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完美主义者追求完美的方式( from BJYOUTH - gps的角落 - 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6 05:27:55
登山----完美主义者追求完美的方式( from BJYOUTH

01-02-27 20:00  发表于:《★南京理工大学登山协会★》 分类:未分类

登山----完美主义者追求完美的方式( from BJYOUTH) 发言者:hill  
时 间:2001/02/24 12:40:26   来 自:128.123.36.***    帖子编号:1633 登山是生活中的味精


完美主义者追求完美的方式


  徐晓明6年前开始登山攀岩运动,已征服6座高山。毕业后与志同道合者成立探
险装备技术公司。

  徐晓明的公司在一座不大的写字楼的地下室里,曾经有顾客找了三遍也没有找
到,但这个门面不大、位置奇怪的公司是北京登山用具最全的一个。认识徐晓明的
人很多,至少是在登山攀岩的圈子里。在见到他之前,已经有不同的人说起过他的
轶事,例如上学时痴迷登山,上完学又因为痴迷登山放弃专业,后来成立的公司也
是为了登山,关于他的所有事情都和登山有关。

  ■如果生活是一盘菜,那登山就是菜里的味精

  尽管如此,尽管他数了数去年一年的登山记录,7月在新疆,8月到四川,9月到
长白山,10月到玉珠峰,11月到拉萨。今年2月到云南,徐晓明还是坚持登山不是生
活的全部。“如果生活是一盘菜,那登山就是菜里的味精”,不过徐晓明的那盘菜
肯定是一盘味精很多的菜。工作以外的时间是登山攀岩,工作以内还是离不开登山
攀岩。徐晓明一口咬定工作和攀岩的关系是“生意是生意,生活是生活”。但在我
们看来,这已经是一个登山攀岩迷的最理想状态。

  徐晓明和他的年轻合伙人玩攀岩的时候,攀岩还不像如今这么热闹。当时是穷
学生的他们没有地方买设备,也没有任何技术经验,只有靠自己打工或者拉一些赞
助去登山。也许是因为好奇心,也许是因为征服山野的渴望,登山攀岩成了扎根在
他们心底的一颗种子。毕业后为了不让大家散了,不让攀岩断了,徐晓明和几个志
同道合的“山友”开了这家公司。于是公司就成了大家的,登山也就成了大家的事
业。

  ■一个攀岩练习场和登山装备室

  徐晓明的公司不大,从长长的通道走进他们的公司感觉别有一番洞天。门口挂
着古老的冰镐,冰镐上写着一段诗一样的话语,几个不像生意人的年轻人在忙着生
意,里面还包括和徐晓明一样爱登山的孪生哥哥,整个公司看上去更像一个攀岩练
习场和登山装备室。

  徐晓明是一个广交朋友的人,来徐晓明公司买东西的也都是一些老朋友,因为
即使是偶尔想来的生客也很难找到他们的公司。其实徐晓明的公司摆放得就是一幅
很适合老友聚会的样子,两张沙发,一沓杂志,还有一个练习臂力的小角落,门口
的拐角处还堆积着高到屋顶的放攀岩鞋的纸箱。

  ■登山付出的要很多,收到的只是一个虚幻

  把登山攀岩当成事业的徐晓明有的时候会谈一些深远的东西,比方“看到攀岩
运动的发展自己很欣慰”之类的,虽然之后也会说一说“听上去很深刻,但其实是
真的”,一幅真诚的样子惟恐让人觉得里面有一丝虚伪。看上去很年轻的徐晓明把
攀高山看做是一个需要成熟思想的运动。“登山需要付出的很多,假期、钱、危险
还有阻力,而收到的只是一个虚幻的东西,是自己的一个感受,完全谈不上荣誉。”
这种虚幻的东西可能是山间的美景,也可能只是征服感,又或者是其它的什么。

  徐晓明在爬一个50米高的石柱时找到了这个美妙的虚幻。徐晓明和他的朋友看
到杂志上的石柱照片后,感觉不错,而且从来没有人爬过的岩壁激发了他们的征服
感。花了两天的时间,在岩壁上呆了十几个小时,徐晓明和他的朋友们上去了,征
服了。徐晓明说那个时候就好像一个自我的挑战,好比画一幅画,追求一个完美的
登山也是完美主义者的方式。

  ■登山团队是一个激发本性的地方

  不喜欢孤独的徐晓明喜欢团队登山,在登山的全国性网络里,徐晓明几乎认识
这个圈子里所有的人。徐晓明敏感的触角告诉我们人和人之间的交流在城市是一个
方式,在登山的团队里又是另一种方式。在平时的交往里有工作的成分掺杂进去,
大家好像带了一个套,不会把最真实的自己暴露出来,也没必要暴露激烈的矛盾。
可在登山中,大家没有利益关系,关系也更单纯一些,即使是好朋友,矛盾都会爆
发出来,登山队没有不吵架的。

  ■登山的乐趣就是变化,变化是一种美

  徐晓明曾经和一个登山的朋友讨论过登山的乐趣来自何方的深沉话题。对方的
回答很简单,是变化,变化就是美。有一天当你回到那个最熟悉不过的家时会突然
发现自己有了一丝厌倦,那么就去登山,就到乡野间去,也可能上山一个月以后,
你又会发现即使躺在家里的床上看电视也是一种享受,于是就回家吧。一个完美主
义者觉得只有做完这些,自己的登山才显得更有价值。

  ■文/本报记者 钟鹭

  ■摄影/本报记者 王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