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怎样才能进入“上流社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12:05:32

 7月27日,经济观察网刊登《中国一直处在“下流社会”中》,指中产阶级的居下游者,他们的物质生活已经足够温饱甚至小康,但由于各方面的竞争和压力,在物质、精神等各方面失去了向上发展的动力,而甘于平庸,从而形成对整个社会的一种向下的拉力。

 

其原因是有68.5%中下层中产阶级成为“房奴”、“车奴”。如今的年轻人要承担更多的义务,他们增加收入和创造财富的难度也更大了。

 

从国际经验来看,判断是否中产阶层包括以下标准:一是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保证相对衣食无忧的生活;二是有稳定的保障;三是心态比较平和,心理比较保守,高度认同主流道德、伦理观念和社会、文化秩序,有公共精神。

 

如果中产阶层占到整个社会的60%以上,即是和谐的“橄榄型社会”,进入相对成熟的现代国家状态。

 

一般来说,中产阶层大多出身于普通的社会阶层,通过接受良好的教育,获得文化资本,并据此取得较高的经济收入与社会地位,从而才能实现社会向上流动。

不可否认,中国进入“上流社会”需要解决三大问题:

一是财富分配问题,要缩小贫富差距;因此,要解决中国社会向上流动,首要的条件是增加收入,提高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

 

二是社会保障问题,对大多数城镇家庭来说,住房、子女教育、医疗目前已成为家庭负担中的最主要部分,占据了他们收入的大部分。他们正在为上不起学、看不起病、买不起房担忧。

即使有车有房,为此支付的代价是绝对“贫困化”,需要二十年或者更长的时间,他们不得不量入而出。

 

三是意识形态培养。要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义务教育、农村教育和职业教育,将大多数低素质人口尤其农村人口打造成中产阶层的后备军,为社会和谐、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氛围。

 

中国社会“向上流动”需要抓住两个重点:

一是从传统的农民中逐步分离出 “新生代农民工”,二是“新生代农家出身就业难的大中专毕业生”,它们是中国的未来。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推进,我国有近2亿的农民需要转移。他们所遇到的主要问题是:就业、住房、子女教育、再培训、医疗、保险、养老,等等。其实质就是,在我国现代化的进程中,他们能够立足城市进而市民化的问题。

 

投资青年,就是投资国家的未来。

关键是要培养两个新成长的中产阶层,这两个青年群体的人数众多,足迹遍及城市和乡村,他们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和分层中处于工农、城乡和干群的中间,离中产阶层和农民都只有一步之遥,向前进一步,就可以跨入中产阶层行列。

 

目前,这两个青年群体成员是正在游离,呈动态特征,“蚁族”和“蜗居”是他们的一席之地。他们与社会各个阶层都有广泛的联系。或者向上流动,或者向下流动;一旦进到城里从事稳定的工作,即可成为向产业工人或企业管理者过渡的中间阶层。

 

作为两个规模庞大、相对独立、青年特征、发育成熟、影响广泛、正在成长壮大的群体,在城市找到自己立足之地,并会对户籍、住房、医疗、子女上学、养老等方面的制度需求,政府要培育他们 “向上转换”能力进入中产阶层,当务之急是解决他们在市民化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也就是说,培养中国的中产阶级,关键是中国的城镇化程度,按照目前的45%的城镇化率计算,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计算,在2015年我国城市化率达50%。有望进入“上流社会”。

——这不仅关系到我国的中产阶层的形成,实现由金字塔形社会结构向橄榄型社会结构转变;而且还关系到一个健康、文明、和谐和民主国家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