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常识知识点专题汇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4 05:30:53
      一、我国的国家制度    1.国家具有主权属性、阶级属性和社会属性。其中,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2.民主的含义:民主是一种国家制度,是国体(“在一定阶级范围”,即统治阶级内部)和政体(“按照平等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的统一。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抽象的、完全的民主和全民的民主是不存在的。     3.民主与专政是辨证统一的。一方面,民主与专政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民主只适用于统治阶级内部,专政则适用于被统治阶级。另一方面,民主和专政是相辅相成、互为前提的。民主是专政的基础,专政是民主的保障。     4.国家性质与国家职能的关系:国家性质决定国家职能,国家职能反映国家性质。国家职能包括:对内职能——政治统治职能、社会管理职能;对外职能——保卫职能、交往职能。     5.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工人阶级领导是国家性质的首要标志,工农联盟是人民民主专政的阶级基础,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联盟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基础。     6.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我国的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     7.我国民主政治建设:(1)必要性:①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②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③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障。④我国社会主义民主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2)如何建设:①最根本的是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②必须在党的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推进。③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但不能照办西方政治模式。④坚持和完善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一步扩大基层人民民主。     理解“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8.我国的国家职能:①政治职能:即国家维护政治统治和政治稳定的职能,包括依法打击各种破坏活动和各种犯罪活动,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②经济职能:即国家组织经济建设,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国家管理经济的职能主要是进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③文化职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仅保证经济建设的正确发展方向,而且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包括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组织和发展教育、科技、文化、艺术、广播电视、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④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包括维护社会安定团结,搞好社会治安,保护公共财物;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兴办各种公共工程,完善各种公共设施;保护公共环境,保持生态平衡。⑤保卫职能、交往职能和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积极发挥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的职能。理解:(1)履行国家职能的主体必须是国家机关,即: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国务院及各部委、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不包括:党的机关、人民政协和其他社会组织、人民团体,城市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等群众自治组织。(2)要全面把握各职能的名称、基本含义、意义和行使方式。(3)要注意把握同一事例可能体现几种职能。区分体现某种职能与有利于处理某种关系的不同。  9.政体类型:(1)国体和政体的关系。(2)比较议会君主立宪制和议会共和制(异同)。比较总统共和制和议会共和制(异同)。(内容略,详见课本P20~23)    10.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区分人民代表大会制和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体、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在我国政权体系中居核心地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最高立法权、最高决定权、最高任免权、最高监督权。(要把握他们的不同内容,从而区分这四种职权)(3)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4)人民代表:①人民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性质和法律地位)②如何理解“我国的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我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来自人民,由人民选举产生。人民代表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权,行使国家权力。人民代表必须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他们的意见和要求,对人民负责,接受人民监督。③人民代表必须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力,切实履行自己的义务。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一种间接民主,因此不能说我国人民直接行使国家权力。(5)民主集中制是人大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6)为什么必须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直接体现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建立其他国家管理制度的基础。②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人民当家作主的最好形式,它有利于保证国家权力集中体现人民的意志,有利于保证中央和地方国家权力的统一,有利于保证我国各民族的平等和团结。(7)任何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①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的选举。②进一步加强人大的立法和监督职能。③进一步密切人大与人民群众的关系。    11.国家结构形式包括联邦制和单一制,二者的区别主要是前者的中央权力是地方让渡的,而后者地方的权力是中央赋予的。我国是单一制国家。    12.“一国两制”:(1)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和民族尊严的重大原则问题。(2)“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本方针。(3)含义和主要内容:①“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是“一国”,即一个中国,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中央人民政府。②两制并存,国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制度。③“一国两制”下设立的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特别行政区是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的地方行政区域。但享有高度的自治(非“完全自治”)——行政管理权、立法权(地方性的)、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一定的外事权,中央依法授予的其他自治权力。(注意没有外交权和国防权)(像行政长官进京述职,特别行政区主要官员由中央政府任命,对“基本法”的解释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等都体现了特别行政区是中央领导下的地方行政区域)(4)意义:有力于实现祖国的统一,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利于港澳台的稳定和繁荣。    13.台湾问题:(1)性质——是国家实现统一的内政,不是恢复主权的问题,不是国家与国家的关系问题。(2)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其核心是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①用和平方式,可以避免战争带来的社会动荡,不损国力,不伤民心,是人民的共同心愿。②两岸统一后,台湾可以保留原有的社会制度不变,高度自治。台湾同胞的生活方式不变,他们的切身利益将得到充分保证,永享太平。台湾经济将真正以祖国大陆为腹地,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③台湾同胞可以同祖国大陆同胞一道,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共享伟大祖国在国际上的尊严和荣誉。(4)我们反对以公投和“修宪”方式决定台湾的命运——主权在民,是在全体人民,中国的主权属于全体中国人民,台湾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因此,台湾的命运应该由包括台湾人民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来决定。(5)我们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①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中国政府有权采取一切手段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②我们只有承诺不放弃使用武力,才能真正威慑台独势力和国际反华势力,防止台湾从祖国分离出去和外国势力的干涉。③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也是向国际社会表明我们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上的坚强决心,促进用和平的方式实现祖国的统一。④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不是针对台湾人民的。(6)台湾没有资格加入联合国——联合国是由主权国家参加的国际组织,台湾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14.国家机构与国家职能的关系。国家职能决定国家机构的设置。    15.我国的国家机构:①国家主席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不单独决定国家重大事务。对外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②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③最高人民法院是最高国家审判机关。人民法院是国家审判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④最高人民检察院是最高国家检察机关。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    16.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1)民主集中制原则:①含义: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②主要体现在:在国家权力机关和人民群众的关系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在国家权力机关和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上,其他国家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在中央和地方关系上,遵循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2)对人民负责原则:①是由我国国家性质决定的,是我国一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准则和工作宗旨。②这原则要求:密切联系群众;克己奉公,廉洁自律,接受人民监督;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3)依法治国原则:①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只有走依法治国的道路,才能保障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和国家的长治久安。②含义: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其本质是崇尚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其根本目的在于保证人民当家作主。③实行依法治国的要求:立法机关要严格按照立法程序制定法律,保证有法可依;行政机关要严格依法行政;司法机关要公正司法,严格执法;进一步完善法律监督体系,加强执法监督和普法教育工作,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    17.我国公民与国家的关系:从法律关系上讲,表现为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它是一种和谐、统一的关系。    18.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管理国家事务的基础,是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2)政治自由。政治自由是民主政治的基础。但世界上没有脱离法律的绝对自由,法律是自由的体现和保障,自由和法律是统一的。因此,公民必须在法律的范围内行使政治自由。(3)监督权。包括批评和建议、申诉、控告和检举权。公民依法行使监督权,有利于克服官僚主义和不正之风,改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和公民的合法利益。    19.公民的基本义务: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保证,是公民爱国主义的具体表现,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当前国家安全已经扩展到领土、主权以外的信息安全、技术安全、环境安全、生物基因安全、居民正常生活秩序、生命安全等社会生活诸多领域。    20.正确对待公民的权利和义务:(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①这不是指立法平等,而是法律实施的平等,即司法平等和守法平等。②具体表现:任何公民都平等地享受权力和平等地履行义务;任何公民的合法权利都受到法律的保护,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受到法律的制裁。(2)坚持公民权力和义务统一的原则:①权力和义务的辨证关系:权力和义务是不可分离的。权利和义务在法律关系上是相对应存在的,公民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权利和义务是相辅相成的。②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3)坚持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我们必须在社会主义法制轨道上行使公民的权利;我们要积极履行公民义务以维护国家利益。    二、我国的政党和政党制度    1.阶级性是政党的根本属性。政党和国家政权的紧密联系是政党区别于一般政治组织和社会团体的根本标志。当代世界各国通常是由政党来领导国家政权的。    2.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为行动指南。党的指导思想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决定因素。    3.坚持党的领导:(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不是自封的,是中国人民在历史的进程中作出的正确选择。(2)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从根本上说,这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和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的。①只有坚持……,才能始终保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②只有坚持……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③只有坚持……才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4党对国家的领导方式:(1)着重领会三种领导方式的基本含义:政治领导,即方向的领导,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确立奋斗目标。思想领导,用科学思想武装人民。组织领导,发挥党员和各级党组织的作用,干部建设。(2)三者是统一的,政治领导是根本,思想领导是灵魂,组织领导是保证。    5.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P77(教材)    6.全面加强党的建设:(1)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必须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2)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以改革的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以“三个代表”的思想为指导,永葆党的先进性。(3)具体说:①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②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突出党的思想建设,坚持用……武装全党,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最根本的是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作用。推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决反对和防止腐败。③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要健全党内民主,坚持党和国家的集中统一。    7.“三个代表”思想:①内容、含义(略)②三个代表之间的关系:三个代表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互相联系、互相促进。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③如何贯彻“三个代表”: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这是贯彻“三个代表”思想提出的根本要求,也是“三个代表”思想科学内涵的精神实质。④地位:反映了当代世界变化和中国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标志着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水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⑤“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对于完成党和国家在新时期的历史任务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    8.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基本内容:①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他们是亲密合作的友党关系。②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③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④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以宪法和法律为活动的准则。(    9.人民政协:(1)性质: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2)基本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三、我国的民族和宗教    1.民族是具有共同地域、共同语言、共同经济生活和共同心理素质的人们的稳定共同体。    2.我国各民族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已形成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民族关系。    3.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1)民族平等原则:①民族平等是马克思主义在民族问题上的基本观点。各民族之间只有大小、强弱和发展程度上的区别,绝无优劣之分。各民族都对人类历史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②具体表现:一、各民族在政治权利、社会地位上实现了平等;二、各民族在发展经济、文化等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三、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平等权利,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2)民族团结原则:①民族团结和民族凝聚力的强弱,与一个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前途有密切的关系,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之一。各民族的大团结是国家统一、繁荣、昌盛的重要保证。因此,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也是各民族的共同愿望。②必须反对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与极少数民族分裂分子进行斗争,依法惩处煽动民族歧视的行为。(3)民族共同繁荣原则:①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是由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②在现阶段,加快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是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促进各民族个同繁荣,增进民族团结。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由之路。③推进西部大开发,实行“兴边富民”行动,是坚持民族共同繁荣原则的具体体现。(4)三原则的关系: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含义: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区域自治。(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坚持民族……的原则。(3)民族自治地方是中央统一领导下的地方行政区域,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自治机关是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3)依据: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有着坚实的政治和社会基础。①中国自秦汉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②我国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适合实行区域自治;③我国各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形成了政治认同。    5.我国的宗教政策:(1)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①含义(略),正常的宗教活动是指在宗教活动场所或教徒家中进行,在宪法、法律和政策范围内进行的活动。任何人不得在宗教活动场所内进行无神论宣传。任何宗教组织和教徒也不得到宗教活动场所以外进行宗教活动。②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这是为了使宗教活动纳入法律、法规和政策范围,更好地、全面地贯彻执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③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这并不是要求教徒放弃有神论的思想和宗教信仰,而是要求教徒在政治上同社会主义国家的法律、政策和国家利益相一致。④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2)依据:符合宗教自身规律;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有利于团结信教群众,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6.树立科学世界观,抵制邪教,反对封建迷信。四、国际社会和我国的外交政策       1.国际关系决定因素。国家间出现的亲疏冷热、分离聚合的关系,主要是由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决定的。①国家利益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制定和推行外交政策的依据,是对外活动的目的。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利益相悖则是引起冲突的根源。②国家力量是国家赖以生产和发展的基础,是捍卫本国利益和实现国家目标的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作用的重要尺度。③国际关系是发展变化的。       2.主权国家是由人口、领土、政权和主权构成的。享有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和管辖权。       3.国际法是调整国家之间关系的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称。国际法对国家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对国家关系的正常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4.国际组织是通过正式条约或协议成立的。可分为政治性、专业性;世界性、区域性;政府间和非政府间等类型。在国际社会中发挥中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5.联合国:①宗旨:维护国家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②原则:国家主权平等,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禁止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不干涉国家内政。③主要机构:联合国大会,是全体会员国参加的审议机构,大会通过的决议对会员国产生广泛的政治影响。安理会是唯一有权采取行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机构。对实质性问题实行大国一致的表决原则。④联合国的作用:在维护世界和平,缓和世界紧张局势和解决地区冲突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协调国际关系。促进各国社会和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6.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1)和平与发展是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全球性问题。(2)战后世界,和平是主流,但威胁和平的因素仍存在,世界并不太平。(3)战后世界发展是主线,但整个世界的经济形势依然严峻。全球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是南北发展不平衡问题。(3)和平与发展的相互关系: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和平是发展的前提条件,发展经济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       7.建立国际新秩序:(1)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2)建立国际新秩序是解决和平与发展的有效途径。(3)国际新秩序必须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       8.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种发展。这种趋势有助于遏止美国搞单级世界的图谋,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发展和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9.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在当今世界,经济是基础,科技是龙头。世界各国都以发展经济和科技作为国家的战略重点,努力增强自己的综合国力,力图在未来世界格局种占据有力地位。当前,大力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增强国家实力,是我们的基本立足点。我们要着力于发展科学技术和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力争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10.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1.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1)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独立自主就是在国际事务种坚决捍卫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对一切国际问题都自主地决定自己的态度和对策。(2)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①国家的独立和主权,是一个国家能否自立于世界的重要条件,也是国家安全有无保障的基本标志。在外交活动中,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是我国外交政策的首要目标。②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符合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五项原则的核心和基础;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是各国和平共处的保证;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是五项原则的目标。五项原则是一个有机整体,成为国家间和平共处的基本前提和必要条件。(4)加强同第三世界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立足点。(5)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在实行对外开放中,我们必须维护国家主权、民族独立和祖国的尊严,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抵御外国敌对势力对我国的“分化”和“西化”图谋。  高三经济常识专题知识点归纳一、商品和商品经济1.商品的基本属性(1)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2)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①作为商品,必须既有使用价值又有价值,二者缺一不可;②商品的价值离不开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③商品的使用价值也离不开价值,没有价值的东西不是商品,因而也不具有商品的使用价值。       (3)运用商品两个基本属性说明有关现实问题一、名牌战略(或为什么重视产品质量?)①企业:长期稳定的市场、良好的质量、优质的服务→信誉和形象(无形资本)→更容易实现价值,更具有市场竞争力,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巨大的经济效益,重大的社会影响。②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更好地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适应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入世的新形势,使我国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二、知识链接:我国为什么要重视打击假冒伪劣商品?(结合“劣质奶粉”事件等)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假冒伪劣商品割裂了二者的联系;产品的质量关系到经营者的信誉与形象,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行为属于不公平竞争,破坏了正常的市场秩序;产品的质量关系到消费者的切身利益,国家依法打击假冒伪劣商品的行为是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表现;假冒伪劣商品的出现是市场经济自发性表现。应加强法制性;假冒伪劣商品的出现是违背市场交易的原则的;假冒伪劣商品的出现是违背企业经营者和劳动者应有的职业道德的。也是属于不当竞争;国家打击假冒伪劣商品是行使社会主义国家职能、坚持依法治国原则与对人民负责原则的表现。2.商品的价值量(1)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2)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单位商品价值量减少→产品越来越便宜(3)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商品生产者在同一时间创造商品的数量增加→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不变→商品生产者创造的价值总量增加→盈利→“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商品生产者创造的价值总量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成正比。       3.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1)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它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2)货币的职能:①价值尺度职能。②流通手段职能。③贮藏手段。④支付手段。⑤世界货币。4.纸币: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纸币只是货币符号,本身没有价值,不能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只能在商品交换中按照它所代替的金属货币的价值执行流通手段等货币的某些职能。5.纸币的发行量(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货币作为流通手段时,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三个因素:待销售的商品量、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而同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货币流通规律)6.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1)通货膨胀①含义: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叫做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实质: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②导致通货膨胀的因素:A、纸币发行量超过待售商品总量的增长;B、待售商品总量和货币发行量都没有增加,但人们惧怕物价上涨,把货币尽快出手,货币流通速度加快。③通货膨胀的危害:劳动者的实际收入减少,生活水平下降,购买力降低,商品销售困难,使价格信息失真,破坏社会正常经济秩序,造成经济混乱和效益低下,危害社会稳定。④控制通货膨胀的方法:首先要控制纸币发行量,使之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相符;最根本的办法是发展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商品数量增加,价值减小,价格降低。(2)通货紧缩①含义:商品和劳务总需求小于总供给所引起的物价总水平在较长时间内持续下降的一种经济现象。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②原因:宏观经济环境由商品短缺转为相对过剩;货币供应量增长乏力;国外经济危机传导的物价下降→有效需求不足,物价持续低迷,消费不振,固定资产投资放慢,最终导致经济增长乏力。③影响:商品价格下降,产品积压,导致企业经营困难,影响企业生产和投资的积极性;强化居民“惜购”心理,导致市场销售不振;下岗职工增加,影响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抑制社会总需求,制约国民经济增长。④措施:国家加大宏观调控力度,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扩大国内需求,开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以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7.价值规律(1)价值规律的内容:“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2)等价交换是商品交换的基本原则。等价交换的原则并不存在于每一场合,而是从整体上说的,要从商品交换的本质上来理解。(3)价格和供求关系相互制约。附:价格的形成和哪些因素有关?价值(决定作用、基础)、供求关系、纸币发行量、国家宏观调控、商品经营者的策略和消费者的购买心理等等。(4)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5)价值规律的基本作用:①调节生产资料和生产力在各部门的分配。是通过价格和供求双向制约实现的;②刺激商品生产者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是因为价值规律要求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交换。是通过竞争来实现的;商品生产者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基本手段:提高劳动者素质特别是科学文化素质、改进技术设备和经营管理水平③导致商品生产者优胜劣汰。价值规律的三个基本作用概括讲就是优化资源配置。 二、我国的经济制度和市场经济1.公有制经济的含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在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2.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一、“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和关键领域,如金融、通讯、铁路、航空、电力、石油、天然气、冶金、化工等,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二、国有经济要增强自己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引导和影响其它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在国内外竞争中不断扩大。3.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公有资产占优势,既要有量的优势,又要注重质的提高。第二,公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4.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应该多样化:①必要性:一切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利用。这也是由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规律决定的。只要符合‘三个有利于’,各种形式都可以利用。②形式: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承包、租赁;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③意义:不仅有利于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壮大,也有力地推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5.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经营体制: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6.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属于公有制经济。如果国家和集体控股,企业就具有明显的公有性,有利于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7.我国的非公有制经济:①地位和作用: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注意:不能说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或重要经济形式")对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加快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②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方针: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依法加强监督和管理,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8.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制度:①内容: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②必然性:根本原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决定:评价所有制结构优劣的标准:是否适合现实的生产力状况。具体原因:Ⅰ、社会主义性质: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生产力水平较低且发展不平衡。Ⅲ、“三个有利于”的原则: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③实践证明: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的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9.我国现阶段的分配方式:(1)按劳分配:前提——社会主义公有制,是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方式。(2)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3)按生产要素分配:凭借生产要素而取得个人收入的分配方式。①劳动:在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劳动者获得的工资收入。②资本:私营企业主取得税后利润;利息;股息分红;债券股票交易收入。③土地:出租土地、房屋取得的收入。④技术、信息:科技、信息工作者提供技术和信息取得收入。⑤管理:企业的管理人才凭借管理才能在生产经营中的贡献参与分配。(4)福利性分配和社会保障分配。10.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必然性(1)这是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总体水平低、发展不平衡和多层次的状况,不可能实行单一的分配方式。(2)这是由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在公有制经济之外,还存在着多种非公有制经济,因而也就必然会存在多种非按劳分配的个人收入分配方式。(3)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资本、劳动力、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等多种所有者,而这些生产要素在生产中各自发挥了相互不可替代的作用。11.市场经济的含义: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12.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1)平等性:①含义:市场上经济活动参加者之间的关系平等。 ②决定:这种平等是由价值规律的作用决定的。 ③表现:A、地位平等;B、等价交换(2)竞争性:①含义:经济活动参加者之间存在着广泛的竞争。②原因:竞争是商品交换得以进行的前提;③作用:竞争是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必要条件。A、价值决定价格:竞争→压力→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优胜劣汰; B、供求影响价格:充分的市场竞争→可以保证价格变化的灵敏性→使供求关系尽快得到调整→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实现。④原则:公平竞争。⑤负面效应:盲目竞争可能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竞争会导致垄断,从而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3)法制性:①含义:社会经济运行有健全的法制基础,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经济活动依据市场经济的法规进行。②作用:协调和处理矛盾、体现公正平等原则的依据和准则。③要求:学法、懂法、守法、用法。(4)开放性:①含义:指市场不是相互封闭的,全国是一个统一的大市场,并同世界市场联在一起。②开放性是市场经济的要求和内在属性: A、社会分工和生产专业化广泛发展的要求B、资源优化配置的要求C、充分利用国际资源的要求。13.知识运用:如何认识地方保护和行业垄断?(1)含义①地方保护(地区封锁):地方政府从本地利益出发,或者不让紧缺的原材料等产品流向外地,或者不让外地产品进入本地市场参与竞争,或者对外的产品采取歧视措施,人为地分隔市场。②行业垄断(部门垄断):资源垄断性部门和市场集中度高的部门,限制竞争或搞垄断价格。(2)危害①否定了市场主体的平等地位和等价交换原则②排除竞争,保护落后,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③扰乱社会经济秩序,损害其他经营者和消费者利益④违背社会分工和生产专业化发展要求,割裂了全国统一的大市场,阻碍资源优化配置(3)措施①宏观调控;②依法治国;③以德治国。14.市场经济的特征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有效形式。15.国家的宏观调控:(1)含义:国家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控制和调节。(2)必要性:市场的调节作用不是万能的。在市场调节可以广泛发挥作用的领域,市场存在固有弱点和缺陷①自发性:产生不正当经济行为;扩大收入差距,造成两极分化,引起社会矛盾,不利于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②盲目性:经济活动的参与者是分散的,各自独立,信息不全,造成经济波动和资源浪费③滞后性:事后调节,有时间差,造成经济波动和资源浪费。      (3)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的关系: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要求发挥市场的作用,但也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只有把"有形的手"与"无形的手"结合起来,才能克服市场的缺陷,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4)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5)手段:(1)经济手段:①含义: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而影响和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措施。②内容:A、经济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信贷政策、利率政策、外汇政策等);B、经济计划:十年规划、五年计划、年度计划、西部大开发战略等(2)法律手段:①含义: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
②作用: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健全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体系,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促进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全国市场自由流动。
(3)行政手段:①含义: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用行政命令、指示、指标、规定等行政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②特点:直接、迅速③要求:必须反映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不能片面强调和过多运用,否则,将不利于市场作用的发挥,甚至产生消极的后果④当前我国宏观调控的改革主要是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强化法律和经济手段。(4)结论①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各有所长,各具特色,它们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宏观经济调控手段的体系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发挥宏观调控的总体功能。③宏观调控必须尊重市场经济规律。三、企业和经营者1.企业及其作用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表现)①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加者。②社会生产和流通的直接承担者。③推动社会经济技术进步的主要力量。2.公司是企业的一种重要形式,它由法定数额的股东组成(基本特征)。大中型企业一般都采取公司形式。3.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1)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发行股票筹集资本,把全部资本分为等额股份,股东(持有股票的人)以自己所持股份的数额,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公司则以其全部资产对自己的债务承担责任。股份有限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是股东大会,它是由持有公司股票的成员组成;股东大会的常设机构是董事会,负责处理公司重大经营管理事宜;总经理由董事会聘任,负责公司的日常经营;监事或监事会对董事会和经理的工作进行监督。4.股票和股票价格(1)企业:筹集资本的一种形式,不可退还的永久性证券。(2)股东:入股凭证,是取得收入的一种有价证券。参与公司经营管理和分享公司的盈利。(3)居民:投资,是为了获得收入→股息或红利;(4)股票价格=预期股息/银行利息率。5.股份制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1)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公有制经济的主要实现形式→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制的作用: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使企业真正成为适应市场需要的法人和竞争主体,有利于提高资本的运作效率(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有利于扩大国有资本的支配范围。(2)股份制本身不具备制度属性,关键是看它从属的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性质,看它的控股权掌握在谁的手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国家和集体控股,它就具有明显的公有性,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6.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1)地位和作用:国民经济的支柱。(注意:公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①控制国民经济命脉②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③社会主义国家的主要经济基础.④直接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重大的经济问题),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重大的政治问题)。(2)目标和措施:①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抓大放小”,“有进有退”,进一步放开搞活国有中小型企业→通过市场和政策引导,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②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规范的公司制改革:推行股份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投资主体多元化,重要的企业由国家控股。③推进垄断行业改革,积极引入竞争机制。7.提高企业经济效益(1)经济效益的含义:经济效益=生产总值/生产成本。(2)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性:衡量一切经济活动的最终的综合指标,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点。(3)提高经济效益的方法和途径:①科技:依靠科学进步,采用先进技术,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企业,提高企业职工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使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单纯依靠增加投资,铺新摊子,扩大规模,增加人员、设备的方式来增加国民经济总量。也叫外延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在外部规模不扩大,人员、设备不增加的前提下,主要依靠采用先进技术和工艺,改进机器设备,提高产品科技含量的方式来增加国民经济总量。也叫内涵型增长方式)转变。②管理:采用现代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以最少的消耗,生产出最多的适应市场需要的产品。(4)实行兼并和破产,让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接受优胜劣汰选择①企业兼并和破产是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必然结果(价值规律的作用)。②企业兼并和破产只是手段,目的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③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不断完善兼并和破产制度→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实施再就业工程8.企业信誉和企业形象(1)作用:企业的无形资产,企业经营成败的重要因素,开发企业的金钥匙。(2)表现:企业信誉和企业形象集中表现在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上→名牌战略。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经济实力的竞争;而经济实力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产品质量的竞争。谁的产品好,谁的质量高,谁的牌子过得硬,谁就有竞争力,谁就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名牌产品质量优,信誉高,竞争力强。名牌产品可以树立企业良好的信誉和形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发展需要名牌,民族振兴需要名牌,国民消费需要名牌,国际竞争更需要名牌,因此,企业产品开发要以创名牌为主导。9.正当竞争和不正当竞争(1)正当竞争:①含义:经营者在遵守法律和市场活动准则的前提下,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促进技术进步为目的,用正当的手段进行竞争。②方法:提高质量,改进技术,降低成本,创立名牌,提高信誉。③意义:保护国家、集体和消费者利益,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技术进步,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2)不正当竞争:①含义:经营者违反有关法律法规,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②方式:通过躲避法律或直接违法的形式,采取弄虚作假,欺诈,损人利己的手段牟取高额的利润。③危害:损害了其他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扰乱了社会经济秩序,不能增加社会财富,给现有财富带来巨大浪费,是法律所禁止并要受到法律制裁的。四、产业和劳动者1.三大产业的划分:我国根据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历史顺序和各行各业的性质,第一产业是农业;第二产业是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是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所有行业的总称。       2.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与作用,主要表现在:农业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业是工业等其它物质生产部门与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农业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障.       从经济角度看,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从社会角度看,农业是社会安定的基础,是安定天下的产业。关系到社会的安定。从政治角度看,农业是国家自立的基础。   (2)我国农业的现状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仍然较脆弱,我国农业发展速度仍相对滞后。表现:首先,我国农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与劳动生产率水平均比较低、基础设施薄弱、抗灾害能力差。其次,我国农产品供给尤其是粮食供给始终处于基本平衡但偏紧的状态。最后,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着可耕地少、人口多的具体国情。农业人均资源占有量在世界上属于低水平,这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3)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措施       必须走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道路(新的提法是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实际上是将农业生产从原来追求产品数量为主转变到高产、优质并重和提高效益上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核心是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这是完成我国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①稳定和完善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②关键是发展农业科学技术。③增加农业投入。④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⑤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3.工业的主导作用(1)工业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工业是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技术改造的物质基础。(2)要着重发展建筑业、机械工业、信息产品制造业、石油化工业和汽车制造业,使它们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3)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4.积极发展第三产业(1)积极发展第三产业的必然性:第三产业的普遍兴起已成为全球性的经济发展趋势,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第三产的繁荣与发展程度的高低,已成为衡量现代社会发达程度的主要标志之一。(2)我国积极发展第三产业的意义;①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可以有效地推进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②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可以扩大就业领域和就业人数,保证社会安定;③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可以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可以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5.优化产业结构要进一步推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6.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1)劳动者依法享有的主要权利: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这是劳动者依照劳动法享有的最重要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享有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2)劳动者提高职业技能和遵守职业道德的重要性提高职业技能的意义:首先,从国家的角度讲,劳动者职业技能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劳动生产率水平。其次,从劳动者个人角度讲,劳动者职业技能的提高,是劳动者迎接21世纪挑战的需要。提倡遵守道德对于劳动者个人来讲,其重要意义在于:遵守职业道德是每个劳动者基本的道德准则。其次,从国家和社会的角度讲,遵守职业道德是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保障。7.劳动合同制度订立劳动合同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平等自愿的原则(核心原则);协商一致的原则(平等自愿原则的延伸和结果);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原则(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则)。8.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内容、原则和作用:(1)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支柱。(2)基本内容:社会保险(社会保障制度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3)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原则:既要有利社会生产又要保障基本生活;权利和义务相统一;(4)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意义①建立新型社会保障制度,是企业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必要条件;②建立新型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增加企业活力的客观要求;③建立新型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安定的根本性措施;五、财政和税收1.积累和消费:国民收入的分配按最终用途分为积累和消费。①所谓积累就是国民收入中用于扩大再生产、非生产性基本建设和社会物资储备的部分。所谓消费就是国民收入中用于消费的部分,包括个人消费和公共消费,公共消费亦称社会消费。②积累和消费是既相互促进,又存在不一致的关系。③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就要:使积累和消费部分都应当有所增长→基础:生产发展,国民收入增加;必须同国民收入的物质构成相一致;必须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2.财政、预算、财政收入和支出:(1)财政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而进行的社会产品分配,包括国家的收入和支出,财政本质上是一种分配关系。(2)国家预算:经过法定程序批准的国家年度收支计划。预算是国家财政的主要环节。(3)财政收入与支出财政收入可以分为税收收入、国有企业上缴的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和其他收入,也可以概括为税、利、债、费四种形式。财政支出具体表现为财政资金的安排、供应和监督使用的过程,它反映了财政资金的去向和用途。(4)财政收支关系:①财政收支平衡:当年国家财政收入等于支出或收入大于支出,略有节余。在预算和决算中,收支相等是最理想的状态。这样,财政资金得到了是充分的利用,从而有利于促进经济建设的顺利发展。②财政赤字:当年财政收入小于支出,出现差额的经济现象。3.财政的作用:①国家通过财政可以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②国家通过财政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③国家通过财政可以有力地促进科学、教学、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 ④国家通过财政可以有利于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⑤财政是巩固国家财政的物质保证。财政政策:国家根据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为达到一定目的而制定的指导财政工作的基本方针和准则。国家通过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包括税收,增减国债的发行)方向和数量的确定,及其对数量增减变化的调整来调节社会总需求。4.税收,税收的基本特征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三个基本特征。这些特征民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主要标志。5.我国税收的作用:税收是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税收是调节经济活动的重要杠杆;税收是国家实现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6.个人所得税是对居住我国境内的个人所得和来源于我国的个人所得征收的一种税。它的纳税人是:第一,在我境内居住满一年,从我国境内外取得所得的个人;第二,不在我国境内居住或居住不满一年,而从我国境内取得所得的个人。7.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1)公民为什么要依法纳税。首先,国家各种职能的不定实现,又必须以社会各界缴纳的各种税收做物质保证。其次,社会主义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享受服务就必须承担义务,就必须自觉纳税。(2)公民应怎样做到依法纳税。首先,每一个公民都要具有“纳税人”的意识,自觉履行纳税义务。其次,每一个公民还应该懂得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六、银行和储蓄者1.我国银行的分类1)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①性质:在国务院领导下,指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国家机关,是我国政府的组成部分。②地位:“银行的银行”,是我国银行金融机构的领导力量。职能:一、依法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A、含义:国家通过金融系统调节货币的供应量和需求量,实现宏观经济目标所采取的控制、调节和稳定货币的政策,是管理国家宏观经济的重要政策→国家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 B、目标: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即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提供金融服务,以促进经济增长。)二、发行人民币,管理人民币流通;三、经理国库;四、持有、管理、经营国家外汇储备、黄金储备。(2)商业银行的性质:商业银行是以经营工商业存、放款为主要业务,并以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的企业法人(金融企业法人)。(3)政策性银行的性质:不以盈利为目标的金融机构,专门从事国家政策性专项贷款的专业银行。我国主要的政策性银行: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2.银行在国家领导和组织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在我国,银行作为信贷中心、转账结算中心和现金出纳中心,是资金活动的中枢神经,是国家宏观调控的关键部门,是整个经济活动的总枢纽,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巨大作用。①银行为我国经济建设筹集和分配资金,是再生产顺利进行的纽带。②银行能够掌握和反映社会经济活动的信息,为企业和国家作出正确的经济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③银行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和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3.储蓄在国家经济建设和个人生活中的作用第一:为国家积累资金,支援现代化建设。第二、调节市场货币流通。第三。有利于培养科学合理的生产习惯,建立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4.我国现有主要债券: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公司债券。(风险、收益从小到大排列)5.商业保险的作用:为企业生产发展和人民生活稳定提供了重要保障,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平衡运行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七、商品服务市场和消费者1.市场交易的基本原则(1)必要性:是市场运行规律的必然要求;也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是保证市场交易活动有秩序,按规则进行的基本条件;对规范经营者和消费者的交易活动和行为,使市场交易健康,正常,有序地运行,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2)基本内容:①自愿原则。自愿是市场交易的基本原则;②平等原则。这既是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也是市场交易的一条重要原则。③公平原则。公平就是公平交易,明码标价,童叟无欺;公平原则是市场交易的灵魂,是衡量市场交易活动是否有序、是否规范的试金石。④诚实信用原则。它是现代市场交易活动的基本精神。(3)违背市场交易原则的危害性:损害消费者利益;浪费社会财富;造成社会矛盾;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2.生产与消费的关系:(1)生产决定消费。一是生产为消费提供对象。二是生产决定消费水平。三是生产决定消费方式。四是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2)消费反作用于生产。首先,消费是社会生产四个环节中的最后一环,其次,消费是生产的动力。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甚至几个相关产业的出现和成长。第三、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第四、消费是生产的目的。3.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4.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1)保护消费者权利的重要性:①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②有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③不仅有利于消费者个人,也以生产经营者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利。2)消费者依法享有的主要权利:①安全权。②知情权。③自主选择权。④公平交易权。⑤求偿权。⑥人格尊严和民族风俗习惯尊重权。(3)消费者如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①消费者要学法、懂法、知法,学会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②遵守社会公德,维护他人的合法权益。八、当代世界市场和我国的对外贸易1.当代世界市场的特点商品结构的复杂化。区域集团化趋势的加强。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国际贸易方式的多样化。市场竞争的激烈化。2.主要世界经济组织       (1)世界贸易组织:①基本含义:(WTO),是一个专门协调国际贸易关系的国际经济组织,是联合国的专门机构之一。      作用:世界贸易组织作为专门协调国际贸易关系的国际经济组织,大大幅度降低世界各地进口关税水平,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这是世界贸易组织的主要作用;它规定了国际贸易中的各项基本原则。如非歧视原则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际贸易的有秩序进行;世界贸易组织实施了一些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条款,使发展中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       (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全球性的重要的国际金融组织,它们都是联合国的专门机构。在国际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一、指导成员国摆脱国际收支困境。第二、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3.外汇和汇率(1)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汇率又称汇价或汇市,是两国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我国通常采用100单位外币作为标准,折算为一定数量的人民币。如果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则外汇汇率升高;反之,则外汇汇率跌落。)(2)本币贬值有利于本国的出口,减少进口;如果贬值趋势不断发展,会引起资金外流。(3)本国货币升值能提高货币的信誉和国家的经济地位,有利于偿还外债。但会导致出口减少,进口增加,对国际收支产生不利影响;使国家对外贸易环境恶化,造成国内生产下降,失业增加,国内矛盾加剧。(4)中国政府关于人民币汇率问题的态度: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不仅有利于中国经济和金融持续稳定发展,而且有利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和金融稳定发展,从根本上说,也有利于世界经济和金融的稳定发展。4.为什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面向世界,扩大开放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生产社会化特别是经济国际化的客观要求;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是被世界各国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所证明了的,是我国的一项长期的基本的国策。      5.对外贸易的基本形式:对外商品贸易、劳务贸易和技术贸易6.进口和出口的关系:(1)出口是对外贸易的基础: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制约着利用外资的规模;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增加就业→发展对外贸易首先要努力扩大出口,增加外汇收入。进口是对外贸易的重要方面,往往还能带动出口(2)数量:贸易差额    ①顺差(出超):在对外贸易收支上处于有利地位,在世界市场的商品竞争中处于优势    ②逆差(入超):在对外贸易收支上处于不利地位,在世界市场的商品竞争中处于劣势(3)结构    ①从进口角度看:如果进口商品多属机器设备,可以减轻国内这些产品的短缺程度,可以提高国内生产率,扩大生产能力;如果进口商品多属消费品,特别是高档奢侈品,不仅不能促进国内经济增长,反而耗费大量外汇,助长国内不正常的消费欲望和水平。      ②从出口角度看:如果过多增加原材料和初级产品出口,对国内其他产业推动力小,会失去国内深加工的机会;如果增加汽车出口,会引起汽车工业的投资和收入增加,由于产业间的连锁关系,会带动机械、钢铁、橡胶等产业的投资和收入增加。7.关税的作用:征收关税是一种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的措施,同时还起着对一国进出口贸易的调节作用。8.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1)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方式:①对等贸易;②展卖;③来料加工贸易;④来件加工贸易;⑤来样加工贸易;⑥补偿贸易。(2)作用:①可以互通有无,调剂余缺,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②可以节约社会劳动,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③可以吸收和引进当代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增强本国的经济实力。④可以促进国内企业不断更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国际化水平。9.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平等互利的原则(1)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则①意义:立足点:自主掌握本国经济命脉,实现经济独立,保障政治独立;真正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中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保护国家的经济安全。②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关系:相互联系,相互促进A、自力更生是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前提和基础 。B、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增强自力更生能力的重要途径。(2)平等互利原则:地位平等,权利相同;贸易协定和合同以协商和谈判签订(3)发展对外贸易与保护民族工业的关系:相辅相成,不能分割,不能对立①贸易自由与保护民族工业并不矛盾。贸易自由并不意味着进口失控,特别是一些基础产业和新兴产业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时,更要对进口严格控制,以保护国内工业的正常发展。②倾销是国际贸易中的一种不公平竞争手段,其危害具有隐蔽性。我国应该采取反倾销措施,运用法律武器,维护我国的权益,保护民族工业。③在经济全球化和开放条件下对民族经济的保护,单纯的行政保护已难以为继,主要应依靠改革、竞争和自身的加速发展,同时争取利用可能的保护措施。保护的目的,也不是使民族经济和民族工业免受外资和外国产品的竞争,而是使竞争合理化。④必须正确理解国家经济主权和经济安全的问题,不参与经济全球化、闭关自守,结果只能是远远落后于加速发展的世界经济,与别国的差距越拉越大,这实际是对经济主权和经济安全最根本的威胁和损害。当然,在防范金融风险、避免产业损害和开放步骤的政策设计等方面,我们也要十分注意维护国家经济安全。10.经济全球化(1)表现:①生产的国际化;②市场的国际化;③资金的国际化(资本大规模跨国运动);④科技开发与应用国际化;⑤信息传播国际化(2)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的原因:①国际局势相对缓和,各国把发展经济作为国家战略重点,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②新科技革命蓬勃发展;③国际经济组织日益发展和完善;④各国政府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3)正确认识经济国际化(双刃剑)机遇:A、有利于促进资本、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B、有利于促进世界和平与稳定。冲击和负面影响:A、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差距拉大,也使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内部贫富差距拉大。B、加大了对发展中国家民族工业的压力和冲击,也使发展中国家主权容易受到冲击和削弱。正确面对:A、积极参与(积极大胆):对外开放,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济、科技、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吸收和借鉴一切先进的东西,树立全球意识和世界眼光。B、趋利避害(从容、谨慎):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有清醒的认识,树立防范风险的意识。11.“引进来”与“走出去”(1)原因(目的):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宽发展空间,提高我国对外开放的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2)措施 ①进一步扩大商品和服务贸易;②进一步引进技术和资金;③鼓励和支持优势企业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形成跨国企业和世界名牌; ④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交流与合作。高三哲学常识专题知识点归纳一、哲学常识知识点梳理                              一、唯物论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原理内容〗整个世界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从自然界和人类社      会和人的思维三方面去分析)〖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错误倾向〗实际工作中,违背世界物质性原理的表现是主观主义2.物质决定意识原理〖原理内容〗唯物论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方法论〗要求我们在观察、处理问题时,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错误倾向〗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3.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原理〖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正确反映物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反之亦然。〖方法论〗要求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前提下,充分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自觉树立正确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错误倾向〗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观点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4.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正确反映物质,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方法论〗处理好主客观关系,既要做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又要重视正确意识的反作用。〖错误倾向〗反对机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观点。5.规律客观性原理〖原理内容〗:规律是物质运动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是不可违抗的。〖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也就是要实事求是。〖错误倾向〗反对否认规律客观性的唯心主义、反对冒险蛮干的错误做法6.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关系〖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认识和利用规律离不开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尊重规律为前提和基础。(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还必须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方法论〗要求我们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错误倾向〗反对割裂二者关系的机械论和宿命论、唯心主义。二、辩证法联系的普遍性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孤立地存在,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方法论〗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对事物的联系进行具体的分析。〖错误倾向〗割裂事物之间的联系,用孤立、片面  的观点认识处理问题的形而上学的做法。〖实际运用〗用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分析说明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分析说明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2.联系的客观性、条件性原理〖原理内容〗事物的联系是本身固有的,它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人们既无法否定一事物与周围事  物的客观联系,也无法割断事物的昨天与今天、今天与明天的联系,联系是客观的。事物联系的内容、形式、性质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联系具有具体性、条件性。〖方法论〗要求我们必须认识和把握事物的真实联系,必须具体地分析事物之间各种不同的联系,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错误倾向〗反对主观臆造不存在的联系;离开具体条件 讲联系〖实际运用〗批判否定事物与周围事物的客观联系,用幻想的、虚构的主观联系去代替事物的真实联系,甚至臆造出联系的各种唯心主义观点。3、因果关系原理〖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原因是引起某种现象产生的现象,结果是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在每事每物的具体因果联系中,原因和结果有着严格的区别,同时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方法论〗要善于从某一行动的后果中去分析其原因,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避免重犯同类性质的错误。要根据某种原因,预见事物发展的结果〖错误倾向〗认识事物时,只看到客观原因,而看不到原因引起的结果;在总结经验教训时不去分析产生结果的客观原因,脱离实际漫无边际地胡乱猜想。〖实际运用〗说明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的发展与人民生活的改善是一种因果关系;我国的农业和工业互为因果,相互促进;人们在学习和工作中,“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4、整体和部分关系原理〖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各个局部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局部离不开整体,全局高于局部。二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方法论〗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着眼整体,顾全大局。要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思想。通观全局,重视局部。〖错误倾向〗将整体和局部割裂开来,只考虑整体利益,而忽视局部利益,或只重视局部利益而置整体利益于不顾。〖实际运用〗在打击走私、查处制假、贩假过程中,为什么要反对地方保护主义?分析说明国有企业改革和农业的发展必须进行结构调整。三、辩证法发展的观点1.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的原理〖原理内容〗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离不开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方法论〗要用运动、变化、发展观点看问题。善于在运动中把握事物,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错误倾向〗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和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实际运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是毛泽东思想的最新成果,是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2.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方法论〗既要承认事物的绝对运动,又要看到事物在运动中存在着相对静止,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错误倾向〗把世界说成是绝对静止不变的形而上学观点;把事物说成是不可捉摸的不可知论。〖实际运用〗分析说明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正确处理继承传统和创新精神的关系3.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原理〖原理内容〗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方法论〗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坚持与时俱进,   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错误倾向〗静止观点,思想僵化、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抱残守缺和安于现状的旧观念。〖实际运用〗说明我党指导思想的丰富和发展;说明我国的改革事业是新事物,用创新的精神拥护和支持改革,积极投身到改革事业中去;4、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方法论〗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既看到内因,又看到外因,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对内因,要给以充分重视。对外因,要作“一分为二”的分析〖错误倾向〗割裂内外因辩证关系,否认内因对事物变化发展的决定作用或忽视外因对事物变化发展的影响〖实际运用〗说明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关键要靠自身主力,同时需要外部力量的支持;个人的成长首先要靠自己的主观努力,同时也不能忽视外在条件的作用。5、量变和质变辨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当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又必然会引起质变。事物在总体数量不变,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能引起质变。事物不断地经过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这两种状态的循环往复,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方法论〗要重视量的积累,坚持适度原则,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学会“优化结构”〖错误倾向〗忽视量的积累,急于求成,盲目乱干。忽视质的飞跃,条件具备而瞻前顾后,畏缩不前、  贻误时机〖实际运用〗运用量变和质变关系原理分析说明如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振兴东三省等说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去实现战略目标和战略部署;说明青年要把理想和骨干精神结合起来,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才能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说明我国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明显改变劳动力、土地和生产工具的数量,但是改变了劳动组织形式、具体分配形式和经营管理方式,就实现了农村经济的巨大飞跃,从而证明了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能引起质变的道理。6、事物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的原理〖原理内容〗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前进,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方法论〗要坚信前途是光明的,要始终保持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要准备走曲折的的路,要充分估计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挫折;对新事物不能求全责备,应积极支持、扶植。〖错误倾向〗割裂前进性与曲折性的辩证关系是错误的。其中:一是把事物发展的道路设想成一帆风顺,从而盲目乐观;二是看不到事物发展的光明前途,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灰心丧气、悲观失望。〖实际运用〗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在其发展前进  的道路上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但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真正的历史大趋势;要支持改革等新生事物,促进其发展壮大;要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坚信光明的前途,才能满会信心的战胜困难和挫折,向着正确的人生目标迈进。 四、辩证法全面的观点1.对立统一原理〖原理内容〗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矛盾。“对立”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斗争。“统一”是指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对立和统一是不可分割的,没有对立就没有统一,没有统一也无所谓对立。〖方法论〗承认矛盾的客观存在,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待事物,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分法、两点论。〖错误倾向〗回避矛盾、掩盖矛盾,离开对立看统一,或离开统一看对立,陷入片面性,把辩证矛盾同逻辑矛盾混为一谈〖实际运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的关系;正确处理民主与法制、民主与集中、自由与纪律、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等矛盾;正确处理谦虚与骄傲、先进与落后、成绩与问题、真与假、善与恶、批评与自我批评等矛盾。2.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原理内容〗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无时不有,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方法论〗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两点论。〖错误倾向〗否认矛盾客观存在的观点是错误的,用一点论或片面的观点看问题也是错误的。两分法是全面地看问题的观点,既看到事物的这一面,又看到事物的另一面.一点论则相反.不能把两点论仅仅理解为优点和缺点、成绩和错误,应根据不同的事物去具体地考察各自的两点是什么。〖实际运用〗正确处理市场与宏观调控、速度与效益、  效率与公平、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产与消费、经济与教育、经济与人口、经济与资源、经济与环境等矛盾;正确处理民主与法制、民主与集中、自由与纪律、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等矛盾;3.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的原理〖原理内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不可分割的,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世界上的任何事物不但包含矛盾的特殊性,而且包含矛盾  的普遍性。其中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总要服从这类事物的一般规律。同时,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并不是凝固不变的,在不同的场合和条件下二者可以相互转化。〖方法论〗在认识事物时,必须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结合起来,既要从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又要在普遍性的指导下去研究特殊性,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在解决问题时,必须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问题,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坚持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等工作方法。〖错误倾向〗只看到矛盾的普遍性,忽视矛盾的特殊性,看不到事物之间的差别;只看到矛盾的特殊性,忽视矛盾的普遍性,看不到事物之间的联系。4.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在复杂事物发展的过程中,有主次矛盾之分,二者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其中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规定或影响其他矛盾的存在与发展;次要矛盾也影响主要矛盾的发展,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善于抓重点、抓主要矛盾,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统筹兼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错误倾向〗不分主次,抓不住中心和关键,“眉毛胡子一把抓”;只抓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的“单打一”。〖实际运用〗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领导全国人民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中心,其他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要把农业放在重要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又要抓好粮食生产,粮食是基础的基础;国有企业改革要集中力量抓好国有大中型企业和企业集团,进一步放活国有小企业。5.矛盾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原理内容〗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主次两个方面。其中,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一定的影响,是事物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矛盾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方法论〗看问题要全面。既要看到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次要方面;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辨方向、识大局,准确把握事物的性质及其变化。〖错误倾向〗将矛盾双方同等看待,甚至颠倒主次,混淆事物的性质〖实际运用〗对待股份制,不能笼统的判定他的性质,国家和集体控股,股份制就有明显的公有性质;国有企业从现状上看,绝大多数向着提高经济效益的方向发展,但也确有一些企业面临困境和问题;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取得显著成绩,这是主流,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在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不少矛盾和困难;实行“一国两制”,国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制度,我国的国家性质仍然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绝大多数党员干部是奉公守法、廉洁自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这是主流,但是也确有极少数党员干部以权谋私、贪污腐败,所以要加强廉政建设。6、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原理。〖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它的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主要方面。〖方法论〗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起来,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错误倾向〗反对和克服一点论和均衡论。在实际工作中做到既知其一,又知其二,全面地看问题;〖实际运用〗抓住机遇,扩大开放,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壮大社会主义经济,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先进的科学技术、经济管理方法以及其他一切有益的知识和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防止资本主义腐朽的东西会乘机而入;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既有机遇,也有挑战,是“狼来了”还是“娘来了”;互联网的发展对青少年来说有利也有弊,利大于弊。7.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根本对立原理〖原理内容〗1.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的对立;2.发展的观点与静止的观点的对立;3.全面的观点与片面的观点的对立。根本分歧: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内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方法论〗坚持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底,在实际工作要坚持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错误倾向〗反对形而上学关于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实际运用〗坚持唯物辩证法,就可以使我们的学习和工作中避免或减少失误,少走弯路,在社会主义事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做出更多的贡献。二、高考哲学常识69个考点一、唯物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物质;自然界、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是客观的;人们改造自然、变革社会的活动要以承认自然、社会的客观性为前提。(2)人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不同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着不同的反作用;   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3)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客观规律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了解国情,立足国情。(4)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有效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从实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注:考点中要注意的问题1、注意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与物质的具体形态、以及物理化学上的物质的区别。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 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两者是不同的 , 前者是区别于意识而言的唯一特性。后者是指物质具有的属性中最根本的是运动。3、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 这揭示了世界的来原。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 这揭示了世界的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物质第一性 , 是相对意识第二性而言的。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 揭示的是物质决定意识。4、意识的能动作用 , 首先表现在人的意识能正确反映客观世界 , 其次集中表现在意识能反作用客观事物。前者不排斥意识对物质的反映有错误的方面 , 但强调能正确反映 , 要求人类不断探索 , 追求真理。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得出两方面: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 , 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5、物质决定意识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哲学理论依据。从实际出发简单地说就是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 , 从物质出发,就是路线方针政策和理论与客观存在的事实相一致。因此要反对从主观出发。6、从实际出发要实事求是。但从实际出发与实事求是又不是等同的。前者的理论前提是物质决定意识 , 后者的理论前提是按规律办事。7、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的统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遵循客观规律为前提 , 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尊重客观规律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 这是坚持这一问题中的唯物论,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变化发展中把握规律,体现了这一问题的辩证法,在认识过程中不断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又体现了认识论。二、辩证法(1)联系的普遍性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把握因果联系的重要性;事物之间联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2)运动和发展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和发展的普遍性;正确理解发展的实质;要以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有创新精神,与时俱进,学会创造性思维。(3)规律规律;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认识和利用规律;坚持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删除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移到“时事政治”)(4)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5)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6)内因和外因内因和外因;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7)量变和质变量变、质变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办事情;坚持适度原则。(8)事物发展的趋势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9)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认矛盾,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 注:考点中要注意的问题1、联系的普遍性: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是相互联系的。第二 , 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事物的联系 , 不仅表现为横的方面的联系 , 也表现为纵的方面的联系。第三 , 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2、联系的客观性:事物的联系不以入的意志为转移 , 它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 而不是人们强加的, 人们既无法否定一事物与周围事物的客观联系 , 也无法割断事物昨天与今天、今天与明天的联系。3、联系的有条件性:事物的联系不是绝对不变的 , 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 , 建立新的具体联系。并不是任何若干事物之间都存在某种联系 , 它是有条件的 , 且随时间、地点、条件的改变而改变。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4、联系的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是千差万别、无限多样的,事物的联系也是纷繁复杂、多种多样的。不同的联系,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5、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6、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区别:一是含义不同。二是两者的地位和功能不同。整体处于统率地位 , 部分从属于整体。功能有三种情形 , 一是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二是整体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三是整体的功能小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联系:一是两者不可分割;二是两者相互影响。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 在一定意义上是系统与要素的关系。整体与部分关系的方法论意义: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 , 寻求最优目标。搞好局部 , 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7、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发展的基本含义:是指新事物的产生 , 旧事物的灭亡 , 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要有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8、规律与规划的关系: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一是含义不同;二是性质不同。联系:正确规划根据规律制定并反映规律。9、规律客观性的基本含义:指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既不能被创造 , 也不能被消灭。规律客观性集中表现为规律的不可抗拒性。规律是客观的不等于说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人们可以认识并利用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就是要实事求是 ,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10、正确理解和把握矛盾的含义 , 必须注意: 首先 , 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其次 , 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关系 , 既指事物内部存在的这种关系 , 也指事物之间存在的这种关系。再次 , 不能把哲学上讲的辩证矛盾同逻辑矛盾混为一谈。11、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并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 即矛盾无处不在 , 矛盾无时不有。矛盾普遍性的方法论意义;首先 , 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 , 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其次 , 还要善于分析矛盾 , 坚持两分法 , 防止片面性。12、两分法(两点论)的基本含义:与一点论相对。是指我们要如实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 , 就必须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方法 , 对矛盾做全面的分析。既要看到事物的这一面 , 又要看到事物的那一面。它是全面看问题的观点。13、矛盾具有特殊性的基本含义: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是世界上诸种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 , 是构成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矛盾特殊性的具体表现 :其一 , 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其二 , 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其三 , 事物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14、矛盾特殊性的方法论意义: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基本含义:就是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指导之下,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 , 是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 , 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重要性:首先在于它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 还在于它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15、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的关系:    第一 ,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一方面 ,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 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 , 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 , 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 , 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没有的。第二 ,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是凝固不变的 , 在不同的场合又是可以变化的。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对于我们正确地认识事物 , 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哲学基础 , 也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16、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但它们不是绝对的 , 一成不变的 ,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首先 , 要善于抓住重点 , 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其次 , 要学会统筹兼顾 , 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     17、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二者相互排斥 , 又相互依赖。    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看问题时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18、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19、内、外因的关系:①在事物的发展中 , 内因与外因同时存在 , 缺一不可。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②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事物的变化发展 , 主要是由事物的内部矛盾引起的。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 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③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事物的发展不可能离开外因 , 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外因对于事物的变化发展 , 能够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外因对于事物的发展不仅是不可缺少的 , 有时甚至还会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④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外因对事物发展所起的作用 ,表现在对事物内部矛盾的影响上 ,即通过促使事物内部矛盾双方情况的变化而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①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首先要重视内因的作用 , 其次 , 也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②对外因要进行一分为二的分析。20、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 , 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     二者的关系: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 , 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没有量变做准备 , 就不会有质变发生 ,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 , 又必然会引起质变 ,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就是不断地经过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这样两种状态的循环往复 , 由低级到高级 , 由简单到复杂 , 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的。量变引起质变原理的方法论意义:要坚持适度原则;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要重视量的积累。学会“优化结构”。21、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 , 而发展的道路则是迂困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 , 道路是曲折的 , 在前进中有曲折 , 在曲折中前进 , 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事物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的方法论意义:要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要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遇到的困难。22、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否认矛盾 , 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表现:第一 , 联系观与孤立观的对立;第二 , 发展观与静止观的对立;第三 , 全面观与片面观的对立。而它们最根本的分歧 , 就在于是否承认矛盾 , 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三、认识论(1)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2)透过现象看本质现象与本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真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能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分析与综合相结合;创造性思维、合理想象在认识中的作用。(3)实践实践的基本特征;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四、人生观和价值观(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 , 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 正确的价值观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性 , 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集体主义是新时期我国人民的正确价值取向。(3)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个人和社会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辩证统一关系;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反对极端个人主义,保护个人正当利益;    在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中应提倡诚信(4)人生价值人生价值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两个方面;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和途径;走出人生价值观的误区,反对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5)理想与现实树立崇高理想;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6)社会实践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群众利益高于一切;  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   在社会实践中,实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注:考点中要注意的问题1、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事物的外部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 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 这是认识的第一飞跃。认识的目的是用理性的认识去指导实践 , 获得物质成果。 2、真象与假象都是事物的现象 , 都表现事物的本质 , 都是客观的。两者所不同的是真象是事物本质的如实表现 ,假象是本质的歪曲表现。由于都是客观的 , 因此真象与假象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3、认识的深化是指认识由浅入深、由比较深刻到更为深刻的过程 , 或由一个层次进到另一个层次。认识的扩展是指在更广阔的领域内掌握不同事物的本质与规律,以更抽象的形式反映更广阔领域中各种事物的共同本质和规律 ,认识的向前推移是随着客观事物的进程而不断向前推移 ,或不断研究新事实,提出能够解决新问题的理论。4、认识的发展过程就是不断由低级向高级 , 由简单向复杂 , 由肤浅向深入的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的过程。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多次无限反复。每次反复都使认识进入比较高一级的领域。5、要注意真理、理性认识、科学理论的联系与区别。6、物质的决定作用与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两类不同性质的作用。实践的决定作用与认识的反作用也是不同性质的作用 ,不能等量齐观。7、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包括: ①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②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①社会意识反作用的两种表现。②科学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产生巨大促进作用的原因。8、集体主义是正确的价值取向, 也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集体主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根本上是一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矛盾和冲突要用集体主义来调节。     9、意识的反作用与社会意识的反作用、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与坚持集体主义是相通的。10、个人的正当利益与个人主义含义不同 , 方向目的不同 , 对待个人利益的态度和把个人利益摆的地位不同 , 实现个人利益的手段也不同。11、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是从人所处的社会关系(基础是生产关系)来看的。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不能理解为某一个人的本质属性 ,是人类相对于动物所具有的本质属性,本质属性不是唯一属性。12、人的真正价值在于个人对社会的贡献 , 是从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在社会人生价值中的地位来看的。要重视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观条件。13、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四个方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这四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14、实践的客观物质性与实践的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坚持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就是坚持实践问题上的唯物论 , 坚持实践的能动性就是坚持实践问题上的辩证法。15、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 就要坚持与时俱进 , 在实践中发展理论。认识发展观是辩证法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16、关于人民群众的观点要结合政治常识一起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