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二年的怨恨只因误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07:40:17

三十二年的怨恨只因误解

——《唐山大地震》中的母女关系
日期:2010-08-18 作者:朱砂 来源:光明日报

 庄晓璐                    

 
 
    ◎采访:朱砂
    
    ◎专家支持:马丽  林紫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咨询师
    
    苏虹  上海杨浦区复馨社工师事务所首席督导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国家劳动部社会工作资格考试考评员
    
专家调查档案
    
    电影《唐山大地震》赚到了高额票房收入的同时,也赚到了无数观众的眼泪。电影里,母亲看着一对儿女被压在预制板下,必须做出二选一的抉择的痛苦,感染了太多的观众。这一选择带来的之后三十多年的故事,成为了电影的一条主线。而电影里这对母女的关系,从破裂到重建的过程,在令人感慨落泪的同时,也值得我们思考。
    
【事件回放】
    
    “我是专门从开封带外孙来郑州看《唐山大地震》的”,62岁的张军女士是河南省开封市交通局的退休干部,32年前,她单位的下属医院还曾收治过唐山大地震的孤儿,那时,她的女儿才6岁,看到那些或伤或残的孩子,她还主动把女儿的衣物送给他们。
    
    “电影很感人,”说话时张军的双眼仍红红的,看电影时她曾不止一次落泪。“这样的电影能带给孩子们一辈子都少不了的东西,大人看了也是一次心灵洗礼”。
    
    (来源:光明日报)
    
A  怨恨源自对母亲的误解
    
    电影从一开始就给李元妮和方登这对母女的关系埋下了伏笔。女儿方登的心目中,一直认为母亲是偏爱弟弟方达的。她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感受,是从生活里的点滴细节中体会到的。就在地震前晚上,姐弟俩都要吃西红柿,可是只有一个了,妈妈就把西红柿让给了弟弟,然后对女儿说“明天给你买去”,女儿认为妈妈偏向了弟弟。
    
    女儿方登对母亲最大的怨恨就在于地震发生后解救谁的问题上母亲放弃了她。作为母亲原本并不想要救一个失去一个,但在救援者的逼迫下,为了能保住一个,母亲从牙缝中挤出三个字“救弟弟”,这三个字及其微弱,但是孩子们听得清清楚楚。对于方登来说,这三个字宛如是判处死刑的命令,并且,就在那一刻,她心目中母亲的形象坍塌了,死亡了。心理学中有一种现象,称为选择性聚焦——当我们心中想着某个观点或者事物时,我们能看到的就只有所想的那些,而看不到周围的东西。此时的登就是用以往的某些偏激的事件,以偏概全的认为母亲就是只爱弟弟,而不在乎她的。这样的误解埋下了母女矛盾的种子。
    
    马丽分析说,母亲当年这一无奈的选择,给方登的心理带来了创伤。也让她在此后的日子里,总是努力寻求对生命的把握和控制感,在建立亲密关系的时候,她需要更多的承诺和爱。方登自己选择报考了医学院想要成为一名医生,相比其他职业,医生对人的生命更有控制感。她选择就算退学也要生下孩子,因为在她的心中,她恨母亲是因为母亲当年放弃了她,是个不称职的母亲。而她如果选择流产,就等于是做了和母亲一样的选择,对于方登来说,那是不可接受的。她一定要做个称职的、对孩子负责的母亲,,只有这样做才更能体现出她母亲的不称职,也才能坚定地继续恨她。
    
B  四个步骤重建母女关系
    
    《唐山大地震》的故事最后,方登与母亲的关系得到了修复。这个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了几个步骤。苏虹表示,在这方面冯小刚表现得很到位。
    
    第一步,方登在四川灾区救援时遇到一位母亲,因为看到救援人员为救自己的女儿遇难,非常难过,要求将女儿的腿截肢,而当她女儿被截肢后救出时,这个母亲却像发疯似的要去捡回女儿那条被截的腿,她心里是对女儿的愧疚。这促动了登,因投射效应让她的心中开始产生一种猜测——是不是我的母亲当时也是很无奈地做了这个选择?也许她也是爱我的呢?心中那存在了32年的怨恨开始动摇。
    
    第二步,方登无意间听到弟弟方达和别人讲起母亲当年在做选择时的痛苦和这件事件后32年的愧疚。她在心中的怨恨开始瓦解。但毕竟这种怨恨已经积压了32年,不可能瞬间消失。但这也让她有了想去了解的愿望。于是她和自己的弟弟相认,一同踏上回家的路。
    
    第三步,方登进屋后看到墙上挂着父亲和自己的遗像,遗像前还放着西红柿,那是地震前母亲承诺的“我不骗你”。此时,方登确信母亲一直都没有忘记自己。紧接着母亲进屋,跪倒在她面前,忏悔自己当年的行为时,方登心里可能会想起在救灾现场遇到的那位母亲。也开始感觉到自己32年心中所埋下的仇恨都错了。
    
    第四步,母亲带着儿子一家和女儿去给丈夫扫墓,当看到写着自己名字的墓穴中放着地震前夜妈妈买给她的书包,以及母亲借着弟弟读书买教材的机会,从小学到中学给她多买的一套教科书时,方登的心理防线彻底崩溃了。纠结在心头32年的症结被真挚的亲情所化解。
    
C  亲人间产生误会先别急着解释
    
    电影中,方登与母亲之间32年的怨恨,起始于误解。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遇到各种各样的误解。苏虹表示,误解的原因主要是在于我们用自己的理解和判断去解释他人的行为,而每个人的行为都是有其独特原因的,不要用自以为是的想法去替代别人的自我思维,这样的结果往往就是误解。
    
    亲人之间的误解和社会人的误解不同,社会环境中,可以有很多的第三方来介入,而家庭有时候找不到合适的第三方。就比如在电影中,最后如果没有一个唐山兄弟和方达聊起当年地震那一幕,而是方登表明自己的身份后,方达告诉她当时的情况,其结果就会是不同的,此时我们更相信第三方的公正性,而会怀疑亲人是不是为了某种目的而故意这么说。苏虹提醒说:“如果亲人间出现了误会,请注意不要急于解释,急促的语气只会增加紧张的气氛,不利于解决问题。此时可以缓和一下,先想一下,对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他是怎么理解的,然后用平静一些的口气说话,告诉对方,你的真实情况是什么。之后表述对方误解的是什么,可能的原因是什么。当对方发现你能知道他为什么会出现误会的时候,他的内心中已经在开始瓦解原先自己的观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