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回忆之二十四:我的“创作”生活 -好老头的家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5 05:21:54

在往事回忆二十二里我说到了,我严格说就是高小毕业,尤其对文科而言更是如此(后来学的是工科)。而我现在之所以还敢在博客中胡驺八扯,这还得益于我的非专业的专业演员生涯,是这段经历提高了我的写作能力。

既是非专业演出队,除去学演“样板戏”,其余大部分节目就得自己编(那时讲究宣传自己单位的好人好事,演自己的故事)。每次宣传队集中前,先得抽调一些人编节目,我也在其中。为了提高自己的编写能力,我就混入了本区文化馆的歌曲创作组。说混入,是因为当时组里大部分成员都是有一定的创作能力的,以教师居多,像我这样的青柿子还真没几个。这里面就有当时在某小学做教师,“文革”后调北京日报任《小苗》专刊主编和信息网络部主任编辑的常瑞老师。他创作、主编的儿童读物有60余部,其作品荣获各类儿童文学奖40余项,还加入了全国作协。

为提高大家的创作水平,创作组常常请一些老师和作家给大家讲课(这也是我千方百计地参加这个组的主要原因)。如著名相声演员常宝华老师就给我们讲过课。那次他讲的是语言、语气、语调在作品中的运用,他举了个例子使我至今记忆犹新。他说:“有一天,我回到家一敲门,我爱人衣衫不整地出来开门。我一看就不高兴地说:‘你怎么这样就来开门?’我爱人答了一句话,我当时就消气了。她说:‘我知道是你。’同样是这几个字,换个语气,如果说:‘我知道是你?’这就准打起来了。”

还有一次,请一个老师讲歌词创作,讲的好像是《北京颂歌》(非词作者本人)。这个老师从时代背景、中心思想、段落大意、词句的运用等等一路讲来,一首只有2、30句的歌词,足足讲解了近两个小时。讲完后,组里一个和我一样的愣头青问了老师一句话,他说:“老师,如果作者本人讲,是否也能讲这么多?”讲课老师当是愣了半天才说:“一定比我讲得多,讲得深。”

说实在的,当时大家的学习积极性,求知欲望还是很高的。记得有一次,听说在顺义文化馆有一个不错的讲座。大家愣是往返7、80公里,骑车到顺义去听课。搁在今天,给我派专车都不一定去。

创作组的一个主要任务是配合中心任务创作歌曲。其间经历了一次大歌曲征集活动,这就是征集《国歌》。当时正筹备召开四届人大,因为原《国歌》的词作者是田汉,属于“四条汉子”之一,已被打翻在地并踏上了一万只脚,故此旧《国歌》不能用了。于是,就在全国范围内征集新《国歌》。创作组当时既担负有自创任务,还负责全区上报作品的筛选。征集到的作品,为了体现战斗性,前奏90%(包括我们写的)都是用的号角般的三连音开头,几天下来听得大家头都痛了。这场全国范围内的征集活动一直闹到“四届人大”开会,最后也没能征到满意的新《国歌》。不得不仍使用原来的《义勇军进行曲》,只是只有曲,没有词了。

总之,创作组的经历对我的写作能力的提高起了很大的作用,使我这只有高小底子的半文盲受益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