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华为收编中兴:“谣言”背后的诱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3 16:13:46
来源:《深圳青年》
一头恶狠凶暴嗜血如性的土狼,如果让它与一头憨厚壮实的犍牛杂交,会产下一头怎样怪模怪样的后代?一对“死掐”了近20年,互相叫嚣着要把对方“割喉割到死”的敌手,一旦完婚,会否一笑泯恩仇?
“被称为‘狼’的华为与被称为‘牛’的的中兴,现在正在勾兑一个惊天动地的秘密:由华为以天价收编中兴。”一位自称谙熟双方核心层、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中兴索要的彩礼可能是它现在市值的3到5倍,并且附加条件极为苛刻,这门婚事娶嫁不易,但华为好象不惜血本,决心抱的美人归……”一贯喜欢独来独往,睥睨无人的华为,为何诀然下血本收编老对手中兴?
“原因只有两个字:诱惑,并且是天量大的诱惑!”上述业内人士语带玄机地说。他认为,这种天量诱惑由两个方面的原因构成:一是摘取世界电信王国桂冠的强烈冲动;二是摆脱市场恶性竞争黑洞吞噬的迫切要求。”
双子联手:思科噩梦
中国民族通信企业领跑者“巨大中华”——巨龙、大唐、中兴和华为,在经历了15年的国内外市场的肉搏厮杀后,今天,只有中兴、华为依然屹立不倒。
华为和中兴,位于同一地域,在资源、市场、技术、管理和营销等各方面相互补充,相互合作,相互竞争,不仅是深圳的“双子星”,它们从国内打到国外,还逐渐成为在世界通信市场上的“双子星”。
据原华为成员、创业元老张贯京介绍:
2005年,华为实现全球合同销售额82亿美元,其中国际销售额47.5亿美元,占全部收入的58%,第一次超过了国内销售。中兴的是27亿美元,其中海外销售收入大约是9亿美元,占全部收入的35%。华为和中兴分别成为百强企业中第一、第三赢利大户。在含金量极高的中国电子百强企业排行榜上,2005年度纳税第一的是华为,纳税总额为49.3亿元人民币,第二则是中兴,纳税总额为25 2亿元;近年来,在中国软件百强、中国研发投入百强、中国专利百强、中国最具创新能力企业的排行榜上,华为也总是第一名,而中兴依然占据第二名或者第三名的位置,地位相当稳固。
如果华为能够顺利收编,实现强强联手的美梦,那对于在国内市场上东征西讨10多年的通信霸主而言,那果真是“六王毕,四海一”,一统大好江山,位登九五之尊。从整个公司的营运成本来说,下降至少有40%,而销售额保守估计会突破130亿美金。而对于思科等国际对手,这头已统一了中国市场,一夜间由一头土狼成长为一头巨象的庞然大物,那简直是一场商业噩梦。
北京邮电大学张超明教授说:“果如是,那在未来15年内可以提出做世界通信霸主的期望。”
恶争黑洞
据那位业内人士分析,华为收编中兴更着重于从摆脱市场恶性竞争黑洞吞噬的角度来考虑。
在华为内部,中兴是华为市场上的“头号敌人”。“掐死”国内同行比打败老外更重要。这句话虽然没有以任何文件的形式下达,但是它确实是华为的各级市场主管都清楚的原则。
2006年3月,在中兴通讯位于深圳市科技园的办公楼内,张贯京和侯为贵董事长谈起“友商”战略时,侯董感叹地说:“我们和华为合作的地方太少了,只有在代表本行业争取国家政策时才是统一战线,比如国家对通信行业的出口退税政策,我们曾有过很好的合作。”
为什么华为和中兴只有竞争,而很少有合作?这是因为华为和中兴拥有太多的相似之处,缺少互补性。两家公司同是中国企业,同在深圳,中国企业所有的优势和劣势,他们同时具有;两家公司的发展历程几乎一样,一些华为人甚至认为中兴的研发路标和产品线都是紧跟华为的,华为一直在国内外市场为中国军团“领跑”,而中兴则采取“紧跟”战术,紧紧跟随在华为后面,不仅不容许华为把它“甩掉”,而且随时准备超过华为。“领跑者”是想获得“机会窗”的巨额利润,但是面临着“路径”选错或者“节奏紊乱”而提前耗尽体力,进而被“跟进者”超出.因此,“领跑者”最想干掉的就是“跟进者”。因此,这两个“生死冤家”从交换机战到接入网,从SDH战到DWDM,从GSM战到CDMA,从2G战到3G.从PSTN战到软交换NGN,从国内战到海外,一直是难解难分。
作为华为海外市场拓荒牛,张贯京比任何人更深刻体味到同门操刀,他人鱼利的苦涩。两家狭路相逢的深圳企业,每年仅此就多流失了近10亿人民币的利润。
一位刚从国外归来的中兴人这样为记者描述中兴、华为的关系。“打的一塌糊涂,从价格战已经升级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现在外国运营商都学聪明了,每逢招标就叫上华为、中兴,作为压价的棋子。”
华为、中兴两家正面交锋的重大战役就包括印度、尼泊尔、俄罗斯、阿尔及利亚等战场,而其他一些国家的“小单”上的对垒,更是不计其数。
据张贯京透露,2005年4月底,中兴获得尼泊尔通信史上最大的GSM网络建设项目合同。华为因对中兴的低价抢单行为不满,将中兴告到了中国驻尼泊尔使馆商务处。类似这样的互相告状不止发生一次。据报道,尼泊尔之争,中兴的竞标价为390万美元,华为的开标价是P200万美元。华为认为中兴是低于成本价竞标,涉嫌不正当竞争。中兴则反驳称,即使中兴不中标,胜者也不是华为,因为西门子的开标价是970万美元。华为比中兴早5年进入尼泊尔市场,但却连续两次输给了中兴。之前的一次是2004年,中兴以2900万美元开标价,击败了华为的4200万美元,获得尼泊尔CDMA全国网项目。
由于华为、中兴的国际化路线,都选择了“农村包围城市”战略,产品线又十分相近,而且在主营业务上有70%以上的高度重合,因此两家公司的短兵相接不可避免。
中兴、华为在印度市场上也“打过架”。2003年,印度国有的全业务电信运营商M厂NL进行工程竞标,华为和中兴同时参与。此间,中兴指责华为没有投标资格,华为则称中兴试图破坏华为在印度市场的形象。最终华为以34.5亿卢比的最低价胜出,中兴的出价仅次子华为,排在第二位。M厂NL招标后不久,印度最大的国有电信运营商BSNL也进行工程招标,华为与中兴再次狭路相逢。这次,中兴反胜华为,原因同样是低价。对此,华为指责中兴超低价竞争。更让华为恼火的是,MTNL公司背着华为悄悄接触中兴,希望中兴考虑按照与BSNL公司一样的价格水平向M了NL供货。2004年初,MTNL公司密访中国,对双方进行摸底凋查。随后,MTNL公司要求华为将设备出价压至28亿卢比,使华为陷于被动。
“想不打价格战都不行。”一位刚刚回到国内暂休的中兴高管告诉记者,“可以说,有中兴的地方就一定有华为。”而从双方首脑不同场合那充满杀机的讲话中,也能看出海外“价格战”的欲罢不能。
2001年,华为的日子不太好过,任正非为此还特意撰文“华为的冬天”。在一些内部讲话中他说:“我们准备的棉袄就是现金流。”
“活下来是我们真正的出路,国际上的竞争法则是优胜劣汰,难做的时候,你多做一个合同,别人就少一个。兄弟公司之间竞争的时候,我们要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与合同金额,这才是我们真实的出路。宁肯卖得低一些,一定要拿到现金,亏钱卖了就是拼消耗,看谁能耗到最后,谁消耗得最慢,谁就能活到最后。”
从中可以看出,任正非的竞争逻辑是“丛林哲学”。而2004年以后掌舵的殷一民也不甘示弱。对于价格战的始作俑者,也许现在已经无从考证。而“自杀性价格战”的结果却是可以预知。2005年上半年实际净利润率大幅下降,而中兴去年的年报也差不多。双方都心知肚明,这就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肉搏的结局。
一位业内人指出:“就是抽血。等待各自把各自的血抽完了,爱立信、诺基亚就会大笑,4G、N-NGN还是我们的。”
华为财力足以收编中兴
业界认为,收购中兴,当然是华为最彻底的竞争手段。不过,华为有没有收购“头号敌人”的能力与度量呢?
“2005年底,如果说华为将收购港湾,谁也不会相信,而这个外界谁也没有料到的交易真的就达成了。尽管让金融界和通信界大跌眼镜,但是,谁又能够否认华为老板的深谋远虑呢?商业的诡谲就在于有时候会让不可能成为现实,这一点最让人着迷。”张贯京说。
张贯京认为,尽管华为目前还没有上市(据他分析,华为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也不可能上市),但是,华为仍然有足够的实力和财力来收购中兴――
首先,华为有足够的现金流和现金储备。据媒体报道,2005年底,华为的现金储备高达100亿元人民币。其次,华为在坂田基地形成的不动产写字楼和科技厂房的价值估计达200多亿元人民币。还有,华为收购了港湾,拥有了独立和完整的数据通信产品线,因而有可能出售华为3COM的股权或者资产,据说价值15亿美元。传说华为目前正在和JUNIFER谈判,如果情况属实并且最终达成的话,也将为华为套取大量现金储备。
那么,我们来算一下华为要收购中兴的话,需要多少钱?从2006年公布的中国电子百强企业信息,我们获知,2005年度华为的利润为51.5亿元人民币,而中兴为19.1亿元人民币。假设市盈率为0~5倍,暂取中间值12.5。那么,中兴的市值估计约为239亿元人民币。同样,华为的市值约为644亿元人民币。如果华为收购中兴的话,只需花费80亿港元或者97亿元人民币即可获得中兴100%的上市流通股。这笔资本开销对华为来说并不太难,依靠自己的资产也行,依靠银行的支持也行,要是华为并购中兴这样的优质资产,银行也一定会大力支持,况且华为的资产负债情况又是那么好,还有大量不动产支撑!
截至2006年2月29曰,中兴通讯总股本为95952万股,其中A股48711万股,H股16015万股,流通A股占31.48%,流通H股占19.69%,合计流通股占总股本的51%:即48936万股,折合市值191亿元人民币(为了估算方便,假定A股和H股同价)。
2006年中国股市经历了一个牛市行情,中兴通讯的股价有了很大的高估,实际上2006年中兴通讯的业绩平平,主营业务基本没有增长,无法和华为在世界市场的高歌猛进相媲美。而华为在2006年底除去获得150亿元的毛利之外,又因为出售华为3COM 49%的股权获得100多亿元人民币现金,因此,即使在中国和中国香港股市的高峰期,华为拿出191亿元人民币收购中兴通讯的全部流通股权,也没有任何资金上的问题”。
“谣言”变成事实难
2006年7月,中国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陈金桥和百纳电信咨询公司首席顾问邓志诚做客新浪时,建议华为、中兴组成联合体。
但是,这个“君子合作”的建议在现实市场中碰得头肿眼青。有学者一针见血地指出,主要是华为和中兴同质化的东西太多,互补性的东西太少,而且多年在国内外的恶战已使双方积怨很深。“除非华为愿意收购中兴,使中兴变成华为的一家控股子公司。”2007年4月份,有一个自称是“中兴人”的人,在不少网上发帖:“华为收编中兴是一个谣言!华为散布这个谣言的目的是要打击中兴的士气,贬损中兴的品牌。”而华为有关人士也表态说:华为收编中兴是一个谣言!不过,这肯定不是华为散布了,华为不会也不屑用这种卑鄙无耻的手段去竞争。
也许,这确实是一个很难查有实据的“谣言”。不过,据可信管道闪烁其词:双方高层不乏多次研讨过其可行性。并且,研究工作现在还在进一步深入。
华为的员工对“华为收编中兴”的话题,似乎表现的并不特别了热烈。某中层告诉记者:“现在说这个事,早也不早,迟也不迟,好也不好,怀也不坏。”中兴某员工却极力解释:“根本不可能。中兴是一家上市公司,各方面都是透明的;而华为至今没有上市,财务根本不透明,其内部的股权结构更是最高机密。如今,已经骑虎难下的两家还没有任何和解的迹象。靠厂商自律,靠价格同盟,靠政府干预,恐怕都没有可能。除非是任正非、侯为贵这两位大佬坐下来谈判。”另一个员工忧虑地问记者:“据说,合并后至少要裁掉15000人,因为研发人员、市场推广、行政管理人员重叠部分会出现大量的富余嘛,至少华为的‘打中办’就不要了。”2006年,法国阿尔卡特和美国朗讯宣布合并,造就了一个通信设备制造巨无霸,随后西门子和诺基亚也把各自的通信设备业务合组公司,又是一个巨无霸诞生,据悉,受到上述合并的压力,摩托罗拉也在考虑和加拿大北方电讯进行业务合作的可能性。
因此,不断地有人发问:一个声音、一张面孔对中国通信设备业征战国际市场是不是更加有利? 但是,在一片欢呼声中,反对华为收购中兴的声音也特别强烈。《21世纪报道》一位记者说:
“华为和中兴同室操戈,不仅在国内‘打斗’,而且还‘厮杀’到全球市场。这样的竞争有时候非常惨烈,甚至有人担心会造成两败俱伤。然而正因为有强大的对手存在,双方不敢有丝毫的怠慢和松懈,才造就了华为和中兴今天的成功。”中国电信总裁办杨成先生反对得起理由是:华为的优势领域在于:WCDMA/TD-SCDMA、光网络、交换接入、下一代网络、手机等。中兴则为:CDMA2000/TD-SCDMA、光网络、交换接入、下一代网络、无线接入、手机终端等。华为中兴的联合体,能形成优势互补的产品只是个别的,而形成重叠冲突的产品却一大堆。所以,合并势必将要裁撤重复机构、裁员,而在他们都不够强大的情况下,裁员造成的人才流失将实际上损害他们的整体竞争力。其次,双方没有迫切的市场压力。有媒体分析说:阿-朗、诺-西的合并,从本质来看,更多是为了拉大与追赶者的距离。而华为中兴目前仍处于追赶者的角色,还不足够强大,与巨头们仍存在很大差距。虽然他们的发展速度很快,但是他们的规模加起来仍然不如一个已经连续亏损几年的北电。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首要目标不是整合来防止后起的竞争者,而是扩张。充分利用价格优势、利用国外设备巨头喘息、整合的时机,加紧抢夺市场扩大规模。
“现阶段把华为中兴联合起来,充其量只能做大,而无法做得比目前更强。而简单的“大”有什么用呢?”
采访手记
警惕“华为情结”泛滥
深圳人似乎有着一种特别暧昧的华为情结。在《任正非:一个流泪的孤独英雄》一文中,一位作者如此高度评价华为对于深圳的意义:
“失去一个华为,深圳至少五年中在全国暗淡无光;失去两个华为,深圳的现代化进程可能放缓8年;失去三个华为,深圳将会沦落为一个死气沉沉的三流城市。”2003年,一篇著名网文《深圳,是谁抛弃了你》震动了朝野。这篇文章说:华为将“迁都”上海。传言上海市委书记表态,将无偿为华为在任何地段提供任意规模的办公用地,将最大限度地为华为提供他能想到的任何优惠条件。
消息传出后,时任市委书记黄丽满、市长李子彬赶紧马不停蹄地往返北京、上海、苏州,他们最重要、最隐秘的一个考察目的是:是什么让华为决意“迁都”上海?深圳又能承受几个华为出走的创痛?
“毫不讳言地说,华为一直是许多深圳人心理上的一个经济尊严的标杆,是这座城市经济形态的‘地王’。”创维集团一位副总经理说:“地王大厦一度是亚洲第一高楼,代表一个孤独高傲的深圳时代,但是,现在,这幢城市地标早已被超越。华为成为另外一种城市心理的象征。”“华为收编中兴”,这个目前尚难以证实的“谣言”之所以会出笼,并不胫而走,当然归根于它背后极其灿烂美丽的诱惑,不过,当特区的光环散去后,当“地王大厦”一再被其它城市的高楼超越后,我们内心难道不是在渴望,在呼唤一个新的心理高度------足以令我们高傲、尊严、自信的象征的出现?
在的今天,似乎是上帝赐给深圳这座的最后皈依。记者希望这股正在无息地奔流的“华为情结”,不要因为爱而伤害了两个企业的理性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