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汪洋中的一滴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03:26:47

成为汪洋中的一滴水

作者:许长荣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和讯读书  

    寸胶不能止黄河之浊,尺水不能却肃邱之大。点滴之水无法润泽桑田,沧海之下则有千里沃土。人身处一个国家之内,如汪洋中的一滴水,看似渺小,实则是成就汪洋的基础,任何一滴水离开汪洋,都会因暴露在烈日之下而消失无踪。海洋不可离开滴水,滴水也无法离开海洋,这就是国家与个人之间关系的最好比喻。

    国家由个体组成,个体的力量在国家发展中的参与力度直接影响着整体的综合力量。每个人都是汪洋中的一滴水,能否融入群体,更好地发挥作用,关乎整个社会的发展。正如中国古代王朝中的忠臣孝子、英雄巾帼,皆为国家的存留和其精神的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单就明史而言,即便是明王朝国破家亡,仍然有许多人物在点缀着历史,为国家唱最后一首安魂曲。

    明代四朝宰相徐溥,见惯朝堂变故,告老还乡,尽管晚景凄凉,却依然为救济受灾百姓而掏出养老银两;皇朝没落依然忠贞为国的袁崇焕,至死不改报效国家之志;煤山上吊的崇祯,死前仍挂念明朝子民决不能投降;在战乱中失踪、生死未卜的长平公主曾一度复国。

    杜甫曾盛赞三国诸葛亮:“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厚重而含义丰富的诗句,道出了作为一国之臣的雄才大略、报国苦衷和生平业绩,也生动地表现了他忠贞不渝、坚忍不拔的精神。而中国古代许许多多的臣子,也是如此“为民请命”。

    人民,亦称“百姓”。在过去,“百姓”视当地官员为“父母官”,简单的三个字却沉甸甸的。既然唤作“父母”,衣食住行就都要“仰仗”父母的照顾,故而,期待“清明政治”实际上就是期待“清官”的诞生。历史上有如徐溥、范仲淹等人开粮仓、济子民的“义举”,他们既作为“父母官”,便无时无刻不在想着为人民效力。而今,“百姓社会”转变为“公民社会”,公民当然不再只是依靠“父母官”,每个公民都会在他人有难的时候主动伸手帮助。这个“公民社会”的自救能力显然高出过去“百姓社会”数倍之多,因为它更富有“团结就是力量”的意味。

    现今,所谓“百姓社会”,主要指没有强烈的社会参与意识,缺乏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的人群。而“公民社会”对“公民”的素质要求普遍较高,一般应有强烈的社会参与意识和精神,能够有意识地对社会起到监督、批判的舆论作用,有改良社会的良好愿望,可以起到调节社会压力的作用。自“五四”开始,以蔡元培、胡适先生为首的知识分子

    就一直倡导真正的“公民社会”。随着“救亡图存”的历史风暴席卷全国,建设“公民社会”的呼声暂时退居其次。但是当国家迎来和平统一的时候,“公民社会”再次成为主流,因为它对于国家在各种时期面临各种问题时,能起到强大的社会调剂作用,它可以在精神上约束一个人,使公民担当起应有的责任和义务。

    俄国民主主义思想家别林斯基曾说:“人民是土壤,它含有一切事物发展所必需的生命汁液,而个人则是土壤上的花朵与果实。”一个人生于一个国家、一个集体当中,因为有了社会营养的滋润,才能开出绚烂之花,得到瑰丽之果。同样,果实也要重归大地,再次生长出新生之物。当国家和谐太平之时,作为汪洋中的一点水滴的人此时能做的,是安然地享受大海所带来的宁静;当国难来临之际,纵使力不能及,也要给予国家以精神支持。

    万点滴水成浩海。“滴水”之间互相交融,就有了同胞之情。同在一国之内,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一旦哪里有了困难,哪里面临着枯竭,其他的“滴水”就会迅速补充。黄河与长江的洪泛曾毁灭了多少人的家园,但是在同胞、手足的支持下,家园得以重建。我国的东南沿海终年受到台风的侵袭,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风魔”的威胁,但是台风过后,八方援手又再次撑起了中国东南海岸富丽的美景。2008年初春南方的雪灾、5月中旬的汶川特大地震,中国民众大规模动员、号召,甚至自发捐款,组织各种形式的志愿者队伍奔赴灾区,其人道主义精神和人文关怀,足以让全社会对其共唱生命的赞歌。

    “个人离开社会不可能得到幸福,正如植物离开土地而被扔到荒漠不可能生存一样。”列夫?托尔斯泰曾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作了这样一个比喻。当一国建立,作为其公民,就被赋予了对国家所应承担的责任,如果背离这个国度,就注定要慢慢地枯萎,最终无所依归。

    团结,并不只存在于志同道合的人群之中,它适用于更大更广的范围,例如国家乃至世界。想要拥有一个凝聚力极强的集体,只需要我们都用真诚去面对集体中的每一个人,让他们感觉到心灵的温暖。学会在他人的赞赏中寻得自信,而不是自大;学会倾听他人的话语,而不是妄加评论;客观地看待他人的言论,而不是偏袒憎恶;发现他人的优点,而不是缺点;宽恕他人的缺陷,而不是挖苦;在必要时忍让,而不是斤斤计较。

    人与人之间,不一定要志趣相同,纵使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不一样,在中国“以和为贵”的传统精神熏染下,再大的矛盾也可以容纳,并且在共同抵御灾难侵袭时,站在一起,互伸援手,这才是真正的“公民社会”。轻霜冻死单根草,狂风难毁万木林。中国在改革开放30年后,“公民社会”已然成形。每个人都是社会汪洋中的一滴水,靠着一滴滴的汇集,水乳交融,互相滋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