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为全球“老二”有什么骄傲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0 23:00:53
中国成为全球“老二”有什么骄傲的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易纲在接受采访时指出,中国实际上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一句话引起了国际舆论的高度关注。美国媒体7月30日刊发了题为“中国称其已经超过日本成为第二大经济体”的报道。报道说,尽管日本还没有公布其第二季度的GDP,但很少有人会怀疑中国已经达到了(第二大经济体)这一“里程碑式”的目标。不过,报道也指出,尽管在GDP数值上超过日本足以让中国引以为豪,但其人均年收入只有3800美元,这仍然差美国和日本很远。(据8月1日《新京报》)

中国已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虽然还没有权威的统计数据,但这应该已经成为事实,因为去年中国与日本的GDP差距非常之小,而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远远高于日本。这一历史性的超越,确实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但,这一超越的意义究竟有多大?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这一超越?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

美国媒体称中国的“人均年收入只有3800美元,这仍然差美国和日本很远”。“只有”二字,显然是在强调中国的人均年收入之少,而我疑惑的是:中国的人均年收入有那么多吗?中国没有覆盖全民的人均年收入数字,而是有两个以城乡户籍区分的人均数,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2009年这两个数字分别为17175元和5153元。目前中国的城市化率接近50%,也就是说城镇居民数量与农村居民数量基本相等,依此计算,去年中国总体上的人均年收入应该为11000元左右,约合1600美元。

那么,中国人均年收入为3800美元之说从何而来呢?这可能是误把人均GDP当成了人均年收入,也可能是把上海、北京等地城镇居民的人均年收入当成全中国的人均年收入了。

上述分析不仅让我们纠正了美国媒体的错误,而且凸显了一个残酷的事实,那就是中国的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仍然很大,也就是说中国的发展还很不平衡。除此之外,中国的经济结构也很不合理,在投资、出口和消费“三驾马车”中,内需仍然不够旺盛,投资主要靠政府。在三大产业中,第三产业即服务业的发展仍然略显不足。更重要的是,中国的经济发展还走在粗放、低效的通道上,“高能耗、高污染”问题仍未解决。这样的发展已经超出了中国的资源、环境所能承受的限度,是不健康的,也是不可持续的。

温家宝总理曾经说过:“中国有13亿人口,一个很小的问题,乘以13亿,都会变成一个大问题;一个很大的总量,除以13亿,都会变成一个小数目。”中国的经济总量虽然已经成为世界第二,但人均GDP还不到4000美元,在世界各国中仍徘徊在100名左右。因此,面对“GDP世界第二”这一桂冠,中国人不应该“得意”,更不能“忘形”。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中国还是发展中的国家,而且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很大。“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中国要保持健康、快速、可持续的发展,并实现民富国强的目标,就必须坚定地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鲁宁:当中国坐上全球“老二”交椅之后

 算算人均GDP4000美元,“中国位置”仍在百位之后。算算中国万元GDP所消耗的人、财、物等资源,不加快改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升产业层次,中国经济发展不可持续

□鲁宁

昨天,很多国人读到下面两条消息:

消息一、《新京报》援引美国《芝加哥论坛报》的报道称,今年上半年中国GDP已经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消息二、《广州日报》通过公开资料检索计算发现,上半年大陆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布的GDP之和超过国统局公布的全国数据达8000亿元之巨。

迄今为止,日本并没有公布上半年GDP数据,国际媒体热炒中国经济盘子超过日本的主要依据,是援引国家外管局长易纲此前的一次谈话。易纲在接受国内媒体采访时脱口而出,称“中国实际上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易纲此言是否靠谱不在于他外管局长的身份,也不在于他央行副行长的身份。但易纲的确说了大实话。

2009年的中国GDP,经今年一季度国统局公布最新修正版是5.01万亿美元,日本是5.1万亿美元,中国仅比日本少了900亿美元(二者差距不足2%)。今年上半年国内GDP增幅为11.1%,日本虽说要到本月16日才公布同期GDP数据,但各国的预测增幅均未超过2.5%。中日经济体量去年末已大致相当,今年上半年增幅中国是日本的4倍还多,中国坐上“老二”交椅已铁板钉钉。

大陆有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迄今上海和贵州尚未公布上半年GDP。即使不考虑沪、黔的增幅,只加上去年上半年沪、黔的数值,那么,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上半年GDP之和将超过国家数据1.54万亿元,超过国家数据的比例高达8.9%。实际更高——因为沪、黔上半年不可能零增长。

把上述两条消息捏在一起思考,人们很容易得出地方GDP数据在继续造假,仍热衷于捞取虚幻的GDP政绩,其掺水至少高达8.9%。请注意,笔者在上文中用了“至少高达”,其含义所指懂行的读者一看就心知肚明——因为在多数国人眼里,国统局的GDP数据同样存在“掺水”嫌疑。若此判断仍能成立,那么坐上“老二”交椅也是虚的,完全失却了其本真价值。

坐上“老二”交椅,中国经济迈上新的前进平台。但尤要清醒的是:算算人均GDP4000美元,“中国位置”仍在百位之后。算算中国万元GDP所消耗的人、财、物等资源,不加快改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升产业层次,中国经济发展不可持续。
 

张天蔚:你我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的生活

 本报评论员 张天蔚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易纲在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指出,中国实际上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有关中国何时能够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早已成为广受关注的世界性话题,中国央行副行长的正面回答,自然引发舆论的高度关注。美国媒体就此分析称,2009年,中国GDP达到4.9万亿美元,仅仅比日本的5.1万亿美元少3%。而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10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将达到10.5%,而日本预计只有2.4%的增长率。根据这组数据做一个简单的算数运算,就不难得出易纲副行长的结论。

而另一组数字却是,虽然尚未进行最新的人口普查,但中国现有人口至少远高于13亿;同一时期,日本的人口总数却不超过1.3亿。假设中国GDP总量超过但约等于日本,则同样进行一则算数运算即可得出,中国人均GDP,大约只相当于日本的十分之一。

也就是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一事实,可能会在不同范畴、相对不同人群,具有不同的意义。譬如在国际外交场合,当中国以国家形象出现时,第二大经济体的庞大体量,自然会使中国的力量和自信得到极大提升。其实早在易纲副行长做出“第二”的宣示之前,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已经帮助中国在国际事务中获得更大的自信和空间。

但正如温家宝总理曾经计算过的那样,相对于13亿的人口总量,“多么大的经济总量,除以13亿,都会变得很小。”因此,作为一个正在从大国逐步发展为强国的国民,中国人却并非富人,甚至还是穷人。比一一对比更方便的数据,是所谓“世界各国人均GDP排名”,在这个排名榜单上,2009年的中国人均GDP,仍然排排在百名开外。

而在这两个已经令人纠结不已的宏观数字之外,还有一些相对微观的数字也同样值得注意。比如,在成为第二大经济体之前,中国早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而且全世界的奢侈品制造商一致认为,用不了几年,甚至可能就在明年,中国就会超越日本,成为奢侈品消费的世界第一。与此高度合拍的数字还有,中国已经超越美国,成为汽车制造和销售的世界第一,其中豪华车市场更是翻倍增长。

以世界排名百名开外的人均产值,如何支撑如此多项世界排名第一的豪华消费,估计是让很多在中国大发其财的商人都困惑的悬疑。但如果参照近年来不断攀升的基尼系数,答案也就不言自明。虽然关于这个永远比1还小的数字,至今也没人给我们算出个准数,但其越来越大,而且大到令人不安,却是不争的事实。而这也就意味着,虽然中国人均收入还在穷人之列,但集中在富人手里的财富,却早已和中国的GDP总量似的,排到了世界的前列。

可以佐证的数字是,北京市刚刚上调的最低工资标准,是每月不低于960元;北京市2009年的社会平均工资,是4037元。但如果你5年前在东三环附近花100万元买了一套100平方米的房子,现在你的理论财富就有了大约350万元;如果当初你有200万元,买了两套房子,如今你就可以卖出一套,套利250万元,相当于一个拿最低工资的个人干了200多年,相当于一个拿平均工资的人干了50多年。至于在更富的富人阶层,还有多么惊人的财富,或在首善之区的北京之外,还有多少更悬殊的对比,只要平时留心新闻,自然都有答案。

举出以上数字,当然不是为了耸人听闻,而是试图说明在中国成为第二大经济体的同时,我们也置身于复杂的社会矛盾之中。在继续发展经济、向成为第一大经济体努力的同时,调整财富分配格局、转变分配方式,已经成为最迫切的课题。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陆续出台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方针,其核心目的就是要找到解决上述各种社会矛盾的路径,在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基础上,建设平等、和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
  

王清:经济总量世界第二又怎样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易纲在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指出,中国实际上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一句话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国际舆论的高度关注。(《新京报》8月1日)

在过去几年中,中国的经济总量相继超过法国、英国、德国,现在又把日本从第二把交椅上给拽了下来,自己登上了“亚军”宝座。经济总量的提高,当然反映一个国家国力的增强,也预示着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然而,对于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而言,各种总量夺魁称冠也不足为奇,而在“人均”的天平上,才能够掂出真正的分量。我们应该少些“总量”心态,多点“人均”意识。

前不久,有关部门“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向外界宣布:目前中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约达到3500万人,为世界第一,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科技人力资源大国。而中国钢铁产量早就雄踞世界第一,超过第二、第三、第四的总和,当然,还有更多数不胜数的这“第一”那“第一”:中国水泥产量世界第一;中国煤产量世界第一;中国纺织品产量世界第一,中国鞋产量世界第一,中国电视机产量世界第一;中国电冰箱产量世界第一……要是耐下心来,再搬搬手指头数数,还能够数上一大堆。

以我国“人口众多”的压倒性优势,科技人力资源登上世界第一宝座,几乎手到擒来,顺理成章。因此,我们没有理由陶醉在这个“世界第一”的虚幻里,更应该清醒认识到我们与科技强国还有多大差距。我们是当之无愧的钢铁大国,已经超过世界总产量的1/3,然而国际富铁矿的开采、供应及其价格控制在国外跨国公司手上,一些特种产品和高端产品还需要依赖进口,铸造业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令人忧心。即使姑且搁置“大”不等同于“强”不议,这些“之最”、“第一”的光环,如果放在人口的分母之上,立刻暗淡无光。

从过去的“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到现代动不动就宣告这个第一那个第一,再到当今那么多地方热衷申报吉尼斯记录,无不暴露出一种“总量”心态。表面上看,是成功之后的情不自禁,是成就取得的自然反应,显示着自信、骄傲和自豪,而本质上,却是一种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的表现。

几年前,温家宝总理曾经提出过一个关于13亿人口的“乘除法”:多么小的问题乘以13亿都会变得很大,多么大的经济总量除以13亿都会变得很小。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就是我们的基本国情,我国离世界强国的差距还很大,切莫为一些总量增大或者领先而沾沾自喜,远没有到弹冠相庆的时候。十七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在经济方面是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这里舍弃了“总量”的概念,取而代之的是“人均”,其蕴含的深刻意味,值得我们认真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