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雪官鹅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6 08:32:04

冬雪官鹅沟

                                                                             蒲黎生

官鹅沟的山水,我在几篇文章里曾多次描述,但你每一次走近她,那原生态的山水都给你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都给你一种心灵上的震撼。不由使人产生一种赤子的冲动,再一次去亲近她,去拥抱她,去品味她,去解读她深藏的意味。她犹如一位梦中情人,让你一见钟情,点燃生命的火焰,产生强烈的情感,心甘情愿为她折服,为它歌唱,不惜一切地为她呼号奔走,甚至在所不惜为她献上生命。其实这个世界如此丰富,美好的东西到处都是。我们有时感觉不到,是因为我们时常视察后以为理所当然而不加以重视,不懂得欣赏,不知道感恩。这些美好的东西不仅包括自然美,也包括我们眼前随手可得的东西,比如人与人之间的善意,亲情和友爱。我们要善于珍惜上苍赐予我们的一切。我这里所说的是官鹅沟的冬天,是飘雪的日子,是一个冷峻超然,晶莹,一尘不染的世界。

冬雪飘零的日子,游官鹅沟另有一番情趣。相邀三五个同伴一路兴致勃勃地走来,没有其他人的打搅。漫天的雪花如一朵朵盛开的白梅,徐徐从九天撒落,让人感知到潇潇而下的恢宏气势,然而却悄然无声,眼看着大地一片洁白。天地间顿时莽莽苍苍,远山隐遁在雪帘之中,近山也变得朦朦胧胧。此时的空间,较之阳光下的要暗谈一些,却较之月光下的光线明亮许多,天地处在沌浑未开的状态,似雪非雪,似纱非纱,没有雨天的水气蒸腾,却有点久旱未雨的干燥。我们踩着雪地,只有啧啧的响声,身后留下一串串斜斜的脚印。谁也不言语,任凭雪花落满自己的衣身。道路两旁的松柏也披上了圣洁的外衣,洁白的积雪与翠绿的柏松相映成趣,白的更加纯白,绿的更加翠绿,这是世间搭配得最恰当不过的色彩了。那些褪却了春夏繁茂后的叶木,倔强地站立在雪地里,满眼的褐色透出处之泰然的神态,任自己的形状展示在这个世界,没有伪装,没有面具,没有虚荣,给人的是一种真实的自我,这才真正叫个性。我遂想起了法国评论家马克·勒博特一句话:没有个性的表现是一种激情,是人体所有激情中的最激烈的一种。我们要达到这种意境,不知还要修炼多少年。有些事说起来很容易,但做起来会很难很难。我觉得冬天就像一位功力极深,深谙事世的老人,从容而不急促,自如而不窘迫,审惧而不狷躁,恬谈而不凡庸。人们出游自然,不仅仅是悦愉自己的身心,大概还有陶冶自己的心性,吸取自然所蕴含的一种精神力量吧。天色渐渐地暗下来了,我们该驱车返途了。雪花依旧飘零,我们踩踏过的脚印已被积雪淹埋,一切都没有了痕迹。回到车上同行们才发觉彼此的头发已湿漉漉的贴在了脸上,大家活跃起来看对方的狼狈相,方才都只顾自己玩,还没意识到自己的头发已被雪水浸湿,现在觉得寒意袭身了。发动马达往回返,夜幕开始降临,只得打开车灯照耀前行的路。远光灯一旦打亮,漫天柔柔软软的雪花在灯光中顿时变成了无数银箭直射挡风玻璃,无数强硬的锋芒刺射得人睁不开眼睛。车速越快,那种乱箭穿心的感觉愈强烈,减下车速刺眼的寒光有些许的变弱。只得打开近光灯,情况一下子变好了,锋利的剑戟变成了天女散花的雪莲,飘飘洒洒,形成一种奇观。到了农家乐,同伴们便欢呼雀跃起来,挤在热腾腾的土炕上,一边谈踏雪的感受,一边涮羊肉的火锅,一边猜拳行令,个个面红耳赤,酒酣人散。

雪霁天睛,更是赏雪的好时刻。灰蓝的天空悬挂一轮明朗的暖阳,山川大地银装素裹。山体顺畅明晰,要简不烦;气韵清澈如水,味谈而隽永。空气清新如饴,沁人心脾;白雪纯洁如玉,一尘不染。抬头仰望,被山峰挑起的天狭长而悠远,蓝天里的几朵白云如山峰的情愫,缠绕在山巅之上若即若离,黛青色的山峰上松柏屹然站立在空间的最高处,那么惹眼,那么引人瞩目,在冰天雪地的世界里,那才是最坚强的生命。山峰的脚下堆满了厚厚的积雪,将一切杂芜掩埋在白雪下,雪将世间的一切杂乱与无序,将一切高低与不平,将一切俏丽与丑陋,遮掩得干干净净。雪在阳光下发出眩目的光,刺得人不敢睁大眼睛,不经意间已让人流下热泪。在这静穆的雪山中除了山还是山,除了峭壁还是峭壁,除了悬崖还是悬崖。由于白色的雪与褐色的山体形成强烈对比,给人的视觉冲击形成极大的反差,让人觉得世间的厚重与力量全部堆积到这里来了。此时的官鹅沟变得辽阔而简约,肃穆而神秘。没了春华秋月,没了激风骤雨,真像一位荣辱不惊,泰然处之的谦谦君子。遂想起孔子说的“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因为有心态的平和、安祥和勇敢,他的安祥舒泰是由内向外的自然流露;小人表现出来的则是故作姿态,骄矜傲人,因为他内心多的是一股躁气,气度上便少了一份安闲。而此时狭谷里的溪水也变得羞涩起来,失却了夏日的张扬与激越,怯懦的瘦小身躯在坚冰下只有沽沽的呻吟,而没有了夏日的一泻千里气吞万里如虎。冰床簇拥着河岸,河岸环抱着冰雪,相依相随,永不分离。这时的冰与水是一种牵肠挂肚的宁静,是一种水乳交融的默契,是一相濡以沫的追随。脚下的路被积雪淹埋,变得窄小而难以行走。同伴们将脸深埋在衣领中,各自小心翼翼地走自己的路,没有说一句话,只是默默地前行,只有脚下踏雪的啧啧声。人与人之间如果汉有了交流和对话,再熟识的人在这里也觉得像陌生人。谁也不知道谁的心事,谁也不知道在想什么,世界顿时变得隔膜起来,寂寥中使人倍感郁闷。我所戴的变色镜在雪地里已变成深灰,不是因为雪的刺激我才落泪,因为这种冷漠令人伤心之极才以泪洗面了。不过我又想,朋友之间最高的境界像淡淡的清茶,浅浅的溪流,没有要求,没有利害,没有是非,相取只因随缘,不索取一份承诺,不必强求他人回报。好像在春雨中的竹楼品茶浅谈,又好像在这大雪纷飞的冬日围着通红的火炉促膝谈心,品尝着火锅中翻滚的羊肉片、舒心的白菜、白嫩的豆腐,还有那小酌不至于酩酊大醉的老白干,思绪抛锚了,还是寻路前行吧。

越往里走,山体越来越臃肿,狭谷越来越窄小。来自山谷的冷风令人寒颤不已,这种威逼的凌厉态势,让人怀念起夏日里山谷的清幽与凉爽,那种酷热后山野清风给人的酣畅淋漓和快意。而此时的寒风刺骨,让人觉得整个身子都透心凉了,让人实实在在地体验了一回冰天雪地,天寒地冻的感受。峰回路转已到五瀑峡谷了,但见九天飞瀑已凝结为冰雕玉砌的十万大佛,形状各异,大小不一的和尚头一个挨一个,一层叠一层,重重叠叠为一座耀眼的佛山。这里虽然清冷,但佛像给人的感觉是温暖;这里虽然凄凉,但佛像教人感到超然世俗的宁静;山体虽然没有表情地沉默着,但冰佛隐约让人感到众生经历不同的苦难后修炼成仙欢愉的容颜。这是天地之造化,这是鬼斧之神工。这种没有形状的流体,在特定的环境中展示了自己坚挺的风骨。水滴石穿这是一种锲而不舍的定力和力量,冰冻三尺展示了一种站立起来的恒心和形象,冰清玉洁凸现出一种不染风尘,修心养性的人格魅力和洁身自好的坚强。环顾四周,这是一个冰的世界。冰塔座座、冰柱林立、冰阶冰梯、冰凳冰床、冰锅冰灶,你看它像啥,冰就成为你想象中的一切了。这是一座人间天堂,一尘不染,透明得让你的心灵一下子空明起来,存留于心的只有感动,尘世的一切私心,一切杂念,一切纠缠,一切不顺心,都与你无牵无挂了,你只觉得自己已是一个冰人儿,只等阳光的暖怀将自己融化,融入到一个更有活力更加广阔的世界里去。眼前已是耸立的雪山,皑皑的白雪,在阳光的照耀下,通体透明,微带一丝金黄的辉光,这真是像佛光普照了,看似近走却远的雪山,以它无限的体量和高大,在人的心中屹立着无限的高度,我们只有望而却步,无法跨越,也无法企及,只有景行行正,高山仰正,虽不能止,心向往之。

我们面对的是一座座巍然不动的山神,山神的庄严给世人一种感动,自然的神力是隐秘的,而人类的力量是何等的渺小,因之这种渺小而产生一种苍凉而悲切的情怀。在人类企图征服自然的历程中,人是多么幼稚和荒唐可笑,还是感激那么相信山神的羌藏同胞吧,是他们在敬畏自然神力时,才留给我们共享的家园。我们才得以观赏官鹅的春花,官鹅的夏雨,官鹅的秋叶,官鹅的冬雪。我经常思考一个问题:汉民族以文明人自居,而谑称羌藏民族为“番子”,为什么文明的汉族常居住地平原大川被糟蹋得满目疮痍,生态恶劣,而相对闭塞愚昧的羌藏居住地深山老林则四季常青,绿水常流?我想这是羌藏民族与自然融为一体,自然是我家,我性本自然,和自然和睦相处,相存相依,相生相依,敬畏自然,敬畏山神,山神保护了羌藏,羌藏得益于山神,我们才拥有了这片土地,我们才拥有了官鹅沟。其实像官鹅沟这样风景优美的地方,我们拥有的已廖廖无已了,我们能否得到一种启迪,善待自然,就是善待我们自己。我们享有一个美好的自然家园,能否留于子孙一个美好的家园,人类的可持续与自然可持续能否是一个更加和谐的命题。官鹅的山神以你的天威保佑你们的子孙吧,不然就连这块青山绿水之地也会被周围的荒芜蚕食殆尽。我只所以这样担心是因为人口、牲口、灶口正蚕食着生命的绿色。不然这里完全可以称作官鹅沟原始森林,不是现在的官鹅沟森林公园。原始森林与森林公园不论从气势还是从原始形态,不论是从体量还是从内涵上相比都有着本质的区别。我们固然需要修葺的整齐化一、平畴浅草、春光柳岸、小桥流水似的园林,更需要荆棘刺藤遍地蔓延,乔木冲天勃发,一眼望去不知深浅、深沉、内向、稳重、静穆的原始森林。虽然近来年政府不遗余力的倡导退耕还林,种树种草,但能否将生态恢复到自然状态,这还需要人力不懈的努力。但这至少是对人类遭贱自然罪孽的拯救,也是对人类心灵的亏欠的救赎。

 

 

                   2006年冬天于宕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