究方法问题;四是学科内的其他课程。她特别强调关于新闻记者研究方法的教育,她认为这是培养优秀记者和平庸记者的重要区别。当然,她还强调新闻伦理课的重要性。她认为,只有这样,当你培养出的学生走上社会成为一名记者时,才能真正在现代社会中懂得正在发生的事情,以适应这种变化,并提高新闻水准且发挥引领作用。
韩国首尔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荣誉教授康贤斗强调,要帮助学生“更多地了解媒体和社会的关系”。
几乎所有高校都特别强调对方法问题的掌握。美国北卡大学唐纳德·肖教授,曾因创立议程设置理论而闻名遐迩,他认为本科生教育中的研究方法训练,至少要掌握调查方法和内容分析方法。而密苏里培养学生的方法,主要是通过课程内的概念课、校内媒体工作机会,校外媒体实习机会三种途径实现的。英国的新闻教育没有美国发达,他们有一个国家记者培训委员会,成立于1952年,担当了许多培养记者、编辑的工作。学校教育与这个委员会有点隔绝,学校教育更多强调的还是一种课堂教学与新闻实践的并重,必修课不多,选修课丰富。
威斯敏斯特大学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莎莉·费德曼教授强调,教育的过程不仅仅只是训练,整个过程的重心是帮助学生理解媒体,分析和评价媒体以及掌握具体的媒体操作技能。
而俄罗斯的新闻教育,更多是专业教育与综合教育的结合,特别强调交流与沟通方面的技能教育和厚实的文化教育。英国城市大学新闻系主任罗德·艾伦教授也很强调宽基础,他们有50%以上的课是非新闻类的。
一个显著的共同特点,他们都非常重视实践技能的培养。2005年,我到澳大利亚访问时,埃迪斯科文大学拥有学生自己办的电视台,给学生提供了非常好的实习条件。哥伦比亚大学和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都有自己创办的报纸,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也有自己的电台、电视台。
美国的大卫·卡拉特尔提出,高校新闻教育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三个技巧”,即:
基本报道与写作的技巧,
新闻判断力与分析技巧,
专门技术和关键语技巧。
我以为上述“三个技巧”是很有道理的,说到底是一种技能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