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后人更了解开国元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6 22:36:13
● 吴俊刚
陈淑姗的《吴庆瑞传略》(Goh Keng Swee-A Portrait)订在本月16日面市,看来销路会不错,因为,书还没出炉,就因一场“婆媳之争”而产生很好的宣传效果,而到今天为止,坊间也还找不到一本详细介绍吴博士生平的书。
陈淑珊是吴庆瑞博士(88岁)的媳妇,据报道,当吴博士的现任夫人潘瑞娘博士获悉传略要出版的消息时,立即发表声明,表示吴博士并没有同意写传记,因此书的出版违背了他的意愿,也对他不敬。“我所知道的是,他不希望有任何关于他的书籍……”
有助于了解吴庆瑞的生平
作者的回应则是,“这不是一本得到吴庆瑞授权的传记,因为在本书出版前,除了有关国防那一章的初稿外,他并没有读过其他内容,然而,也不是全然未经授权,因为当初我征询他的意见时,他只是一贯地大笑说,怎会有人要看呢?”
传略只有222页,它所能捕捉到吴庆瑞生平事迹,肯定只是片面和浮光掠影。我们看过李光耀资政的两大卷回忆录,可想而知,作为李资政政治上最得力的左右手,经历和见证新加坡从殖民地到自治、合并、独立、建国全过程的吴博士,如果也能写回忆录,其内容当会一样的丰富和精彩。他决定不这么做,自有他本身的理由和考量,但无疑是新加坡历史的一大缺憾。值得庆幸的是,至少他曾接受口述历史访谈,留下了一些宝贵的纪录。
作为独立的新加坡的主要缔造者之一,年轻一代新加坡人对吴博士的认识应该是很少的。自1984年退出政坛后,吴博士同好几位其他政治元老一样,好像很快就被人遗忘,有关他们的事迹也没有什么比较完整的纪录可寻。《李光耀回忆录》的出版,稍微弥补了这方面的缺憾。虽然他们都有做过口述历史纪录,但毕竟只能供研究者参考,无法像书本一样广为流传。从这个角度看,即便像上述传略这样的著作的出现,也是很值得欢迎的。希望口述历史早日公诸于世
传略不是吴博士亲笔撰写,也不是他亲自口述,因此,顶多只能说是对这位开国元老的侧写,对了解这个人的生平有一定的帮助,却完全无法洞悉他的内心世界,更无法记述他在那个伟大时代和诸多重大决策时刻的亲身经历和所思所想。因此,我们只能希望,吴博士的口述历史纪录有朝一日也能够出版公诸于世。
作为吴博士的媳妇,陈淑珊当初构思写作是出于一个比较个人的理由,她是吴建志(吴博士独子)的第二任太太,生有一子,但这个孩子和他的异母哥哥(也就是作者的继子)年龄相差17岁,她感觉到自己之所出,失去了同祖父密切相处的机会,希望通过编一本家庭纪念册,让孩子对祖父这位伟人有更好的了解。但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院长纪梭(也是作者的朋友)却催促她写成一本书。
纪梭对作者的鼓励显然出于更大的动机,那就是希望为新加坡的建国史多留点纪录,也让年轻一代和后来的新加坡人,对我们的开国元勋们有更多的了解。对一个家庭而言,子孙后代要了解先辈,对一个国家而言,公民必须了解国家的历史和开国元勋,道理是一样的。
吴庆瑞对新加坡影响重大
1999年,由本地一批学者编撰的一本题为《李光耀的左右手》(Lee‘s Lieutenants)的书出版,尝试为新加坡的开国元老们树碑立传,采取的是评述的方式,却也不无参考价值。当中,被评述的包括林金山、吴庆瑞、贝恩、巴克、拉惹勒南、蒂凡那、阿末依布拉欣、奥斯曼渥、耶谷、拉欣依萨、王邦文、李炯才、易润堂和林清祥等。在这些人中,唯独吴庆瑞独占两章的篇幅,一章称他为“经济的策划师”,另一章则称他为“社会的策划师”,也就是说,吴庆瑞对新加坡的影响非常重大,包括经济和社会各方面。
1984年底吴博士引退时,当时仍任总理的李光耀资政特地写了一封信向他致谢。这封信里有一段话特别值得注意。李资政对吴博士说:“对我个人来说,你的最大贡献是每当你有不同的意见时,你都会与我当面争辩。你挑战我的决策并迫使我重新检讨这些决策所根据的假设。因此,我们也达到了更好的决策。这种良性的紧张,使我们之间的关系更加健康和富有成效。”
对于这么重要的一位开国元勋,我们的确应该对他有更多、更深入的了解。·作者是《联合早报》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