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重组DNA:9只股有潜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09:39:56

解码重组DNA:9只股有潜力

www.eastmoney.com2010年08月09日 09:07投资者报  

  这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阵地,是暴利与陷阱同在的战场,也是A股市场乐此不疲追逐的热点--这就是重组概念板块。

  伴随着央企整合步伐不断加快,销声匿迹近半年的重组概念再度成为市场追捧的焦点。

  同时,7月牛股集体扎堆在重组股中的景象,也挑起投资者对重组概念股的热情。

  据《投资者报》数据研究部统计,在刚刚过去的7月反弹中,上证综指涨幅超过10%,有100多只股票涨幅在30%以上。而仔细追究这些股票暴涨背后的原因,竟然多数和重组概念“有染”。其中包括7月第二牛股成飞集成(002190),当月涨幅达72%;双钱股份(600623)、金山开发(600679),涨幅超63%;中卫国脉(600640)、鼎盛天工(600335),涨幅超50%。此外,航天机电(600151)、海通集团(600537)、三普药业(600869)、方大特钢(600507)、上海新梅(600732)等重组概念股涨幅也超过了40%。

  在一连串因具备重组概念而暴涨的股票背后,是相关公司真真假假的重组题材。哪些股票能修成正果,实现重组?哪些只是昙花一现,重组努力将付之东流?

  截至8月3日,今年以来有逾400家上市公司实现了规模较大的并购重组。这些重组股的流通盘、业绩和所属行业等特征遴选归纳后都呈现一种规律:今年以来的重组股中,绩差股及ST股依然占据主要地位,同时,中小盘股更易被重组,此外,机械设备仪表、金属非金属、石油化学塑胶塑料、房地产四大行业实现重组的公司居多。

  根据上述重组股的特征,结合上市公司定向增发预案,《投资者报》数据部最终筛选出9只下半年最值得期待的重组股,这些股票包括老凤祥(600612)、华东电脑(600850)、强生控股(600662)、西飞国际(000768)、航天长峰(600855)、*ST昌河东安黑豹(600760)等。

  414家公司实现并购重组

  重组概念是股市中经久不衰的炒作题材,上市公司往往能通过资产重组华丽转身。在重组成功后,相关公司业绩往往会大幅增长。因此,在公司重组成功前后,其股票都会成为投资者追捧的对象。

  当前A股市场上的重组主要是指资产重组。所谓的资产重组是指将原企业的资产和负债进行合理划分和结构调整,经过合并、分立等方式,将企业资产和组织重新组合和设置。

  资产重组分为内部和外部重组。内部重组是指企业(或资产所有者)将其内部资产按优化组合的原则,进行重新调整和配置。外部重组则是企业或企业之间通过资产的买卖(收购、兼并)、互换等形式,剥离不良资产、配置优良资产。

  据Wind数据统计,今年以来(截至2010年8月3日,下同),A股市场有600家公司完成了大大小小的并购重组。

  上述并购重组既有改变公司实际控制权的重大重组,也有上市公司收购小比例股权(一些案例收购的股权还不足1%)的交易。其交易标的价值从1元到几百亿元不等。

  前者如禾嘉股份(600093),其3月公告称,根据2009年11月董事会会议决议,公司与禾嘉集团签署了《关联交易协议》约定:公司持有的盐源食品公司99.67%的股权以1元向禾嘉集团出售;后者如上半年成功实施换股,吸收合并邯郸钢铁(600001)和承德钒钛(600357)的唐钢股份(000709)(现河北钢铁(000709)).

  考虑到小比例的股权收购对于上市公司的业绩影响较小,我们剔除了上述并购重组中股权收购比例小于50%的案例。经过筛选后,今年以来仍有414家公司实施了对公司影响较大的并购重组。

  另据渤海证券统计,上半年,累计有17家A股公司完成定向增发购买资产的重大资产重组,包括凤凰股份(600716)、中弘地产(000979)、ST三农、桂冠电力(600236)、ST清洗、河北钢铁、三一重工(600031)、ST宇航上海建工(600170)、东方航空(600115)、鲁信高新(600783)、广发证券(000776)、广百股份(002187)、西安民生(000564)、闽闽东(000536)和上海医药(600849).

  绩差股及ST股占6成

  在我们统计的414家实施了较大并购重组方案的公司身上,隐藏着神秘的重组DNA密码。

  从业绩上来看,重组公司大多数是一些绩差公司。

  市场上具备“壳”资源的ST股经常会成为重组股孕育的温床。今年以来实施并购重组的ST股有9只,占比不足1成。但是, 2009年1月1日至2009年7月6日,共计有73只ST股票重组,占统计区间内重组股数量的近3成。这些股票包括涨停王*ST九发,以及ST有色和ST得亨等。

  这主要是由于2009年参与借壳上市的大军几乎为清一色的房产公司,但是今年,证监会突然加设的一道房地产企业关卡,让ST公司的壳市场变得萧条了许多。今年2月,有消息称,证监会将限制房地产企业借壳,严格房地产企业借壳上市的审核标准,并将进一步提高借壳上市的房产企业资产实力和合规性门槛。

  此后,市场再度传出证监会酝酿正式出台新规定以提高ST上市公司重组门槛接近至IPO标准的消息,这令很多有条件的企业放弃壳资源,转而投向IPO.

  此外,非ST股票中的绩差股也像“臭豆腐”一样,业绩越差越容易被重组。在今年以来实施并购重组的非ST股票中,共有220只2009年的每股收益小于同期A股平均水平,即0.36元每股,其中甚至有16只股票2009年的每股收益为负值。

  将上述绩差股和ST股数量汇总可知,在今年以来的重组股中,这些股票占据总重组数量的6成。

  相对而言,我们去年统计的这一比例接近8成。今年绩差重组股所占比例减少主要是受到IPO重启的影响。在2009年下半年IPO重启尤其是创业板推出后,一些企业上市变得相对容易。与其背上别人的历史债务包袱上阵,还不如直接IPO轻松。

  中小盘股受重组方青睐

  历史重组并购数据表明,中小盘股更容易被并购重组,我们最近两次的研究数据也验证了这一点。

  从今年并购重组股票的期初总股本(以2009年末的股本为参考)来看,今年以来重组的414只股票中,有239只股票的期初总股本小于5亿股,约占总数的6成。其中146只股票的期初总股本低于3亿股,占总数的35%。可见,总股本较小的公司被重组的概率更大。

  此外,从今年并购重组股票的流通股本(以2009年末的流通股本为参考)计算,在414只重组股中,有269只在4亿股以下,占总数的65%,有302只在5亿股以下,占73%。

  在去年7月的统计中,当年1月至7月6日重组的253只股票中,有158只股票的期初总股本小于4亿股,占总数的62%。同时,有199只股票的期初流通股本小于4亿股,占总数的近80%。

  这一特征在通过定向增发重组的案例中更为突出。据渤海证券统计,去年6月初至今年7月底,沪深两市累计76家A股公司提出对大股东及其关联方或第三方产业资本发行股份购买产业资本资产的重组预案。从这些公司重组前的总股本来看,52家公司总股本在1~4亿股之间,占总数的68%。

  四大行业成重组高发地

  在我们去年的统计中,按上市公司重组后的所属行业划分,房地产行业成为重组的高发地,占到当时重组数量的3成。

  此前,由于国内的房地产业鱼龙混杂,很多民营房地产企业冀望通过“买壳”上市,而另一些已经上市的房地产企业则希望通过重组提升企业竞争力,这直接推动了房企重组的浪潮。但今年有所不同的是,在不断推出的房地产调控政策以及房地产借壳政策的限制下,房地产行业的重组势头大大减弱。

  将今年并购重组的公司按照重组实施后的行业划分(证监会行业分类),我们发现,机械设备仪表行业取代了房地产业的地位,占据了并购重组高发行业的头把交椅。统计区间内该行业共计有48家公司实施并购重组,占总数的12%。

  此外,金属非金属、石油化学塑胶塑料等两大行业则紧随其后。而去年重组高发行业房地产业则位居上述行业之后,排在第四位,今年以来该行业共有31家实现并购重组。

  上述四大行业合计有149家企业实现重组,约占总数的35%。

  同时,我们还发现,今年重组行业较为分散,没有一个行业的并购重组占据20%以上的份额。除上述四大行业外,还有9个行业的并购重组数量介于10家至30家之间。

  9只股票有望实现重组

  重组概念真假难辨,当炒作风潮袭来的时候,我们有必要挖掘一下最具重组潜力的股票,从而在投资上做到有的放矢。

  一般情况下,上市公司的重大并购重组案件多是通过定向增发购买资产的方式进行。因此,最近几年来公布定向增发预案的上市公司最有希望实现重组之梦。

  据Wind统计,从2007年初至今,共有320家公司公布过定向增发预案 (剔除停止实施和未获证监会批准的预案),其中包括通过董事会预案的90家,已获股东大会通过的189 家,获得证监会批准的41家。

  据上市公司今年发布的尚未实施的并购重组公告,我们从上述320家公布定向增发预案的公司中又筛选出90家公司,这90家公司均发布了定向增发收购相关资产的公告。

  此外,结合今年上半年重组股的一些特征[总股本小于5亿股、每股收益低于今年一季度的A股算数平均(0.09元每股)、行业属性,以及当前具有央企及上海国资委重组的预期],我们最终筛选出下半年最值得期待的9只重组概念股。

  最简单的并购重组进程包括董事会预案、股东大会通过、证监会批复和实施四个进程。

  9只股票包括上海本地股老凤祥、棱光实业、华东电脑、东方创业和强生控股等,还包括军工股西飞国际、航天长峰、*ST昌河、东安黑豹等。

  需要注意的是,一家公司能否重组成功以及重组中能否给投资者带来超额回报,还要看下半年A股市场表现。在当前的重组股炒作浪潮中,一些股票已经大幅上涨,投资者还需耐心等待股价回调后再介入。

回顾篇

  一直以来,我们长期关注上市公司各方面情况,当中既有二级市场上筹码的分布与变化,亦有上市公司经营状况及前景,当然更不会落下公司资产和股权的变化进展与预期。有意思的是,往往我们从资金流向、筹码分布、市场走势、经营状况等层面寻找到的潜力股,同时亦是具备巨大发展潜力的题材股,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存在资产重组的明确预期。而事实更是证明,这样的筛选存在不低的“命中率”。如此前我们曾反复报道的西单商场现代制药等个股,如今西单商场已经停牌重组,现代制药的重组亦有实质性进展。为此,我们特将过去曾经报道过的具有重大重组概念预期的个股挑选出一部分进行回顾,以供投资者参考。

  西单商场重组成真

  “华夏系”胜利在望

  一如本报此前所预料,西单商场重组成为现实。

  公司日前发出公告表示,其控股股东北京西单友谊集团正在筹划涉及公司的重大资产重组事项。目前,公司股票处于停牌中,公告称将不迟于9月2日复牌。二级市场上,西单商场从7月2日触及8.45元的年内新低后,便开始反攻,截至7月28日停牌前一日,累计涨幅17.55%,目前收盘价10.85元。

  实际上,早在去年8月份,本报便已经开始持续跟踪报道西单商场的主力动向。2009年8月20日,本报率先发现该股的异动并连续点评。虽然2008年9月后一直没有机构介入该股,但2009年6月初该股出现过一波集中放量行情,5天累计换手超过90%。当期中报显示,大手笔建仓的多家基金便是始作俑者。同属一家基金公司的华夏红利、兴华、华夏大盘、兴和、华夏希望5家基金共买进近1500万股,另有社保买进300万股,友邦华泰买进100万股。

  而后,在业绩暂无亮点,主业一直定位不清、经营不善的情况下,西单商场在今年1月份基本“无视”指数的振荡,保持强势整理,更于1月14日逆市再创新高。彼时本报曾断然预测,公司2009年亏损存在不确定性,即使被“ST”,作为一个北京股退市的概率也不高。在再度亏损后,或许会迎来新的重组机会。而据西单商场2009年年报显示,全年净利润3020.61万元,同比增长近2倍。

  在今年4月25日,本报在对明星基金经理王亚伟及其旗下华夏基金的独家调查中再度指出,今年一季度华夏优势在西单商场上投资力度不轻,买入多达1327.77万股,一举成为仅次于控股股东的第二大股东,其他“华夏系”基金也同时买入该股,其十大流通股东中目前已有6家“华夏系”基金。与此同时,本报再次预测,作为北京市国资委旗下的上市公司,在管理层加快国企整合并购的背景下,其存在着明显的重组预期。

  目前,“华夏系”两次大举买入已成定局,西单商场重组传闻亦被证实。今年8月4日,西单商场重组事宜终于浮出水面。市场上普遍认为,此次重大资产重组主要涉及公司大股东西单友谊集团将与首旅集团重组,为了消除两者旗下的西单商场和燕莎商城等同业竞争问题,西单商场有望注入首旅集团旗下新燕莎集团的燕莎百货资产。

  不过,西单商场董秘王建向媒体表示,重组事项目前还需要国资委审批,至于是否还有其他资产注入,王建则称不了解情况。

  如果此次资产重组获得成功,无疑将为西单商场的业绩起到强力支撑。据了解,燕莎定位为高端百货,盈利能力较强,年销售额在20亿元以上。与西单商场重组后,两者业务的互补将为上市公司带来诱人的收益。

  机构资金坚决力挺

  今年1月份,本报曾提到鲁润股份的业务转型极具看点,在收购大股东旗下资产并完成对几座煤矿的收购后,公司将成为唯一一家参与山西煤炭资源整合的非本地上市公司。此外,公司方面还表示未来将通过兼并重组收购其他优质煤炭资源,力争在今年底前使公司焦煤生产能力达到300万吨以上,在2-3年内成为骨干煤炭企业。

  此后发生的事情与上述预期完全吻合。

  一方面,公司于今年7月15日完成了定向增发,募资6.4亿元。参与增发的有华夏基金旗下4只基金、社保基金旗下两个组合以及国泰基金旗下三只产品。按计划,该部分资金将用于购买大股东持有的华瀛山西能源投资有限公司股权,并对该公司增资以整合山西省的7家煤矿。

  此后,上市公司方面又提出新的增发计划,拟通过非公开发行的方式募资20.5亿元用于增资华瀛山西,并通过华瀛山西收购多项煤矿资产,最终使得上市公司优质焦煤资源总保有储量增加9846万吨至15759.86万吨,华瀛山西的产能增至每年375万吨。

  除在上次增发时受到机构资金力挺之外,公司在二级市场上也遭到机构抢筹。今年一季度便有数只基金对该股进行大量建仓,今年二季度继续有机构对该股不断买入。截至今年二季度末,该股的股东户数已经从去年底的23194户大幅下降约35%,仅剩下15124户。

  本报连续跟踪已三年

  回顾本报初次关注百利电气,时间还是2007年。当时本报特别提出,公司控股股东天津机电控股集团是天津机械装备制造业的主体,旗下有350家国有独资企业、51家合资公司。作为旗下上市公司,百利电气的收入仅占集团的5%。几年来经过一系列调整和资本运作,上市公司逐渐将经营战略重点转向输配电设备制造和稀有金属加工,整个过程中控股股东起了关键作用,百利电气正是通过与控股股东资产置换等方式,完成了战略转型的阶段性目标。而控股股东对百利电气的定位也非常清晰---打造成一个先进装备制造业的窗口,旗下相关优质资产今后有望陆续注入。

  自2008年公司方面启动定向增发方案后,市场对集团公司整体上市预期强烈。2009年底公司启动两项资产收购计划,标的均是大股东旗下优质资产。数据显示,待注入资产中天津泵业是国内行业龙头,截至去年10月底净资产7322.3万元,前10个月营业收入1.85亿元,净利润1616.23万元,明显高于百利电气目前资产。

  今年7月份,公司再度因筹划非公开发行事宜停牌。公司拟向不超过10名特定投资者增发募资不超过10亿元,投向包括4个智能电网项目和稀有金属深加工项目。据悉,募资项目中的超导限流器项目将为公司业绩带来质的提升,同时使公司成为国内的超导限流器龙头。

  据记者统计,今年1月27日至停牌前该股股价从15元附近上涨至24元之上,涨幅60%左右,并创下上市以来新高。而一季度3家险资及多家基金均买入该股,目前收益丰厚。该股复牌以来经过短暂回调便再度进入上升轨道,目前已经正式掀起一波主升浪。

  华夏系抢闸入驻

  今年3月17日武汉塑料突然冲上涨停,次日开始停牌。今年4月份,公司发布了重组方案,称将以非公开发行的方式收购湖北楚天数字的全部资产及武汉广电、楚天襄樊、楚天金纬等资产。一季报显示,在公司停牌前,华夏系旗下4只基金“抢入”该股,合计持股998.26万股,成功博中重组。据当时平均成本计算,建仓成本约为9713万元,而该股复牌后一度上攻至16.79元,该部分股权理论上可获利7048万元,收益率高达72.56%。

  回到2008年6月份。当时本报研究员王中曾在个股点评中表示,考虑到武汉已经成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武汉塑料本身存在一定的重组预期。而当时该股股价不过在7元附近,尚低于华夏系的建仓成本。

  展望篇

  神秘国资耐心潜伏

  今年5月底,本报刊登了对*ST华光的独家调查《*ST华光背后国资暗涌》,文中提到*ST华光的十大流通股东中有四家来自南昌的公司。根据记者深入调查,发现这四家公司全部来自江西省财政厅直属企业---江西省江信国际集团有限公司。当中有一家名为南昌德翔的公司尤为引人注意,该公司完全由个人出资,但出资者和法人代表却和江信国际有极为密切的联系,并且很可能就是江信国际高管。据记者统计,四家公司在该股上的总投入已经上亿。

  考虑到江信国际的国资背景,其大手笔投向*ST华光这样一个主营业务基本体内停顿、勉强靠出卖资产维持上市地位的上市公司,不排除有对上市公司进行重组的可能,或者旨在静候上市公司重组。而从上市公司此前种种迹象来看,其重组的预期也确实比较强烈。

  今年4月份,该股股价开始不断下挫,5月份出现了一波横盘放量调整行情,此后股价再度下挫。而从今年中报来看,入驻该股的四家南昌公司并未在放量之时选择离场,反而一股未减坚守其中,硬抗大幅亏损。按照公司目前股价计算,今年一季度时尚有所盈利的四家公司已经亏损掉超过2000万元。足见其“志在高远”。

  大股东重组已毕

  现代制药注资近

  2007年本报研究员王中曾表示,大股东上海医工院将优质资产逐步注入上市公司符合央企的改革思路。大股东股改时曾承诺注入优质资产。

  在上海医工院整体上市的预期之下,现代制药的股价一直表现强势。去年上海医工院将持股比例由38.145%增至41.62%已获国资委批准。今年相关事项一直在推进中。

  不久前,现代制药发布公告称,上海医工院已经正式并入国药集团成为其全资子公司。上海医工院的重组是对上市公司进行资产注入的前置条件之一,目前该项工作的完成正预示着未来上市公司资产整合进程的加快。

  去年三季度,王亚伟便“潜伏”该股,华夏平稳增长和华夏红利也同样位列前十大流通股东中。今年一季度,上投摩根、华商领先等基金开始逐步介入。到今年6月底,华夏系减仓得只剩下华夏红利持有的308.98万股,而大成价值、天弘精选、南方高增长等基金仍在大量买入。股东户数也有小幅下降。

  山雨欲来风满楼

  “太极系”股东现异样

  早在今年2月25日,本报就撰文《山城欲争鸣,重庆医药业酝酿重组整合风暴》,详细披露太极系重组的前世今生。

  太极集团旗下共有三家上市公司,在西南地区市场上,各有优势。在此背景下,关于“太极集团将整合西南药业桐君阁的资产,再出售西南药业和桐君阁这两个壳”的传闻盛行,重庆方面消息显示,“嗅觉”灵敏的私募和基金巨头早已云集山城,调查布局。太极集团在2008年通过大股东整体“打包收购”方式,彻底解决了对外担保问题后,也具备了整合能力。

  近期披露的中报显示,桐君阁的十大流通股东情况出现异样。今年7月27日,本报刊文《民营资本高手潜入桐君阁,5变2基金上演“接龙赛”》。当中提到其二季度股价下挫15.43%,前十大流通股东中的基金亦由5家变为2家,但股东户数却减少12%,筹码得以进一步集中。在资本市场向来长袖善舞的四川汉龙集团也悄然潜入。另一方面,二季度时太极集团几番减持,持股比例下降为52.4%,也被视为是为重组铺路。

  牛散逆市增持

  早在2008年12月,本报便报道了公司的增发预案:拟向以9.28元/股向南一农集团发行不超过3亿股,购买农药类相关资产。此后该定向增发预案几经修改,但至今未能兑现。尽管定向增发一拖再拖,但对红太阳而言,明晰的重组预期带来的想象空间吸引了各路资金入场。去年末,人称“超级牛散第七强”的濮文以671万股列居第四大流通股东,此后呈小幅加仓趋势。今年二季度该股随大市陷入调整,但据中报显示,濮文持股量已增至870万股。此外,嘉实主题、牛散唐焕玲则继续持有,显然坚持看好公司的未来发展。

  股价已创新高

  提及“西部大开发”背景下的重组概念股,就不得不说重庆百货。本报自去年初便长期跟踪该股走势,关注逻辑便是在重庆国资委整合商业资产决心下,大股东重庆商社集团向公司注入质地优良的新世纪百货。去年底,公司公布了定向增发的预案,拟以每股22.03元向重庆商社集团和新天域湖景发行总计1.78亿股,分别收购二者合计持有的新世纪百货100%的股权。交易完成后,公司净利润有望提升153%,也将成为商社唯一上市平台,后继的资产注入预期还将继续为股价带来想象空间。

  正因如此,重庆百货二季度继续受到机构青睐,前十大流通股东中两家社保、易方达等机构皆按兵不动,招商、汇添富及广发基金则逆市增持。股东户数进一步减至3399户,环比减幅达23%,筹码高度集中。

  二级市场上,该股在近期反弹中表现极为强势,上周四股价创下历史新高。技术上该股短期均线皆已发散向上,强势格局一览无遗。

  重组值得期待

  去年年初,本报“强势股”专栏已将西安旅游列为重点跟踪对象。彼时公司正在策划向民营企业真爱集团非公开发行4800万股至4850万股购买其所持真爱服务产业100%股权。但此事项未有下文。实际上从2007年开始该股的重组传闻就一直不断,当中最被看好的是西安旅游集团旗下两家上市公司西安旅游、西安饮食间的合并重组预期。而这一重组逻辑,除两家公司在主营业务上存在一定的同业竞争关系外,尚与陕西本地股质地相对较差、重组事宜频发有密切影响。今年7月9日,本报明确指出,随着国家政策向西部地区倾斜,重组高发区陕西本地股也迎来加速整合优化的契机。目前,已被海航集团重组的西安民生已停牌,陕西本地股中最值得期待的便是西安旅游与西安饮食间的重组事宜。

  从股权构架上看,流通盘仅1.94亿股、现价不足8元的西安旅游向来不是基金重仓之地,一季度末的前十大流通股东中无一基金,但近年来筹码始终呈高度集中状态。二季度该股遭遇惨烈调整,股价被“腰斩”。在严重超跌下,该股近期的反弹动能充分释放,上周末放量突破所有均线压制及前期密集成交区,技术上中期均线亦已开始向上勾头。

  重组年年停又启

  *ST香梨静待指令

  事实上,远在2008年,本报研究员王中就评价该股“资源独特,属于细分行业龙头,乃垄断性经营”;而去年年报披露时节,本报在《年报脸谱》中也剖析过该股。

  而记者翻查资料发现,兼具新疆区域板块和农业股题材的*ST香梨确是从2008年开始有重组意向。实际控制人巴州国资委有意将其所持有的全部国有股转让给自治区国资委所属的新疆融盛投资有限公司。目前看来,该股的重组大局已定,预期比较明朗。

  且筹码连年趋近,从2008年三季度开始至今,股东人数连续大幅减少,而户均持股数则激增。对于总股本仅1.48亿股的小盘股中筹码集中度已经极高。而后市重组题材一旦明确,再度发力向上的可能性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