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十大杂牌军之川军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4 02:39:40

    在辛亥革命以后近十年中,四川省都被滇、黔军阀所控制。这是因为,在西南数省中,四川是一个较为富庶的省份,自然成为邻省军阀掠夺的对象。四川军阀同样是西南军阀中重要的一支,而且派系林立,争斗不息,形成了长期错综复杂的局面。

    川系军阀是辛亥革命以后逐渐形成的,但其来源可追溯到清末编练的四川第十七镇新军。1901年,清朝政府废除绿营制度,建立新军,规定全国各省共编练三十六镇(镇相当于后来的师)。四川因省区较大,兼控制康藏地区,决定编练第十六、第十七、第十八三个镇。四川不仅负担三个镇的全部经费,每年还要定额接济邻省:西藏一百万两,云南五十万两,贵州四十万两,甘肃、青海各三十万两。为了培养军事人材,四川先后派遣周道刚、徐孝刚、胡景伊、张毅、刘鸿逵、徐海清六人到日本士官学校学习军事。同时,四川相继设立了武备学堂、陆军小学堂、官弁学堂、陆军速成学堂、陆军讲武堂等,培养中下级军官。然而,到了辛亥革命前夕,四川计划编练的三镇新军的任务并未完成,仅编成了第十七镇。

      1911年武昌起义前,爆发了一场规模浩大的“保路运动”(又称“铁路风潮”),四川人民是这场运动的主角。1911年5月,清政府假借铁路国有名义,将民办的川汉、粤汉筑路权出卖给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激起了湘、鄂、粤、川等省人民的反对,四川尤为激烈。6月,川汉铁路股东代表在成都开会,当场成立保路同志会,推选立宪党人蒲殿俊(四川广安人)、罗伦(四川西充人)为正副会长,各县保路同志会亦先后成立,很快发展至数十万人  在革命党人的推动下,至8月下旬,保路运动发展为罢课罢市和抗粮抗捐的群众斗争。清政府下令镇压。9月7日,四川总督赵尔丰屠杀请愿群众,激起四川人民更大愤怒。同盟会会员乘机组织同志军,在各县发动武装起义,把保路运动推向高潮,成为武昌起义的前奏。然而,当武昌起义爆发以后,四川由于地域辽阔、交通不便,加下革命党人没有形成强有力的领导中心,以及会党众多,斗争分散,未能迅速建立起一个统一的革命政权。

  直到11月22日,重庆地区同盟会首领杨庶堪(四川巴县人)、张培爵(四川隆昌人)、谢持(四川富顺人)联络新军军官夏之时、林绍泉、朱之洪等起义成功,才建立起蜀军政府。杨庶堪谦让都督,仅负顾问名义,由张培爵出任都督,夏之时任副都督。" n4 Y- y  P* >/ n+ ?5 _8 Q

       重庆蜀军政府成立后,川南、川北、川东相继发起起义。革命党人发动民军包围省会成都,因赵尔丰指挥清军顽抗,成都未能攻下。这时,立宪派首领蒲殿俊、罗伦等决定同赵尔丰以妥协谈判的方式实现成都和全川的独立      谈判结果:四川政权转交谘议局;赵尔丰交出政权后,仍带兵办理藏边事务,但暂不离成都,以备顾问;以蒲殿俊为军政府都督,以第十七镇统制朱庆澜(浙江山阴人)为副都督并统领军队。11月27日,赵尔丰宣告四川地方自治,大汉四川军政府成立。然而,革命党人对蒲、赵妥协成立大汉四川军政府甚为不满,重庆蜀军政府商议组织西征。而在成都,蒲殿俊和朱庆澜实际上也无力控制局面,新政权极其软弱无能

       12月8日,蒲殿俊和朱庆澜在东校场阅兵,突然军队哗变,蒲殿俑和朱庆澜仓惶逃离成都,成都城中秩序大乱。这时,军政部长尹昌衡急脱身出城,驰往凤凰山找第六十三标标统周骏和营长宋学杲。周、宋即率部入城平乱。平乱后,由军官和士绅共推尹昌衡为都督,罗伦为副都督。

       尹昌衡,字硕权,四川彭县人,1884年生。1902年入四川武备学堂。1904年留学日本士官学校。1909年回国,任广西陆军小学堂监督。1910年返回四川,历任军事编译局总办、督练处会力、代理陆军小学堂总办等。大汉四川军政府成立后,出任军政部长。

     

徐州会战,川军二十一军防守南线,其中一四五师守广德,在优势敌人的围攻下,阵地失守,师长饶国华毅然率剩余仅一营部队冲入敌阵,以图恢复阵地,终因寡不敌众,身陷重围,弹尽援绝,将军不愿做俘虏,举枪自戕殉国。一四四师师长郭勋祺也在战斗中负重伤。

川军二十六师,参加淞沪会战,是战绩最好的五个师之一,全师四千余官兵,到撤离战场时仅存六百多人,伤亡85%以上。

川军李家钰部第四十七军,长期在晋东南作战,后编为三十六集团军,驻守河南,在豫鄂湘桂战役中,由于国民党上层指挥不力,豫西各部在混乱中转移,三十六集团军因是杂牌,奉命担任掩护。1944年5月,在河南陕县秦家坡,在转移途中的司令部直属队不幸与日军穿插分队遭遇,总司令李家钰当场中弹身亡,成为抗战中殉国的川军最高级别将领。国民政府追赠为陆军上将,举行国葬。1984年5月,民政部追认为“在抗日战争中壮烈牺牲的革命烈士。”

川军在抗战中以硬战、血战闻名,前后出川300万兵员,共64万余人伤亡,除了英勇顽强外,装备过于简陋也是重要原因。另外也有人说是蒋介石借日军之手图谋消灭川军,因此在抗战之初,国民党中央军主力溃退之时,以褴褛之众的川军去一线冲杀,试图将川系军阀的老本都拼光在抗日前线。川军首领刘湘据称是“七七”事变后第一个通电请战的高级将领(“七七”后第三天),其抗日热情却正中了蒋介石“消除异己”的下怀。蒋介石遂要求四川调集30万部队(川军当时把各种武装加完不过40余万)出川抗日,另准备50万壮丁备战。刘湘亲率川军精锐10万甫一出川即暴病而死,部队被分散抽调各处最前线,又得不到补给,蒋介石很难与“阴谋论”脱离干系。

抗战中的川军严格来说并不能算是中国军队的正规部队,而是一支地方军阀武装。无论是部队的装备和军事素质、部队待遇,都无法与国民党中央军相提并论。但抗日战争中,这支部队用自己大无畏的牺牲换来了“川军能战”、“无川不成军”的名声。 

 

 

                                                             既生瑜何生亮

   在杜甫草堂众多院落中,有一处小小的院落,名字叫浣花祠,供奉着一女子,与杜甫毫无关系的女人。 

    祠内雕塑云鬓高耸,神情严肃自持,这就是浣花夫人,曾经被朝廷封为“冀国夫人”。据《新唐书)、《旧唐书)记载,当时镇蜀的西川节度使崔宁(即崔吁)纳了一名姓任的妾。大历三年(768年,距杜甫离开成都仅三年),崔宁奉召入朝,留下他的弟弟,崔宽守城。沪州刺史杨子琳乘机发动叛乱,率精兵数千攻入成都,占据了城池。崔宽力战不敌,杨子琳一时气焰嚣张。值此形势危急之际,没有一点威望,没有亲历过战争的任氏却做出了一个惊世之举,自己做主,拿出家财十万,召募了勇士千人,任氏亲自披挂上阵,指挥兵士,进攻杨子琳。中帼英雄的壮举极大地震慑了叛军,最后以杨子琳的失败任氏的胜利而收尾。 

    无独有偶,在成都武侯祠有刘备的陵墓旁边,也有一处不可不提的风景,那就是四川王刘湘的墓,刘湘(1889-1938),名元勋,字甫澄,儿童时曾读私塾和县立高等小学。1906年投笔从戎,先后在四川武备学堂、四川陆军讲习所和四川陆军速成学堂学习。后来在蒋介石的帮助下,打败刘文辉当上四川王。服从蒋介石的中央领导。抗战期间刘湘曾派代表与延安建立联系,“西安事变”后,他拥护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张,为同中共合作,他四次资助共产党经费10多万元,并送物资去延安。 

    “七七事变”后,刘湘是首批请缨抗战的国民党高级将领,为抗日,倾其所有,筹三百万银元给中央,动员川军出川抗日,不顾抱病之身,以第七战区长官的身份率领三十万川军出川抗敌,大涨国人志气。1938年,不明不白病死武汉,临终时,这位爱国军人仍遗嘱勉励川军抗战到底,为民族争光,为四川争光:“敌军一日不退出国境,川军则一日誓不还乡!”其情其景,另人扼腕叹息,刘湘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刘湘灵柩被扶送回川,蜀民哭声振天,争相迎送,十里长街,万人空巷,感人至深。刘湘壮志末酬就这样死了,无论他生前有什么过错,都应该得到宽宥。 

    刘备刘湘同为刘姓,刘备陵墓被称为“汉昭烈陵”,柏木森森,庄严肃穆。刘湘的墓很简单,几平米石头砌成长方形,和普通百姓的坟墓没有区别,唯一醒目的是墓碑,墓碑写“抗战时期第七战区司令长官陆军一级上将刘湘墓”,其他只字不提。时人鲜有识刘湘者。故冷冷清清,无人凭吊,蓑草披离,满目苍凉。 

    或许是杜甫的名声太大了,遮住了浣花夫人,或许刘湘还不够资格,他的伟大没有被大家认识到。总有一天,浣花夫人、刘湘,有历史重提他们的时候,因为任何的伟大都有穿透历史风烟的眼睛,遮蔽只是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