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王三昧念佛直指白话浅译 开示禅佛不二法门第七 示诸佛二土折摄法门第八 劝修第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6 19:06:58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白话浅译
 明·四明鄞江沙门妙什集
法宣法师白话译
        开示禅佛不二法门第七

  释迦牟尼佛所垂慈开示的念佛法门,统摄法界的一切根机而无例外者也,念佛法门实在是文殊、普贤等大菩萨所证得的大人之境界。天台宗的四明知礼大师,判定其与《华严经》、《法华经》皆属于同一教部,味属于圆顿教的醍醐味,即是禅宗所谓的单传真指之道。永明大师在四料简当中说:‘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这实在即是向上的一路。

  奈何如今之人,因为平日忙于名利上的图谋追求,由于不能顺遂其心志,于是便脸上假作颜色长声叹息而自我悔悟云:‘噫!我平生的一切都作罢放弃了,参禅非是我等所能企望,不如也且念一些阿弥陀佛,以修得来世的好果报,如果能不折损赔本就心满意足了。’于是反而懈怠懒惰其身,从来未曾深深自我反省。倘使或者忽然遇到一些些得意的心志兴趣,便又自己让无量的恶行作为,依旧在一时之间现前,而完全没有办法防御阻挡。念佛用如此的态度,何有什么利益呢?

  如今详细探究其见解,彼人认为参禅虽然是很高妙,可是修行却很困难,就如同建造一万间的大厦。念佛虽然比较粗劣,可是却比较容易修行,就如同作一间小小的草窟茅屋。其见地是这样的偏差。就譬如在饥饿之世得以遇到国王的百味珍膳饮食,却将其认作是野草野菜之食;将如意摩尼珠王,视为是死鱼的眼目,如此可不令人感到悲哀吗!却不知道禅宗与念佛这两个法门,发起修行的方式虽然有所差异,而最后究竟到家这一件事,其义理却是相同的。应当了知其之所以发起修行有差异者,譬如禅宗参禅随手拈来即是,不必著于佛求。然而若是自己不能具有正确的知见,又不能遇到正知正见的人,纵使能够坚持而不退转,大多因邪见而转入魔道之中,这就是因为没有佛力慈悲摄受而救护之故也。

  若是念佛修行的方式,则于一切皆不执取,惟有忆念彼阿弥陀佛。虽没有甚深之正解,以及师长善友的启蒙开发,但是只要能够直接相信有阿弥陀佛之真身及其极乐净土,只要能下定志向发愿求生便即得往生。纵使暂时滞著于偏执的方便或小乘小心,也终究会还归于大乘正法,因为其有阿弥陀佛大慈大悲愿力的救护摄受之故。如是名为参禅与念佛发起修行的方式有差异,并非是其法门的地位有深浅不同之差异也。

  是故可知参禅即是念佛,念佛即是参禅。参禅如果不念佛,则不得往生净土;念佛如果不参禅,则不能得到观照之智慧。念佛与参禅,岂有二种不同的旨趣呢?若是知道此种道理,则应当趁著彼功名富贵俱足而得意之时,一刀将其猛力割断,然后随即勇猛发起广大之心,努力修行此念佛法门。而于世间所有的妻子、珍宝、财货,自己的头目髓脑,乃至于最宝贵之色身性命,不再自我吝啬珍惜,决定志向求生西方。 

  岂可一直等待到了懊悔困顿、失势的时节、一切都不如意不得已之际,才将此最上的殊胜法门,而只是当作是草屋茅舍、死鱼眼珠、或是低俗的小道来视之。以一句且随意之心而想要修行念佛法门,这实在是令人伤心、令人可惜之至也。若是能够因为此懊悔困顿之因缘,从今日起一时将名利放下,生起往生净土乃是大乘宝所之见解,努力下定绝不退转之心,就譬如随顺风力的顺流之舟船,更加上橹棹木桨推波之力,岂有不能很快就有目标结果,这是何其幸运之至啊!

  有人问曰:若是如此,则禅宗的语录有云:有人问如何是佛,有禅师答曰干屎橛,有答曰麻三斤。语录中又云:我当时若见到(释迦太子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一棒便把他打死给狗子吃,以期一个天下太平也。乃至说魔来也杀,佛来也杀。那么你且说说看修行念佛三昧之人,尊崇恭敬爱恋仰慕于阿弥陀佛,其敬畏爱恋的渴望仰慕之心,以及禅宗到家之旨趣,如何能够相同呢?

  答曰:念佛之人,本来就执持佛号,忆念彼西方极乐世界报身的阿弥陀佛也。此阿弥陀佛的报身,有无量的相好光明,并有无量的化佛菩萨及声闻众,其广大的愿力及不可思议之功德,没有办法完全说明,此乃是阿弥陀佛之身。此外阿弥陀佛所依之国土境界,有诸多的宝池宝地、行树、宝幢、罗网、栏楯、楼台、风铃、幢旛、莲华、流水等一切的庄严,此为阿弥陀佛之国土。然而彼佛以报身为国土,以国土为报身,报身与国土无有障碍,自心与外境圆融相通,或在彼世界或在此国土,皆能有同一的受用,乃至五蕴、六入、十八界、十二处等一切诸法,皆能直至无上菩提。

  若是论及能杀之禅师与所杀之释迦太子此事的义理,从真实立义来说,于一切时,一切处,无障无碍,非束缚亦非解脱,纵横来去逆行顺行,此皆即是阿弥陀佛清净的色身。何以故?自心即是外境,外境即是自心。报身即是国土,国土即是报身。众生即是诸佛,诸佛即是众生。此土即是彼国,彼国即是此土,以及青黄赤白之色法,眼耳鼻舌之身根,如是的一切诸法或是自心或是报身,亦同样一一无不自在,无不解脱。尚不间隔于淫怒痴即是清净梵行,尘劳之类即是学法之伴侣,何以特别只有“干屎橛”、“麻三斤”而不是佛法呢?

  此等染净等一切法既然即是佛,何须于清净之大地上特别示现佛陀降生之事,无事挖肉来做疮疤,生起度化众生之想,如此正好一棒打死给狗子吃,却能够省去许多装模作样的事。譬如示现六年苦行,降伏天魔,演说经法。于无生无灭的平等法之中,唱生唱灭,卖弄千端的杂乱头绪,搅动太平的世界,恼乱一切的众生,使平坦的大地上因误会佛法禅法而死人无数。如果当年早日将其打杀岂不是天下太平!咦,到这里切忌错会其意,不得随意妄动著,妄动了则吃我手上的痛棒有你的一分。若认为我此说即是曹溪六祖门下大家聚头胡乱地推敲执取所触著底,那么你尚且还未梦见在,我早已经是打折了你的驴腰了。

  问者曰:恐怕不容许你作如此诸般之计较。

  答曰:也不离开此诸般之计较。此外你也不要认为此番计较是有心的,或者此计较是无心的,我几时曾经计较了!

  问者曰:只就这句话而言早已是计较了!

  答曰:我刚才说什么了?

  问话的人不会而无言。过了一段时间,又问曰:若说一切法即是佛,则粪箕、扫帚等皆可以回答彼人所问的,何必特别以极下劣的“干屎橛”而作回答呢?

  答曰:既然一切法皆是佛,则门窗、户扉、门槛等眼前一切境界皆可以为问题,何必取最殊胜的佛而为题目来问呢?是故可知请问之人心地尚未纯粹,因此太过执取尊高者。而回答之人为了破除其执著,反而取其最下劣的。若是能够知道屎块不是低劣,则佛也不是尊优,岂可以说彼言语有所不同,而虚妄地认为参禅与念佛是相异不同的修行呢?

  问曰:此念佛法门若是像这样奇特,那么便与达磨祖师真指人心见性成佛之说,天台宗的观心观佛之谈,根本完全没有差异。可以说是不出一念之间,即显现了三千性相之妙法,而空假中三观宛然清晰。不离于一切万法,而究竟了一乘的真如法门,而以一心而顿时了悟。且教我等钝根后学之人,如何发心修行,才能够相应呢?

  答曰:只要能够肯专精修行,何必忧虑不会成就。譬如在空旷的山谷之间,只要有发出声音则皆有回向之应答。发出的声音大则有大的鸣向,声音微细则有微细的回向,随著彼发出的声音,无不立刻正确地回应。正如同极乐国土以上中下三辈九品的莲华,摄受于求生净土之众生,也是随著其根机的利钝浅深,以偏邪正直、迟缓快速之不同而导引之,相应而生于何等品位,无有遗漏之根机。就如同山谷回应之声,不论其高音低音而同时作回向。若是能够努力勤加精进,必定功不唐捐往生净土。更何况时间并无所谓的先后,何有嫌弃于钝根之人。

  以如是的义理之故,则可了知一切的法门即是一法门,一个法门即是一切的法门,岂只是参禅与念佛不二,全举释迦牟尼佛一代的施行教化之道,也不出于念佛这一个法门啊!况且此念佛法门其量广大之故,摄受一切的根机而无剩余,哪有分别愚痴和智慧之根机呢?奉劝后世的贤者,于此念佛法门,莫要生起邪异之见解。

  示诸佛二土折摄法门第八

  娑婆世界与极乐世界这两个国土者,即是诸佛折伏与摄受二个法门也。修行之人听闻如上所说极乐世界依报正报之境界,则能如彼经典所说之意旨,了知此娑婆国土实在是痛苦不堪,而彼西方国土实在是究竟安乐。虽然听闻观慧法门,净土与秽土乃是圆融微妙,而直接明见此二土亦俨然清晰而存在,皆是真实而存在之境界。非如一般的浅信之人,认为彼极乐国土心中观想即有,心中不观想即无,犹如光影幻化之像,虚妄而不真实,以及处处皆是西方极乐之虚妄见解。而能够深深了知彼极乐国土,亦如同此娑婆国土是确实存有、真实的存在而无谬误。若是人们能够具有此智慧,则不为世间一切心存邪异见解及偏差知见的恶知识之所改变回转。

  那么便可在正确观察此二种国土的痛苦安乐与清净污秽之时,于其差别之境界生起二种心念,以为修行之方便。如果没有此二种心,则不能够往生彼国。何谓这二种心呢?一者是厌离心,二者是欣乐心。由于对此娑婆世界生起厌离心之故,则能随顺于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折伏之门。由于对彼极乐世界生起欣乐之心的缘故,则能够随顺于阿弥陀佛所显示的摄受之门。以此二种方便法门,精进努力而修行,念佛三昧必定可以成就。

  何谓折伏之门呢?因为听闻如上所说的极乐世界之殊胜微妙,则应当如理观察此娑婆世界皆是痛苦,无有一时一处是快乐的。三恶道当中的地狱道,日日夜夜之间猛火烧燃。饿鬼道与畜生道,也是痛苦而不堪令人忍受。阿修罗整日忿怒而争战,人道的住处又有何安定之所。六根六尘与生老病死等八苦互相煎熬,因果轮回夹杂著胎生卵生湿生化生等四生的上升和堕落。四时有冬寒夏暑之苦,环境是泥沙土石之粗尘,不舍昼夜时光推迁,生灭无常刹那不曾止住。

  此外所受的色身恶臭污秽,男女有不同的形体,所需要的衣服饮食,求取非常艰难而所得却是极为粗恶。寿命不能长时永久,众般的痛苦相继生起。纵使有人生于天宫之中,果报受尽还是归于极苦之处。并且不能够知道人生中的快乐即是痛苦,亲属其实正是怨贼,反而虚妄颠倒而攀缘不止,不求出离生死之路。从业苦更加招致业缘,展转相续而不休息,如是的种种苦恼,无法完全地陈述,是故应当厌恶远离。

  何谓摄受的法门?修行人听说娑婆世界实在是痛苦如是,则便于彼西方极乐世界生起广大的欣悦喜乐。了知彼极乐国土,珍宝为地七宝为池,并且没有三恶道,清净庄严微妙殊胜,超过于十方的世界。并且没有冬寒夏暑、日月昼夜的流转推迁,无有生老病死等的痛苦结业,纯粹是男众身而无有女身,并且是由莲华化生而无生产胎狱之苦。衣服饮食皆能自然而充足,并且能够令人成就法喜。个个皆是寿命无量,身相光明无有穷尽。一旦听闻阿弥陀佛的法音则应念便能了知归趣,只要目睹阿弥陀佛的相好而刹那便能悟道。如是的种种殊胜,其舒适快乐无量无边,因此得名为极乐世界,是故应当欣喜乐求。

  若能于此折伏及摄受二个法门,一心精进不断修习,日夜想念而不休止。随顺于释迦牟尼佛之教化,于此娑婆国土的音声色法等诸境界,作地狱之想,作苦海之想,作火宅想。于诸种种享乐的宝物,作痛苦器具之想。种种的饮食衣服,当作如同脓血和铁皮刑具之想。于诸般的亲朋眷属,作夜叉罗刹啖人之恶鬼想。何况六道轮回生死而不停住,长劫以来奔波跋涉,实在是可令人厌离。

  而于诸善知识或经卷当中,听闻彼阿弥陀佛之愿力,以及极乐国土的清净庄严。于心心念念之中,称合于彼念佛法门之义理旨趣,生安全安隐之想,生珍宝处所之想,生即是本来家业之想,生即是解脱之处想。对于阿弥陀佛及诸菩萨僧众,作如同慈父之想,如慈母之想,生起接引往生之想,生起渡口桥梁之想。于恐怖惊畏紧急危难之中,称其名号即能感应,功德绝不丧失唐捐,生起其刹那便至、快速前来救护之想,应念即可出离苦难之想。如是的功德无量无边,实在是可以欣喜乐求。

  若是于此折伏的法门不能修行,厌离之心不够深切,则娑婆世界的业系之苦则不能超脱。若是于彼摄受之门不能修行,欣喜乐求则不恳切,则极乐世界的殊胜境界便难以到达。是以修行之人如果想要往生于净土,成就念佛三昧,应当同时齐修此折伏与摄受二种法门,是为发心修行的最初一步也。

  若不修习此二种法门,虽然能够了知观照智慧之意旨,但只能成为虚浮之知解,纵使想要求生彼国,以其不能欣喜和厌离之故,便无因缘得以成就。若是能够修习此折伏与摄受二种法门,以其不能认识观照智慧之意旨,虽然可以往生彼国,但是因为只有从事事相之忆想,其品位并非在上辈之位。若是能够炽然欣求极乐和厌离娑婆,并且圆修观照智慧,则既可以往生净土,而且是上品之位也。学佛之人,岂可以说此净土法门之说是固执著相,而轻易放弃呢?

  有人问曰:何不将诸缘放下,一念万年。使自心与理体契会,外境与心神相融,自然而然便可合乎于佛道,何必要欣求厌离与取舍之心如是之深呢?

  答曰:若说诸缘放下便是道,只要心中起一念放下之心,便不名之为放下,却与佛道反而更加远离,类似于断见外道。是故鹅湖禅师云:‘修行人不要只是忘记形体和死去自心,这一个难医的病是最深的。’又云:‘如果还是默默任意而如同愚痴,便可了知你尚未悟解如何作修行之工夫。’此外诸佛的十八不共法当中,有精进无减之不共法。又六度波罗蜜当中,因为精进波罗蜜的缘故,方得成就圆满之道。况且所谓的放下,也只是放下世间生灭的业缘而已,岂是放下精进修行、体会佛道之心呢?古人所谓的枯坐在无事盔甲里头的,正是在说此辈之人。

  若说放下自在即是道,而不勤加精进一心修行,岂能得到心性契会、与境相融,工夫打成一片,与佛道相合呢?若是能够了知不放下便是放下,炽然欣求厌离和取净舍秽,即是不欣厌不取舍。修行即是无修,念佛即是无念,则名之为没有有为功用之修行,亦名之为无作妙心,如此又有何难以迅速证得中道之理。

  此外因为修行之故而离于断见,修而无修之故则离于常见。断见常见既然能够远离,则便能够相异于你所问的,而直接往生于西方安乐世界。然后以观世音、大势至菩萨二位大士为同修,每日与阿弥陀佛相对,到彼有何佛法而不可请问,有何修行而不可学习,有何疑问而不可消除,有何所求而不可得呢?往生极乐世界之后既然无有退转之事,则此欣求和厌离,岂不是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之广大因行吗?

  劝修第九

  所谓的清净与污秽乃是同出于心,众生与诸佛乃是同一理体,一切诸法也是本来平等,何必要假借劝导而修行。但是奈何众生迷失于心、而自己造作种种境界,清净和污秽于是有所分别,对待对立之相于是成就,束缚和解脱便有大大的差异。因此而受愚痴生死缠缚多生多劫,不能觉悟不能了知。是故必须劝导娑婆世界沉沦于苦海的众生,求生于西方极乐世界也。

  修行之人既然听闻如上所说的折伏与摄受二种法门,则必定深深了知污秽世界之痛苦,和清净世界之快乐的这两种国土,乃是真实而不虚谬。于是便应当要发心修行而求生极乐世界。就如同彼农夫为了得到利益而自我趋策,即使阻止之也不可得也。然而彼农民,只是浅近短暂为了一年的饥饿寒冷所苦,尚且甘心日日夜夜从不休息,晨朝忧愁夜暮辛苦,如是经年经载,而不自我厌倦。

  何况彼修习念佛三昧之行者,若是能够一念精勤,便可超越历劫以来娑婆世界之痛苦,何止是一年的饥寒痛苦而已。高登于九品莲华极乐世界之安乐,何止是一年的短暂温饱而已呢。以彼农夫之痛苦比较于此净土之安乐,其优劣高下自然可以了知,此尤其是不必等待人劝导也。

  此外前面所显示于人的折伏和摄受二个法门,其意旨已经非常明了。就譬如说,此是金银宝玉,此是砂泥土石,虽然是只有三尺高的小孩子,也必定会丢弃石头而求金玉,这是不用劝导而其自然会执取的。这实在是因为他知道金玉和砂石的贵贱不同也,修行之人也是如此。既然明白认识此娑婆国土是痛苦的,彼极乐国土是安乐的。此世界是生死轮回之沉溺,彼世界是自在消遥而解脱,亦必定舍弃此污秽的国土,而求生于彼清净的世界。自然能念念不停住,心心不休息,如同要自救自己头发之燃烧,一听到彼西方净土之教化便能精进修行,何必等待他人更来劝导。

  痛苦和安乐的这两个世界,乃是释迦牟尼佛所说的,只要真实相信而不疑惑,如法修行则自然得以往生。如今之人见到屎尿,则必定捂著鼻子闭气而深锁著眉头,嫌恶其臭气污秽,心中便想要尽速离去。若是见到锦衣罗绮,则必定舒展容颜绽放笑脸,贪爱其莹白洁净,便欲尽速得到其物。彼暂时的美好和臭恶之幻化境界,尚且不能有一短暂时间之忍受,而憎恨和贪爱便炽然生起。更何况是无量长劫以来的究竟安乐和极度痛苦之处,而却不尽速想要生起欣求和厌离之心。这可以说是愚痴之甚,迷惑之深也。

  此外在这个娑婆世界之中,释迦牟尼佛已经灭度,弥勒菩萨尚未下生,而菩萨贤圣等悉皆隐藏潜伏。一切的众生奔波跋涉于生死苦海当中,犹如失去父亲的孩儿。若不以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这个大愿王为依归,则要以谁为救护呢?又况且此世界之中,六道的众生间杂交错,人道和天道之果报虽然比较优越,但是果报受尽之后则依然堕落。

  如今且以人道直竖向上修行而论之。彼神仙之类,尚未离于广阔的山河大地,其境界尚且不容易到达,更何况是彼天道之人呢?彼得生于天道者,以上中下三品善业之因,生于欲界、色界、无色界等三界之天,自下劣而至上优者。各个经历了多劫的修行,都不能如愿而了脱生死,成就很小而失败却很广大,就如同大海和一滴水之差异。于其中间或者遇到邪恶魔党,永远退失了善根,哪里敢说要得出三界,而期望于罗汉等四果四向之声闻地位,更何况是经历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菩萨阶位,而超越于此三界生死呢?

  若是能够修行此念佛法门,求生于西方净土,虽然是仍然在凡夫之地,不出于一生之间,便可横超截度于三界五道之生死。直接超出三界九有,蒙受阿弥陀佛的接引,顿时往生于极乐安养。于彼上品莲台托受形质,花开之后即能见佛,听闻佛法而悟解佛道。不离于当下一念,即可昂首阔步于十方世界,供养一切的诸佛三宝,普遍教化一切众生。

  等到弥勒世尊降生于此世界之时,再来到此地,和弥勒世尊一同弘扬慈悲之法。所有经历无量劫以来的父母妻子,兄弟姐妹,怨仇和亲情等境缘,皆能示以佛法之道品,并且告诉他们昔日的因缘,悉皆令其证得果位。如是则其修行愿力,岂不是非常广大吗?到那时此娑婆世界所有的三障等一切结业,更再也不能牵累于我。如是无量广大的功德,若是一念失去修行,便要属于来世之生死,如此岂应当再自我懈怠迟缓呢?

  何况此世界又是俗事千端,生起的诸缘有万般牵扰,如同枷锁如同钩索,连环牵扯而不断。妄心则念念而不停止,色身则刹那刹那生灭而无休息,驱役我生死轮回上下升沈,障碍我们的本性光明,经历无数劫以来乃至今日,从来未曾暂时休息。此娑婆世界生灭无常迁变流转,不可以长久停留。纵使是寿命百年,也如同不超过一弹指之顷,今日明日难保其永远长存。忽然之间于眼光落地死亡之时,不知不觉间刹那便到了来生。随著其所造的业因,受形体于别类的众生,或是披毛戴角的畜生,或是著地飞空的禽鸟。今日的种种见解全部都忘记了,恍恍忽忽在三途六道之间已经飘零了多生多劫,而却不知道要自我归向于何处,如此可以说是大大的痛苦啊。

  纵使是将来弥勒世尊出现于世间,而我却不知道投生于何处,尚且不曾听闻父母三宝之名字,何况是经典教理的圆顿之谈?虽然承受了异类之身,但是保护爱惜之心也是很深重。因此而从业果中再导致业因,从冥冥的黑暗之中再入于黑暗,畏惧死亡贪爱生命,不异于今日之时。

  若不是从目前当下这一念之间,仿效彼先知先觉之大丈夫,猛力发起广大之心,立下决定的志向。发奋扬起举鼎拔山之力,以一刀两截而截断,跳出尘劳烦恼之稠林,使过去未来的两头撒开,将现今一切境界的中间放下。怎么能够使念佛的行业昭明显著,修行的光明震动人天。使一切众生群有蒙受恩泽,得到十方诸佛之护念,而开启总持之法门。即使不用等待娑婆世界的果报已满,便得往生于西方极乐世界也。

  若是更要等待居住的处所安稳便利,衣服饮食丰富饶美,并且有充足的香华严饰,事事都能称心如意。尚且还要思前算后,卜度寻觅良时良景,报尽所有恩怨之债,圆成所有一切善事,然后才要发心修行。那么假使到了虚空界都穷尽之时,也没有如此美好清闲之日。这就是所谓的晴天干燥之时不肯前去,一直要等待到了下雨淋头。古人云:‘即今能够休去便要休去,别再想要寻觅了时却没有一个了时。’就是在说这个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