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修证的次第境界-五阴尽五浊超而成佛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14:28:35
 佛法修证的次第境界-五阴尽五浊超而成佛道  “汝坐道场,销落诸念,其念若尽,则诸离念,一切精明,动静不移,忆忘如一。当住此处,入三摩提。如明目人,处大幽暗,精性妙净,心未发光,此则名为色阴区宇”。那时念头没有了,一切清清楚楚,这时动静是一样的,一个杂念不起,功夫到了忆忘如一,应该在此入三摩地。就好像明目人处大幽暗,在幽暗中有微明。精性妙净,心未发光,这时生命本性的境界很清净,很微妙,而一般人心理是活络的,乱七八糟的,眼睛闭起来是漆黑一片的。这是心理上快要转变时的一种心理变化,没啥稀奇!换句话说,当你打坐时,心里空空洞洞,或多少年,多少月,多少日,几个时辰,那是由于你生理四大调顺,瞎猫碰到死老鼠。这并不是真功夫,稍过一会儿又掉了,这些都属于色阴区宇。


“若目明朗,十方洞开,无复幽暗,名色阴尽”。一片光明,墙壁山河大地都透视了。在这个色阴区宇里,还有十种境界,都是魔境,自己去看经研究。你们在那里搞气脉、三脉七轮、上丹田、下丹田,颠颠倒倒,反反复复,都是在色阴区宇里。想做到色阴尽,把生理空掉。你以为气脉通了就成道啊?充其量不过到达了色阴尽而已。能够达到色阴尽,身体真的空掉了,所谓气脉不气脉,已不在话下,那还是最初步的事。佛说这时才能超越劫浊,五浊中跑出一层而已。

下面佛继续说:“观其所由,坚固妄想以为其本”。这还是妄想,而且是大妄想,不是小妄想。我们现在坐在那里,是小妄想。那个境界,身心都忘了,正是一个大妄想,是一个坚固的大妄想,还以为自己没有妄想。


---------------------------------以上色阴尽------------------------------------------


“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奢摩他中,色阴尽者,见诸佛心,如明镜中,显现其像,若有所得,而未能用,犹如魇人,手足宛然,见闻不惑,心触客邪而不能动,此则名为受阴区宇。”这是叙述到了受阴区宇时的情况。


  还有些人,用功常作空念,空久了,身体僵化了,禅宗称之为“枯禅”。“枯木岩前岔路多,行人到此尽蹉跎”,你认为要空念,以为只空这一念就对了,那还差得远呢!搞久了,身心都会僵化的,一百个有五十双走上岔路。现在你们懂了,一点都不必怕,而且是必须要经过的。此时到了感受的范围,再进一步好像身体被什么东西压住了,捆绑了一般,翻也翻不过来。到了用力一挣,翻过来了,有些人就觉得好像有鬼!实际上,是你自己的独影意识作用,哪里有鬼?都是生理上不舒服,是唯心所造,没有鬼那回事。


  这时翻过身来了,“若魇咎歇,其心离身,返观其面,去住自由,无复留碍,名受阴尽”。觉得自己离开身子了,道家讲出阴神。出阴神有什么了不起,第七、八识还没离开,暖、寿、识都还有,所以能看见自己在呼吸。“是人则能超越见浊”,这时见地不同了,什么大学问家、大思想家,都不在话下。所谓学问、思想者,其实是妄想之集中而已。


  “观其所由,虚明妄想以为其本”。这还是妄想,这不是色阴的坚固妄想,这时身心可以脱离,妄想变成泡沫一般,空虚了。虚明妄想还是一个大妄想。事实上,五阴都是大妄想。如果在受阴区宇里头搞不清楚,还是有十种大魔境界。但神通跟神经,两个是双胞胎,境界来时,叫你不作圣解。你把握住金刚经所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你不理,不以为自己得了道,那就有助于进步。若作圣解,你若认为自己这个功夫了不起,这个就是道,即受群邪,就落入阿修罗道,魔道里去了。


  所以佛与魔,地狱与天堂,众生与佛,只一念之差,也没有差,一线之隔,也没有隔。由凡夫到成佛,通通靠般若智慧的一点道理。理不明的话,就要靠佛的经验。在楞严经的五十种阴魔里,差不多把所有功夫的境界,所有的秘密都露给你了。事实上,这五十种阴魔境界,你用得好,就不是魔境了。换句话说,这五十种魔境,都是一步一步的境界,而且有些是必定经过的境界。所以,经题上所谓的“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的确是明言密意。故佛于金刚经中说: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释迦牟尼佛没有骗我们,也没有瞒我们。


“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受阴尽者,虽未漏尽,心离其形,如鸟出笼,已能成就,从是凡身,上历菩萨六十圣位,得意生身,随往无碍“。打坐觉得舒服,不觉得腿麻了,这些都是受阴范围。脱离了这个感觉状态,才是受阴尽。尽不是象死人一般,而感觉快乐的,舒服的,与宇宙虚空是合一的,形容不出,我也不想形容,因为你们没到这个境界,无法懂。受阴尽了之后,虽然还没有到达漏尽,但心已能离开形体,如鸟出笼,达到菩萨的意生身。
----------------------------------以上受阴尽----------------------------------------

“譬如有人,熟寐寱言,是人虽则无别所知,其言已成音韵伦次,今不寐者,咸悟其语,此则名为想阴区宇。”到达这个境界,如人说梦话,梦中说话很清楚,很有条理,但说过就忘了,必须问旁边的人,旁人再告诉他详情。佛比喻人可离心,但自己作不了主,等于梦中说话,自己好象懂,又像不懂。到达这个境界,还是思想功能的范围,还离不了意识境界,属于想阴的范围内。换句话说,你妄念还是在动,只不过这一句话,佛没有说出来罢了。接着:


“若动念尽,浮想销除,于觉明心,如去尘垢,一伦生死,首尾圆照,名想阴尽。是人能超越烦恼浊,观其所由,融通妄想以为其本。”越了想阴的境界,这时觉明的心性上,就好比没有了尘垢。如果心里都不动念了,浮思杂想也都没有了,那么,觉明的心上,就好比没有了尘垢,这时才能谈了生死。人最大的问题就是怕死,不知从何而生,更不晓得死到哪里。此所谓前途生死两茫茫。如人在黑暗中怕鬼,其实不是怕鬼,主要是“怕不知道”。等你知道了鬼是怎么回事,就不怕了。


如果这一念想阴尽,就知道如何生来,如何死去。小乘罗汉可了分段生死。什么是我们的分段生死?就是诸有漏,善不善等业,由烦恼障助缘所感应,而得的三界六道果报。这种果报有分分段段的差异,所以称为“分段生死”。所有具见思惑的一切凡夫,都在分段生死中。六道轮回,也就是我们的分段生死。罗汉可以了分段生死,但非究竟,因为还未了变易生死,只是请假而已。(所谓变易生死,就是诸无漏之善业,依所知障助缘所感之界外净土果报。为断见思惑之阿罗汉以上圣者之生死)。到达菩萨境界才能了变易生死。


此时做到不动念了,但是要注意下面那句:浮想销除。很多学禅的人,就落在这个境界中,以为这就是究竟。所以禅宗很容易落入小乘境界,守着那个空,以为就是道。虽然讲是讲大乘,事实上是很难的。大乘以行愿为主,见地、修证为辅。行愿谈何容易!好难啊!功夫到此,也不过是“融通”,妄念要到了另一境界时,才会没烦恼,这时不过是浮面的妄想融化了——浮想销除。还是离不开妄想的作用。佛交代得很清楚,这时还是属于思想功能的范围。


什么是想阴尽呢?心经上告诉你: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无明到哪里去了?转了。唯识不是告诉你,转识成智吗?其实讲穿了没有用,害了后来的人;不讲穿也害人。所以佛说:不可说!不可说!最好闭嘴不言,因为太难了。上面讨论的都是想阴的范围。五阴的中心是“想”,“想”与“思”在唯识学中是属于五遍行,最重要的。所以你把佛经融会贯通了,三藏十二部都挑出来,一部一部的去搞,钻进去,爬不出来的。能爬出来的就会说:“不过如此”。不过能钻得出来的人不同了,这是闲话。想阴尽就是这个境界。

----------------------------------以上想阴尽----------------------------------------

“彼善男子,修三摩提,想阴尽者,是人平常梦想销灭,寤寐恒一,觉明虚静,犹如晴空,无复粗重前尘影事。”


再进一步是行阴境界。在想阴尽之后,平常梦想消灭。如何叫梦想销灭呢?例如“圣人无梦,愚人无梦”,睡眠中有梦、无梦姑且不管,因为很多人睡醒来就忘了。至于说妄想没有,会讲话、会做事、“物来则应,过去不留”、此心平平静静,学禅的人能做到这样吗?不能!意见多得很。真正到达想阴尽者,才能做到梦想销灭,寤寐恒一。睡着与醒着一样,做到没有?可以说没有半个做到。(注:南怀瑾做到了)真能做到时,睡在那里舒服得很,自己打呼噜都听得到,只要睡一个钟头,相当于睡七个钟头。还有一个有趣的事,就是清清楚楚知道自己在睡觉,心中粗重没有了,那多可爱!


“观诸世间大地山河,如镜鉴明,来无所黏,过无踪迹,虚受照应,了罔陈习,唯一精真,生灭根元,从此披露。”


修行人到达这个境界,看世间万事万物,好得很,就好像在大圆镜中看这一切一样。此时“时人看眼前一枝花,如梦中相似”。所以读书人看这类经书,哪里能懂?这是讲功夫境界,如灯光般照见万象,“物来则应,过去不留”。交感相应,答复过就算了,就没有了。了罔陈习,看世界一切事情都是虚幻,到手就了,过了就没有。他也发脾气,发完了,屁事都没有。你不对,他骂你,是你该骂,过去就没有了。不像一般凡夫,一点事都在心中计较。


这时,过去的习惯都改变过来,只看到自己生命有一个东西。一个什么东西?“乾坤之内,宇宙之间,中有一宝,秘在形山”,真有个东西。我说一句事相上的话,你功夫到了时,真觉得生命上有个东西回转到身上来,既非灵魂,又非物质,绝对唯心,他能生万事万物。这个来了,你爱如何便如何,心境绝对可以控制。楞严经无法描写那个东西,就叫作精真。不是生理精虫那个精。换句话说,生理的精虫卵子,是那个东西变化来的;一切细胞一切神经等等,也都是他变化来的。所以你没有到达那个境界,讲修定两个字,免谈!


“见诸十方十二众生,毕殚其类,虽未通其各命由绪,见同生基,犹如野马,熠熠清扰,为浮根尘究竟枢穴,此则名为行阴区宇。”

这时你看到的生命类别多了——一共有十二类众生(又简称十种异生,诸如胎生、湿生、卵生、化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等,十二类别的生命。)到了这个境界,可看到十方里所有的生命种类,看得清清楚楚。同时见同生基,看到我们这个生命的原动力,也就是一股生的业力的根本,有个东西在动,换成唯物的比方,好比科学中看到原子,有个原子在动,虽然其形不同,各有各的形状,但其根本结构,都是原子。而这个心物结合的生基,好象电能一样在动。


佛学上讲,欲界天的生命靠两性,靠情欲。不管欲界,色界,无色界的生命,都有一个东西在动,这个东西犹如野马,这个野马不是一匹马。庄子说:“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就好比阳焰,有如光影。我们的业报身、我们的生命,就由一个共同的生基而来。熠熠不是指有形象的发光,是形容移动投胎来时,闪动着,也就是中阴身、行阴的境象。有时,有定力者,忽然看到有个影子在你面前闪动,就是一个中阴身来投胎,当然他不是找你,只是路过而已,很快就过去了。


“清扰”,在一个清清静静的境界中,一个扰乱的动力。“浮根尘”,你眼睛一揉,马上星光点点,这是生理受刺激而发光的一个虚幻现象。这个现象要加以追究,不追究就相信的话是糊涂。


“究竟枢穴”,在行阴境界中的修行人,功夫到这里,正是“行阴”。“定”不必靠打坐,就在定中,每个生命的来源都知道了,清清楚楚。连自己生命的那个动力,心物结合的那股动力,都清清楚楚。这个境界,叫行阴区宇,行就是运动。易经上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行就是宇宙永恒地在动,中国文化是如此活泼,无一不动。不动,宇宙就毁灭了。有人说,打坐是静。其实入定才是大动,到了这个行阴区宇,就清楚地看到一股生灭的动力。


“若此清扰熠熠元性,性入元澄,一澄元习,如波澜灭,化为澄水,名行阴尽,是人则能超众生浊。”


不起波澜作用,宇宙归到那个大静态中,还超越过这个大静态。形容为澄水,变成波澜不起,“静夜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出家人对中国文化要特别努力,把清修时的记录保持下来,可观得很。这诗就是这个境界。“太湖三万六千顷,月在波心说向谁。”也是这个境界。这就是行阴尽的境界。佛给你一步一步,一个程序一个程序地解说,无法躐等,楞严经云: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没有办法让你躐等的。修持到达这里,可超越众生浊,可解脱生命的生死根本。


“观其所由,幽隐妄想以为其本”。这还是个大妄想,他并没有说这个大妄想不对,注意!这就是“密因修证”,要把握住这个经题,秘密在这里面,佛并没有说这个妄想不对。不过佛叫你认识清楚,把妄想变成坚固妄想,是色阴境界;变成虚明妄想,是受阴境界;变成融通妄想,是想阴境界;变成幽隐妄想,是行阴境界。但那个不变的在哪里?


释迦牟尼佛的佛学,真是一部大辞典,他的字字语语,都是好极了。幽隐妄想,把妄想提升进入另一种状态,幽隐深远,不可限量的深度,深到了“隐”,引发了不可知意念的功能。你看!妄想可使它起坚固作用、虚明作用、融通作用,也可使起幽隐作用,所以研究佛经要特别注意。

----------------------------------以上行阴尽----------------------------------------

“彼善男子,修三摩提,行阴尽者。诸世间性,幽清扰动;同分生机,倏然隳裂。沉细纲纽,补特伽罗,酬业深脉,感应悬绝。于涅槃天,将大明悟。如鸡后鸣,瞻顾东方,已有精色。六根虚静,无复驰逸,内外湛明,入无所入,深达十方十二种类,受命元由,观由执元,诸类不召,于十方界,已获其同,精色不沉,发现幽秘,此则名为识阴区宇。”


由行阴转到识阴境界时,是当行阴尽了,阳极阴生,又进一步即转入识阴境界。行阴境界也有十种魔,到了识阴中,不称为魔,而称作外道。什么是外道?四果罗汉声闻、缘觉,在佛法上都算是外道。因为他们没有透彻证菩提道果。所以,从这个观点看,也都是外道。这是根据佛说的。因此有些大思想家、大哲学家,不能成佛,因为生生世世爱好搞思想,永远搞下去,要好多劫才可以转回来。佛并没有说这样不对,而是可怜他们,被思想学识这个东西困住了,永远在那里转。但是他们不会到下三界里去,如楞严经所讲:纯想即飞,纯情即堕。搞思想的人是向上走,如果是被情欲牵着走的人,就会往下堕。
  

到了行阴尽时,这宇宙世界真的可以了了吗?补特伽罗(补特伽罗,旧译为人或众生,新译是“数取趣”,即在六道轮回中常常不断的在生死轮回。)在这时,因“因果报应”而来还帐、算帐。这时,行阴尽了,中阴身的重点在哪里,自己都可以知道,这一股力量吸不了自己,一般人则一吸就走。到了行阴尽时,就可以向这个生死请个长假了。


有人打坐,坐不了多久就坐不住了,不是腿麻,就是觉得坐不住,或者想看看表。行阴的作用,是坐久必动,或是仁者心动。参禅的人处处都是话头,参看看,为什么?为什么六点钟起来的人,每天六点都会按时起来?因为他的神经比较执著,这些日常事都是学问。


到了此处,这股感应的吸力就断了,这时生死还不能作主,但有些人能作主,有些人或作一半主。有人入胎不迷,住胎迷;有人住胎也不迷,出胎迷。我过去曾经有一友人,他在入胎出胎还有点记忆影像,就是这个道理。


到了这个境界,不过感应悬绝,于涅槃天,将大明悟,将要大彻大悟了。等于天快亮,看看有一点曙光出来。这时身心六根清净,不会向外面跑,而进入了无所入的境界,就是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讲到证入耳根圆通法门:入流亡所,所入既寂。此时,身心通达,十二类众生生命的根本,有了“观由之本”,不去投生,可以留在自性本位之中,就如傅大士那首偈颂所讲的:
  有物先天地 无形本寂寥
  能为万象主 不逐四时凋
  这就是进入生命解脱的识阴区宇。


识阴范围大得很,其实五阴的范围都很大,这还是讲好的境界,正面的境界。如果走真正修持的路子,每个人都会经过这些步骤,真正修持的路,几乎是固定的。


“若于群召,已获同中,销磨六门,合开成就,见闻通邻,互用清净。”


关于一切生灭的根源,在行阴区宇的范围,已经说得很清楚了。这里的六门就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我们一般人不靠眼睛就看不见,不靠耳朵就听不见,为什么?我们生命无始以来的业力,必须要靠这器官各自的功能。如果真正到达了修持有成就,识阴解脱的范围,就可以不靠这些生理功能了。销磨六门,就是说成就者不受六根功能的限制、障碍,而且合开成就,见闻通邻,眼睛可当耳朵用,耳朵可当眼睛用。这听起来有些古怪,其实一点都不古怪,不但有成就的人可以办到,有些事连凡夫也可以做到。


比如我们注意一件事,只注意前面,但是后面有人过来你也晓得,没有回头,也没有用眼睛看。现代人讲第六感等,都是属于这个范围。不过这是普通人一点点体会,到了合开成就,境界就大了。下面八个字见闻通邻,互用清净,说明了六根互用不是杂乱、烦忧的,而是非常清净的。我们常说出家人六根清净,就是语出这里。六根清净不是听不到声音,而是不论听到好的、坏的、善的、恶的、是的、非的,都一样清净。


到此时“十方世界,及与身心,如吠琉璃,内外明彻,名识阴尽。”识阴进一步解脱,达到什么境界呢?整个的宇宙,以及个人的生理、心理、整个身心,跟宇宙浑然一体,像一个琉璃圆体,内外透明,通体光明,没有障碍。到了这个境界,才算解脱了识阴的作用。


识阴解脱了,就很了不起,我们望尘莫及,连想都想象不到的。现在先把理透彻了,搞清楚了,修行的事相就容易了。佛说到达这个境界,是人则能超越命浊,才了三界的命根,可以超出三界了。但要注意,到识阴尽了以后,才可以超越命浊。

----------------------------------以上识阴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