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2.0到mobile2.0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5 09:07:45
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象飞一样自由的移动互联生活,这就是Mobile2.0从现在为我们开启的未来。
“mobile 2.0”这个词最好被定义为面向移动关联设备的下一代数据服务……Mobile 2.0 并不是在“未来”,而是早已经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些服务,这些服务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走向成熟,他们所做的是将Web 2.0与移动平台有效地编织在一起来创造某种新产物:一种以移动性为基准的新的服务类型,但却就象今日互联网一样便于使用且随处可见。这些服务为移动数据产业指明了方向。—— Daniel Appelquist
Web2.0是2003年之后最为热门的互联网概念之一,它不仅使人们从“互联网泡沫破灭之后”的低沉与迷惘中走出来,再次激发了全球范围内的互联网创新热潮,而且将互联网带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出现的许多新的应用和服务(诸如Blog、Vlog、Podcast、Wiki、SNS、RSS、P2P)正迅速得到消费者的青睐,为人们的数字化生活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图景,并对社会产生越来越深刻的影响。《经济学家》著名记者安德雷斯·克鲁斯认为,Web2.0将从2007年开始改变主流社会。
但与此同时,人们发现另一种强大的力量正在迅速崛起,正在以同样惊人的速度改写着互联网和整个世界,那就是手机和移动互联网。当Web2.0越来越流行、越来越普及的时候,Mobile 2.0已经进入人们的视野,围绕Mobile 2.0进行的理念讨论、会议和活动日益频繁,而Mobile 2.0理念下应用创新也正在风起云涌,互联网正在从PC向Mobile变迁,一种非同寻常的变化正在发生。
从PC-internet到Mobile-internet
2006年4月7日国际第一投行摩根斯坦利发布了一份《全球互联网发展趋势》研究报告,这份报告由被称为“互联网投资女皇”的玛丽·米克及其团队操刀,对互联网发展的当前状态及未来5年的发展趋势了做了精辟分析和宏观的把握。在这份报告中,玛丽·米克做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基本判断,即全球互联网发展趋势正在由PC-internet向Mobile-internet转变,手机在某种意义上已经主导着互联网的发展,移动互联网将带来很多新的商业机会。
这一判断由一系列数据作为支持。在这份报告中的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手机用户已经是互联网用户的2倍以上,在2005年20亿的手机用户已经大于10亿的互联网用户。2005年全球移动互联网服务的收益与互联网广告的收益相当,为190亿美元。在某种意义上,手机已经在领跑互联网,手机无疑是下一个互联网机会。而移动互联网也带来新一轮的计算周期。摩根斯坦利将IT和互联网发展阶段划分为五个计算周期:这五个周期是巨型计算机——>微型计算机——>个人电脑——>PC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如果说过去是序曲,那么移动互联网将可能比之前到来的周期规模更大、范围更广。在新一轮周期到来的时候,美国不再是一个领跑者,而成为一个追随者,相反亚太区特别是中国成为这一互联网变革的主要角色。
目前全球21亿移动用户是PC数量的3.5倍,移动用户年增长率为20%,PC用户增长率为12%。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带来相关产业1兆美元的收益,其中移动运营收益为6000亿美元。全球短信收益达到500亿美元,2004年发送短信数量达到1.1兆条,创造收益500亿美元,在日本2005年通过手机发送的Emai超过了电脑;无线内容方面,2005年JAMBA网站收益超过5.3亿美元;游戏方面2005年在手机游戏方面的消费达到18亿美元;在移动商务方面日本有3百万手机钱包用户用基于手机的预付费技术完成交易;在社区方面2005年6月移动社区的领导者SMS.ac有超过4000万用户;在音乐方面,铃声下载已经达到30亿美元,日本通过手机下载的铃声和音乐是通过电脑下载的50倍。在中国,中国移动28亿美元的数据服务收益是全部收益的20% ,铃声下载1.7亿 ,单曲下载500万次。
由此可见,在互联网的发展格局中,手机和移动互联网正在扮演者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手机由于其独特的个性化色彩、便携性、移动性正日益受到全世界用户尤其是年轻人的青睐,成为日益流行的首选数字化设备。而移动互联网提供的各种各样有趣的服务,例如短信、彩信、游戏、铃声、音乐、新闻、体育快报、多媒体图片、视频剪辑、电影等也因创造了奇妙的用户体验而广泛流行。手机正在以更强劲的态势引领互联网发展的潮流,代替PC成为互联网发展的主角。
这使得摩根斯坦利对未来移动互联网(Mobile-internet)的前景充满乐观,它预言到在不远的将来移动搜索、移动广告即将实现,即时通信、电子邮件、社区、照片的共享应用将到处流行,移动互联网也将出现如Google和Yahoo一样的巨无霸企业,未来五年内手机将成为象钱包、钥匙、身份证一样不可或缺的东西。
全球IT和互联网核心企业的领袖们对此也抱有同样的看法:Google CEO Eric Schmidt 说,“移动互联已经是下一个即将到来的重大互联网现象。对于每个人来说,它掌控着进入更大的网络世界的钥匙,将为人们带来更大的益处。” Inter CEO保罗·奥特里尼说,“手机已经比智能计算机多了10亿,我们不能忽略,在未来的10年它会创造一个软件业的新高潮。”微软CEO斯蒂夫·鲍尔默说,“我们确实相信,我们正处在一个移动计算全新时代的端点上。”微软技术战略高级副总裁艾瑞克·儒德说,“大多数人的首次数字体验将会通过手机获得!”
目前3.34亿手持终端可以运行Java/BREW程序,已经有3.74亿设备可以接入2.5G /3G网络,移动内容在稳定增长。由此对于以Mobile-internet为平台的技术和应用服务的开发也提出更高的要求,正如摩根斯坦利所追问的那样——对于移动用户来讲,什么将会成为主导的杀手级应用?E-mail?短信?铃声?游戏?搜索?博客?本地化服务?为什么现在手持设备成为微型计算机,需求更廉价、更快、更多的数据、更多的内容?
未来,Mobile-internet将会以怎样的面目出现在我们面前?
从Web2.0到Mobile2.0
自从Tim O’Reilly在2005年9月写了其著名的论Web 2.0的文章以来,几乎每个人都想加入到 2.0 的洪流中来。于是 2.0 成为一种时髦的标签,出现了诸如“Media 2.0”、“Advertising 2.0”、“TV 2.0”等等各种各样与其相关的说法。看起来Mobile2.0似乎是Web 2.0一种自然而然的伴生产品。
但实际上,几乎是在Tim O’Reilly写那篇著名的纲领性文章“什么是Web2.0?” 的同时,英国移动产业咨询机构Futuretext的联合创始人兼CEO、英国英国皇家学会会员Ajit Jaokar正着手写下其关于 Mobile 2.0的最初定义,他深入地阐释了在Web 2.0 和 Mobile 2.0相关应用和服务之间的关系,并首次提出了Mobile2.0的七条原则。
在Web2.0在全球范围内被人们热烈讨论的同时,Mobile2.0也引起了人们深入关注和广泛讨论。
在Ajit Jaoka之后,美国技术新闻网站Mashable 的创立者兼编辑、媒体专家Pete Cashmore、世界移动产业组织Mobile Monday的负责人Daniel Appelquist 、著名的手机游戏和手机软件制造商英国Tao Group 的CTO Paddy Byers、工作在西班牙的技术专家著名移动产业博客m-trends.org 的创立者比利时人Rudy De Waele等纷纷撰文,发表对于Mobile 2.0的理解和看法。将对于Mobile 2.0的讨论逐步推向深入。
尤其是在2006 11月7日-9日第三届 Web2.0峰会前夕,Mobile Monday于2006年11月6日在旧金山举办了为期一天的Mobile2.0会议,围绕着移动互联网的创新和实践,来自全球的移动应用和网络技术们汇聚一堂对Mobile2.0的相关细节问题进行了探讨,进一步为Mobile2.0推波助澜。而在2006年11月16日Under The Radar 举办的一次移动产业相关会议上,Verizon的一位执行董事正式使用了“Mobile 2.0”这一术语。这表明Mobile 2.0已经进入了产业和公众的视野,在推动和引领着人们的实践和思考。
Web 2.0的热潮还没有消退,下一座金矿Mobile2.0已经激发出人们的热情。当人们想当然地认为“Mobile 2.0”就是将“Web 2.0应用和服务带到手机上”只是Web2.0在手机和移动互联网上的自然延伸之时。“Mobile 2.0”却早已开始另外一场革命,它将戏剧性地改变我们现在所知道的网络和移动领域的版图。Mobile 2.0的理念下移动互联网将在世界上许多国家成为主要的上网方式,移动终端和移动网络的功能将更加强大,在未来的十年这将是世界上到处发生的现实。
但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如何来理解和定义Mobile2.0?
什么是Mobile2.0
毫无疑问在Web 2.0和Mobile 2.0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几乎是同时出现在当前互联网巨大的变革阶段,也不仅仅是因为Mobile 2.0的倡导者们同时也是Web 2.0实践者——比如Ajit Jaokar和Daniel Appelquist 都是W3C组织Web2.0小组的成员,Pete Cashmore的Mashable也是最著名的Web2.0技术站点,而是因为Web 2.0和Mobile 2.0所描述的PC互联网和Mobile互联网本身已经出现越来越紧密的融合关系,在某种程度上二者已经密不可分。
因此,专家们的讨论不可避免地要将二者结合起来,以Web 2.0为参照探讨Mobile 2.0的定义和特征。
Ajit Jaokar就很明显,他在开始探讨的Mobile 2.0的时候,首先将之命名为 Mobile Web 2.0 ,他认为Mobile Web 2.0的根本特征是:“a) 通过一定的移动设备利用集体智慧,也就是说通过便携移动设备人们成为一个报导者而不仅仅是消费者。b) 由互联网驱动—但无须基于端对端的网络协议。c)在选择和安装服务的时候,PC作为一个本地储存和配套设备。”进而Ajit Jaokar提出Mobile Web2.0的七条原则:“1)移动内容和力量平衡的改变(用户创造内容的力量);2)我(用户)不是一个数字,而是一个 tag(对于电信产业数字管理的冲击);3)使用多种语言移动上网(每一个人,任何地点,用手机上网);4)Mobile web 2.0和数字聚合(Mobile web 2.0是数字聚合的推动者);5) Ajax和移动控件(Mobile widgets)的分裂性力量;6)Mobile web 2.0和基于本地化的服务;7)移动搜索:在手机上比Google功能更强大的搜索。”
从Ajit Jaokar对于Mobile Web 2.0的最初探讨,以及“利用集体智慧”“用户创造内容”“Ajax和移动控件(Mobile widgets)的力量”等等对于Mobile Web 2.0特征和原则的理解,我们发现显然他是受到了Tim O’Reilly对Web2.0阐述的的启发和影响。
而Daniel Appelquist则承认,在“Web 2.0 ”理念设定和思考基础上我们可以做的更好。 在他看来:“ ‘Mobile 2.0’这个词最好被定义为面向移动关联设备的下一代数据服务。”他认为“Mobile 2.0 并不是‘未来’,它是早已经存在于我们周围的种种服务,这些服务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走向成熟,他们所做的是将Web 2.0与移动平台有效地编织在一起来创造某种新产物:一种以移动性为杠杆的新的服务类型,但却就象今日互联网一样便于使用且随处可见。这些服务为移动数据产业指明了方向。”
尽管象Web 2.0一样Mobile 2.0迄今为止也没有完整统一的定义和说法,但无疑Daniel Appelquist对于Mobile 2.0的阐述和理解还是相对比较清晰和完整。他模仿Tim O’Reilly对Web1.0和Web 2.0服务的比较,将Mobile 1.0和Mobile 2.0的服务做了比较。
在Daniel Appelquist看来Mobile 2.0并不是意味着更为复杂,却在本质上仍然是封闭的移动应用和服务。“开放和用户选择”是 Mobile 2.0的基本要素。这一点受到了参与Mobile 2.0讨论的其他技术专家的普遍赞同。在Mobile 2.0会议上这一点也被广泛认可。
Rudy De Waele 进一步将Mobile 2.0的要素归纳为:
1.开放性:开放标准、开放原代码和开放接口——为用户提供更多选择,而不是使用户装入现在设有围墙的花园。
2.接入网络的背景和相关网络服务需要积极的用户体验。例如对于移动搜索而言, 背景包括浏览器类型、不同设备的功能、安全问题、在小屏幕上的显示、如何插入广告等等。与此相关的是设备、应用和服务及其他要素的使用体验。
3.使用网络接收内容和服务的可以承受的价格。
4.在与他人通信和分享体验的方式上更多的用户选择(社会交互性)。
5.智能识别应用:移动设备可以知道你身处何处;位置识别应用的无缝整合。
6.新的商业机会将获得市场,可以也可不与运营商网络连接;例如 RSS阅读、蓝牙和 Wi-Fi 娱乐下载区域及接入场合、移动播客、向电视的视频呼叫、移动博客、视频博客和媒体分享应用、点击呼叫(嵌入移动网络和WAP页面的电话号码)、移动搜索和 VoIP工具和服务。在这一领域还有很多举动,很多公司提出利用二维码、图象识别和手机上的现实增强应用。
也就是说,在Mobile 2.0理念下,移动产业现有的垄断性、封闭性终将被打破,开放性将成为移动互联网服务的基本标准,更多新颖的服务将出现在移动终端上而不必然要依靠现在的移动运营商网络,用户将具有更大的自主性和更多选择,用户角色将由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转变成为主动的内容创造者,移动终端的智能性将进一步增强,用户之间的通信和内容体验将更具有交互性。这将是一个以用户为核心而不是以现在移动运营商为核心的移动互联网时代!
那么在Mobile 2.0时代,移动运营商应该如何调整自己的角色?这也是专家们讨论中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因为在目前的移动产业格局中,移动网络运营商在移动产业价值链上占据了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他们运营移动网络包括入网资格鉴定、呼叫连接、信息发送、互联互通、漫游和其他复杂的正常服务。他们还管理着零售网络和客户服务。他们从设备制造厂商采购手机和和移动设备然后再度销售。他们是规则的制订者、调节者、仲裁者,也产业利益的垄断者。但是在Mobile 2.0的重心向“开放性”和“用户主导”偏移之时,移动运营商的这种大佬角色显然受到了冲击。
Daniel Appelquist建议:”在这个开放的世界中,运营商应该摆脱比特管道( bit pipe) 的角色,使用户无障碍地从互联网获得服务和软件。”在时代变化来临之际,他认为运营商应该在Mobile 2.0价值链中扮演第二个本质角色:“发现内容和提供服务”。而运营商在 Mobile 2.0世界强化其角色、并避免成为孤独的比特管道( bit pipe) 角色的另外一个重要方式是促进开发。他以亚马逊的Amazon的Elastic Compute Cloud(EC2)服务平台为例说明了这种角色转变于未来移动运营商的重要意义。当运营商建立一个开放APIs的基础平台并鼓励第三方开发者在这一平台展开创新之后,就会有一个庞大的供应者和联盟者的生态系统围绕这个平台成长起来,这可以巩固和维护移动运营商在整个产业格局中的重要地位。
这无疑会是与当前移动产业完全不同的一幅图景和格局。
Mobile 2.0正在为我们揭示出一种新的移动互联网应用趋势,正如Pete Cashmore认为“Mobile 2.0这个词看起来已经抓住了未来的趋势——移动设备与网络服务的集成创造的一个全新的科技趋势。一旦Web真正变为一个平台(尽管一些人会说Web将永远无法达到这个程度),我们的移动设备将不需要运行应用程序或储存大量的数据。绝大多数的应用程序将会存在于网络中,我们的数据将通过大量广泛部署的松耦合网络服务进行传播,这些网络服务会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尽管如此,Mobile 2.0 应用和服务走向大众市场仍存在着不少障碍和困难。正如摩根斯坦利《全球互联网发展趋势》报告中指出的那样“Mobile-internet的生态系统较为复杂;不同的终端支持不同的网络标准(CDMA,GSM,HSDPA);手持终端的更新换代周期逐步缩短;众多独有的操作系统,彼此割裂;程序结构层次繁多(TI/Samsung/Intel)。”而Rudy De Waele 也指出:移动设备不能保证“一直”在线,目前还缺乏可以建立用户自己Mobile 2.0应用的标准和工具等等致使Mobile 2.0 不能迅速走向大众市场的障碍性因素。此外移动终端接入互联网的浏览器存在着多种混存彼此不兼容的混乱局面、移动终端应用软件用户安装导致的障碍等等问题,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Mobile 2.0应用和服务的普及。
但无论如何,Mobile 2.0已经诞生并改变着移动数据产业的发展方向和我们的移动互联生活,现存的问题随着用户衔接、运营商衔接和统一标准的制订与出台,终将被逐步解决。我们必然将进入一个随时、随时地一直在线彼此联结的移动互联网世界,我们的数字化生活也必将因为Mobile 2.0而更为丰富多彩。
就象Daniel Appelquist描述的那样,当你旅行的时候你用手机拍摄的照片会用图片上传程序自动上传到类似Flickr等照片网站上,而你的家人则可以通过分享网站上的图片来分享你旅行的快乐。你也可以用GoogleMaps等地图程序很便捷地知道你所在的位置,还可以用手机在维基百科全书上查询到我需要的访问城市的背景信息。移动IM则可以使你和你的朋友们随时保持联系。你还可以下载你喜欢的博客、阅读RSS、可以用del.icio.us保存你的连接,或者使用YouTube保存、共享你的视频。甚至通过社交网站在旅行中结交到新的朋友……
总之在PC互联网上所能享有的一切Web2.0服务在手机互联网上都可以实现……这就是Mobile2.0,它所能够给予我们的或许比这些更多、更精彩。
Mobile2.0:移动互联改变生活
正如Daniel Appelquist所说“Mobile 2.0 并不是‘未来’,它是早已经存在于我们周围的种种服务,这些服务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走向成熟”。比如摩根斯坦利《全球互联网发展趋势》报告中列举的一些崭新的移动服务——移动终端的功能整合,日本Docomo手机可以将图书的条形码扫入手机,来订阅该书的手机版本;美国sling box则可以远程控制操作获取电视节目,将电视节目接入联网的个人电脑,无论在另外一个房间还是在另外一个国家,都可以接入电视节目……
Mobile 2.0的这些服务通过一些新的移动互联网站,更为明显地表现出来。
Mojeo:手机上的智能书签
Mojeo是一个手机上的智能书签,目标是通过社交网络的力量和本地知识一起使移动网络更简便易用。
Mojeo是由 Mike Prince和他的好友 David Sutter联合创建,这一服务抹平了用户的网络浏览体验,无须打开很多表单,只需要点击编辑区域就可以浏览窗口内的内容。这样做的结果是最终形成一种表明了你在哪儿、你是谁、你正在寻找什么等相关信息的、高度个性化的书签列表。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Mojeo与411sync建立合作伙伴关系,411syn可以将常规HTML网络页修改成可以在手机上浏览的表单。此外他们与许多运营商和软件开发者们合作以确保能够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Mojeo目前还是一项免费服务,在18-35岁的年轻人中得到广泛使用。但他们有更大的计划,Mike Prince想要使 Mojeo成为每个人手机浏览器上的默认主页。
Eyespot:手机上的视频分享和视频合成服务
总部位于圣地亚哥的的Eyespot是一个第一个在线视频编辑的网站。象大多数视频网站一样Eyespot允许用户上传视频剪辑并与朋友们分享,但与众多视频分享网站不同的是,Eyespot允许用户编辑上传的视频剪辑、用户可以随意修剪并可以配音。Eyespot有一个简单的拖放界面,便于用户管理管理各种效果和视频音频图层转换。Eyespot还允许用户加入其他音频效果和图片合成复杂效果。用户完成视频编辑之后还可以很方便地将之发布到Blog中,甚至发送到手机上。
最特别的是Eyespot最特别之处就在于不仅支持将手机拍摄的视频发送到网站上,还可以支持将在网站上编辑好的视频反向发送到手机上。
Both Veoh和blip.tv与Eyespot进行合作,使其用户可以使用基本的视频记录设备创建电视级的编辑流畅的节目。
根据JupiterResearch研究机构2006年6月的数据,美国18岁以上的成年网民中,有超过32%的用户拥有带有摄像功能的手机,而61 %的用户拥有数字相机。
通过Eyespot,用户有了一种新的方法创建他们自己的电视节目,并且可以将之迅速加以发布。
ShoZu:手机上的图片和视频管理服务
ShoZu是一个专门为手机用户特别设计的完全免费的服务,它通过一个在手机上的客户端软件帮助用户将图片和视频上传到网上。用户也可以用ShoZu管理他们的Flickr、Youtube页面,可以通过手机添加评论。而用户也可以对你发布的图片和视频进行评论,也可以将你的图片发送到他们想要发送的任何地方email或者其他社会性网站。这一切完全是自动的。
用ShoZu完成这些图片和视频上传、评论的速度非常快,ShoZu的CTOAndy Tiller,曾经把用Flickr的手机网站向 Flickr页面添加图片评论与用 ShoZu 完成同一任务做了一次对比。通过Flickr的手机网站他调用71.4K的数据花了165秒,而用 ShoZu客护端调用3.25k 的数据化了16秒。
MCN:手机上的实时移动搜索服务
MCN于2004年年底在硅谷成立,经过两年多的研发现在它已经是全球实时移动搜索服务的主要提供商之一,其obileSearch.net 是业内第一个专门为手机设计的实时搜索平台。它综合了多种搜索方法可以提供范围宽广的垂直和水平搜索体验。
MCN的 CEO Marc Bookman说“实时搜索服务的出现使的移动内容搜索可以在两三次点击之内实现,搜索结果更具相关性。”传统的网络搜索在手机上并不能很好运行。例如,搜索结果从纯文本标准来看完全相称的搜索结果,却可能与用户的需求毫无关系。因此MCN的做法是提供更多语义识别搜索服务。MCN可以将任何搜索引擎的结果综合成一种相关结果。更重要的是MCN也可以搜索目前盛行的“用户创造的内容”比如blogs、社交网站以及其他一切“长尾”内容。而且可以更新搜索内容将最新的内容列入搜索结果中。例如它可以搜索到路透社和道琼斯提供的最新股票行情信息。除此之外MCN还可以对用户提交的信息源进行搜索。用户可以定制自己的搜索引擎和确定的互联网内容。这给予用户相当程度的自由和灵活性。这也使得使其他内容服务提供者和运营商对于 MCN提供的清晰条理的搜索服务沉迷不已。
在2005年12月底MCN已经为芬兰移动运营商 DNA公司提供全部移动搜索服务。随后又与日本的DoCoMo公司合作为为其终端用户提供一键式接入铃声、音乐下载、CD和 DVD的FM广播服务,这一切都是基于其移动搜索平台。该公司目前已经在世界上10个与20多个公司展开合作。
而类似展开Mobile2.0实践的公司还有很多:比如手机社区和媒体平台BluePulse、手机视频直播平台ComVu 、免费移动语音邮件和多方通话服务平台Gizmo、移动RSS 的自定义订阅信息服务平台Plusmo 、手机音乐分享与点评社区Mystrands、跨平台文件同步和管理服务Sharpcast……等等。
从图片分享、视频直播、视频编辑、音乐欣赏、电子邮件、搜索到社区、音乐点评、文件同步等等各种服务都在手机上展开,以前在PC互联网上所能享受到的各种上网的服务,现在在移动互联网上都可以实现。Mobile2.0不仅跨越了PC和手机的鸿沟,而且使得网络生活更加简便、自由、多姿多彩。
你不必蜷缩在办公室和写字间的斗室内才可以享受网上冲浪的快感和乐趣,无论你走到哪里,只要有手机和可以其他可以接入网络的移动终端,就可以随时随地与你的朋友聊天,查看邮件、收听音乐、参加社区、管理文件。
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象飞一样自由的移动互联生活,这就是Mobile2.0从现在为我们开启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