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霞十余亿“申遗账本”公布 贷款谁来偿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04:26:35
丹霞十余亿“申遗账本”公布 贷款谁来偿还? 2010年08月14日 09:43 新京报

最近,广东丹霞山、湖南崀山、贵州赤水等六个丹霞地貌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一些网友提出:这六个景区为“申遗”花费的资金总额达十几亿元人民币,这些钱到底花在哪儿了?景区“申遗”成功后,当地政府为了按期归还银行贷款,景区门票是否会大幅涨价?针对这些问题,记者对相关景区的负责人及申遗专家等进行了采访。

焦点 1

申遗费用 拆迁占大头 申遗本身是小钱

中国丹霞地貌“申遗”到底花了多少钱,这些钱都花在哪儿了?近日,中国丹霞地貌申遗专家组组长、中山大学教授彭华为记者算了一笔账:经过粗略估算,中国丹霞地貌“申遗”的投入是十几亿元,主要花的“大钱”有几个方面: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改线和扩建、景区“三线下地”和卫生设施建设等。比如崀山的一条过境公路从景区内迁出,花了1.5亿元。这样景区里以后只有旅游道路,车辆大大减少,对于内部环境整治和游客安全都有利。

二是配套设施建设,包括博物馆、游客中心、管理中心、监控中心和各种监测设施等。比如丹霞山、龙虎山都新建或扩建了博物馆。

三是景区综合治理,主要是拆迁景区里不合理或有碍景观的建筑和各种服务设施,搬迁核心区内不适宜发展或有碍发展的村庄,景区内设施和村庄的整治改造等。比如丹霞山“申遗”的总投入是1.2亿元左右,其中一半以上就用在拆迁上,拆了景区内的8座宾馆等。湖南崀山拆迁、改造村庄民居4000多间。

此外,还有几笔“小钱”,主要用于“申遗”过程中,包括景区内步行道修整、改造、新建,观景台、服务点、标志系统的新建和改建等。而就申遗工作本身的花费,包括规划编制、研讨会、论证会、国际咨询、公共活动等费用则比较有限。以贵州赤水为例,仅花费了400万元。

记者从各个遗产地了解到,景区“申遗”的资金主要都是用在以上几个方面,只是由于各个景区环境整治量等方面的不同,需要的费用也不尽相同。

焦点 2

贷款偿还 不靠涨价 游客增加带来增收

住房城乡建设部近日要求,“中国丹霞”地貌景区不得擅自随意提高门票价格。那么,不提高门票价格,景区是否有能力偿还“申遗”的贷款?

“事实上,景区靠门票提价来增加收入是短视的。”彭华说,在整个旅游消费里,门票只占10%-15%,大量的消费花在吃、住、行、娱、购上。门票提价与收入的增加并不成正相关,甚至还可能产生负面效应。广东丹霞山、湖南崀山、贵州赤水等景区表示,短时间内并不打算通过门票提价来增加收入,但这并不意味着景区就无法偿还贷款。

崀山“申遗”共投入4.5亿元左右,其中包括国家项目资金、省财政拨款和银行贷款。崀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处处长周建新告诉记者,银行贷款的1.55亿元将主要靠两个方面的收入来偿还。一是门票,虽然景区承诺门票三年内不涨价,但目前游客已经明显增多,比去年同期相比翻番;二是靠经营项目,目前已经计划实施的有索道建设项目和环保车项目,这些项目都将为景区增加新的收入。

据韶关市丹霞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侯荣丰介绍,丹霞山“申遗”的资金中,国家和省共投入4500万元左右,韶关市筹措一部分,还有就是贷款几千万元。目前景区偿还贷款的压力并不大,今后将主要通过完善设施、增加服务来提升游客的数量。2009年丹霞山接待游客50多万人次,门票收入4000多万元。丹霞山成功申遗后,游客数量已经增长了近一倍。如果每年的游客数量可以突破100万人次,以现在丹霞山日常门票每张100元来计算,年收入可以达到1亿元左右,偿还贷款是没有问题的。

焦点 3

申遗“钱景”

保护世遗和发展经济不矛盾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虽然各地对“申遗”成功的前景都有着各种期待,但保护世界遗产的责任同样让他们不敢掉以轻心。

湖南省新宁县宣传部副部长陈湘运说,“申遗”的目的是想提高崀山风景区的知名度,打响旅游品牌。但申遗成功后,当地也将严格按照《湖南省崀山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条例》对景区进行保护和管理。

贵州省世界遗产申报管理办公室主任傅玉良说,“申遗”成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都是难以估量的,但这也意味着保护的责任更大。保护不好,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不仅要摘牌,还会将其列入世界濒危遗产名单。

“其实从‘申遗’的目的来说,保护世界遗产和发展当地经济并不矛盾。”彭华认为,一个地方“申遗”是对资源保护的选择,是对遗产保护公约的承诺,是一种责任。同时当地政府肯定也要考虑到,“申遗”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这是一个可以做到两全的选择,既做到保护遗产又做到促进发展,达到双赢的目标。

相关新闻

崀山承诺三年内门票不涨价

在日前召开的中国丹霞·崀山成功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新闻发布会上,湖南新宁县委书记陈优秀表示,崀山门票价格三年内将不会上涨。

陈优秀介绍,4年来,新宁县在申遗各项工作上总投资高达4.5亿元,下一步还将投资1亿余元用于硬件设施建造和软实力提升,而崀山去年的门票总收入也不过1100万元左右,甚至整个新宁县去年财政收入刚过2.5亿元。

崀山风景区现在的门票价格是2005年以来执行的,五大景区实行分开售票,其中辣椒峰票价为36元、天一巷票价为50元、八角寨票价为30元、紫霞峒票价为30元、夫夷江(含漂流)票价为65元。陈优秀说,崀山即将实行“通票制”,具体方案是:将崀山景区分为两条线路,第一条线路是辣椒峰、天一巷、八角寨、紫霞峒、夫夷江(含漂流)5个景区,游览通票为每人180元;第二条线路是除夫夷江漂流外的其他4个景区,游览通票为每人130元。

据悉,“通票制”方案已报湖南省物价部门审核通过,拟于今年9月1日起试运行。 

本组稿件 据新华社电

申遗者报丹霞“申遗账单” 十几亿花在哪儿? 2010年08月14日 09:30 北京日报

在贵州赤水拍摄的丹霞地貌风光景观。新华社发

最近,广东丹霞山、湖南崀山、贵州赤水等六个丹霞地貌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一些网友欣喜之余提出:这六个景区为“申遗”花费的资金总额达十几亿元人民币,这些钱到底花在哪儿了?景区“申遗”成功后,当地政府为了按期归还银行贷款,景区门票是否会大幅涨价?如果景区门票不涨价,又该如何偿还巨额的贷款?针对这些问题,记者对相关景区的负责人及申遗专家等进行了采访。

■“申遗”花了十几亿元到底花在哪儿了?

中国丹霞地貌“申遗”到底花了多少钱,这些钱都花在哪儿了?近日,中国丹霞地貌申遗专家组组长、中山大学教授彭华为记者算了一笔账:经过粗略估算,中国丹霞地貌“申遗”的投入是十几亿元,主要花的“大钱”有几个方面: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改线和扩建、景区“三线下地”和卫生设施建设等。比如崀山的一条过境公路从景区内迁出,花了1.5亿元。这样景区里以后只有旅游道路,车辆大大减少,对于内部环境整治和游客安全都有利。

二是配套设施建设,包括博物馆、游客中心、管理中心、监控中心和各种监测设施(水环境、大气环境、地质灾害、森林防火、旅游点监测)等。比如丹霞山、龙虎山都新建或扩建了博物馆。

三是景区综合治理,主要是拆迁景区里不合理或有碍景观的建筑和各种服务设施,搬迁核心区内不适宜发展或有碍发展的村庄,景区内设施和村庄的整治改造等。比如丹霞山“申遗”的总投入是1.2亿元左右,其中一半以上就用在拆迁上,拆了景区内的8座宾馆等。湖南崀山拆迁、改造村庄民居4000多间,目标是今后家家可以达到办农家乐的条件。

此外,还有几笔“小钱”,主要用于“申遗”过程中,包括景区内步行道修整、改造、新建,观景台、服务点、标识系统的新建和改建等。

而就申遗工作本身的花费,包括规划编制、研讨会、论证会、国际咨询、公共活动等费用则比较有限。以贵州赤水为例,仅花费了400万元。

记者从各个遗产地了解到,景区“申遗”的资金主要都是用在以上几个方面,只是由于各个景区环境整治量等方面的不同,需要的费用也不尽相同。

据韶关市丹霞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侯荣丰介绍,丹霞山“申遗”的投入主要用于环境综合整治和遗产地保护。其中环境综合整治包括有碍观瞻建筑物的拆除、旧村改造、厕所和道路牌指引、拆迁区绿化等,遗产地保护则包括保护站建设、大气水文气象等各种监测设施的建设、丹霞山博物馆新馆的建设等。

■景区门票不涨价贷款怎么还?

住房城乡建设部近日要求,“中国丹霞”地貌景区不得擅自随意提高门票价格;涉及门票价格调整的,要提前半年向社会公布,并按规定程序履行相关手续后方可实施。那么,不提高门票价格,景区是否有能力偿还“申遗”的贷款?

“事实上,景区靠门票提价来增加收入是短视的。”彭华说,在整个旅游消费里,门票只占10%-15%,大量的消费花在吃、住、行、娱、购上。门票提价与收入的增加并不成正相关,甚至还可能产生负面效应。门票太高可能把很多人挡在门外。相反,维持稳定价格,采取其他相应措施,比如扩大服务性消费等,对于整个旅游收入乃至周边城镇和乡村发展的拉动效应更大。

崀山“申遗”共投入4.5亿元左右,其中包括国家项目资金、省财政拨款和银行贷款。崀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处处长周建新告诉记者,银行贷款的1.55亿元将主要靠两个方面的收入来偿还。一是门票,虽然景区承诺门票三年内不涨价,但目前游客已经明显增多,比去年同期相比翻番;二是靠经营项目,目前已经计划实施的有索道建设项目和环保车项目,这些项目都将为景区增加新的收入。

据侯荣丰介绍,丹霞山“申遗”的资金中,国家和省共投入4500万元左右,韶关市筹措一部分,还有就是贷款几千万元。目前景区偿还贷款的压力并不大,今后将主要通过完善设施、增加服务来提升游客的数量。2009年丹霞山接待游客50多万人次,门票收入4000多万元。丹霞山成功申遗后,游客数量已经增长了近一倍。如果每年的游客数量可以突破100万人次,以现在丹霞山日常门票每张100元来计算,年收入可以达到1亿元左右,偿还贷款是没有问题的。(据新华社广州8月13日电)中国丹霞申遗花十几亿惹议 专家组组长称花得值 2010年08月11日 09:16 广州日报

中国丹霞申遗专家组组长

中国丹霞

中国丹霞申遗专家组组长、中山大学教授彭华详解

申遗十几亿资金花在哪里

文/本报记者邱敏

随着“中国丹霞”地貌成为中国的第40项世界自然遗产,一时间中国又掀起了“遗产热”。根据建设部的统计,目前中国有包括杭州西湖在内的35个项目正式备选申遗,而各地跃跃欲试提出申遗的已经排队到下个世纪。

与此同时,各地政府在申遗上的花费可谓不遗余力:“中国丹霞”申遗牵头的湖南崀山所处的新宁县,为这一次申遗花了4亿多元,而其2008年的财政收入才刚刚突破2亿元。“中国丹霞”六地共为申遗花费十几亿元。

这些高达十几亿的巨资究竟花到了哪里?政府一掷千金冲动的背后又是什么原因?成为世界遗产之后伴随的门票涨价潮又如何解读?本报专访中国丹霞申遗专家组组长,中山大学教授彭华。

十几个亿申遗值不值

成为世界遗产后,旅游带动GDP的神话,一直为每个申遗的政府津津乐道。

平遥古城1997年申遗成功,旅游门票收入从1997年的125万元增加到2008年的7500万元,旅游综合收入从1250万元增加到2008年的6.7亿元,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从1997年的0.96%增长到2008年的13.91%。

而云南丽江1997年申遗成功,三年后旅游综合收入就达到13.44亿元。

然而,并不是每一种成功都可以复制,最近,有媒体曝出贵州省荔波县成功申报“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但该县因申遗而欠下2亿多元的债务。

记者:您曾经说“中国丹霞”申遗大约花了十几个亿,具体花在了哪些方面?

彭华:我没有作过详细统计,这个数据是我根据各提名地的报告数据粗略计算的,但比较接近事实。综合来看,投资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笔大钱是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改线和扩建、景区“三线下地”和卫生设施等。

第二笔大钱是配套设施建设,如博物馆、游客中心、管理中心、监控中心、各种监控设施(如水环境、大气环境、地质灾害、森林防火、旅游点监测)等。

第三笔大钱是景区综合治理,如拆迁景区不合理或有碍景观的建筑和各种服务设施,搬迁核心区不适宜发展或有碍发展的村庄,景区内设施和村庄的整治改造等等。

此外,还有几笔小钱,申遗过程中,景区内步行道修整、改造、新建,观景台、服务点、标识系统的新建和改建,还有基础研究、规划编制、研讨会、论证会、国际咨询、公共活动等费用。

记者:您认为这些钱花得值,能说说花得值的理由吗?

彭华:我说花得值,是从几个方面来理解的,首先,我们的提名地各自的发展基础不同,但与遗产地的要求都有一定的差距,花钱是为了申遗的需要;其次,投资项目考虑了以后的发展需要,利用申遗实现一步到位;第三,旅游发展中存在的历史遗留问题,包括遗产地内的村庄和民生问题,在申遗过程中得到解决;第四,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配套项目被同步解决。

还有,提升景区开发品位的配套项目和景区改造等。

这样,大家可以清楚地看到,在申遗整治的一年多时间里,景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大部分旅游区都做了过去几十年和今后几十年的事。

世界遗产被称为“地球的名片”,是所在国家的荣誉和自豪,花十几个亿拿到6个地的遗产品牌,在国内申遗史上花费算比较小的。国内外的遗产地发展道路表明,申遗成功后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难以估量,除旅游经济发展之外,品牌提升、美誉度提升、环境改善所带来的其他项目投资,外围城市和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会得到更大的收益。所以,我认为值得。

一朝登顶门票就涨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今日地方政府“申遗热”的思维,大抵也逃不出这个模式。

事实上,申遗成功就涨价,这些年来在我国已俨然成了一种惯例,诸如张家界、西递宏村、九寨沟、黄山等许多景点都是在成为世界遗产后大幅提高门票价格的。

而丹霞山的提价似乎也已经提上日程。丹霞山管委会副主任侯荣丰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曾表示:“目前丹霞山采取的是平日100元,节假日和周末120元的门票价格,韶关本地市民则享受30元年卡不限次数进入的优惠。内地世界地质公园的门票一般都在160元左右,而黄山、张家界、九寨沟等世界遗产项目的门票都已经突破了200元。”

有网友质疑,九寨沟、张家界一个景区就是世遗,现在六个景区分一个中国丹霞,是不是其门票应当是六分之一呢?

记者:现在已经有丹霞山门票可能会涨的说法,为什么一成为世界遗产就要涨门票呢?

彭华:作为一种分析,我认为把申遗与景点价格直接挂钩的说法和做法都曲解了申遗的意义。尽管一些地方申遗的动力可能来自于发展旅游对品牌的需要,但旅游发展并不依赖门票。在一般的旅游地消费构成中,门票是最小消费之一,主要的消费则是服务性消费。

申遗更是对资源保护的选择,是对遗产保护公约的承诺,是一种责任,这是政府申报遗产时必须作出的抉择。假如是出自于旅游发展的冲动,政府在决定申遗的时候,也几乎没有谁会想着我的投入要从门票中回收,而更多的是通过申遗来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改善投资环境,以便吸引更多的外围服务性的旅游项目投资和更多的非旅游项目投资,这才能真正扩大了税源。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地方,甚至取消或部分取消了门票,由财政直接负担保护与管理费用,却可能带来更大的服务性消费。

记者:这背后有申遗成本补偿、遗产保护维护成本等原因吗?

彭华:门票价格是由成本和市场决定的。现实中,景点在申遗成功后一般会涨价。这一方面是我们国家的风景区管理体制所决定的。中国对风景区和遗产地的管理是“属地管理”,是以旅游养保护的投入机制;另一方面,申遗的经费大部分是地方政府和景区本身筹措的,这些投资为遗产地改善了旅游环境和条件,增加了景点和游览线路,增加了产品,增加了保护投入,适当提价是情有可原的;再一点,申遗成功后出现爆发性客流,导致景区“超载”,为了保护遗产,控制客流,使用价格杠杆,尤其是在节假日上浮门票属于管理手段。

中国为何出现“申遗”热

一向以众多的世界遗产而闻名的英国,2008年宣布,由于申遗后维护和修葺的费用远远大于其带来的旅游效益,将停止申请加入世界历史遗产名录的工作。普华永道撰写的报告显示:英国申请一个世界遗产需要花费40万英镑,平均每年用于维护的花销也在15万英镑左右。

由于维护和修葺的费用远大于带来的旅游和休闲效益,因此将停止申请加入世界历史遗产名录的工作。

记者:目前,我们国家还有35个项目在排队备战,为什么国内外会产生这种反差呢?

彭华:我只看到过一篇报道,说今后再也见不到英国有新的世界遗产了。但是,今年的遗产大会审议项目中,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美国、澳大利亚等遗产大国均有项目参加。

英国和其他欧美国家都非常重视世界遗产申报和保护。目前世界遗产名录中有近50%分布在欧洲和北美。相当于中国一个中等省份的西班牙和意大利仍然位居世界遗产大国的第一、二位。此外,欧美国家申遗的入选率一直比发展中国家要高出许多。世界遗产中心今年编制的世界遗产分布图上,欧洲密密麻麻,而亚非拉地区则零星散布。

因此,如果说发展中国家申报世界遗产为“热”的话,我认为这是“觉醒”,是自然和文化保护意识的觉醒,是国家荣誉和国家利益的觉醒。仅仅因为保护不力或“无能力”保护作为借口,认为这样不如不申遗,自己否定自己民族的觉醒,我觉得那才是可悲的和愚昧的。

丹霞未来开发几何

未来丹霞山的旅游开发主要限于外围和沿江地带

记者:“中国丹霞”下一步还有哪些打算呢?

彭华:在申报阶段,我们六个提名地有一个共同的管理规划,其中对于保护资源和培育生态环境有专门的要求。其中六地的统一协调管理将是面对的最实际的问题,我们计划六地将成立一个协调管理机构。然后就是立法与执法,遗产保护机构和人员的落实,监测的常规化,遗产地和缓冲区的保护,社区居民的管理等都将同步跟进。

丹霞山划出了比重非常大的禁止开发范围,作为永久保护的区域和研究区域;在遗产地和缓冲区禁止建设大型服务设施,而主要是扶持乡村发展生态农业和旅游服务;未来丹霞山的旅游开发主要限于外围和沿江地带等。

申遗现场:

支持丹霞意见一边倒

未投票已经通过申遗

“中国丹霞”申遗成功实现了彭华教授萦绕在心头17年的梦想。“中国丹霞”作为中国特殊的地貌类型,更是凝结了中国四代地质学家的心血。

记者:世界遗产大会批准丹霞列入世界遗产是采用投票方式进行吗,中国丹霞获得多少票?

彭华:遗产审批过程中投票只是在遗产委员会成员国很难达成一致意见的情况下才使用的一种表决方式。如果意见一边倒,则不需要投票,大会执行主席锤子一敲,就表决通过。

绝大多数成员国认为中国丹霞符合世界遗产第七、八条标准,中国丹霞,通过了!

当执行主席的锤子敲下去的那一刻,我激动得什么都想不起来,酸甜苦辣,眼泪止不住地流。只知道和前来祝贺的各国代表们握手、道谢。稍稍平静,我离开会场,和自己的战友们欢庆。

“只有一个国家的代表支持持反对意见的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意见,就没有必要投票了。中国丹霞,通过了!”

“花十几个亿拿到6个地的遗产品牌,在国内申遗史上花费算比较小的。”

“旅游发展并不依赖门票。在一般的旅游地消费构成中,门票是最小消费之一,主要的消费则是服务性消费。”

“如果说发展中国家申报世界遗产为"热"的话,我认为这是"觉醒",是自然和文化保护意识的觉醒,是国家荣誉和国家利益的觉醒。” (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