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台湾泛蓝阵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6 06:00:52
台湾泛蓝阵营
作者:夏日向日葵 提交日期:2006-12-11 10:24:00

 国民党以及从国民党分裂出去的新党、亲民党等泛国民党势力被外界称统称为“泛蓝军”,也称“泛蓝联盟”、“泛蓝阵营”。
 在台湾,泛蓝阵营目前代表在野的绝大多数。1994年赵少康、郁慕明等为首的新国民党联机次团脱离国民党成立新党;2000年国民党“总统”选举失败以后,宋楚瑜脱离国民党成立亲民党。由于亲民党、新党皆源自中国国民党,而所源出的国民党党旗颜色为蓝色,故此三党共同组成的政党联盟称之为“泛蓝”。

 国民党
  国民党由孙中山先生创立,其前身为中国同盟会。1912年,同盟会联合4个小党派改组为国民党。1919年正式称为中国国民党。
  中国国民党于1928年以国民革命军北伐,建立全国统一的政权,统治大陆至1949年。1949年12月11日,国民党中央党部由大陆迁往台北 。蒋介石连任总裁至1975年4月5日去世。蒋介石去世后,废除“总裁”制,改称中央委员会主席,由蒋经国连任至1988年1月13日去世。其后则由李登辉继任至2000年3月,国民党在台湾大选中失败,李登辉被迫下台,由连战继任。
  中国国民党现任主席为马英九,荣誉主席连战,副主席吴伯雄、林澄枝、江丙坤、关中。秘书长詹春柏。
  亲民党
  2000年3月18日,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结果揭晓,独立参选人宋楚瑜获466万票,仅以30万票的些微差距落选。在宋的支持者的强烈要求下,同时也是为了凝聚这股力量,打开台湾政治舞台的另一片空间,宋楚瑜于3月31日正式宣布成立亲民党。之所以命名为“亲民党”,是因为宋楚瑜推崇蒋经国的“亲民、爱民”理念,该党英文名称为“the People First Party”,意为“人民第一”党。
  目前亲民党在“立法院”拥有31席,是继民进党、国民党之后台湾的第三大党。该党主要利用“立法院”舞台,扮演在野制衡角色,曾在“核四”厂的停建与否问题上,与国民党、新党等在野党组成“在野联盟”,成功地迫使民进党当局让步。
目前亲民党中央党部下设5个单位:“政策研究中心”负责党的政策基调研拟、民意调查制作等工作;“组织部”规划党员招募及各党部成立事宜;“文宣部”负责党的活动新闻宣传、亲民党全球资讯网站架设等工作;“行政部”负责党的“全国委员会”休会期间的行政事项及日常行政工作;“财政部”负责会计工作,并统筹党部经费使用状况。此外,亲民党还成立了“立法院党团”、“甘泉党部”、“那鲁湾党部”等特别党部。亲民党也在各县市成立了地方党部,但由于党的成立时间短,各地方党部在机构设施、人员配备上尚不完善。

 新党
  1993年8月10日,由新国民党连线成员组建成立,8月22日举行了成立大会并讨论通过了党章。党章明确规定,新党是以“让人民有更好的日子过”为宗旨;在组织运作上,则以“议会”为中心、民意为依归、选举为方法,并以民选公职人员为组织运作的核心;党的负责人由党的“全国组织立院委员会”、“国大委员会”及“全国竞选与发展委员会”的召集人担任。现任党主席为郁慕明。
  新党在组党宣言中宣布了五点宣言和八项主张,核心包括“政治改革、党内民主、反金权、反台独”。新党成立后,生气勃勃,第一次参加“立委”竞选就取得了21个席位,成为台湾政坛的第三势力。但后来由于内讧不断,其发展受到了很大影响。


泛蓝阵营的选民结构
 在50年执政的影响下,泛蓝军的支持者成分比较复杂,支持泛蓝军的原因各一,因而凝聚力较弱,具有较大的流动性与不稳性,主要分为三类:
 一是在国民党执政时期,长期受到照顾,因而对泛蓝军产生深厚感情的选民,属于泛蓝的“铁杆”支持者,他们大多为军、公、教以及警、检、法、调等系统人员,外省籍、本省客家籍选民居多。
 二是认同泛蓝军反对“台独”、维持现状理念,但不一定具有深厚感情的选民,他们大多教育程度高、社会地位也偏高。由于他们自主性较高,比较看重候选人的个人形象、魅力与操守以及竞选诉求,因而若他们对泛蓝候选人失望,即使不会转向泛绿军,但有可能降低投票意愿。
 三是国民党执政时期通过地方派系、桩脚等传统人脉关系,以及施予一些小恩小惠的“政策买票”而拉拢、收买而来的选票,但这部分选票在国民党失去执政资源后,流失不少。
 故虽然泛蓝军的基本盘略大于泛绿,但相较泛绿军选民而言,具有很大的流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