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诺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6 07:01:12

基诺族

基诺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 基诺是民族自称,过去汉语多音译为“攸乐”,意为“跟在舅舅后边”,加以引伸即为“尊崇舅舅的民族”。1979年6月经民族确认,成为中国的第55个民族。基诺族自称“基诺”,意为“舅舅的后代”或“尊敬舅舅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基诺乡,其余散居于基诺乡四邻山区。主要从事农业,善于种茶。使用基诺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目录[隐藏]

民族概况
历史
社会经济
  1. 建国前
  2. 建国后
文化艺术
风俗习惯
  1. 服饰
  2. 饮食
  3. 建筑
  4. 婚姻家庭
  5. 生育习俗
  6. 葬俗
宗教信仰
节日
  1. 打铁节
  2. 新米节
  3. 特懋克节
  4. 火把节
  5. 成年礼
基诺族传说
  • 文化遗产
    1. 生产文化遗产
    2. 服饰文化遗产
 

民族概况

  基诺族自称“基诺”,意为“舅舅的后代”或“尊敬舅舅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基诺乡,其余散居于基诺乡四邻山区。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基诺族人口数为20899。主要从事农业,善于种茶。使用基诺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基诺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由于无文字,过去多靠刻竹木记事。无本民族文字。  基诺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基诺"是民族自称, 过去汉语多音译为"攸乐",意为"跟在舅舅后边", 加以引伸即为"尊崇舅舅的民族"。1 9 7 9 年6 月经民族确认,成为中国的第5 6 个民族。  基诺乡旧称为基诺山,清代文献写为攸乐山,都是以基诺族自称而得名,足见基诺族是当地的古老居民。有关基诺族的汉文记载始于18世纪。基诺山因盛产普洱茶,明末清初即有汉族商人进入,推广种茶制茶技术,对基诺族社会发展产生了影响。雍正七年(1729),清朝在基诺山思通(今司土寨)设攸乐同知,筑了砖城,驻军500人,欲在这里建立滇南重镇,但时隔6年因瘴气厉害而裁撤,此后只在这里委任基诺族首领为攸乐土目。后来傣族土司统治基诺山区。中华民国时期,国民党地方政府在基诺山委任保甲长,保甲长与傣族土司任命的基诺头人相结合,主要职责是为国民党地方政府催缴贡赋。1941年10月至1943年4月,基诺族人民为了反抗国民党地方政府的残酷压榨,在操腰的领导下,团结哈尼、瑶、汉等族人民,同国民党地方政府的军队进行了英勇斗争,最终迫使云南省地方政府把车里县长撤职查办,3年内未在基诺山征税。

历史

  有关基诺族汉文献记载史于清代。据考,因基诺山盛产普洱茶,明未清初有汉族商人进入,推广种茶制茶技术,对基诺族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清雍正七年(1729年),清朝在基诺

山司土寨设攸乐同知,筑砖城,带“马步兵丁五百名”驻守。但六年之后,因瘴气厉害而裁撤,委任基诺族头目为攸乐土目,管理基诺山区。在清代以前,傣族土司对基诺山已实施统治,传说傣族召片领曾拜认过司土寨的基诺族长老为干爹,还娶过一个基诺族美女为妻,并生一子,后来此子当了召片领。傣族土司在基诺族村寨任命了叭、鮓、先级基层头人,而且还以前、后半山为单位,任命两个金伞大叭,各赐以金伞一把,鋩锣一对,锁链一条。每年这两个大叭都要在金伞的张盖下,在手持铁链、大刀和鸣锣开道的随从簇拥下,巡游各基诺族村落,以宣扬傣族召片领的统治权威。民国时期,地方政府在基诺山委任保甲长,保甲长与傣族土司任命的基诺头人相结合,主要职责是为地方政府催缴贡赋。1941年11月至1943年4月,基诺族在操腰的领导下,联合瑶、哈尼、布朗、汉等民族进行反抗,最终迫使云南省地方政府把车里县长撤职查办,3年内未在基诺山征税。  在1949年以前,基诺族社会尚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向阶级阶段渡阶段,由父系氏族制取代母系氏族制,大约也只有300余年历史,现在日常生活中母系氏族公社的遗俗还相当多。如在隆重的“上新房”仪式中,第一个手持火把登楼点燃火塘的是氏族内最年长的女性;在成语和古老的祭词中有“母亲是家长”的古训;只有母亲才有权为生病的子女杀鸡“招魂”;村社长老虽已是男性,但至今人们仍沿用母系氏族公社时代的称号“左米尤卡”,即村寨的老奶奶。  由父系公社取代母系公社,大约有300余年的历史。个别村寨在20世纪40年代尚有百余人共居的大竹楼,这个父系大家庭公社虽然共居一处,但分居各房间的小家庭却又是个体经济,单独生产和消费,呈现了父系大家庭公社末期的过渡状态。这些原始社会古老遗迹可谓基诺村社的特点之一。

社会经济

建国前

  新中国成立前,基诺族社会尚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向阶级社会过渡阶段,还保

留着许多古俗。如血缘婚的遗迹依然存在,有的村寨并不禁止氏族内婚;有的村寨禁止氏族内婚,但不禁止氏族内的恋爱同居。母系氏族公社的遗俗也相当多,平时只有母亲才有权为生病的子女杀鸡“招魂”;在上新房的仪式上,第一个手持火把登楼点燃火塘的是氏族内最年长的女性;村社长老虽已是男性,但他们仍沿用母系氏族公社时代的称号——“左米尤卡”,即村寨的老奶奶。由父系公社取代母系公社,大约有300余年的历史。个别村寨在20世纪40年代尚有百余人共居的大竹楼,这个父系大家庭公社虽然共居一处,但分居各房间的小家庭却又是个体经济,单独生产和消费,呈现了父系大家庭公社末期的过渡状态。这些原始社会古老遗迹可谓基诺村社的特点之一。  基诺族农村公社是由不同氏族成员共居的地缘村落(巴朵寨除外),每个村社就是一个独立的村寨。村社各有其标有传统界桩的土地界限,界内的土地归村社所有,他人不可侵占。土地所有制的基本形式是村社公有,其内部占有形式则分为村社共有、氏族或父系大家族公社公有、个体家庭私有3种,但公有制是主要的。在农业生产中盛行换工互助,狩猎中盛行原始平均主义的分配原则。原始租佃、雇工、借贷关系已经发生,但并未出现不劳而食的剥削者。村社一般有两个长老,首席长老叫卓巴,次为卓生,他们由特定的古老氏族的最年长者充任,其职责涉及村社的生产、生活各个方面。  基诺族以刀耕火种的农业为主,农具基本上是铁制的,有砍刀、镰刀、小手锄等。主要农作物是旱稻、玉米,种植棉花也有较长的历史,盛产香蕉、木瓜等亚热带水果。基诺山是出产普洱茶的六大茶山之一。大牲畜有黄牛、水牛,但不用来耕地,而用以祭祀和肉食,还饲养家畜家禽。种茶、制茶业有一定发展。采集和狩猎仍是基诺族一项重要的家庭副业。手工业还没有和农业分工,主要在农闲时进行,经营打铁、竹篾编织、纺织、酿酒、木工等。

建国后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人民政府派工作队进入基诺山,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帮助基诺族人民发展生产,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发展生产和文化,使基诺族社会由原始社会的农村公社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基诺山因地制宜,实行多种经营的方针,采取以林为主,生产不断发展,生活不断改善。现在改变了过去刀耕火种的落后耕作方式,兴修了水库。建起了水电站,基诺山寨有了电灯。开始使用拖拉机,农产品加工也用了机器。砂仁、茶叶、紫胶等经济作物收入在总产值中的比重逐步增加。文教卫生事业也有了较大发展,多数适龄儿童能入学读书,还有一些青年在大专院校深造。乡建立了卫生所,保证了人民的身体健康。

文化艺术

  基诺族的文化艺术多姿多彩、民间流传着丰富的神话传说、故事和诗歌。在神话传说中,流传较广的是《玛黑和玛妞》、《女始祖尧白》等。前者叙说的是基诺族的创世纪,洪水故事和兄妹成婚。后者叙说的是尧白造天地后,撒茶籽在基诺山,使基诺族以种茶谋生。民间故事有反映纯洁爱情的《两个小伙子》,有反映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宝刀和竹笛》、《猴子和人》、《大姐和四妹》。基诺族诗歌分叙事诗和抒情诗两种,反映的内容广泛,格调含蓄而真切,生活气息浓郁。  基诺族民间音乐也相当丰富。民歌有叙事歌、山歌、贺新房歌、哄娃娃歌、儿歌等。主要乐器有口弦、“毕吐鲁”——二洞箫和二胡、“七柯”(用7个竹筒组成,有7个音阶)、“塞吐”(大鼓)、硭和钹等,基诺族人民喜爱歌舞,从小学习传统曲调,成年即兴填词,对歌。在节日和一些重大仪式期间,载歌载舞,舞蹈动作一般较简单。  基诺族还有精湛的刺绣艺术和竹编工艺艺术。基诺族妇女在衣饰、挎包、手帕及送给情人的腰带上,刺绣上精美的图案,做工精致,花纹匀称。

风俗习惯

服饰

  基诺族妇女上衣为无领对开,上半部多采用黑布或白布,下半部及衣袖用红、蓝、黄、白等7色布配制或刺绣而成,用红色镶边,上衣背部缝一块约3寸见方的白布,上面绣有圆形太阳花式图案(基诺族称月亮花);内衣为上部呈方形下呈菱形的兜肚式紧身衣,上部方形为鲜艳的条饰花纹,

下部菱形绣着各式图案。下身多着红色镶边的黑色合缝短裙,并用一尺左右的黑布缠绑小腿。发型为椎髻,婚前髻在脑后右方,婚后髻在前额正中。头戴披风式尖帽,这种尖帽用长约60公分,宽23公分的竖线花纹土布对折,缝住其一边而成,戴时又在帽沿上折起一指许的一道边。  男子着无领对襟上衣,多用白底直条纹土布制成,背部缝有绣在白色方块布上的月亮花图案,下穿宽大的裤子,长及膝处,用白色土布绑腿。头上留三撮发,额前正中一撮,头顶脑门心两边各一撮,但有的村寨只留一撮,有的在额正中,有的在头顶上,长约寸许,用宽一尺长丈余的黑布缠头。  基诺族男女都穿耳,并带上竹木制或银制的刻有花纹的耳铃。新中国成立后。男子留三撮发和穿耳已不流行。男女都有染齿的习俗,方法是用燃烧后的梨木放在竹筒内,上面盖上铁锅片,待铁片上的烟脂成灰光的黑漆状时,即用梨木烟脂染齿。染齿是一种互相爱慕和尊敬的表示,青年男女在一起时,姑娘常把铁片端到自己爱慕的青年面前请其染齿。

饮食

  基诺族喜吃野菜、喜吃酸、辣味,制作多以煮、包烧、舂为主,而且喜欢用竹筒和芭蕉叶当锅烧饭菜。

建筑

  基诺族住房一般为干栏式竹楼,茅草覆顶,多是一个小家庭住一竹楼,包括一

个父系家庭的全部成员。房屋因经济条件规模各有不同:单身汉、寡妇或较贫穷者多为一层的平房或小柱子的楼房,房屋较窄小;富裕人家多建大柱子的楼房,房屋间架较高,宽敞舒适。人住竹楼上,楼下养牲畜及堆放杂物。房屋一般建在较平坦、背风、距水源近,便于饲养猪鸡牲畜,便于打扫卫生的地方。建房地址初步选好后,太阳落山时,插上“达溜”(一种用篾编成的神器)。晚上建房的家长做到好梦,认为可以在此建房;若做恶梦,认为不可在此地建房。若梦中的情景不清晰,第二天还要插上“达溜”。这样的仪式可以举行3次,上山砍木料前一天,要杀一头小猪、一只鸡,请毛丕(巫师)祈祷。然后上山砍一棵顶上带着叶子的树,拿回来作椽子,还要扎一捆篾、一把茅草供在老屋后。请寨父寨母和巫师吃饭。第二天请村社的老人上山选树,先杀狗祭树神、森林神之后,砍两棵祭神时杀黄牛和剽水牛时拴牛的柱子。房梁、房柱砍够了,晒在山上,然后请亲朋好友们帮忙割草,扎草排。山上的房梁、柱子凿眼后,众人帮着抬回寨子,挖好地基,盖房就正式开始了。立柱子时要杀狗,柱坑里要放竹鼠的头骨、狗的脚趾,还要把狗血涂在柱子上,以求驱除恶鬼。立柱必须在太阳落山前进行,以免人影被埋在柱洞内。柱洞内要埋些槟榔,3块芋头和3块生姜,3个达溜和3块铜。立柱那天要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杀猪、鸡、狗祭神,把血涂在东南柱上,还贴上狗毛、鸡毛。请巫师念经,请求地神保佑房主人清吉平安。新房建成后,举行上新房仪式。

婚姻家庭

  基诺族青年恋爱自由,但青年男女必须在举行“成年礼”之后,才取得谈恋爱的资格。男青年16岁,女青年14岁。举行成年礼后,还要接受父母祝福,同时还要接受父母赠送的全套农具和成年人的衣饰——绣有月亮花徽的上衣,绣有月亮花徽和几何花纹的筒帕。基诺族的恋爱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基诺语称“巴漂”,即秘密的谈情约会阶段,这一阶段,互相赠送礼物,如女子送槟榔、鲜花,男子回送草烟、精心刻制的刀把之类。第二阶段,基诺语称“巴宝”,即爱情由秘密转入公开的阶段。这一阶段,互赠的礼物更多,而男子此时对女子最为尊贵的礼物是男子的母亲向女子赠送的礼肉,大凡男方家中杀鸡、杀猪、杀牛或猎到野兽时,男方的母亲都要选一块好肉用新鲜的芭蕉叶包成四方形,让儿子交给自己的恋人。这一时期最主要的特点是夜晚参加“尼高左”(男女社交的公房)进行社交活动,其间男子编竹篾活,姑娘刺绣纺织,或相互对歌。女子可把沾有梨木烟脂的铁片递给男方,男方则用手指细心漆齿。第三阶段,基诺语称“巴里”,即请求同居。男方认为双方的热恋已达到了同居的程度时,便可秘密地直接告诉女方,在征得女方的同意后,就可以进行同居,即使同居后,男子再到女家,如女方的房门户没有半开也不得任意闯入。同居时,男子天不亮即应离开女家。经过一段时间的同居后,双方觉得应该组成家庭时,男子即在早上给女方家背水、扫地,即是向女方的父母表示也向世人申明,他要和这家姑娘结为夫妻。不久,男方的父母和证人便登门求亲。迎亲这天,新娘必须在迎亲的队伍到来之前,躲藏起来。届时由亲娘的舅舅和兄长找到,交给迎亲的队伍。在到新郎家的途中,还要举行泼污水仪式,即青年男子将污水泼在新娘身上,这是原来和新娘相好,而且同居过的男青年,其中也包括血缘氏族内的伙伴(基诺族不少村寨允许血缘氏族内的恋爱和同居,但禁止正式结婚)。现在,她要到丈夫家生活,与伙伴们分离了,泼污水是对她的报复。  新娘来到新郎家,新郎的母亲送新娘一个鸡蛋,在她手上拴一根红线,绕3圈,新郎的父亲要给她一只鸡脚,并在她手上拴红线。意为不但把姑娘的心拴住,连魂也给拴住了。村寨的长老“卓生”、“卓巴”也前来祝贺。结婚当晚,新娘不能外出,第二天清晨,新娘背水回家烧好洗脸水,请公婆洗脸,并正式称呼他们为阿爹阿妈。男子婚后仍可以“窜”姑娘,而妇女婚后一般不参加社交活动。离异现象很少。

生育习俗

  和其他许多民族一样,基诺族在生育上也有许多忌讳和规矩。首先,妇女方面的禁忌:妇女怀孕后,砍柴时不能把斧子挟在柴中间,没有出头的芭蕉花不能吃,不能采白参、

黄色菌和独朵的鸡棕,背柴时不能把竹子柴和树木柴背在一起,否则会难产。成双的果子不能吃,否则会生双胞胎;兽头上的肉和叫谷魂的猪头不能吃,吃了会对生育和孩子的生长不利。不能看月蚀,否则孩子会眼斜。其次,丈夫方面的禁忌,丈夫打猎时不能砍黄棕树,否则孩子的头发长不好;不能打猴子,否则孩子长得不漂亮;不能割岩蜂,割了自己会被叮。寨子里的老人死了不能参加抬,不能打蛇,不能爬树摘果子,不能参加绷大鼓,认为违反其中任何一条,妻子都会难产,打猎时,鸟类要打最好、最漂亮的,妻子吃了,孩子才会长得漂亮。再次是夫妻双方的共同忌讳,丈夫打猎回来的路上不能与妻子正面相遇,否则会生病;夫妻不能吵架,不然孩子长得丑。  丈夫在妻子怀孕2个月后,开始准备坐月子吃的东西,如打野鸡、白鹇、竹鼠、田鸡等,烤干后留着产后吃。  产妇在自己的房间生产,若生男孩,准备生姜9片,女孩7片,用白线穿起来挂在孩子脖子上,认为可以把鬼魂吓跑。孩子出生后,要立即取名,不然孩子就可能被鬼神抢走。实行父子、父女连名制。特殊情况如孩子生下时脐带绕脖,就取名“沙”;若孩子生病请巫师(白腊魂)看,就随巫师的称谓取名,如“白腊腰”、“白腊妞”等。  产妇分娩后在火塘边临时搭的床上睡。产妇的餐具单独放,不和大家的混在一起。生孩子的人家大门边插两支带叶的桐树尖,以示外寨的人不能入内。楼梯头的门上放些竹叶和桐子叶,阻止鬼神进屋。  生产的当晚,要杀鸡祭祖宗,保佑大人孩子清吉平安。妻子生头胎,丈夫睡在火塘边照顾妻子。产后13天,丈夫杀一只小鸡自己吃,生男孩杀公鸡,生女孩杀母鸡,这只鸡是献给猎神的。产妇在火塘边住满13天后,就搬回原来的房间。父母对孩子唱歌只能白天唱,太阳落山后不能唱。孩子的尿片只能白天晒,不能在屋外过夜。

葬俗

  基诺族实行独木棺土葬。若寨子中有人去世,全村的男子就上山砍棵大树,取其中一段,剖成两半,挖空中间,入殓后两半盖起来。棺材上绕3道白线(有的是用死者生前曾相好过又不能结婚的女友编给的花边)。人去世后,亲人为其穿好衣服,一只手放一个鸡蛋,眼睛上放两块银子,

随葬品有生前穿的衣服,筒帕、生产工具。如是老人,还要放把扇子,一条毛巾,意为让他路上煽凉擦汗。然后用白布盖上,顺火塘的方向停放在客房。在尸体的上方房梁上挂两块白色砍刀布,一直垂到尸体上,这是死者结婚时,新娘用一天一夜织成送给新郎的,死者的儿子每人挂一个新筒帕在白布旁,每过几小时,查看筒帕,里边有谷壳一类的东西,预示有好收成;若有一两根兽毛,象征会打到大野兽,若有篾屑,预示做篾活顺手,如什么也没有,便是不利的象征。  入殓时,要跳“花脸”和“竹竿舞”,由5个男子跳,花脸代表鬼要吃尸体,竹竿舞表示用竹竿驱鬼。出殡时要洒米、打枪,以驱跑鬼神。出殡队伍前面是抬着各种颜色和白布人形长幡的人。据说人死后到苏季左米(鬼居住的地方),路上有9个岔口,3道关,彩色幡是送给各道关的礼物,人形幡是送给“杰卓”官(杰卓是基诺族迁到基诺山后最先定居的地方)。出殡时准备好6个装肉菜的竹筒和一个装苦子汤的竹筒,苦子汤放在寨边,献给寨子神鬼,其余6个带到坟地,献给各道关的官。送殡当天,要请亲朋用餐,亲朋送一碗菜饭,一斤酒,有的老人还送鸡蛋,并用白线在死者家属手腕上绕3圈,男左女右,意为拴住他们的魂,不要跟着死者走。  墓地为公社共有。墓坑只挖一米多深,坑挖好后要用树叶在坑里扫几下,不然,挖坑者会得病。入殡时,当即敲死一条狗,放在棺材上一齐埋,据说狗可以在阴间给鬼魂带路,坟上用草排和篾笆盖间房子,叫坟墓棚。墓棚周围插上涂过狗血的尖竹桩。据说这是让一种会吃尸体的野人误认为尸体已被吃掉了。送殡的亲朋返回死者家中,要拖把草覆盖脚印,防止阴魂跟到家。到房前,人群分两边,绕房一周,进了屋要用水冲洗手脚。亲人每天早晚要到墓前献饭两次,13天为一轮。少则献几个月,多则要献1~2年。

宗教信仰

  基诺族过去盛行祖先崇拜,相信万物有灵。巫师有两种,一为“布腊包”,一为“莫丕”。遇有灾祸降临,请巫师杀牛、猪、鸡、狗祭鬼神。巫师会比较简单的占卜术,并兼行草医。

“卓巴”、“卓生”(村社长老)主持重大的祭祀活动时,往往举行剽牛仪式。 基诺族的节日很多、主要有“祭大奄(龙)”、“火把节”、“新米节”租过年。过年时间不固定,一般由“卓巴”、“卓生”决定,当“卓巴”擂响”(大鼓)时,就意味着新的一年来临,全寨男女老幼就涌到“卓巴”、“卓生”家旁边载边歌载舞,欢庆新年的到来。  基诺族现有人口1.8万余人,主要聚居在景洪市的基诺山区,其余分散在景洪、勐海的一些地方。  基诺族尊敬长老,每个村寨都有一个“卓巴”(寨父),一个“卓生”(寨母)管理村社事务。  基诺族宗拜太阳,在基诺人的背心上,绣有太阳的图案,能分辨村寨的主要饰物枣背包上,也绣有太阳的图案。太阳鼓是基诺族的重要法器,太阳鼓舞是基诺族最具有代表性的舞蹈。太阳鼓的正面似一轮太阳,鼓身插有17根木管,象征太阳的光芒,基诺人在除夕敲之,据说能带来吉祥。人们从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反映出对太阳的虔诚和崇拜。

节日

  基诺族最隆重的节日是过年,约在春节前后。  

打铁节

  基诺语称“特毛切”,是基诺族最隆重的节日,一般于每年农历十二月举行,历时三天。节日第一天上午要举行剽牛仪式,午后寨子里的长者敲响牛皮大鼓,人们情不自禁地随着鼓点围着大鼓跳起粗犷的舞蹈,这就是基诺人欢庆丰收的“太阳鼓”舞。太阳鼓是基诺族最神圣的祭器和乐器,每个村寨一般都有两面,分公鼓和母鼓。他们视太阳鼓为神灵的化身和村寨的象征。祭祀太阳鼓,目的是祈盼它能保佑全寨人丁兴旺、五谷丰登。

新米节

  亦称“新米”。每年农历七八月间,谷物即将成熟的时候,基诺族人就从田地里采集一些新谷子、蔬菜和瓜豆,再杀几只鸡,请亲戚朋友到家里共同品尝新米、陈酒、鲜肉、绿菜,同时举行一些仪式。人们边吃边唱,欢乐的歌声常常通宵达旦。

特懋克节

  基诺族的传统节日,在2月6日至8日举行,人们除了杀猪宰羊,开怀畅饮外,还要举行丰富多彩的民间体育活动,打起太阳鼓,载歌载舞,通宵达旦。

火把节

  基诺族传统岁时节日。每年农历六月间择日举行。节前,由卓巴(寨父)、卓生(寨母)分派一些人上山砍松柏,把砍来的树枝在寨内广场上支起一高大火把。这天全寨人停止征税,男女老幼皆着节日盛装,家庭主妇忙于准备节日会餐,亲戚朋友互相拜访。晚上,在塞外烧起火把,人们汇集到火把周围,待卓巴向火把祈祷后,人们便纵情歌舞,老人们开怀饮酒。青年男女则合着锣、象脚鼓和三弦,尽情鼓舞,直至通宵达旦。

成年礼

  基诺族传统的交游节日。基诺族认为男女青年在十五、六岁前,思想上、生理上都不成熟,不能承担和享受公社成员的义务和权利,晚上不得随便出门,禁止谈恋爱,下地劳动只能算半劳力。只有到了十五、六岁,举行了成年礼以后,他们才取得村庄正式成员的资格,才可以谈恋爱。成年礼一般是在本寨上新房仪式中举行。有些村寨对要举行成年礼的男青年进行奇袭式的捕捉。上新房的那天,男青年的组织安排一些男青年先埋伏在收工的途中或房前屋后,乘其不备突然袭击,然后把他挟持到上新房家的竹楼上,与大家一起吃喝,贺新房的人要给他敬酒,上新房的主人要送给他用芭蕉叶包成四方形的三块牛肉。他收下这份肉,表示乐意参加“绕考”(基诺语)。突袭的目的是使他在被抓的刹那间产生恐惧,增加接受“成年礼”的神秘感,使受礼仪式在一生中留下难忘的印象。参加“绕考”组织的第二天,父母要送他全套的农具,铜制的装槟榔的盒子,装石灰的盒子还有背上绣有月亮花纹的新衣裤,绣着几何图案的筒帕、包头巾、包脚布等物。在上新房的仪式上,长老们带领大家歌唱史诗,歌唱传统的社会生活的习惯法规、生产过程和古老的生活,还对接受成年礼者进行民族的传统教育。  女青年举行“成年礼”一般不经过突然捕捉的仪式,只要由女青年组织(基诺语称“米考”)的认可就行,但父母同样要赠与农具和衣服。这时女孩子的服装颜色更加鲜艳,有的围裙是两层,发式也改成一条独辫。  参加“成年礼”是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点,从此,他们便成为村庄的一名正式成员,要承担起社会的各种义务。他们要参加青年男女相互结交的社会组织,即“统考”和“米考”。男青年要巡逻放哨,维护村舍法规和寨子治安,调解纠纷,对违法的人进行教育和惩罚,同时他们可以享受村舍成员的一切权利,取得了谈恋爱的资格。

基诺族传说

  基诺族服饰的传说  居住在云南省西双版纳的基诺族女子,不论是未婚的还是已婚的,头上都要戴一顶白底黑纹花的三角尖顶帽子;衣服袖口和裙子边上镶上红、黑等色彩的花边。男子的衣服背面正中缝一块方形红布,绣上一朵美丽的太阳花;裤腰的两道缝口处要开三寸长的两个口子。  本来,造物主阿模小北传给基诺族的是洁白的三角尖顶帽子和素白的衣裙,后来为什么会变成这么多色彩呢?这里边有一个动人的传说呢。  从前,基诺族居住的一个寨子里有一个美丽动人、勤劳善良的姑娘,她的名字叫布鲁蕾。由于她的美丽和勤劳,把整个寨子和附近村子里所有的小伙子都吸引了。每天向她求婚的人象蚂蚁搬家一样多,送到她家里的求婚彩礼整整堆满了两块竹笆。可是,她一个也不答应。  原来,布鲁蕾已经深深地爱上了同她一块长大而又勤劳忠厚的小伙子泽白。可是,泽白家很穷,没有什么礼物送给她。  布鲁蕾的美貌也引得大头人的儿子泽木拉心神不定。他精心收拾打扮起来。跑到饶考米考(男女聚会的场所)向布鲁蕾求婚。  “美丽的姑娘啊,我家的钱财比沙子还多,我家的粮食象小黑江里的水一样吃也吃不完,我家的布匹可以拉到天上去,满山满沟都是我家的牛羊,只要你嫁给我,我家的财产都给你。”泽木拉象唱歌似的对布鲁蕾说。  布鲁蕾板起面孔对他说:“你家的财产再多我也不眼红,十辈子嫁不掉也不做你老婆。象你这样的懒汉,没有一个姑娘愿和你作伴!”  泽木拉一听气红了脸,第二天晚上就派人把布鲁蕾抢来关在房子里,逼着她三天之内与他结婚,还动脚动手,调戏她。布鲁蕾十分气愤,狠狠地打了他一嘴巴。泽木拉恼羞成怒,一手捂着红肿的嘴脸,一手从身边的火塘里操起一根燃烧着的柴火朝布鲁蕾的头上打去。结果,布鲁蕾洁白的三角尖顶帽子上就留下了一条又粗又黑的条纹,这就是今天基诺族女子帽子上黑纹花的来历。  就在这一天,忠厚老实的泽白还不知道布鲁蕾已经被泽木拉抢走,他还象平时那样摘了一朵布鲁蕾最喜爱的太阳花准备送给她。  “泽白啊,你快去救救布鲁蕾吧!她被泽木拉抢走了。”村邻们对他说,“再不去就晚了!”泽白听了 亲们的诉况,心里象刀绞一样,拿着太阳花一阵风似的跑向泽木拉家。他爬上泽木拉家旁边的大树上,从窗子里看见布鲁蕾的手脚被藤子紧紧捆绑着,不能动弹。他举起手中的太阳花,朝她摇了摇。布鲁蕾看到了,两人脸上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黑夜降临,四处静悄悄的,泽木拉和守门人都睡熟了。泽白悄悄爬进房内,用尖刀割断绑布鲁蕾的藤子,将太阳花送给她,然后轻轻打开大门,背起她直往处跑。天亮时,来到了一块草地上,才发现布鲁蕾被捆绑过的手脚流出的鲜血已把她的抽口和裙子边沿都染红了,洗也洗不掉,有的地方还变黑了,这就是基诺族女子的袖口和裙子边沿上要镶黑、红条纹的来历。  泽白背着布鲁蕾继续逃呀跑呀,刚过了河,泽木拉和爪牙就追到了岸边。他们隔着河向正在爬山的泽白连发数箭,泽白负伤倒在血泊中,布鲁蕾也摔昏在地上。  “哈哈,看你们还往哪里跑!”泽木拉狂笑着说。  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候,只见泽白旁边的千年古树后面走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阿嫫。她把手朝河那边一挥,立刻狂风大作,暴雨倾盆,河水猛涨。泽木拉和爪牙们被隔在河那边过不来了。  河这边,老阿模顺手拔了一把草药在手中搓碎,再把泽白中箭的裤腰处顺缝撕开了两个三寸长的口子,拔出两支毒箭,将草药敷在箭伤上。从此,基诺族男子的裤腰上都开两个三寸长的口子。不一会,泽白和布鲁蕾都苏醒过来,好象根本没有受过伤一样。他们刚想谢谢救命恩人,可老阿嫫微笑着一闪身走到那棵大树后不见了。  老阿嫫刚一隐身到树背后,河那边就风停而住,河水也退了。泽木拉他们便乘机过河追赶泽白和布鲁蕾。  泽白急忙背着布鲁蕾向老阿嫫隐身的那棵大树跑去,想爬上树去躲一躲。可是,由于布鲁蕾一只手拿着心爱的太阳花,只用一只手搂着泽白的脖子,因此,泽白只能用一只手爬树,另一只手还得搂着布鲁蕾的腰,弄得怎么也爬不上树去。布鲁蕾看到泽白爬树艰难,眼见泽木拉和爪牙们快追上来了,就把太阳花插在泽白的衣背上,两只手紧紧地搂着泽白的脖子,他们这才很快就爬到了树上。  泽木拉和爪牙刚刚追赶到树下,正抬头想用箭射泽白和布鲁蕾,不料,一转眼,他们突然都变成了一群公羊。  泽白一见从树上下来,赶跑了这群公羊,把布鲁蕾接下树,两人高高兴兴地回到家里。当天晚上,众乡亲们为他俩办了婚事。泽白在婚礼上仍然在背上插着那朵太阳花。乡亲们见了,称赞这朵太阳花是他俩真挚爱情的象征。从此。基诺族男子的衣服背面正中一定要缝上一块红布,并在上面绣上一朵太阳花。

文化遗产

生产文化遗产

  采集  基诺山位于横断山脉无量山末梢的丘陵地带,属亚热带边缘山区。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形成了优异的自然生态,是我国动、植物资源最丰富的一块宝地。这决定了采集是基诺族最普遍的生产生活方式,而这种活动一直延续到今天。基诺人常说,没有肉吃的男人害羞,没有菜吃的女人害羞。可见,在基诺人过去的生活中,吃肉靠狩猎,吃菜靠采集的生活方式是最基本的生产活动。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任何一个基诺妇女,在劳动之余,总少不了在箐边林中采摘些野菜野果,作为日常必需的菜蔬。而现在,上山劳动之余顺带采集也是基诺人普遍的行为方式。  基诺族采集的食物大体可分为块根、野菜、竹笋、山菌、野果、昆虫、鱼蟹等七大类。采集使用的辅助工具十分简单,就地取材,使用简单的竹木器,基诺族有自己一套加工野果野菜的方法。  狩猎  在基诺山原始森林多层次的交错中,野生动物资源十分丰富。基诺人熟悉森林的动物就像熟悉自己的孩子,按照他们对动物的自然分类法,所有的动物分为3种,即梢、合、厄。基诺族使用的狩猎工具多数是自己制作的,如扣子、扑笼、夹子、弯弓、跳签、压木、弹弓、弩箭、地弩、弓箭等等。火枪的使用,是狩猎生产力显著增长的标志。但早先他们主要采用的是下扣子、支压木、置地弩、拉弯弓、下竹签、设陷阱、枝条粘、围猎等狩猎方法。  下扣子——就是设圈套的意思。在基诺族的狩猎中,下扣子是一种常用的狩猎方法。扣子是用竹篾编成的活扣。使用扣子多半是捕捉鸟类和松鼠类小动物。下扣子的地点一般是根据所要捕捉的猎物而定,在它们喜欢采食的植物或山箐间的过口附件安置。基诺族几乎人人会做扣子,但在制作程序和材料选择上都有差别,种类丰富。常用的扣子有连环扣、甩扣、脖扣等。基诺人平时上山打猎或去山地耕作时,一般在沿途下几个扣子,回来时就可以带回几只小鸟或松鼠。秋收时节,地里的庄稼成熟之际,是基诺人设扣子的最好时期。一般说来,基诺族下雀多用扣子,捕鼠常用地夹子、藤夹子。  支压木——也是基诺族捕野兽的一种方法,至今仍保留着这种独特的狩猎方法。压木有大有小,对付小动物的压木,是由凹月形的槽扣有一定重量的木棒组成。猎人在动物必经的地方放置压木,压木的凹月槽中中段处挖一个小孔,装上机关。机关与牵绳相连,绳的一端悬起木棒。只要有兽踩上机关,牵动绳子,木棒就落下击中动物。对付熊、虎、鹿等大野兽,所用的压木往往是一根几个人才能抬起的大木头。只是压木所压的范围始终有限。所以,先要人为的把周围的道路封住,仅留下一条通往压木的道口。捕压大兽的机关很重要,基诺族使用双柱支撑,用木梢将支撑柱稳住。一旦机关被踩中,木销就会脱出,导致支撑柱跌落,压木随即坠下击中野兽。  弩——基诺族使用弩来获猎野兽是普遍的,弩是他们随身携带之物。弩有弩身、弩臂、弩弦、箭槽、弩机等部分组成。弩身是用材质坚硬的树木所制。弩臂的好坏代表着弩的特色,弩臂要选树干纹理流畅、直而少节的材料,经过烘烤蒸煮,再按传统形状弯曲定型,定型后削制、修整、磨光后方成。弩机是弩是否准确的关键,可控制弩箭的方向,一般用硬木制成。弩弦用牛筋制成。弩箭杆一般用硬竹削制。  农业  基诺族以农业为主,解放前至七十年代末,一直沿袭着刀耕火种、毁林开荒的生产方式。  砍地——刀耕火种的第一步是砍树开荒,时间大约在农历的一、二月间,要选吉利的日子。首先由村社长老代表各氏族或家族成员先砍3天,每天砍地之前都要各栽三塘姜和芋头。据说在女始祖阿 尧时代就开始种姜和芋头,而且这两样东西都有驱鬼辟邪的作用,所以这种习俗一直延续下来。全寨长老砍地三天后,全寨各家才开始砍地,各家在砍地之前同样要栽姜和芋头。  烧地——砍地后,约半月左右,树木晒干,便进入烧地。烧地前,首先要砍一圈防火线,防止山火蔓延。烧地那天,全寨在寨父寨母带领下,聚集在地头山顶上举行祭祀仪式。即砍两棵树,绑上“达溜”,栽在山顶上,然后杀狗、公母鸡各一只,念完祷词后,将鸡狗煮熟共餐,开始烧地。各村基诺族烧地按姓氏烧。点火则要请外姓人点。给点火人的报酬是祭品狗腿一条、鸡脚一条。点火烧地之前,点火人要念祷词,念完后就用火把点火,各小家庭也就点火烧自己的地。  搭窝棚——砍地、烧地后,就在地中搭窝棚。窝棚有两种搭法:一种是两根柱,上搭横木,搭成偏厦。另一种立六根柱子,中间两根高,其余四根低,搭成房屋形式。窝棚由各家盖,盖好后,各家举行祭窝棚仪式:窝棚前栽两棵树桩,各绑一竹编的“达溜”,同时立三棵酸枣果树,树杆上刻上龙图案,然后杀鸡,把鸡血涂贴在树杆和“达溜”上。窝棚的柱子脚洞内放铁渣、竹鼠头骨,基诺族认为这些东西可以把地下的恶鬼赶走。  播种——搭窝棚的第二天开始播种。先种棉花,种完棉花后种稻谷。撒种前都要由村寨长老先举行祭祀仪式,念祷词,意思是请地神保佑庄稼长得好,请已逝去的父母守卫着庄稼,不要让鸟雀来吃。祭祀时还要杀鸡。种棉花时杀白公鸡,意思是白鸡飞了,棉花开了;种稻谷时杀红公鸡。杀公鸡都要看卦,预卜庄稼的丰歉。播种要选择吉利的日子。播种时,男人用点播棒在前面打洞,妇女跟在后面撒种。棒起种落,两个紧密配合,动作协调。一般是地头种饭谷,靠菁边、水边的地脚种糯谷。地棚周围要种金荞、鸡冠花、芋头、生姜等。  田间管理——居住在基诺山区的基诺族在棉花除草时要杀白鸡祭祀,祈求棉花多开花,多结果。稻谷长到一尺多高时要杀鸡、扎“达溜”祭祀,祈求地神保佑庄稼不要遭灾害,秋天获得大丰收。若遇到干旱天,便要举行求雨仪式。求雨在龙潭旁举行,杀猪,做饭、菜,备酒并扎“达溜”祭天、地、云、雾神,祈求下雨保庄稼。然后在村寨长老带领下,参加祭祀的人要卷裤挽袖作下水状,用锄头和撮箕把水瑭内的烂泥挖出。

服饰文化遗产

  砍刀布  基诺族妇女善于纺织。当你走进基诺山寨,随处都可以发现:在村头寨边或田间的小路上,一个个基诺族妇女无不用纺锤捻着线,两只灵巧的手时开时合,时上时下,雪白的棉花霎那间就化为一根根均匀的银丝。基诺族的布料用腰机手工纺织而成,名为“砍刀布 ”。织布时,妇女席地而坐,经线的一头拴在自己的腰上,另一头拴在对面的两根木棒上,纬线绕在竹木梭上。操作时用双手持梭来回穿行,每穿行一次用砍刀式的木板将纬线推紧,如此周而复始,一块漂亮的“砍刀布 ”便织成了。  妇女服饰  基诺族妇女身材苗条,服装剪裁得体,颜色协调,使人显得既庄重又活泼。她们上身穿穿着蓝、黄、红、黑色无领对襟短开衫,开衫下部用红、黄、绿、蓝、黑、白布条拼成横条花纹或绣少许图案花纹,两袖臂部、肘部及袖口都是对称的各色条状花纹;开衫里面穿一件鸡心形胸兜,有的上面装饰着条纹花或绣花图案,有的饰满各种颜色的珠珠或各种形状的银饰品,胸兜闪闪发光,更使人容光焕发。下身系镶红黑边的开合短裙,近几年也有仅穿长裙的,裹绑腿赤足。  尖顶帽  居住在云南省西双版纳的基诺族女子,不论是未婚的还是已婚的,头上都要戴一顶白底黑纹花的三角尖顶帽子;衣服袖口和裙子边上镶上红、黑等色彩的花边。男子的衣服背面正中缝一块方形红布,绣上一朵美丽的太阳花;裤腰的两道缝口处要开三寸长的两个口子。  白砍刀布小褂  基诺族的男子爱穿无领对襟白砍刀布小褂,小褂前襟、胸部、臂、腕部有彩色条纹。小褂背上缝着一块约有六寸见方的黑布,上面用彩色绣着一朵圆形图案的花,周围有放射状线条,似太阳光芒四射。有的还在圆形图案旁加绣兽形图案或花纹。基诺族称这块绣花黑布为“波罗阿波”,汉语意为太阳花或月亮花。  男裤  男子下身着白兰色裤子,裤腰两侧各开约十五公分长的口子,并缝上一块四方形的黑布。  包头  青年男子包黑色包头,包头布的末端插着一朵用彩色丝线穿着红豆子、绿壳虫翅膀做成的花朵,这是他的恋人送给的珍贵的信物和装饰品。  长发长辫  补远区的基诺族男子留长发,编成一股长辫,有的长辫垂到腰部,缠黑布包头,过去补远寨基诺族的服装与基诺山区的大致相同,现在则多穿汉式服装。  耳环  在基诺山寨,很少看见不戴耳环的人,即使是男子汉也如此。男女都要在耳垂上穿孔,戴耳环,耳环多为空心的软木塞或竹管,一般不是在耳垂上挂上一个粗大的耳环,就是在耳环眼里塞上一个纸卷,很有民族特色。然而最引人注目的还是他们的耳环眼。一般的耳环眼人略比针眼大一点,基诺人的耳环眼却较大,初见时令人吃惊。原来,那眼孔的大小,是基诺人勤劳与否的象征!他们从小就穿耳环眼,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扩大。一个人的耳环眼越大,就意味着他越勤劳、勇敢,就越得到人们的爱戴;反则,就是懒惰、懦弱。青年男女,在恋爱时,喜欢互相赠送花束,插在对方的耳环眼里,年轻人长到十五、六岁时,当他们耳朵孔里插上芳香美丽的鲜花时,就标志着可以谈情说爱了。  染牙与文身  基诺族还喜欢染牙,这也是一种美,染牙大体有两种方法:一是槟榔和石灰放在嘴里嚼食,时间久了牙齿逐渐变黑,且经久不褪色,这种方法染的牙还能保护牙齿不被虫蛀。另一种方法是把燃烧的花梨木闷在竹筒里,用熏出的黑汁涂在牙齿上。受傣族影响,基诺族也有文身的习俗,他们认为一个人如果不文身,死后就不能进鬼寨和祖先会聚,只能当野鬼,一般是家庭富裕的人或有文身爱好的人才文。由傣族有经验者来黥刺。女的在小腿上黥刺,花纹与衣服上的边饰图案相仿;男的多黥在手腕、手臂上,花纹有动物、花草、星辰、日用器物等。,这种方法是年青姑娘们谈情说爱或结婚打扮时喜用的办法。1949年以来,随着文化科学知识的普及和迷信思想的消除,文身绣脚的习俗逐渐减少,同时随着文化交流的广泛,汉族时装也成为基诺族青年人喜爱的衣着。  挑花  妇女从小学挑花,常用彩色丝线在胸兜上、筒帕上挑出各种植物、云彩、江河的图案。  雕刻  男子喜欢雕刻,常在耳环木上、镰刀柄上、背东西的背板上、三弦柄上、口弦上雕出各种植物叶子和房屋的形象。他们还善于做篾活,能把蔑削得又薄又滑,编成精美的槟榔盒、烟盒、针线盒、手饰盒、钱盒、酒杯盒等,家庭中用的篾桌也是自己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