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海上横店”打造省港澳影视产业合作平台 再创华南影业辉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06:57:23

华南与港澳影视娱乐产业合作发展对话发言稿:

开发“海上横店”打造省港澳影视产业合作平台

再创华南影业辉煌


澳门影视传播协进会理事长郑国强

中国电影事业大兴旺,去年创造出六十二亿元票房骄人成绩,被称之为中国“电影盛世元年”,观众总数迫近二亿关口,全国城市电影票房收入同比增长近四成三。国务院颁布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强调了对电影产业加大金融支持。发出《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指导意见》,将大力推动中国电影产业跨越式发展,实现由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的历史性转变作为总体要求。

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国内电影市场按规定时间表开放的冲击下,有十三亿人的中国电影市场,娱乐消费抬头,生机勃勃,营业额每年以30%的速度递增。单是2010年1月1日到1月9日,全国票房收入2.9亿元,比去年同比增加一倍多。中国电影市场,成为国际电影业大力发掘的金矿。随着讯息科技发展,影像技术数字化,挟3D电影新科技换代的美国荷理活电影对中国市场虎视眈眈,使中国电影事业面对重大的挑战。

统称之为华语电影的两岸四地电影合作,如今已形成一个整体的电影力量。内地与香港台湾正通过更加密集的交流、合作,推动华语电影取得更大的发展。内地与港、台的电影合作,有着广阔的前景。许多港、台的导演、编剧,正活跃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电影创作市场中。前不久,海峡两岸电影节分别在台湾和上海苏州举行。随着两岸沟通和解,对历史档案的解密,民族史识的渐趋一致,“渡尽劫波兄弟在”,中国近代史题材,两岸之间离合故事的电影,可能会是下一个中国电影的热点。大中华视野的电影作品,代表中华文明优秀文化电影的产生,无疑是当代中国电影人的重要使命!

华南影业的昨天与明天

华南地区从来是中国电影事业的重镇。当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新科技的电影拍摄机随着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事业足迹运转时,便留下华南影人纪录中国由古老帝国走向共和民主革命事业艰难过程的历史珍贵镜头;十里洋场上海电影事业的发展,缺不得的是来自中山地区的君里、阮玲玉,因为华南地区有早上海开埠三百年历史、以澳门为接触点与海洋文明碰撞为核心的香山文化存在。“得风气之先、敢为天下先”是香山文化的内核,这个地区能产生了写下《盛世危言》煌煌巨著,堪称“民主建言第一人”的郑观应先生;走出一个推翻帝制、创建共和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澳门星光的夜空下,诞生了一位民族音乐家冼星海。在抗日救亡的大时代,这位时号角手创作的抗战电影歌声,激荡人心,鼓舞民族精神,赢得自由解放。

在华南地区,一代电影人在参与抗战救亡的大时代中成长,在四、五十年代之交的历史时期云集香港,植根香港,发展以广府语言为基础的粤语片种;大量上海江浙地区电影文化工作者聚集香港,五、六十年代与台湾电影工作者互动交流,拍摄大量的国语电影畅销海外,赢得海外华人电影市场,由此形成香港电影事业的雄厚基础。

华南电影在风云激荡的大时代,以昂扬的民族正气、伦理道德教化作用,借助香港这个与国际接轨的大都会大舞台,辐射东南亚海外华人地区,奠定了在中国电影事业中的地位。尤其在中国大陆文革十年锁国时代,思想禁锢,很难产生真正的作品,这个时期的香港电影与台湾电影延续了中国电影的香火。

由五十年代澳门新花园吴公仪与陈克夫一场“吴陈比武”触发梁羽生、金庸创作武侠小说的热潮,在李小龙、洪金宝、成龙一代又一代的演译下,化成中国功夫片的特殊片种,引领世界动作电影的潮流。可见华南影人的无限创意。

华南电影根深叶茂,有广东庞大的电影电视从业人员队伍,有与电影事业发达的日本、韩国、台湾电影交流合作的经验,有直接参与美国电影制作演出的电影人材,国际电影的视野广阔。近年来,香港的电影人与国内的电影行家合作,发挥了不少创意的合作。中国功夫片动作片成功的基础上,配合历史题材、中国无垠土地无限风光的大场景,正在开展中国历史题材电影的恢宏时代。

开发海上横店打造新平台

华南电影的主体空间,是有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客观要求。珠三角地区的独特优势,是存在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成为改革时代可以摸着过河的石头。随之有深圳、珠海两个经济特区,吃尽先行先试的好处。珠三角地区发展加工制造业,代工生产,经过三十年发展,随着产业升级换代,成本上升,今天已到了不增添创意品牌价值、不发展文化产业无以为继的时候了!

对华南电影人来说,可以充份用发挥电影语言拍好我们地区发展的故事,把改革开放时代充满爱国热忱的地方先贤、社会精英配合国家发展新政,利用港澳地区开放性和国际接轨的优势,推动珠三角走上发展快车道的故事。

随着cepa一期一期的开放推动,港资进入中国电影市场,内地香港电影制作融为一体已成为客观的现实。在这个市场形势下,重新提出华南电影这个命题是适时的,值得努力。过去的两制实践,只是“河水不犯井水”,忘记了“两制”之上,“一国”是大前题。自我设限,互不合作,优势难以发挥。《珠三角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开始突破一个地区内两制之间各自为政的旧框架,再创二十一世纪华南影业辉煌,正是时候!

借助港珠澳大桥兴建联结珠江口东西岸的机会,港澳之间伶仃洋上的珠江口一百多个海岛,有待开发。采取第三制度开发的模式,可以进一步开发伶仃洋海岛成电影制作新平台及旅游岛为一体的中国海洋题材电影基地“海上横店”。三倍于澳门面积的横琴处女地,开发成为继天津新区、浦东新区之后的中国第三个新区,以配套澳门香港开发文化产业。这个空间优势,配对澳门的历史优势、资金优势,国际尤其是拉丁语系地区的网络优势,有效组合港台及国内电影大市场包括历史悠久的广东珠江电影制片厂南移发展的人材、经验优势,利用伶仃洋湾区蓝天白云阳光海滩,提供集休闲产业的电影拍摄、旅游渡假、海上乐园、外景的空间优势于一身,重塑维多利亚时期的香港实景、重建澳门大三巴牌坊的原貌圣保禄大教堂,发展成新观光点新片场,打造省港澳影视产业合作平台,发展中国文化原创的“环球片场”、“ 迪士奈尼乐园”,便不是一句空话。

澳门--中华文化与海洋文明最早碰撞的地方

澳门历史深厚,是中西文化的基因库。历史渊源于五百年前全球化的第一波,即西方所说的“大航海时代” ,“中西方的伟大相遇”,就在澳门这片珠江口小片土地上发生。到今天全球化第三波的时代,五百年中西交往的独特历史,提供了写成世界题材大片永不枯竭的泉源。如何利用电影解读澳门密码,说好澳门的故事,从而为21世纪的两岸和谐、中华振兴、大国崛起提供借鉴,是对当代电影人的诱惑。

澳门最早与世界发生碰撞,是西学东渐、东学西传的关节点。利用澳门特区的宽松文化政策和中外电影合作机制,发掘这个宝库,有利促进文化产业成长。

以电影发展史为例:

1894 年4月,世界第一场影画箱式的商业电影放映在纽约举行。

1895年,爱迪生发明活动电影机。

1896年8月电影传入中国上海,当时称为「西洋影戏」、「电光影戏」,简称「影戏」

1905年6月16日,天津《大公报》刊登了英商快利洋行的一则广告《活动电光影戏出售》,文中写道「兹由外洋运到新式电影机器一副……」。这是文献记载「电影」二字组合第一次出现。

1927年,历史上第一部有声电影诞生。

1930年左右,彩色电影出现。

澳门电影院经营八十年

电影科技的最重要基础是摄影术,而摄影术传入中国的门户就在澳门。1844年在澳门西湾由法国人拍摄的妈阁庙照片,是在中国土地上拍摄的第一张照片,至今原作与被拍摄实体同在,成为澳门历史城区世遗景点的最早实照。

1926年望厦实业展览会上的"影画场"

1926年,电影由西方传到澳门。望厦实业展览会上出现了专门的电影院,当时称为"影画场",为澳门最早的电影院。1873年完全建成的伯多禄五世剧院(澳门世遗景点之一),昔日为澳门葡萄牙人的大会堂和土生葡人聚会之地,亦成为澳门最早的电影放映场地。

电影曾经是澳门普罗大众的主要娱乐。由默片时代到宽银幕电影,都不乏投资者,上世纪六十年代,澳门电影放映事业达到一个高潮。早年的戏院规模很大,拥有逾千座位。上世纪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开始,随着房地产业的兴旺,土地珍稀的澳门,拆卸电影院兴建大厦发展房地产成风。七、八十年代东方戏院、金城戏院、乐斯戏院、域多利戏院、丽都戏院、百老汇戏院、先后倒闭。到本世纪初,澳门再有有八家电影院消失。


至今,只有永乐戏院、澳门大会堂及旅游塔剧院在商业经营中。

永乐戏院于1952年建成,过去以放映优秀的国产电影而声名大噪,近年归并澳门日报系统的文化传媒集团旗下,加建二院于二楼。

澳门大会堂由天主教澳门教区属下的教区社会传播中心管理,拥有一间大院、两间小院。

澳门旅游塔剧院属与澳门经济同时成长的澳门博彩娱乐有限公司集团旗下,2001 年12月19日开幕。

澳门政府属下的文化中心1999 年3月19日揭幕,由民政总署管理,其中小剧院有座位393个,可以放映电影,并无商业运作。

综上所述,澳门已不存在独立经营的电影商。


 

比对香港现时的戏院随着时代发展已变成迷你型,由两间至数间容纳百多人的迷你戏院组成,方便同时播放不同的电影。但澳门八十年代一度兴起的单独小影院,没有周边的停车场、商场配套,难以成活。在家庭影院DVD设备普及的今天,要吸引观众进入电影院并不容易。国华戏院重建后成为商场中的小影院未能生存;柏蕙停车场中经营的电影院及北区新开发区的百乐门影院、明珠影院于1998年相继倒闭。

导致澳门电影院经营困难有一个客观原因,就是八十年代,澳门地下经营翻版到影院盗录VCD的行为一度十分猖獗,美国电影发行商“斩脚趾避沙虫” ,不准旗下头轮大片在澳门上映,致使电影院吸引力大减。在海关的大力打击下,盗版行业在澳门已基本消失,但后遗症至今仍在。

博彩业独大 澳门影院陷低潮

由于长期缺乏投资,澳门电影放映行业迄今并无数码电影放映设备,脱离了世界的数码电影发展潮流,哄动世界的3D电影《阿凡达》,澳门观众无法欣赏,要到珠海、中山、香港观看。这种落后状况,与澳门的经济发展至人均GDP三万五千美元绝不相称;这种落后状况,使中国电影基金会、中国电影家协会等建议澳门要大力发展电影产业,不要让澳门的电影业在海峡两岸四地之间缺位。建议在发展会展业的同时,兴办国际电影节,增加澳门的国际知名度,推进澳门文化产业多元发展的良好设想,一直无法实现。

近几年来,随着澳门特区政府赌权开放,包括美资在内的国际博彩商大举进军澳门,享受中央政府扶助澳门经济发展的特殊政策包括自由行的实利,在澳门获得可观回报时,正需要澳门政府制定政策,要求这些享受澳门博彩业开放大赢利者,在协助澳门发展多元文化产业上有所作为的时候。

今天澳门一级财团做的是政策资源最赚钱的博彩业生意,继而便是土地珍稀奇货可居的房地产生意。在博彩业一业独大的畸形产业生态下,澳门的影院业显得十分落后。对电影产业,政府未有政策支持。反之,对以兴建影视城为名义实质只对房地产开发有兴趣的钻空子不良行为,未有得到有效制止。政府尽管一再声言要开发文化产业,但缺乏相关政策支持,对澳门电影产业成长十分不利。其实,现今参与澳门博彩业经营的,不少就是香港知名娱乐商,只要政府有政策支持,鼓励参与开发,要短期取得显著进步,并不会十分困难。

看来,特区政府要来一番根本的政策调整,才能根本改变落后状况,在有利落实澳门构建成为世界旅游休闲城市定位的同时,也给电影业投资者带来一个新的机会!

澳门电影业发展回顾

澳门电影起步晚,发展慢,尽管个别电影人近二十年来有意开发,但独木不成林,种种制约下,一直难成气候。过去生产的几部澳门题材的影片,都是和内地联合出品拍摄。现时澳门独立电影制作开始兴起,但能引起市场效应的电影寥寥可数。

澳门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地(“澳门历史城区”2005年获得世遗殊荣)有很多特色建筑物,一直以来吸引不少外地电影业者来澳拍摄电影,其中主要是香港电影。早期在澳门取景拍摄的外国电影比较突出的是1952年拍成的黑白电影《澳门 (Macao)》,是一套拍摄地点包括香港和澳门的美国电影。拍摄监制者霍华德·休斯,是个美国传奇人物。


六十年代香港任剑辉、白雪仙主演的粤剧实景电影《李后主》在路环九澳海滩开拍。其它粤语片种,包括故事片、歌唱片在澳门实景拍摄的不计其数。正是这些电影纪录下澳门五、六十年代的社会面貌风情。在国内文革期间,七十年代香港左派电影公司曾来澳借助一片海滨水草地(今澳门马场所在)开拍港版《沙家浜》。

在香港电影低潮时期,何贤先生支持香港导演李瀚祥拍了《火烧园明园》等两部电影,是澳门商界支持电影业的佳话。近年,港产片《蓝烟火》、《险角》、《伊莎贝拉》、《濠江风云》、《蝴蝶》、《新哥传奇》、《至尊无敌》、《放·逐》、《游龙戏凤》、《扑克王》等先后来澳开拍取景。

澳门本土制作方面,国内电影人蔡安安兄弟来澳定居后,1996年拍摄的《大辫子的诱惑》、《夜盗珍妃墓》是澳门回归前比较重要的作品。

2006年,澳门旅游局支持澳珠两栖艺术人陈逸峰拍摄电影《濠情岁月》。影片讲述的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澳门成为避难所的故事。特区政府支持电影拍摄,相信内地居民可以通过电影感受澳门美丽风情和丰富历史背景,对澳门旅游有宣传推广作用。其后,2008年陈逸峰开拍另一出澳门电影《情归何处》。

在独立实验性质制作方面,2004年澳门第一部真人真事改编的独立电影《黄金屋》拍成;2005年,澳门创作人协会拍摄了首部作品《澳门.圣诞》;2008年,澳门利民会(精神病复康者机构)拍摄了首部独立电影《横街窄巷》。期间,澳门第一部DV拍摄独立电影《鎗前窗后》及《钟意冇罪》、《夜了又破晓》等实验性质的本土电影先后问世。

回归十年澳门电影有新突破

中国电影基金会对澳门发展电影事业,长期给与推动和关注,连续七年先后与澳门文化局、澳门影视传播协进会合作举办“中国内地优秀电影展映”, 四次合作举办影视发展论坛,希望推动澳门成为中国电影走向拉丁语系国家、走向世界的一个有效平台。

中国电影代表团团长、中国电影基金会主席李前宽2008年3月访问澳门基金会指出,中国电影正在走向世界,中国电影基金会配合澳门特区政府适度多元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澳门发展影视产业。他认为,澳门作为一个有四百多年中西文化交融历史的特别行政区,并已定位成为对葡语地区合作的平台,大有潜力发展成为中国电影与拉丁语系地区电影文化交流合作的平台。澳门基金会愿意发挥影响力,与澳门合作,利用周边地区的优势,催生澳门电影业走向成熟,培养澳门电影业人材。

在澳门迎接回归十周年时期,澳门电影有新突破。澳门基金会对多部澳门题材电影的拍摄计划,作出实质性的支持。包括由李前宽、萧桂云导演执导,描写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少年故事《星海》,这是澳门回归后筹拍的第一部水平较高的电影。这部电影开创了两岸四地电影人合作的先例。

其它如澳门女作家创作的《奥戈的故事》、蔡安安导演的数码电影《还有一个星期》、珠海电影人制作的《澳门1949》等。尽管在市场化运作方面仍有待成熟,但澳门电影初试啼声,引起重视。《奥戈的故事》跨出国门到外国参展,证明深挖澳门故事,大有可为。

        同一时期,亦是澳门电视作品生产旺季。由澳门特区政府与中央电视台联合摄制八集大型电视纪录片《澳门十年》,配合回归十周年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间出播。《澳门十年》,每集长五十分钟,采用高清晰度数字电视设备拍摄,并在英语、西班牙语、法语、阿拉伯语、俄语国际频道播出,以大覆盖、高频率、多语种向全球强势推出。由澳基会支持、珠海东望洋影业有限公司出品的廿五集电视连续剧《瑞莲》同期启播。该剧以澳门蜑家女瑞莲的一生为主线,凸显澳门人顽强向上的生活态度、不屈不挠的精神。

澳门经济财政上的宽裕及文化产业发展政策的宣示,吸引了外地人士注意。一些人士在澳门注册团体,利用政策空间,图分一杯羹,在条件未成熟的情况下“抢摘桃子”,有不成功的经验。比如,一个号称“首届澳门国际电影节”的活动,强行推出,变成了笑话,败坏了澳门的名声。这方面今后如何加强管理,有序发展,值得引为教训。

构建电影科技合作平台

发展澳门成为世界休闲产业中心是国策。澳门的文化品牌,在珠三角合作的框架下,有做大做强的可能。在影视产业方面,充份发挥澳门国际化网络及视野广阔、政策宽松,资金雄厚的因素,只要加强与周边合作,着意培训人材,有更多的投入,可以共同打做电影制作、旅游景点、体验乐园、休闲产业一条产业群。

今天,世界电影科技的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以《阿凡达》为标志,全球3D电影热潮掀起,中国热卖,带动商机无限。

澳门特区的区位优势被国际数码电影科技发展商看中,有意打造成为3D电影技术的中外技术合作平台。由美资公司主催举办的首届“中国澳门国际数字电影节暨数字技术博览会”,今年五、六月间刚在澳门举行, 3D电影技术领航人物、美资技术主管都来到澳门,表现出对中国电影技术市场的关注。澳门特区是否有机会成为中美电影技术合作交流的平台,同样受到国家广电总局的重视。首届澳门数字电影节,中国电影基金会的领导人物及中国数码电影公司参与,达成了合作的共识。

随着国家政策鼓励澳门成为旅游休闲产业中心,作为一个旅游娱乐业的世界城市,演艺事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空间,对演艺事业人材需求很大。民间团体及有关院校近年致力培训演艺人材,推动本澳的多元文化发展。澳门影视传播协进会为这个目标于2004年成立,几家大专院校朝这个目标努力。期待随着落实文化产业的发展,投入资源,建设文化会场,吸纳专业人才。澳门大学社会科学及人文学院传播系2007影视剧本创作课程,将学生剧本作品结集《不日放映——新一代澳门影视剧本集》,青年人期盼能延续热诚,将剧本制作成电影。

由中学抓起的努力亦在进行中,今年4月,创新中学校长崔宝峰、澳门才华学会主席玛莉亚(艺人肥妈),与“心在澳门”葡萄牙土风舞协会三单位签约合办课培育影视演艺人才,将以合作开办高中及公开课程的形式,培育影视、演艺及创意文化产业的本土人才。合作计划将以校方原已开设的创意影视制作、现代演艺实务等职业高中课程为试点,为学生提供导师、器材及实习机会,并向毕业生提供职业辅导及介绍。并借出演艺舞台及引进香港或国际影艺界明星、导演、摄影师及灯光师来澳担任客席讲师,为澳门培育专业影视、演艺人才。合作伙伴将把香港工作室由拍摄至后期制作等一条龙模式搬至澳门,让本澳人士有机会学习先进技术,培育具竞争力的本地人才。

电影作为第八艺术,核心就是讲故事,剧本是一剧之本。充份发掘澳门文化基因库,利用澳门的文化氛围,希望将来有一个电影剧本创作基地计划,让编剧高手,从历史中找灵感,化成面向新世纪的灵光,继在银幕上打造澳门文化名人冼星海效应外,还要写好澳门的历史名人包括:利玛窦、钱纳利、文天祥、郑观应、柯麟……的故事,开展国际电影合作计划,大有空间。

崔世安行政长官领导的澳门新一届特区政府有意推动文化产业上一个台阶。对当地的文化产业推动者来说,希望特区政府作出相应的财政支持、空间支持,建议设立相应的影视产业发展基金,提供文化产业发展基地,重视影视人材培训,培育文化影视产业成长。更希望成立专门机构,统筹、指导、管理、扶助影视产业发展,一步一脚印推动,产生与特区时代相称的有代表性艺术作品,从而赶上中国电影黄金机遇期,在国家构建电影强国的进程中,发挥澳门特区的应有贡献。

201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