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常林首倡两岸整合资源?打造影视“华流”--娱乐--人民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12:15:54
欧阳常林首倡两岸整合资源 打造影视“华流”
 
2010年08月10日11:17  来源:人民网-娱乐频道
【字号大中小】打印留言论坛网摘手机点评纠错 E-mail推荐:  
人民网娱乐讯 8月3日,湖南广播电视台党委书记、台长欧阳常林在 “2010年台湾湖南周”暨第六届湘台经贸交流合作论坛中,首度倡导两岸共同打造影视“华流”,引起强烈反响。据悉,“华流”一词是欧阳常林在发表《影视“华流”离我们还有多远——从大陆 “零成本”到台湾“零成本”的思考》的主题演讲时提出来的。
欧阳常林指出,积极推进影视合作交流不仅是两岸传媒人的共同意愿,更是将来两岸影视行业整合资源、优势互补,提升华语影视产品整体竞争力的必经途径。
从大陆“零成本”到台湾“零成本”
针对什么是影视剧制作的大陆“零成本”,欧阳常林说:“20多年前,台湾当局开放大陆影视交流;两岸开始了电视剧合作。那时,相比台湾,大陆市场没有形成,电视剧卖不起价,制作量很小,水平较低,只能以协拍为主,题材也多以古装剧为主;而大陆电视剧价格只有台湾市场的几十分之一,每集只有几千美金。换句话说,就是台湾老三台,在大陆拍戏,成本回收主要在台湾,大陆只是台湾电视剧的辅助市场。而大陆与台湾合作,得到的播出版权,基本上是‘零成本’。”
欧阳常林指出,这种大陆“零成本”的时代,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大陆通过与台湾的合作交流与市场开放,现在影视剧制作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市场繁荣程度前所未有。从2003年起,大陆电视剧年产量踏入万集大关,2009年,达到年产1万5千集。由于大陆经济飞速发展,媒体广告投放成倍增长。而目前大陆单集电视剧的版权,也早已从当年的几千美金到目前上百万甚至200万人民币一集。相反的,是台湾影视制作相对于大陆,开始进入几乎是“零成本”的时代。
针对影视剧制作的台湾“零成本”,欧阳常林说:“20多年来,台湾经济增长缓慢,媒体广告投放增长量有限,而电视台的数量越来越多,导致媒体购买力不强,电视台对电视剧的投入没有太多增长,造成台湾的影视制作公司,不断寻求岛外市场,特别是高水准、高投入的电视剧,必须依赖岛外市场回收成本。目前,台湾电视广告一个月总体份额大约不到20个亿新台币,今年上半年只有103个亿。像三立、八大等制作公司,不得不改变立足本土市场的模式,转而投向大陆市场和东南亚市场,来加大电视剧的制作投入。以三立电视台的偶像剧为例,他们目前的制作成本,最高已经达到168万新台币每集。所谓的台湾‘零成本’,就是台湾制作的电视剧,只能以大陆、东南亚、香港的版权销售来收回成本,追求在台湾本地电视台播出的零成本。”
他认为从大陆零成本到台湾零成本,说明两岸影视交流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大陆影视市场的提升,得益于台湾电视剧商业模式和先进经验的借鉴;两岸华语电视剧,大陆由辅助市场变为主要市场,台湾市场份额明显降低。电视剧已经到了大制作、大投入、大市场的年代。台湾能够实现零成本播出,也说明台湾电视剧制作单位具备很强的市场拓展能力。
为什么有“韩流”而没有“华流”
欧阳常林说:“作为一个亚洲国家,韩国文化背景不如中国深厚,其经济实力逊于日本,在影视方面对世界的影响很长一段时间也落后于台湾、香港。韩国国内受美国、日本偶像剧影响。但在2000年之后,韩剧逐渐开始风行东南亚,替代了日本在亚洲电视剧市场的地位,并远销中东、印度、俄罗斯等地区,这可以说是跨文化传播行为的胜利。”
他认为“韩流”成功的缘由首先是政府的全力支持,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奖励出口。但更重要的是影视机构与内容制作单位,含各类主创人员在内的相关资源,进行了有效整合,形成了强大合力,建立起了符合市场规律的市场模式。从而带动了影视、音乐、动漫、游戏、艺员、新媒体等完整产业链的形成。据韩国亚洲文化产业交流财团之前的统计,“韩流”对韩国国内经济的连带效益早已超过了6万亿韩元(约合450亿人民币)。“韩流”已经成为一个完整的产业和韩国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韩流以韩剧为代表,它的主要特点是题材新、故事好、融入了丰富的时代特点,特别是符合年轻人的欣赏口味,同时又蕴含民族文化内涵的情感,形成了独有的品牌风格与市场口碑。韩国的明星艺人,成长非常快,类似裴勇俊、金喜善、李英爱等明星风靡整个东南亚,远远超过了华人明星的影响力。
欧阳常林表示,韩流方兴未艾,“华流”却波澜不惊,根本原因显然不是缺市场、缺需求、缺资源、缺资金,而是真正缺少的是市场经济意义下的系统的文化自觉能力,以及资源与市场的整合能力。目前两岸电视剧制作各有优劣,但症结在于双方市场定位不明,目标不高,资源分散,尚未形成合力,始终没有跳出本土市场,缺少拓展海外市场上具有标杆价值、有市场冲击力的影视剧作品,海外市场对中国电视剧缺少文化认同感与共鸣。大陆一年近一万五千集的电视剧产品,产生的文化效应、传播效应、经济效益,却远远不如美、日韩电视剧。同时电视剧品质整体水平不高,类型重复扎堆,题材缺乏新意,也缺乏对电视剧市场,尤其是海外市场需求的深入研究,难以形成电视剧生产的良性循环,难以走出国门。当年老版60集的《三国演义》进入日本后,更是被剪成了12集。
欧阳常林说:“1998年我们推出了《还珠格格》,韩国借鉴这一经验,推出了《大长今》,相反我们没有进一步的作为,形成系列,形成产业链。而台湾从2001年《流星花园》风靡全亚洲,捧红F4、大S等一批明星后,偶像剧开始逐渐成为台湾电视剧的重要题材。但还是由于改编的多,原创的少,新人出不来,产业链与商业模式没有很快形成,因而未能很好地推动华流气候的形成。可以说大陆和台湾共同的问题是差异化与同质化并存,同时在题材取向还缺乏文化兼容性,市场覆盖面不广,即便是在本地域取得好的收视效果与影响力,也难以在外部市场获得高认同度。两岸影视作品应该谋求在全球市场的定位,在世界华语市场定位,从‘中国制造’到打造‘中国创造’、‘中国品牌’,获得真正与中国文化相匹配的市场地位。”
两岸如何共同携手打造影视“华流”
欧阳常林认为,相对韩流而言,第一,华流要更有时尚性、时代性,与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的时代精神相吻合,第二,更有文化底蕴和情感内涵,能够与5000年中国文明和资源相对接的经典性;第三,要有比韩国明星更吸引年轻人的明星人物,要不断培养与推出,和13亿人口相吻合的时代明星偶像。
他说:“我们目前的当务之急是要更多地推出两岸三地共同喜爱的影视经典作品。这是我们成功打造华流的第一步,两岸电视剧产量很高,差异化也很大。大陆喜欢的,台湾不喜欢,台湾喜欢的,大陆不喜欢。我们要不断推出像《还珠格格》、《泡沫之夏》等能够在两岸三地都叫得响的作品。我们在允许差异性的同时,也要不断地求同、求新、求变。这一步开始了,我们才有可能从点状的成功案例,向整体的华语影视崛起迈进;从抢占两岸三地市场,向突破华语圈,拓展更大的市场迈进。”
欧阳常林表示,“华流”崛起关键在乎两岸影视合作的深度与广度,在乎能否进一步开放市场、加大创新,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并依托中华文化,融合现代潮流,面向世界性主题,谋求更大的市场。
针对这一情况,他提出了两岸共同打造影视“华流”多方面的政策以及产业建议:“一是一定要开放市场、破除壁垒。在政策上应进一步推动开放对等,解除两岸电视剧拍摄播出的限制,放松进入管制,同时通过政策支持为两岸合拍影视节目和影视从业人员搭建合作平台,开放无障碍通道,为做大做强影视制作业,建立良好畅通的合作机制奠定基础;二是一定要整合资源、提高品质。要进一步融合两岸的文化特点与优势,找到契合点,拿捏民族性、传统性和世界性元素的分寸,巧妙糅合。协力拿出好的故事、好的创意,培养具有国际影响力与商业价值的新人,做到‘人红、剧红、故事新、创意火’。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底蕴,无论在历史还是现实题材上,都能比韩剧更为丰满更具魅力,在亚洲乃至整个国际市场都将拥有更为持久的感染力。三是一定要加大创新、放眼海外。今后的合拍剧一定要放眼海外市场,加大投入与创新,在题材选择上改变以往两岸电视剧囿于本土地域文化的不足,保持开放的文化姿态,相互吸纳融合,以青春偶像等现代题材为突破口,融传统文化价值于现代生活题材,制作优质的剧本。两岸经贸合作已经20多年了,为什么不能有一部经典的作品反映这一段历史。四是一定要做到全娱乐产业链聚合。要推出华流,两岸需要携手的,不仅是影视业的整合;而是整个影视、音乐、游戏、新媒体的全新整合,通过这些全娱乐产业链的整体聚合,来打造以华语为基础的流行潮。这个潮流,是时尚的包装,而以华语文化为内核,最终打造的,应该是年轻一代的以‘华语’为潮流的生活方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华流打响。”
欧阳常林说:“正因为湖南电视参与了两岸影视交流20多年的全过程,正因为湖南电视台和台湾三台以及众多制作单位的良好合作和积极沟通,才有了湖南卫视和电视湘军品牌的崛起。目前,湖南的电视已成为大陆省级广电最有实力,最有优势的媒体。我们希望在推动两岸合作、打造华流方面,进一步探讨、推进。我们希望能够寻求与台湾影视制作单位进一步的合作,我们和滚石音乐、中天台、三立台、琼瑶就如何推动华流,进行了积极地探讨。我个人相信,经过3到5年的努力,两岸联手,借鉴台湾先进的制作和销售经验,依托湖南广电的品牌、美誉度和执行力,能够首先在亚洲市场风行的‘华流’经典,从而为国际影视文化市场上真正实现 ‘华流’的崛起贡献自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