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语 明代传灯 净土法语白话浅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16:12:34
 净土法语
  明天台山幽溪沙门传灯述  夫修行法门,乃如来对病之良药也。药随病广,数逾恒沙。求其至捷径,最简要者,莫胜于念佛求生净土法门。可谓速出生死之玄关,疾成觉道之秘诀也。盖凡修行,求出离生死,须仗三种力。一自力,二他力,三本有功德之力。若惟务自修,悟明心地,裂无明网,出爱欲河,成佛作祖,谓之自力。是为没量好汉,真大丈夫。如佛在世,及正法中诸大菩萨声闻缘觉,及诸大祖师,是其人也。若像末之世,去古既远,根器谫劣。有虽修而不悟,悟而不精。内照似脱,对境仍迷。纵使不迷,犹然坯器。菩萨有隔阴之昏,初果有入胎之昧。方之博地,安免随流。此自力之无功,出尘之不效。一错百错,实可寒心。是以诸佛菩萨,曲垂方便,又有仗他之法门兴焉。此之法门,经论发明,其品亦伙。求其苦口叮咛,极言称叹。列祖弘通,人心崇奉。惟极乐世界念佛一门为究竟。可谓言言阐唯心净土之心宗,句句演本性弥陀之妙法。悟此者,达生心与佛心平等,心土与佛土无差。修此者,获妙观与妙境相符,自力与他力兼济。况本有功德之力,无始性具者,因此以全彰。旷劫积累者,藉之而顿发。故得娑婆报满,净土现前。莲华化生,不迷生阴。一入永入,更不退转。故曰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数甚多。比夫在娑婆而入道,历尘境之粗强。险难恶道,无处不有,固不侔矣。然而说之匪难,行之为难。行之匪难,心要为难。此昔人之所诫,在我辈之当遵。若求其为吾真切教诫,莫要乎杨次公之两言,谓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夫念佛以一其心,恳切持名,专志不乱,此吾所当尽心者。然或忘之而不能念,念之而不能一。无他,为情爱之所牵也。夫轻爱以杜其妄,斩断情根,脱离爱网,此吾所当尽心者。然或念之而不能忘,忘之而不能尽。此无他,为念心之不能一也。故念佛求生净土之人,寻常有娑婆一爱之不轻,则临终为此爱之所牵,而不得生,矧多爱乎。即极乐有一念之不一,则临终为此念之所转,而不得生,矧多念乎。盖爱之所以为爱者,有轻焉,重焉,厚焉,薄焉,正报焉,依报焉。历举其目,则父母妻子,昆弟朋友,功名富贵,文章诗赋,道术技艺,衣服饮食,屋室田园,林泉花卉,珍宝玩物。种种妙好,不可枚尽。大而重于泰山,小而轻于鸿毛。有一物之不忘,爱也。有一念之不遗,爱也。有一爱之存于怀,则念不一。有一念之不归于一,则不得生。呜呼,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此两语,可谓刮翳眼之金铋,治膏肓之圣药。凡有志于求生极乐者,宜以此书之于屋壁,铭之于肌肤。时时庄诵,念念提撕。于娑婆之爱,日务求其轻。极乐之念,日务求其一。轻之又轻之,以渐阶乎无。一之又一之,以渐邻乎极。果能如此,则此人虽未脱娑婆,不是娑婆之久客。虽未生极乐,已是极乐之嘉宾。临终正念现前,往生极乐必矣。或问,轻爱有道乎。曰,轻爱莫要乎一念。又问,一念有道乎。曰,一念莫要乎轻爱。或者莞尔谓曰,师言首鼠两端,似无主正。俾学者乎何从。曰,非两端也。欲明一念之所以也。盖念之所不能一,由散心异缘之使然。散心异缘,又由逐境纷驰之使然。故娑婆有一境,则众生有一心。众生有一心,则娑婆有一境。故曰,心生故,种种法生。法生故,种种心生。聚缘内摇,趣外奔逸。心境交驰,尘沙莫尽。爱苟不忘,念能一乎。故欲一其念者,莫若轻其爱。欲轻其爱者,莫若一其心。一其心者,莫若杜其境。众境皆空,则万缘都寂。万缘都寂,则一念自成。一念若成,则爱缘俱尽。故曰,欲一其念,莫若轻爱。欲轻其爱,莫若一念。盖爱之与念,势不两立。若日月之代行,明暗之相背也。或曰,杜境有道乎。曰,余所谓杜境者,非屏除万有也。亦非闭目不观也。将即境以了其虚,会本以空其末也。正以万法本自不有,有之者情。故情在物在,情空物空。物空而本性现,本性现而万法空,万法空而情念息。自然而然,非加勉强。楞严所谓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花,本无所有。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云何于中有是非是。是以欲杜其境,莫若体物虚。体物虚,则情自绝。情自绝,则爱不生,而惟心现,念一成。故圆觉云,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一去一留,不容转侧。功效之速,有若桴鼓。学道之士,于此宜尽心焉。又问曰,轻爱与一念,同乎异乎。对曰,能轻娑婆之爱,未必能一极乐之念。能一净土之念,必能轻于娑婆之爱。此约无志有志间说也。若去无志而独言有志,则爱非念一而不忘。念非忘爱而不一。两者功夫,初无间然。又问曰,轻爱既闻命矣。一念为之奈何。对曰,一念之道有三。曰信,曰行,曰愿。夫不疑谓之信。苟有疑焉,则心不得其一矣。是以求生极乐者,要以敦信为之始。必须遍读大乘,广学祖教。凡是发明净土之书,皆须一一参求。悟极乐原是我唯心之净土,不是他土。了弥陀原是我本性之弥陀,非是他佛。大要有二。一悟妙有遍周遍具,以为欣净之本。一悟真空圆离圆脱,以为舍秽之原。第二修行者。前敦信如目视。今修行如足行。信而不行,犹有目而无足。行而不信,犹有足而无目。是故信解既备,应当念佛修行。犹如目足兼备,然后能到凉池。故次信而说行也。行门有二。一正,二助。正行复二。一称名,二观想。称名如小本弥陀经,七日持名,一心不乱。有事一心,理一心。若口称佛名,系心在缘。声声相续,心心不乱。设心缘外境,摄之令还。此须生决定心,断后际念。拨弃世事,放下缘心,使此念心渐渐增长。从渐至久,自少至多。若一日二日,乃至七日。毕竟要成一心不乱而后已。此事一心也。苟得此已,则极乐之净因成就,而垂终之正念必然。身无病苦,不受恶缠。预知时至,身心欢喜。吉祥而逝,坐脱立亡。亲见弥陀,垂光接引。若理一心者,此无他法。但于事一心中,念念了达能念之心,所念之佛。三际平等,十方互融。非空非有,非自非他。无去无来,不生不灭。现前一念之心,便是未来净土之际。念而无念,无念而念。无生而生,生而无生。于无可念中,炽然而念。于无生中,炽然求生。是为事一心中明理一心也。二观想者。具如观无量寿佛经。境有十六,观佛最要。当观阿弥陀佛丈六之身,作紫磨黄金色像。立七宝华池之上,作垂手接引状。身有三十二种大人相,相有八十种随形好。作此想者,亦有事理。事则以心系佛,以佛系心。初观足下安平犹如奁底,次观具千辐轮相。如是次第,逆缘至于顶中肉髻。复从肉髻,顺缘至于足底。了了分明,无分散意。理一心者。经云,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如来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是故汝等应当系念彼佛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此义具明微妙三观,具如观经疏,妙宗钞中说。然此二种正行,要当相须而进。凡于行住睡卧时,则一心称名。凡于趺坐蒲团时,则心心作观。行倦则趺坐以观佛。坐出则经行以称名。苟于四威仪中,修之不间,往生西方必矣。二助行亦有二。一者世间之行。如孝顺父母,行世仁慈,慈心不杀,具诸戒律。凡是一切有利益之事,若能回向西方,无非助道之行。二者出世之行。如六度万行,种种功德,读诵大乘,修诸忏法。亦须以回向心而修之,无非净土助行。更有一种微妙助行,当于历缘对境,处处用心。如见眷属,当作西方法眷之想,以净土法门而开导之。令其轻爱以一其念,永作将来无生眷属。若生恩爱想时,当念净土眷属无有情爱。何当得生净土,远离此苦。若生嗔恚时,当念净土眷属无有触恼。何当往生净土,得离此苦。若受苦时,当念净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若受乐时,当念净土之乐,其乐无央。凡是所历缘境,皆以此意而推广之。则于一切时处,无非净土之助行也。第三愿者。夫净土般若舟航,要以信为点头探水,行为篙橹风帆,愿为船柁拨正。无点头探水,则不知通塞浅深。无篙橹风帆,则不能至其所止。无船柁拨正,则无约束要制。故次行以明愿也。第所发之愿,有通,有别,有广,有狭,有遍,有局。通如长途修忏课诵,古德所立回向发愿之文。别则各随自己之意所立。广如四弘,上求下化。狭如自修自度,决志往生。局如课诵有时,随众同发。遍则时时发愿,处处标心。要须体合四弘,不得师心自立。大率所发之愿,宜别不宜通。通恐随人语转,而自无绳准。别则自己标心,克志进取。若能随通文而生决志,此则虽通而别。若于别文而久生滥漫,此则别亦成通。又宜广而不宜狭。广则所发之心大,而所克之果胜。狭则所发之心小,而所获之果劣。宜遍而不宜局。局则标心有限,数数间断于期心。遍则念念要心,刻刻圆成于乐土。如此三法,可谓生净土之弘纲,觐弥陀之宝筏。一切净土法门,举不外乎是矣。  净土法语白话浅译

明天台山幽溪沙门传灯述
法宣法师白话译

  所谓的修行法门,乃是释迦如来对治病症之良药也。医药随著众生的疾病而增广,其数量超过于恒河沙。其中求其至为捷径,最为简要者,则没有胜过于念佛求生净土之法门。可以说是快速出离生死的玄关,疾速成就正觉的秘诀也。然而凡是修行佛道,求于出离生死轮回,必须仰仗三种力量,一者自力,二者他力,三者本有功德之力。

  若是惟有从事自力之修行,悟知明了自己的心地,破裂去除迷惑之网,出离爱欲之河流,然后成佛作祖,这个称之为自力,乃是广大心量无法测度的好汉,真正是大丈夫也。就如同佛陀在世之时,以及正法当中的诸大菩萨、声闻缘觉,以及诸大祖师,就是这样的人也。

  若是像法末法之世,距离古代既已遥远,根机器度浅薄低劣,有些人虽然修行而不悟道,有的虽然悟道而未精纯,向内观照时似乎是很解脱,可是面对境界时仍然迷惑。纵使不会迷失,但是就如同尚未烧烤的坏器泥土一样不坚固。菩萨尚且有隔阴之昏惑,初果有入胎之迷昧。如今只是一般的博地凡夫,怎么能够免于随著生死而流转呢?此乃是自力之修行无有功德,想出离尘俗却未有功效,一步差错而导致百般错误,实在是可令人感到寒心。

  是以诸佛菩萨,委曲垂示方便之修行法门,因此而又有仰仗他力的法门兴起也。此方便之他力法门,经典论典当中所发扬阐明的,其种类也非常众多。求其释迦牟尼佛苦口婆心地叮咛,极力言语称扬赞叹;列位祖师弘传流通,人人心中崇敬奉行,则唯有西方极乐世界念阿弥陀佛这一个法门为究竟也。可以说是言言阐明唯心净土之心宗,句句演说本性弥陀之妙法。能够悟此道理者,便可通达众生心与佛心平等,自心的国土与佛土无有差别。修行此法门者,可以获得妙观与妙境互相符合,自力与他力兼相济助。

  况且自性本有的功德之力,无始以来本性具足者,因为此念佛法门而可以全部彰显。旷劫以来积累之功德者,藉此而可顿时显发。是故得以在娑婆世界业报已满之后,极乐净土便现在于前,然后由莲华化生,不再迷于胎生之五阴。一旦进入佛国净土之后便永远进入,更不会再有退转之事,是故经中曰:‘众生往生极乐世界者,皆是阿鞞跋致,其数量甚为众多。’比起在娑婆世界学习佛道,经历的六尘境界之粗恶强大,险阻危难的种种恶道,无处而不具有如此恶缘,完全是无法并列比较也。

  然而言说之并非困难,修行之则较为困难。修行之也并非困难,其修行的心要则最为困难。此乃是昔日古人之所警诫,而在我辈之人所应当遵守者。然而若是求其为我人真切的教诫者,则莫重要乎于杨次公的两句言语,即是所谓的:‘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

  所谓的念佛乃是为了专一其心,至诚恳切而执持名号,专一心志不可散乱,此乃是吾人应当尽心努力之处。然而或是忘记而不能念佛,或者虽有称念而不能心志专一。这没有其他的理由,乃是被情执贪爱之所牵引也。减轻贪爱以杜绝其妄念,斩断情根以脱离贪爱之网,此乃是吾人所应当尽心努力也。然而或者心中忆念情爱而不能忘怀,或者虽想忘怀而尚不能断尽,此没有其他之理由,这是因为念佛之心不能够专一也。

  是故念佛求生极乐净土之人,寻常时对娑婆世界有一个情爱不能够减轻,则临命终时便为此情爱之所牵引,而不得往生极乐世界,更何况是有很多的情爱呢?换言之即是对于极乐世界有一念之不专一,则临命终便被此妄念所转,而不得往生极乐净土,更何况是有很多的妄念呢?

  这是因为情爱之所以为情爱者,有轻的,有重的,有厚的,有薄的,有正报者,有依报者。如果明白而列举其项目,则父母妻子,兄弟朋友,功名富贵,文章诗赋,各种道术百般技艺,衣服饮食,屋室田园,林泉花卉,珍宝玩物,以及种种微妙美好之事物,没有办法一一枚举。大者而重于泰山,小者而轻于鸿毛。只要有一物不能忘怀,即是爱也。有一念之不能遗忘,也是爱也。有一个情爱存之心怀,则求生之心念便不能专一,有一念不能归于专一,则不得往生极乐世界也。

  呜呼!‘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此两语,可以说是刮除遮障眼睛之翳病的金錍良药,治疗膏肓重症的有效圣药。凡是有志于求生极乐世界者,应当要将此语句书写于屋子的墙壁之间,铭刻在肌肤之上,时时而庄重地读诵之,念念而提起正念。于娑婆世界之情爱,每日务必求其减轻;而求生极乐世界之心念,每日务必求其专一。减轻而又减轻情爱,以渐渐到达无有;专一而又专一其心念,以渐渐到达其究竟。如果真的能够如此,则此人虽然尚未脱离娑婆世界,而已经不是娑婆世界久居之客。虽然尚未往生于极乐世界,而已经是极乐净土之嘉宾。等待其临命终时正念现前,往生极乐世界乃是必然之事也。

  有人问曰:减轻情爱有什么方法吗?答曰:想要减轻情爱,莫重要于专一求生净土之心念。

  又问曰:专一心念有什么方法呢?答曰:想要专一心念,莫重要于减轻情爱。

  此人莞尔笑说:师父您所说的首尾两端犹疑不决而没有一定,似乎是没有主要的正论,如此要使学佛者如何依从呢?

  答曰:这并非是两端未决而犹疑不定也,这正是要说明我们能否专一心念之所以也。我们的心念之所以不能够专一,这是由于散乱心改变所缘之境而使其如此也。散乱心改变所缘之境,又是由于追逐其他境界、令心念纷驰而使之然也。是故娑婆世界只要有一个境界,众生便有一个心念;众生有一个心念,娑婆世界便有一个境界。故曰:‘心生起之故,种种的法便生起;法生起之故,种种的心念必便生起。’

  众生聚集众缘而在心内摇动,趣向外境奔驰不停,自心与境界交相驰逐,烦恼就如同尘沙而无法穷尽。情爱如果不能够遗忘,其念佛之心岂能够专一呢?是故说想要专一其心念者,莫过于减轻其情爱;想要减轻其情爱者,则莫过专一其心。而想要专一其心者,则莫过于杜绝其境界。

  众多的境界皆空,则万般的攀缘皆寂静;万般的攀缘皆寂静,则专一心念自然便能够成就。专一心念若是能够成就,则情爱之缘俱皆能够除尽。是故说‘想要专一其心念者,则莫过于减轻情爱;想要减轻其情爱者,则莫过于专一其心念。’这是因为情爱与正念,乃是势不两立,就如同日与月之替代运行,明与暗之互相违背也。

  有人问曰:杜绝境界有什么方法吗?答曰:我所谓的杜绝境界,并非是摒除万有之事物也,也不是紧闭眼目而不观看境界也。而是即于境界之当体以了知其虚幻,契会其本体以空寂其枝末也。这是因为一切万法本来并不自己存有,其之所以存有者乃是由于情执也。是故情执在则万物在,情执空则万物空。万物空则本性显现,本性显现而万法空,万法若空则情爱之念便止息。此乃是自然而然,并非是加以勉强造作之力也。

  此即是《楞严经》所谓的:‘此见与见缘,以及所想之相,就如同虚空之华,本来并无所有。此见及见缘,元本即是菩提妙净明体,云何其中有是与非是呢?’是以想要杜绝其境界,则莫过于体悟万物本自虚妄。体悟万物本是虚妄,则情执自然断绝。情执自然断绝,则贪爱便不产生,而唯心之智慧便能显现,心念专一便能成就。是故《圆觉经》云:‘知道其虚幻即远离,不必作其他方便法门。远离虚幻即是觉悟,也没有渐成之次第。’一个去除、一个留存,不容转折反覆,其功效之神速,就有如以木槌击鼓一般回响迅速,学习佛道之士,于此应当注意其心也。

  又问曰:减轻贪爱与专一心念,是相同呢?还是不同呢?

  答曰:能够减轻娑婆世间之情爱,未必能够专一求生极乐世界之心念;能够专一求生净土之念,必定可以减轻于娑婆世间之爱。此乃是约无有心志求生净土与有心志求生净土者之差距而说。若是去除无有心志求生净土者不谈,而独独讨论有心志求生净土者,则情爱若非由于念佛之心念专一而不能遗忘,念佛之心念若非由于遗忘情爱便不能专一,两者之间的工夫,是完全没有间隔的。

  又问曰:减轻情爱之事既已听闻开示了,而专一心念又要如何作呢?

  答曰:专一心念之道有三:曰信、曰行、曰愿。心中没有疑惑称之为信,假使心中有怀疑,则心念必定不得专一也。是以求生极乐净土者,一定要以敦厚信心为开始。首先必须遍读大乘经典,广泛学习祖师言教,凡是发扬阐明净土法门之书籍,皆必须要一一参考探求。体悟极乐世界原本是我唯心之净土,不是他之净土;了知阿弥陀佛原本是我本性之弥陀,并非是他方之佛。其最根本重要的有二:一者是了悟心性妙有的西方净土是普遍周圆,普遍具足,以此作为欣求净土之根本。一者体悟实性真空圆离一切相,圆脱一切尘,以此作为舍离秽土之原由。

  第二修行者,前面的敦厚信心有如眼目能视,如今之修行如同双足能够行走。有信心而不修行,就犹如有眼目而无双足;修行而无有信心,就犹如有双足而无眼目。是故信心知解既然具备,则应当要念佛修行,就犹如眼目和双足兼备圆具,然后才可到达解脱的清凉池,是故接次于信心而说修行也。

  修行之门有二:一是正行,二是助行,正行又分为二:一者称名念佛,二者观想。称名的方式就如同小本的《阿弥陀经》当中所说,七日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而所谓的一心,有事一心,理一心。

  若是口中称念阿弥陀佛之名号,系心在于所缘之名号,称佛之音声相续不断,心心专一而不散乱。假使心念攀缘于外境之时,即刻收摄之而令其复还。此必须要生起决定之心,断除后际之念,拨除弃置世间之事,放下攀缘之心,使此念佛之心渐渐增长。从渐增以至于长久,至少数以至于多数,若一日若二日,乃至于七日,毕竟成就一心不乱而后已。此乃是事一心也。如果得到此事一心不乱,则往生极乐世界之净因成就,而临命终时之正念必定也是如此。色身无有病苦,不受种种恶境障碍之所缠缚。预先了知往生之时间已至,身心踊跃欢喜,安然而吉祥往生。或者端坐而往生,或者站立而命终,亲自见到阿弥陀佛,垂手放光而接引往生。

  若是理一心者,此也没有其他的方法,只是在事一心当中,念念了知通达能念的心,所念的佛,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平等而无差别,十方虚空世界互相融通而无障碍,非空非有,非自非他,无去无来,不生不灭。现前一念之心,便是未来极乐净土之际,念而无念,无念而念,无生而生,生而无生。于无可念当中,炽然精进而念佛;于诸法无生当中,炽然发愿而求生西方。如此即是在事一心当中明白理一心也。

  第二观想者,完整就如同《观无量寿佛经》当中所说,其所观之境有十六种,其中以观佛最为重要。应当观想阿弥陀佛丈六之身,作紫磨黄金色之像,站立于七宝莲华池之上,作垂手接引众生之形状。其身形有三十二种大人相,身相有八十种随形好。作此种观想者,也有事理之分。事相观佛则以心系想于佛,以佛系住于心。最初观想阿弥陀佛足下安平之相犹如奁箱平整的底部,其次观想其具有千幅轮相。如是次第由下而上,逆缘而至于顶中之肉髻。再从顶中肉髻,由上而下顺缘至于足底,一一皆了了分明,没有分散的心意。

  观想的理一心者,《观无量寿佛经》云:‘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如来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是故汝等应当系念彼佛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此义理当中具足说明微妙的空假中三观,完整的说明就如同《观经疏》、《妙宗钞》当中所说。

  然而此二种正行,必须要互相辅助而前进,凡是在行住和睡卧之时,则一心称念佛名。凡是跏趺静坐于蒲团之时,则心心作观想。经行疲倦了则静坐以观佛,静坐出来之后则经行以称念佛名。如果能够在行住坐卧四威仪当中,精进修行而不间断,则往生西方净土则是决定无疑也。

  第二、所谓的助行也有二种:一者世间之助行,如孝顺父母,行世间之仁慈,慈悲心而不杀生,具足诸般的戒律威仪。凡是一切有利益众生之事,若是能够回向于往生西方,无非都是助道之行。二者,出世间之助行,如六度万行,种种的功德,读诵大乘经典,修行诸般之忏法,也必须以回向往生净土之心而修之,这一切无非都是往生净土之助行也。

  此外更有一种微妙的助行,应当于历缘对境之时,于处处之间用心。例如见到亲人眷属,应当将其当作是西方净土的法眷来想,以求生极乐世界的净土法门来开导之,令其减轻情爱而专一求生之心念,使大家永远作为将来无生之眷属。若是生起恩爱情想之时,应当思念极乐净土的眷属并没有情爱,何不应当得生净土,远离此贪爱之苦。若是心中生起嗔恚之时,应当忆念极乐净土的眷属无有触恼嗔怒之事,何不应当往生于西方净土,得以远离此嗔恚之苦。若是受到种种痛苦之时,应当忆念极乐净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若是在此世界受乐之时,应当思念极净土之快乐,其安乐乃是无有穷尽。凡是在此世界所历缘之境界,皆以此意旨而推广之,如此则于一切时一切处,无非都是求生极乐净土之助行也。

  第三愿力者。净土法门这个般若的舟航,要以信心为船头的点头探水,以修行为篙桨橹棹和风帆,以愿力为船尾的船柁拨转令其正直。没有船头的点头探水,则不知道前方河流的通塞和浅深。没有篙桨橹棹和风帆,则不能前进而到达所要依止的目标。没有船柁拨转正直,则没有约束和控制,是故接次于修行而说明愿力也。

  但是所发的愿力,有通、有别、有广、有狭、有遍、有局。通者,如长时间固定的修习忏悔、课诵经典,古代大德所设立的回向发愿之文。别者,则各别随著自己的心意所立之愿力。广者,如四弘誓愿一般,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狭者,如自己修行自求度脱,决定志向以求往生。局者,随课诵固定之时间,随著大众一同发愿也。遍者,则时时刻刻发愿,处处皆标定心志。

  总之,发愿必须整体符合于四弘誓愿,不可私心而妄自立愿。大抵来说所发之愿力,宜个别而不宜通泛。如果依著通泛的方式发愿,恐怕会随著他人的语言而转,而自己没有规范准则。个别的发愿则自己标定心愿,立定志向而努力进取。若是能于通泛的发愿文而生起决定的志向,如此则虽然是通泛而即是个别之发愿。反而若是于个别之愿文,久久之后而生散漫心,如此则虽然是个别之发愿,也会变成通泛之文。

  此外又应当广大发心而不宜狭隘发心。广大发心则所发之心力弘大,而所得之果报殊胜。狭隘则发的心力较小,而所得之果报较低劣。再者应当普遍发心而不宜局限发心,局限则标定的心愿有其限度,如此便会常常间断了期愿之心。普遍的发愿则念念期愿自心,时时刻刻圆成于极乐国土。如此信、行、愿三法,可以说是净土法门的重大纲领,亲见阿弥陀佛之宝筏,一切的净土法门,全部皆不外乎于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