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崛起 用文化打好基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07:56:41
今屆香港書展邀來不少名家演講,包括在內地火紅,講述《論語》、《莊子》的于丹,與講述三國的易中天。
這些港人看來沉悶的主題,在內地卻掀起熱潮,此既是內地民眾對一切向錢看的不滿與反彈,更是從歷史文化尋根,為中國現代化與面向國際,尋求穩固與自豪的立足點。
于丹與易中天 填補社會空虛
不少港人對于丹與易中天感到陌生,但他們在內地卻家喻戶曉,于丹的《于丹〈莊子〉心得》一書,更大賣二百二十五萬冊。在電視節目「百家講壇」中,易中天品三國、于丹談《論語》、《莊子》,與更早前劉心武講《紅樓夢》,在內地掀起浪接浪的熱談。
為何這些彷彿封塵、老掉牙的古籍談論,能引起內地民眾,包括年輕新一代的關注呢?底因是內地社會對精神與文化重建的渴求,如久旱求甘露。
經過文化大革命的空前破壞後,內地繼而在經濟改革開放下,面對市場經濟的衝擊,二十多年來經濟高速發展,文化發展卻出缺,造成三個嚴重問題。
其一,是不少人只向錢看,社會秩序與基本道德淪陷。假藥、有毒食品、謀財害命,甚至教師迫學生賣淫等內地社會問題,固與治安執法不嚴有關,但更根深的是人心缺乏道德節制,不擇手段,只論成王敗寇。
其二,人心空虛,社會缺乏凝聚力。正如著名知識分子龍應台所言:「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隨地亂滾,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強韌的鋼絲,將珠子串起來成為社會。」內地民眾精神空虛,各種怪力亂神紛而雜起,社會變得分離躁動不安。
其三,如何在國際舞台上站穩腳跟。中國經濟無疑日益強大,但國際社會講的不單是錢,還有精神面貌,在全球大吹西風下,中國能否有足夠的文化自信、強韌的軟實力,而不只是財大氣粗的暴發戶呢?
文化道德疲弱下,現時內地社會是危險的,民心是難安的,文化自信是不足的,民眾因而自覺、不自覺地渴求向歷史文化、古籍經典尋根,尋求可面迎經濟社會變遷的立足點,于丹與易中天正是契合社會需要而走紅。
只有財大氣粗 無法躋身國際
中國如何活化歷史文化,適應現代社會需要,可說路漫漫兮上下求索,但這是內地維繫基本社會秩序與道德約束,凝聚社會人心的關鍵,更是中國能否真正崛起,所不能缺少的一環。
〔香港經濟日報社評  2007年7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