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11个比中国富裕的非洲国家(组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13:31:10
一直以为非洲国家都很穷,长期被瘟疫,饥荒,战乱所笼罩,岂不知有些非洲国家比中国要富的多。以下这十一个国家,全部人均GDP比中国高。从已知的统计的情况看,非洲基本来说,就是这十一个国家,人均GDP比中国高。估计中国如果在非洲,能排12名……

 第一名:塞舌尔



 面积455平方公里。人口7.5万。人口密度为165人每平方公里。7480美圆。世界排名41。非洲东南部岛国。估计以旅游业为主。

  旅游业和渔业为两大经济支柱,工农业基础薄弱,粮食和日塞舌尔用品主要依赖进口。20世纪70年代中期勒内执政后,实行部分国有化。80年代中期,政府调整经济发展政策,提出诸业并举的多元化经济战略,重点发展旅游、渔业、保税区加工业和农业等,推进私有化进程,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经济明显好转。至90年代初期,经济年均增长率为4%,被世界银行列为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1995年以来,西方国家对塞减援、停援,塞财政拮据,外汇短缺,国际收支出现危机。近年政府先后推出经济改革计划和10年经济发展目标,重点振兴旅游业,紧缩财政、货币,推进国企私有化和贸易自由化,放宽“环保”标准,增售捕鱼许可证

第二名:毛里求斯



面积2040平方公里。人口110万。人口密度为550人每平方公里。4090美圆。世界排名55。非洲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非洲第二富裕的国家。非洲东南部岛国。这个国家难道是以旅游业为主,不知道这个国家,为什么会这么富裕.

  毛里求斯原经济结构单一,仅生产蔗糖。20世纪70年代末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支持下,实施经济结构调整计划,形成了以糖业、出口加工业和旅游业为三大支柱的经济格局。80年代以来开始实施第二阶段发展计划,出口加工业从劳动密集型逐步转向技术密集型,力争成为非洲“新兴工业国家”。90年代,在巩固三大支柱产业的基础上,毛政府积极实行经济多元化政策,努力改善投资环境,鼓励外国投资,大力发展离岸金融业,并将路易港建为自由港。目前,金融服务业已成为毛经济第四大支柱。进入新世纪,毛政府又开始致力于发展以信息技术和通讯业为核心的新经济,拟将毛建设成本地区的信息和通讯中心。2003年,政府继续推进糖业结构调整,公布了非糖农业战略发展计划;成立专门机构为出口加工区企业寻找出路;加大旅游业的宣传和招商引资力度,推出“综合休闲计划”;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继续向信息通讯技术产业提供资金和政策倾斜,积极推进电信自由化进程;保毛里求斯持对教育的高投入,出台优惠政策鼓励人力资源开发。毛里求斯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良好,其生活质量在世界上排名第54位,在非洲和印度洋国家名列第一。

 第三名:加蓬



面积26.76万平方公里,人口110万。人口密度为4.1人每平方公里。3580美圆。世界排名63。是世界人口最稀少的国家之一,比俄罗斯人口还要稀少。是一个几内亚湾国家,被赤道分割。估计其境内大部分是热带雨林。还大量生产原油,这应该是这个国家相对富裕的原因。

  加蓬是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独立后经济一度发展迅速。特别是发展较快,加工工业和农业基础薄弱。石油、锰、反映加蓬部族妇女满载而归的油画。铀和木材为加蓬经济四大支柱。198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177美元。1986年石油降价和美元贬值使加收入锐减,经济陷入困境,被迫将1984~1988年的五年计划推迟至1990年完成,并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达成协议,实施两个结构调整计划(1986~1988年和1989~1990年)。1990年10月起又实施为期18个月的结构调整计划。但经济依然持续困难。1993年财政赤字和国际收支逆差剧增,财经形势更加严峻。1994年因非洲法郎贬值,经济增长率下降,债务负担加重。1994~1995年再次实施结构调整计划。1995年经济开始复苏,主要经济指标上升,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3.2%。1998年,受国际金融形势影响,经济增长放慢。据非洲发展银行1999年发展报告,1998年加蓬的国内生产总值为47.34亿美元,比上一年下降了11.29%。其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1980~1990年4.3%,1991~1998年的年均增长率为-2.0%。 从世界银行1998/99年世界发展报告看,加蓬1997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为53.35亿美元,人均收入为4230美元,在世界上排名较高,为第38,在撒哈拉以南非洲,仅次于留尼汪和塞舌尔,在非洲独立国家中居首位。


 第四名:博茨瓦纳



面积58.17万平方公里,人口150万。人口密度为2.6人每平方公里。2004年人均GDP为3430美圆。世界排名65。南部非洲国家,英国前殖民地。非洲的内陆国家。热带草原气候,长颈鹿等动物不少。其南部是南非。

  博是非洲经济发展较快,经济状况较好的国家之一。以钻石业、养牛业和新兴的制造业为支柱产业。独立后,博政府建立了自由市场经济体制,采取优惠措施吸引外资和国外先进技术,先后制定了八个国家发展计划,经济实现了快速、持续的发展。为了改变经济发展主要依赖钻石的状况,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博政府开始推行经济多元化政策,取得成效。 2002年,博总体经济发展受到全球经济不景气和艾滋病问题的影响,增长速度放缓。为刺激经济增长,博政府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扩大赤字预算,提高公务员工资,希望以扩大内需的方式拉动经济增长。博中央银行同时实施紧缩货币政策。在政府的调控下,博经济运行基本保持平稳发展,上半年通货膨胀率保持在4-6%的目标,但下半年通胀率却较高。普拉的汇率较上年基本持平,对美元稳中有升。外贸也保持顺差。




 第五名:南非



面积122.1万平方公里,人口4359万。人口密度为36人每平方公里。2780美圆。世界排名70。非洲南端。三面临海。矿产资源丰富。

  南非属于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也是非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据中国外交部网站)。自然资源十分丰富。金融、法律体系比较完善,通讯、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良好。矿业、制造业、农业和服务业是经济四大支柱,深井采矿等技术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但国民经济各部门、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黑白二元经济特征明显。上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受国际制裁影响,经济出现衰退。新南非政府制定了“重建与发展计划”,强调提高黑人社会、经济地位。1996年推出“增长、就业和再分配计划”,旨在通过推进私有化,削减财政赤字,增加劳动力市场灵活性,促进出口,放松外汇管制,鼓励中小企业发展等措施实现经济增长,增加就业,逐步改变分配不合理的情况。2006年实施“南非加速和共享增长倡议”,加大政府干预经济力度,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行行业优先发展战略、加强教育和人力资源培训等措施,促进就业和减贫。1994年新南非成立以来,经济年均增长3%,200南非5年至2007年超过5%。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南非经济增速明显放缓,降至3.1%。为应对金融危机冲击,南自2008年12月以来6次下调利率,并出台增支减税、刺激投资和消费、加强社会保障等综合性政策措施,以遏止经济下滑势头。在政府经济刺激措施和国际经济环境好转的共同作用下,2009年南非经济逐渐回升向好,四个季度经济增长率分别为-7.4%、-2.8%、0.9%和 3.2%。2010年一季度经济增长4.6%。

 第六名:突尼斯



 面积16.4万平方公里,人口878.5万。人口密度为53人每平方公里。2240美圆。世界排名78。阿拉伯国家。阿拉伯国家是非洲相对较为富裕的国家的。不产石油的阿拉伯国家,一般也不是特别穷。富裕程度也是一般。只有盛产石油的阿拉伯国家,才会比较高度富裕。但就是这些大量出口石油的阿拉伯国家,其富裕程度一般也没有发达国家相对富裕.

  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居重要地位,是突第一大外汇来源。2006年旅游收入为27.51亿第纳尔,同比增长6.3%;接待迦太基古城遗址游客654.91万人次,同比增长2.7%。2005年,全国约800家旅馆拥有23万张床位,居非洲和阿拉伯国家前列。直接或间接从事旅游业人员达35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3.6%,解决了12%的劳动力就业问题。旅游设施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带,有五大旅游中心,苏斯“康达维”中心是全国最大的旅游基地。突尼斯市、苏斯、莫纳斯提尔、崩角和杰尔巴岛是著名的旅游区。

  第七名:阿尔及利亚



 面积238.2万平方公里,人口2780万。人口密度为12人每平方公里。1890美圆。世界排名90。阿拉伯国家。

  阿经济规模在非洲居第二位,仅次于南非。碳化氢产业(石油与天然气的统称)是阿国民经济的支柱,2005年其产值占阿GDP的45%,出口总额的98%。粮食与日用品主要依赖进口。阿自1989年开始市场经济改革,1995年通过私有化法案,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目前阿正在执行2005年至2009年“五年经济社会振兴规划”及南部、高原省份经济发展计划,政府将斥资近1440亿美元用于国企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2005年以来,国际油价走高,阿油气收入大增,经济稳步增长,经济重建全面开展。政府一方面继续实施财政扩张政策,加快大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国有企业和金融体系改革,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一方面扩大经济开放,出台“新碳化氢法”鼓励外企参与阿油气开发,密切与欧、美的经贸合作,加紧开展“入世”谈判。

第八名:纳米比亚



 面积82.4万平方公里,人口166万。人口密度为2人每平方公里。1870美圆。世界排名91。非洲南部,英国前殖民地,也是南非的殖民地,独立发展时间不长,其长期被南非管辖。这个国家有大量沙漠。

  纳米比亚经济以采矿业为主。矿业、畜牧业和渔业是纳米比亚的经济支柱。产品90%外销。经济命脉 掌握在南非、英国、美国及当地白人手中。独立后,政府明确宣布尊重私有财产,不实行大规模国有化;实行混合经济体制,由私人资本、外国资本和政府参与的混合企业作为国家的经济支柱。在土地方面,采用补偿方式将未充分利用而被白人农场主遗弃的土地收归国有,分配给无地少地的黑人群众;同时设法安置回国难民,逐步改善黑人生活状况;制定投资法,鼓励外国投资。1993年国内生产总值为81.94亿兰特。货币单位南非兰特,汇率为 3.506 兰特兑1美元(1994年10月21日)。

  纳米比亚矿产资源丰富,为非洲第四大矿产国。主要矿藏有:钻石、铀、铜、铅、锌、钨等。采矿业为纳米比亚最大经济部门。制造业不发达,仅有肉类鱼类加工厂、食品厂、木材加工厂和小型机械厂。85%的日用品依赖进口。畜牧业较发达,占农牧业总产值的 80%~90% 。全国有农场6300余家,绝大多数为白人经营。种植业一向落后,粮食不能自给。主要农作物为玉米、小麦、棉花等。在渔业方面,政府确定了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准备实行有计划开发 ,阻止别国掠夺性捕捞,破坏渔业资源,同时大力发展渔业加工。沿海盛产鲱鱼、沙丁鱼、鲭鱼、鳕鱼及龙虾等。

 第九名:埃及



面积100.2万平方公里,人口6028万。人口密度为60人每平方公里。1390美圆。世界排名102。阿拉伯国家。

  三分之一以上的职业人口从事农业。耕地面积仅占国土的4.5%,绝大部分为灌溉地。耕作集约,年可二熟或三熟,是非洲单位面积产量最高的国家。主产长绒棉和稻米,产量均居非洲首位,玉米、小麦居非洲前列,还产甘蔗、花生等。非洲重要的石油和磷灰石开采国。炼油工业发达,其他重要工业部门有食品、纺织、化工、钢铁、机械等。尼罗河和沿海盛产鱼类。主要出口原油、油品、棉花等,其中原油独占出口总值的一半左右。主要进口农畜产品、机器设备、车辆、化工产品等。苏伊士运河是最重要的国际通航运河。

  埃及同12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着贸易往来,它的主要贸易对象是美、法、德、意、英、日等国。埃及还较多地接受外国援助。美国是埃及的主要援助国。向埃及提供援助和贷款的国家和组织还有德国、日本、英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等国及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90年海湾战争后,西方和海湾国家减免了埃及的债务共255亿美元。此外,埃及还从海湾国家、美国、西欧各国、日本、加拿大以及韩国获得了10亿多美元赠款或紧急援助。

 第十名:摩洛哥



 面积45.9万平方公里,人口2660万。人口密度为58人每平方公里。1320美圆。排在104位。阿拉伯国家。

  摩洛哥传统婚礼摩政府执行振兴经济、增加就业、发展医疗卫生、司法及其它社会服务,逐步缩小社会差别,改善低收入者生活水平的政策,对生活必需品给予部分补贴。2007年摩贫困线以下人口280万,城市居民贫困率4.8%,农村人口贫困率14.5%。摩居民人均支出11222迪拉姆。93%的农村人口能用上电。全国有公立医院12所,军医院5所,综合医院13所,私人医院102 所,医疗中心和医疗诊所1360个,地方医院78所,产院、计划生育中心443个,大学医务中心2所,共有病床3万张。每个省有一卫生中心,截至2005底,全国共有专科医生约3800名。

 第十一名: 利比亚



 面积175.95万平方公里,人口440万。人口密度为2.5人每平方公里。这是一个阿拉伯国家,并且丰产石油.估计应该是非洲人均出口石油最多的国家.这是这个国家比较富裕的原因.

  非洲最发达国家之一,利比亚2009年统计数据2008年人均GDP为16114美元,为非洲最高!北非重要的石油生产国,石油是它的经济命脉和主要支柱。经济原以农牧业为主。1961年以来迅速成为世界重要石油生产与输出国之一。石油生产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0-70%,石油出口占出口总值的95%以上,还出口铁矿石、花生、皮革等,进口以机器设备、车辆、粮食为大宗。除石油外,天然气储量也较多,其它资源有铁、钾、锰、磷酸盐、铜等。1985年石油探明储量29.18亿吨,产油5000余万吨,已探明天然气储量6053亿立方米。主要工业部门是石油开采、炼油,还有食品加工、石化、化工、建材、发电、采矿、纺织业等。铁、锰、铜、锡、铝土、磷灰石、钾盐等矿藏尚少开发。可耕地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粮食不能自给,大量靠进口。主要农作物有小麦、大麦、玉米、花生、柑桔、橄榄、烟草、椰枣、蔬菜等。畜牧业在农业中占重要地位。牧民和半牧民占农业人口一半以上。货币名称:第纳尔。境内运输以公路与管道为主。有1800公里长的现代化沿海公路,5000余公里的能源运输管线和5个油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