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线点灸_中医针灸_中华中医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03:36:13

线点灸

线点灸是流传于壮族的一种民间疗法。取穴原则为“寒手热背肿在梅,痿肌痛沿麻络央,唯有痒疾抓长子,各疾施灸不离乡。”具体包括:

 

  1.凡畏寒发冷的疾患,选取手部穴位为主;

  2.凡发热体温升高的疾患,选取背部穴位为主;

  3.凡痿废瘫痪诸症,选取该痿废瘫痪之肌肉处的穴位为主;

  4.凡痛症,选取痛处及邻近穴位为主;

  5.凡麻木不仁症,选取该部位经络中央点为主;

  6.凡瘙痒诸症,取先痒部位的穴位为主;

  7.凡肿块取局部梅花穴;癣及皮疹类疾患取局部莲花或葵花穴。

  四、药线点灸

  1.持线食、拇指持线的一端,并露出线头1至2cm。

  2.点火将露出的线端在煤油灯火(酒精灯、蜡烛等均可)上点燃,如有火焰必须扑灭,只需线头有火星即可。

  3.施灸将有火星线端对准穴位,顺应腕和拇指屈曲动作,拇指(指腹)稳重而敏捷地将火星线头直接点按于穴位上,一按火灭即起为一壮,一般一穴灸一壮。灸处可有轻微灼热感。

  4.疗程药线点灸疗法强调抓紧治疗时机,治早(及时治疗)、治小(小病、轻病早治)、治了(彻底治疗,不要中途而废)。至于疗程,需要根据不同疾病,灵活掌握。①疗程长短:急性病疗程宜短,慢性病疗程宜长。②疗程间隔时间:顽固性慢性疾患间隔时间宜短一些,一般为2至3天。间隔期间病情继续好转,称为有后效应,间隔时间可适当延长。③注意巩固疗效:.一些慢性病,如乳腺小叶增生症,肿块消失后,还需继续治疗一个疗程,以利于巩固疗效。

  【主治病症】

  凡临床各科属于畏寒、发热、肿块、疼痛、痿痹、麻木不仁、瘙痒等7个范畴的疾病,均可应用本法治疗。

  【注意事项】

  1.持线对着火端必须露出线头,以略长于拇指端即可,太长不便点火,太短易烧着指头。

  2.必须掌握火候,施灸时以线头火星最旺时为点按良机。不要平按,要使珠火着穴。

  3.施灸时,必须掌握“以轻应轻,以重对重”的原则。施灸时,火星接触穴位时间短者为轻,长者为重。因此,快速扣压,珠火接触穴位即灭为轻;缓慢扣压,珠火较长时间接触穴位为重。施灸手法的原则也可概括为“以快应轻,以慢对重。”轻即轻病,重则重症。

  4.灸后局部有灼热感或痒感,不要用手抓破,以免感染。

  5.灸前宜定好体位,一般以坐位或卧位为宜。

  6.灸时点1次火灸1壮,再点再灸。

  7.眼球及孕妇禁灸,寒热证慎用。

  8.嘱咐病人配合治疗,如胃肠病患者不能一方面治疗,一方面饮食毫无节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