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江主要论著目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2 12:06:21
一、学术著作
1、《严复与福泽谕吉──中日启蒙思想比较》,河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
2、《理性与浪漫──金岳霖的生活及其哲学》,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
3、《日本人学》(载《人学大辞典》, 撰写其中的“东方人学概论”和“日本人学”10余万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
4、《严复》,台湾东大出版公司,1997年
5、《殷海光评传》,台湾水牛图书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97年
6、《金岳霖学术思想评传》,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
7、《道家形而上学》,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2001年11月
8、《焦虑与期望:进化主义在中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2
二、译著
1、《论语与算盘》,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
2、《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三联书店出版,2000年。
三、参与主编的著作
1、《冯友兰学记》(合编),三联书店,1995年。
2、《中国新文化元典:回眸〈新青年〉》(三卷,合编),河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
3、《新青年──科学与民主的呼唤》(合编),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
4、《进化主义在中国文选》,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待出
三 论文
1、《论金岳霖的“理有固然,势无必至”》,载《金岳霖学术思想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
2、《日本人的政治意识》、《东洋人的思维方法》(译文),载《现代国外哲学社会科学》,1988 年第7期。
3、《金岳霖的意念论之分析》,载《文化:中国与世界》第4集,三联书店,1988年。
4、《文化的多元性》,载《国外哲学社会科学》,1989年第2期。
5、《墨家哲学》,载《中国文化大辞典》,广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
6、《全盘西化与本位文化论战》,载《二十一世纪》,1990年10月。
7、《严复与中国传统》,载《中州学刊》,1990年第5期。
8、《张岱年:不息的追求与探寻者》,载《当代中国十哲》,华夏出版社,1991年。
9、《理解与摄取:严复伦理思想阐释》,载《中州学刊》,1991年第3期。
10、《毛泽东文化取向论说》,载《中州学刊》增刊,1991年。
11、《福泽谕吉与张之洞的<劝学篇>》,载《二十一世纪》,1992年12月号。
12、《中国古典哲学中的自然主义范式和理想诠释》,载《中州学刊》,1992年第5期。
13、《梁启超的启蒙思想与日本》,载《中日关系史研究》,1992年第4期。
14、《现代中国民族主义的误区》,载《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3年总第3期。
15、《极高明而道中庸:冯友兰哲学的终极关怀》,载《冯友兰先生纪念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16、《华夷与神夷之辨》,载《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3年第5期。
17、《从价值重估到价值认同:庄子与郭象哲学的一个比较》,载《中州学刊》,1993年第6期。
18、《金岳霖与实证主义》,载《哲学研究》,1993年第11期。
19、《中国人文传统与解释意识》,载《天津社会科学》,1994年第3期。
20、《孔子思想新诠》,载《文化与传播》第2集,上海文化出版社,1994年。
21、《现代新儒学的视野限制》,载《中州学刊》,1994年第5期。
22、《理学与心学的紧张与整合》,载《朱子学刊》,1994年第1集。
23、《全盘西化与本位文化论战中之胡适》,载《胡适与现化中国文化转型》,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4年。又载《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论》,东方出版社,2000年
24、《从京都的“哲学之道”说起》,载《二十一世纪》1994年12月号
25、《旧学新知:金岳霖的形上学与中国古典哲学范畴》,载《原学》第2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
26、《胡适人生哲学要论》,载《胡适研究》第1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27、《认定超越性的实在:冯友兰与实证主义的紧张》,载《冯友兰学记》,三联书店,1995年。
28、《“道”的历程》,载《原道》第2辑,团结出版社,1995年。
29、《获生徂徕与日本儒学的革新》,载《学人》第7辑,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年。
30、《存在自然论》,载《道家文化研究》第6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31、《中日文化关系的一个侧面:从严译术语到日译术语的转换及其缘由》,载《近代史研究》,1995年第4期。
32、《冯友兰的历史意识》,载《冯友兰诞辰百年纪念集》,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年。
33、《金岳霖的道形上学及其限制》,载《哲学研究》1995年增刊。
34、《中国进化论思潮与日本的中介作用》,载《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5年3期。
35、《中国哲学中的“公私之辨”》,载《中国研究》,1996年第12期;又载《哲学与文化》2000年第二十七卷第五期;
36、《金岳霖其人其学访问记》,载《金岳霖的回忆和回忆金岳霖》,四川教育出版社,1995年。37、《形而上学与语言:道、玄、禅、实通论》,载《中国哲学史研究》1995年增刊。
38、《日本集团主义的渊源与特质》,载《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5年,第4期。
39、《严复与道家思想》,载《93严复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海峡文艺出版社,1996年。
40、《拒绝超验领域:胡适与宗教》,载《哲学研究》,1997年3月。又载《胡适研究》第
一辑,东方出版社,1996年
41、《道的突破:从老子到金霖》,载《道家文化研究》第8辑,1996年。
42、《胡适的自由理念与中国传统》,载《胡适研究丛刊》第2辑,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
43、《有无的哲思方向及其逆转》,载《中国哲学》第19辑,1996年。
44、《道家哲学的现代理解:以严、章、王、梁、胡为例》,载《道家文化研究》,10辑1996年。此文被译成英文,载Contemporary Chinese Thought(Translitions and Studies), 1998年秋季号。
45、《中国近代的“公理”诉求及其效应》,载《中国研究》,1997年第8期。
46、《道家哲学新知:严复的视野》,《道家文化研究》第20辑,三联书店出版。
47、《化解“义利”的紧张》,载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编“21世纪论丛”《经济与伦理与中国近现代社会》,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8年。
48、《玄学生死关怀及其主导观念》,载《中国哲学史研究》1997年,第1期。
49、《现代中国民族主义的误区》,载《中国研究》,1997年5月号。
50、《道家形上学中的“化”观念及其历史拓展》,载《道家文化研究》第十四辑,三联书店,1998年。
51、《此岸与彼岸:中西生死哲学比较诉求和期待》,载《文化中国》(加拿大文化文化更新中心)1998年第1期。
52、《冯友兰与释“儒”》,《冯友兰研究》第二辑,大象出版社,1998年。
53、《疏离中的亲和性:严复与儒学》,为纪念孔子诞辰2555年而提交,载《 》2000
年。
54、《儒家“圣人”观念及其流变》,载《中国传统哲学新论》, 九州图书出版社,1999年
55、《从“德治”到“力治”:历史推移及其“焚书坑儒”》,为哈佛燕京学社与国际儒学联合召开的“儒学人论”会议提供,载《国际儒学研究》第六辑,1998年。
56、《超越与殷海光的角色》,为“海峡两岸殷海光学术研讨会提供”,载《西方现代自由与中国古典传统》,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
57、《殷海光的哲学进路与启蒙情绪》,载《湖北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
58、《〈新青年〉与中国哲学的转型》,载《回眸〈新青年〉》,河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
59、《永不尘封的〈新青年〉》,载《新青年》,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
60、《郭店竹简〈老子〉略说》,《中国哲学》第二十辑,1998年。
61、《变法的“合理性”论证及期反驳》,为“戊戌变法一百周年纪念会”提供,载《文化中国》,1999年。
62、《“新旧之辨”的历史推演与文化选择形态》, 为北大召开的纪念“五四”运动八十年而作,载《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4期。又节选载《五四运动与二十世纪的中国》, 社科文献出版社,2001年
63、《通向本体之路:道家形上学方法》,为“国际道联第二次国际会议提供,载《道家与道教暤兰揖怼罚愣嗣癯霭嫔纾?001年
64、《历史与实践意识:章学诚的经学思想》,载《中国哲学》第二十三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年。
65、《儒家圣人观念的早期形态及其变异》,载《中国哲学史》,1999年第4期
66、《中国早期知识阶层:它的形成及其自我意识》,在斯德哥尔摩大学演讲问题之一。
67、《二十世纪中国知识阶层的“学术”困境及其根源》,在斯德哥尔摩大学演讲问题目之二
68、《自由、平等与社会正义的比较性视角:以罗尔斯、诺齐克和哈耶克为例的考察》,为纪念海光先生而作。载《殷海光学术思想研究》,辽宁大学出版社,2000年
69、《“原意”、“先见”及其解释的“客观性”───在“方法论解释学”和“哲学解释学”之间》,载《学术界》2001年第4期;转载《新华文摘》2001年第11期
70、《二十世纪末中国的儒学观───类型、范式和方法论》,载《中国文哲研究通讯》2001年第3期
71、《荀子与儒家的学统和道统》,载《南昌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72、《中国自由主义认同及其困境───以四十年代的《观察》周刊为例的考察》,载《二十一世纪》2001年12月号
73、《庄子的自由理性及其特质》,载《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1年第6期
74、《作为何种意义上的哲学的“用”》,载《冯友兰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75、《论日常语言中的“用”───兼论哲学的“用”》,载《哲学门》,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76、《道家自由思想的两种形态》,载《原道》,2001年
77、《熊十力哲学观和科学观的问题意识及其反应方式》,载会议文集。
78、《经典的条件:以早期儒家经典的形成为例》,载《中国哲学史》2002年第2期;
79、The Study of Confucianism in the late 20th Century─Patterns,Paradigms and Methodology,Sungkyun Journal Of East Asian Studies,vol.1,No.1,Aug.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