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综合新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2 06:07:24
郑巧玲,出生在一个纺织工人家庭,家教极为严格。16岁进入纺织中专学习,毕业后分配到青岛市发动机厂基建科。1978年,当她知道青岛职工业余大学正式成立,并且设有建筑设计专业的消息后,激动地彻夜未眠。虽然此时她已经是一个两岁孩子的母亲,面对工作、家庭困难和亲人的劝说,她依然重新拾起了课本。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顺利考入了业大建筑班。四年的业大生活,她白天忙工作,晚上去上课,回家后还有一大堆家务要做,当她能够坐下来开始学习的时候,已经是夜深人静了,常常是学习到天已露晓。她累并快乐着,苦并充实着。四个春夏秋冬,她工作学习两不误,在厂里是先进,在学校是优秀。1982年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成为厂里考入职工业大5位员工中唯一坚持下来并获得文凭的女员工,也因此被点名引进到青岛市公用建筑设计院。从此,开始了她喜爱的、追求的并愿意为之奋斗终生的建筑设计工作。
  进入正规设计院,郑巧玲踏上了新的征程。她勤奋好学,经常向老工程师请教,不论工程大小与繁简,总是精益求精。1983年,院领导安排她承接了青岛卷烟厂办公楼的设计任务,这是她在办公建筑设计方面的处女作。建设单位要求将办公、科研、外宾接待等功能合而为一,建筑造型要新颖、美观,二十年不落后,同时还要求节省投资。面对如此苛刻的要求,她没有退缩,白天勘查现场、分析困难,晚上设计方案、认真构思。在办公楼的空间和形象上,最终采用了退后、围和、高低错落、块体组合、就地取材、虚实对比的手法,特别是在办公楼主入口企业名牌的设计上,大胆地采用了由崂山蘑菇花岗石组成的装饰带上,镶嵌五块黑色磨光花岗石板,非常装饰性的有机组合,使得企业的名牌既显赫又非常艺术地得以体现,这个创意引起了设计界极大的轰动,许多建筑师纷纷前来参观。此项目建成后被青岛市建委评为优秀设计二等奖,被山东省建委评为优秀单项(建筑方案)奖,也成为卷烟厂整个厂区进行改造的标尺。卷烟厂项目的成功,让郑巧玲在建筑设计领域如鱼得水,在之后的项目中,以她对建筑独特的理解和别具一格的建筑手法,打造了一个又一个艺术精品。
  30多年来,她出色地设计、主持、指导了300多项工程,其中有30多项工程设计分别获得国家、省、市级设计奖;发表论文4篇,其中有3篇获得市级优秀论文奖,成为岛城建筑设计界获奖最多的优秀女建筑师,也是业内评审通过最早的首位女研究员。她以求精、求新、求实的追求标准和认真负责的工作精神,努力使理论与实践、技术与艺术、现代与传统有机地结合,形成了自己的建筑设计风格,为青岛市的城市建设做出了贡献。
  1992年,青岛市委、市政府决定将办公场地迁至东部,新建办公大楼和会议中心,为此, 市委、市政府决定成立东部地区开发指挥部。郑巧玲作为主要建筑师被指名抽调到指挥部后,参加了工程从方案到施工图的整个设计,并任建筑组组长。面对这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的、功能齐全的大型现代化办公大楼的要求,并要在既无参观考察,又无资料可阅的情况下,建筑专业还要走在前面的诸多困难条件下,她毫不退缩,以身作则地与设计师们一起竭尽构思、卧板设计,夜以继日,实行倒计时,硬是以忘我的拼搏精神提前完成了设计任务。市府办公大楼功能齐全、设置先进、构思严谨完整、造型庄重气势,建成后引起国内各界专家与领导的交口称赞,被誉为青岛市标志性建筑。该工程于1995年被青岛市评为“优秀设计一等奖”、被国家建设部评为“优秀设计三等奖”。
  市府工程设计完成后,指挥部即刻又委派她担任现场(设计)主持和室内精装修设计总负责。首先,她参与了大楼室内装修设计任务书的制定、招投标等一系列的工作,并督促、把握室内设计方案的优化和施工图的深化完成。当六、七个施工单位进场并要准备按设计图纸展开施工时,市委、市政府提出紧急要求:在保证室内大效果不变和时间不变的前提下,压缩资金1000万。面对重新设计、时间紧迫的棘手问题,郑巧玲服从大局,不顾风险和劳累,挑起了设计变更、配合施工这一重担。3个月里,她通宵达旦翻阅资料,同内行切磋,重新构思、简约方案,包括细部做法;对这些关键部位大的变动,经汇报请示后,随即连夜在现场徒手做图,以保证施工进度的进行;为了保证装修效果和节省资金,她和其他同志几乎跑遍当地所有的材料市场和厂家,无论是墙面还是地面用材,就连一盏灯、一个门把手她都要考虑设计效果的一致性,并货比三家,降低成本,力争在经济实用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取得庄重简朴的政府办公效果。1995年该工程设计被国家建设部评为“优秀建筑设计”,施工质量获得国家“鲁班奖”。由于郑巧玲贡献突出,被青岛市委、市政府授予“92-001工程突出贡献个人”光荣称号。
  1995年5月郑巧玲又被留下担任东部指挥部建管处处长职务,全面负责东部地区开发建设项目的审查把关工作。整个东部建设项目规模大,时间紧,审批严,处里人手少,工作压力大。几年来,她没有星期天,加班加点已成平常。她带领处里同志严格高效地审查办理了120多个项目的方案及施工图,建筑面积达260多万平方米。由这些重要工程组成的东部新区于1999年被青岛市评为“精品工程”,被山东省评为“精品工程——银奖”,她个人也连续几年被指挥部评为先进工作者,并记“三等功”一次、“嘉奖”一次。
  1996年9月,郑巧玲被青岛市公用局任命为公用建筑设计院院长。此时的公用院设计任务短缺,仅财务亏损就100多万元,还有一批退休的职工和重病号,而业务骨干纷纷要求调出。面对如此困境,她不顾劳累,不分昼夜,团结一班人,依靠员工,制定制度,科学管理,开拓市场,狠抓质量,苦干实干,仅一年多的时间,就迅速地将一个人才四散、濒临倒闭的单位扭亏为盈。至后,在设计院10年的发展历程中,郑巧玲又不断地加强企业创新意识、完善管理机制,制定了一系列利于员工、利于企业、卓有成效的管理措施。采取与国内外建筑设计企业联手设计的做法,大力开拓市场,发扬企业品牌影响,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公用设计院由最初的十几个人发展到现在的近百人(包括分支机构),并具有7项专业资质,也是青岛市唯一的双甲级设计院。公用院的市场占有额已扩大到外省市,设计水平迅速提高,出图合格率达100%,员工的服务意识增强,企业信誉逐年提升。 2003年通过了ISO9000认证,档案管理达到省一级标准。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郑巧玲深知人才是企业最大的财富,她尊重知识,爱惜人才,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企业内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鼓励员工自主创新。“尊重、和谐、创新、实干”一直是郑巧玲在公用院营造的一种企业文化,也正是这种文化氛围,才使得公用院具有强大的亲和力和凝聚力,吸引了众多设计精英的加盟。
  郑巧玲做事民主、透明,对年轻员工不仅在工作上给予悉心的指导,在生活上她更是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她从不端院长架子,同员工研究推敲设计,对员工问寒问暖;哪个职工家里有事情了,她带头出钱出力。在郑巧玲的带领下,公用院的效益逐年提升,并成为了业内依法纳税的表率。2006年收益和纳税额均为2005年的一倍、为1996年的二十倍。近年来,企业连续四年被评为“青岛市勘查咨询设计(十佳)先进单位”,首批获得“青岛市科技咨询AAA信誉单位”、“青岛市信息化先进单位”等光荣称号,成为青岛市本行业中的领先企业。
  1998年和2003年,郑巧玲作为无党派人士、高级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分别被选为青岛市第十二届、十三届人大代表、青岛市人大党委及人大城建环保委员会委员。她深感荣幸和神圣,更知责任重大。在任期内,从不把这些职务当作荣耀,而是作为回报社会,服务人民的一个重要的渠道。
  近10年来,郑巧玲积极参加市人大常委会和城建环保委员会的会议,认真审议、修改地方性法规;参加对市里重大项目的论证和政府有关部门的工作评议;参加对议案的宣传和落实工作。作为人大常委,郑巧玲紧紧围绕市委中心工作和市人大常委会的工作重点,针对青岛市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中的突出问题,针对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调查研究,了解民意,结合个人的专业特长,发表意见,献计献策,努力尽到一个人民代表应尽的职责,得到了市人大常委会的一致肯定和较高评价。
  作为一名在青岛市城市规划建筑方面的专家,郑巧玲在青岛市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方面谏言纳策。多年来她深入群众,广泛听取意见,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参与、起草、修改、撰写了议案和建议近40件。如《关于加快我市经济适用房建设的建议》、《关于加强我市水水源保护的建议》、《关于加强对我市特色街区与历史文化名居的保护,促进实现“人文奥运”的议案》、《关于进一步推动城市建设节能工作的议案》、《关于节约资源、保护特色,遏制城市建设拆大建的议案》等,均引起了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有些建议被采纳。其中《关于我市人才引进软环境急需改善与加强的议案》,被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评为“青岛市2002—2003年优秀建议”。
  郑巧玲非常热心公益事业,用真情回报社会。她与工会一起发动员工积极响应参加政府援藏、扶贫、支农与希望工程等社会公益活动,并通过这些活动,进一步提高员工的爱国爱民爱社会的高尚情操。2002年,企业在较困难的情况下,尽最大努力派出援藏技术人员一名,并承担支持费用20万元;她热心于“希望工程”,带领员工认领贫苦儿童24名,捐款1.15万元;为美化城市,助资2万元;为胶州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援助2万元;她个人还多次参加扶贫救灾活动捐款捐物活动。她这种高尚无私的情怀在业内产生了很好的影响。

(成教学院 牛云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