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复习水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2 08:35:09
复习就是重复学习、反复学习。复习是预习、上课学习后的再学习。它是一种巩固性、深入性、发展性的学习,是加强孩子主体性的自学。复习是学习的重要环节。

  我们一般说复习,主要指的是课后复习,即每次上课后的复习。课后复习的内容主要是当天学的知识,复习的多少和水平多是自主安排。如果是学过较长时间,集中一段时间对较多的知识进行整体复习,叫系统复习,如单元复习、阶段复习、考前总复习等,这种复习大多是在老师指导下,有要求、有安排的复习。所以,课后复习更要有自觉性、自学性,它是搞好系统复习的基础。

  以下对孩子复习的要点和指导方法策略做一个详细的分解和说明。

  1. 强化、深化、概括化

  (1)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不断巩固和强化的过程。孩子在一天里,各学科的知识学得很多。对于初学者,尽管有所预习,有的知识还是显得很杂乱、很困难。安排一段时间,及时地整理一下,巩固学习收获,解决一些问题,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把上课没有听清、没有弄懂、没有记住的知识,及时地查缺补漏,使知识完整、扎实,对深入学习很有好处。

  知识是相互联系、由浅入深的。头天的课没复习、没理解、没记住,第二天上新课就会出现接不上、难理解的状况。可见复习是为上好新课,提高上课水平做好准备,

  要养成一天学习后,及时复习、巩固学习、做学习概括小结的习惯。孩子所学的知识主要是间接的书本知识,不像自己亲身实践体验得到的印象那么深,必须及时巩固、强化,才能记住和掌握。

  心理学研究人员告诉我们,认识的基本规律是感知、理解、巩固、应用;可见,巩固是学习不可缺少的环节。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德国哲学家狄慈根说:“重复是学习之母。”

  人的知识、能力、思想、品德的发展均如此。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巩固、强化的过程。

  (2)深入,深入,再深入。预习时,是孩子初步接触新知识,不可能全部深入理解。上课是教师主导下的活动,也不可能完全按自己水平、按自己意愿去进行,必然会出现有的理解浅一些,有的甚至不理解。这样,完整的、深入的理解任务,就落在复习上了。

  复习贵在能深入,要充分展开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来进行思考。努力运用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比较与归类、系统化与具体化、归纳与演绎的思维规律。对基础知识、中心思想、变化关系,要能深入下去,分析下去,有自己的理解,有新的看法和想法。孩子学习最忌讳似懂非懂,似是而非。对重点知识的学习,一定要钻研得深一些、透一些。在中小学阶段,把基础打得牢牢的,对进一步学习大有好处。

  复习时,要做到对知识理解把握得深入,深入,再深入。

  (3)概括能力是人的能力水平的主要体现。一门学科是一个大的知识体系,其中一个单元知识是一个中的、小的知识体系,每堂课的内容也是一个小的知识体系。

  对于概念的建立、中心思想的形成及原理的组成,无论是课本的编写,还是教师主导下的课上活动,都有着严格的逻辑和系统安排。

  上课时,一段一段地学习,一个一个问题地解决,一个一个基础知识地深入理解,把书本由薄变厚,复习时,就要把它们进行综合、归纳,把它们连贯起来、组织起来,形成系统知识,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知识。

  对知识系统,要不断地进行概括。人们对于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也是不断深入的,不断追求更明了、更简捷的形式,而且形成了一些方法,如提纲法、比较法、列表法、图示法等。复习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方法,使得知识系统完整、简练,把书本由厚变薄,甚至可以把一章内容,变成一页纸上的提要来充分掌握。

  知识系统化,既有利于深入理解基础知识,又有利于整体、综合地把握运用知识。学会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理解和处理问题,这对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很有好处,是对解决综合性练习的充分准备。

  深入、概括的过程是学习过程的主要体现。深入、概括地进展,不仅使人掌握了基础知识,培养了能力,更发展了人的思想和品质,挖掘了人的潜能和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