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11:54:16
 原句:。“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泰伯》  又是孔老先生的话,小小景仰一下下先。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话什么意思呢?

其一

  其一是说,国家统治人民,指使驱赶他们去做事就行了,不要让他们明白他们在做什么。  这句话在现在看来,绝对很明显就是封建统治阶级几千年来一直在玩弄的愚民权术,小老百姓嘛,让他们知道那么多干什么?最好都是昏昏噩噩,只知道照着我们的意思去庸庸碌碌一辈子!这句训诫不可谓不恶毒,它被千百年来中国的大小封建统治者奉为至宝,抹杀了多少真理与人民的创造性。  但同时,我们的问题就来了,这样的一条愚民之术,真是孔子这位致力于教化人民的教育家的本意吗?  我们知道,在春秋时代的文章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后人要研读那时候的文章,便要再经过一个“句断”的过程,即是根据上下文意思自己在句子的适当地方加上标点和停顿,这样才能得出一句句意通顺而连贯的话。在这里插一句,孔子的文章为什么被后人引用得非常多呢?这其一当然是孔子本身的名望使然,其二,则是因为他的语录涵盖的范围非常广,几乎包括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样一来,后来的人无论是谁,抱着什么目的,都可以从孔子的话中断章取义地引用其中的相关部分,再加以自己个人倾向的理解和句断,用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比方说现在这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从前文来看,我们孔老先生前边一直在讨论诗礼乐这三种东东的教育问题,可怎么后边一下子就变成去教帝王权术的训诫了呢?  原来,这又是后人别有用心地断章取义,刻意在句子的中间用一个不恰当的“句断”使这句话产生了歧义的缘故。我们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很容易就能得出这句话正确的分句方法: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孔子的整句话就是说,诗、礼、乐这三样东西是教育民众的基础,一定要抓好,如果人民掌握了诗礼乐,好,让他们自由发挥,如果人民还玩不来这些东东,我们就要去教化他们,让他们知道和明白这些东西。”你看,这才是“有教无类”的大教育家孔老先生的本意嘛。好好的一句话,硬是被那些别有用心的混蛋生生地坳成了孔子要愚弄人民,要阻挠人民知书答理寻求知识的愚民之术。

其二

  其二,是说,处在统治地位的人来指导民众,有时只能让民众听从统治者的指挥而行事,不能让民众都完全了解统治者所指挥的用意所在。(“在上者指导民众,有时只可使民众由我所指导而行,不可使民众尽知我所指导之用意所在”——此释疑是钱穆先生在其《论语新解》中的原文)  钱穆先生在其《论语新解》当中认为:  上章言教化(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本章言行政(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而大义相通。《孟子》曰:“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易传》曰:“百姓日用而不知。”都与这一章节的含义有所阐发。民众的性情都是善的,故可以“使由”。  民众并不完全都是明白事理,其普遍的智商是在中人及中人以下的,所以有“不可使知”的说法。若统治者每每行事,都要在“使民由之”之前,必定先要家喻户晓,时刻致力于用语言文字,让民众知晓行事的意义,不仅仅是收效甚微,同时也会让民众的思想混乱,不知如何取舍,导致社会混乱,事故频繁。  所以说教化、诗、礼乐,要点在“使由”。让民众如此行事,而民众不知道为何如此行事,,自然而然的深入,民众终就会认识到如此行事的缘故。不先然民众行事,而先是致力于让民众知道为何如此行事,民众所认识到的所谓“意义或理念”终究不真实,却又会相互间由此而引发欺骗、伪诈。  《易传》云:“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也是说不能让民众知道(行事的意义),而是谋求民众听从指挥,才有这种“变通神化”之用处。  近现代有人怀疑《论语》的这一章节是说孔子主张愚民政策,便于统治者专制,这也是孔子之所以有“不可使知”之感叹!

其三

  或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如果人民的行为是正确的,那么我们就应该支持他们的做法;如果人民的行为是错误的,那么我们就应该让他们知道他们所犯的错。或者是老百姓如果理解(统治者政策),就让他们去执行;如果不理解,就让他们知道(后再去执行)。  或者是:如果人民有能力就让他去管理别人,如果没能力就让他去学习。

 总述

  如果孔子的本意不是如此,那么他为什么要提出“有教无类”的口号,为什么又四处奔走宣扬自己的思想呢。当然,孔子的所作所为也有迎合统治者的因素在内,但是不可否认孔子对那个时期人们的教育是一种启蒙民智的行为。
扩展阅读:

1.钱穆——《论语新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