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操盘手的心得:操盘后的总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3 18:55:39
 一个操盘手的心得:操盘后的总结 

  摘自:《一个操盘手的心得作者:众城 出版社:海南出版社

  本书简介:职业操盘手之所以能在投资战场纵横驰骋游刃有余,完全归功于他们的精神境界和心灵意志。心理素质的培养是职业操盘手训练的第一要件,真正顶尖高手之间的较量和决胜绝对不是一些细小的技巧,而是内在心理素质和心理境界。更多

  有信心就有资金

  股市一涨不上去,便会有人找各种各样的理由,听得最多的是:资金面紧张。可“资金面紧张”的表象背后是什么问题呢,却鲜有人去探究。

  这很容易让人想起一个有关信心与资金的故事。故事说的是:几十年前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使英美等国的经济陷入了萧条期,也使一户单亲家庭的生活质量急剧下降,直至陷入生存危机。于是,单亲妈妈便召集家中所有正处于发育期的孩子们,来商量如何渡过难关。只见她拿出了一个铁罐,对孩子们说:“这里面有我们家最后一笔存款,只要拿出来,就可以帮我们渡过难关。我们应该讨论一下,该不该使用这一笔最后的存款。”最后,全家人达成了共识,不到最后关头,绝不动用。对最后的存款,孩子们充满了“信心”,也让他们咬紧牙关。后来,困难时期终于挺过去了,当年的孩子们也都有了自己的小孩子。在一次家庭聚会上,当年的孩子们提出应该打开罐子,看看支撑他们渡过一次次难关所谓的“最后存款”,到底是笔有着怎样数额的巨款。铁罐打开了。结果,孩子们都发现,罐子里面哪有什么“存款”,有的只是一叠作为填充物旧报纸。这就是一则“最后存款”的故事,证明着这样一个道理:有信心,便会感觉到有资金,能赚到、能引来的资金便会像源头活水那样不请自到。

  “有信心就有资金”曾语出上海证券交易所首任总经理尉文渊之口。1994年上半年,在经历了大扩容后的上海市场疲弱不振,由800多点一直跌到了300多点,市场的信心已溃丧到了极点;不少人都把跌势归咎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但只有尉总的一句话却点破了“没有信心便没有资金”,场外增量资金都是喜涨不喜跌的主儿的实质。

  市场真的是缺资金吗?绝对不是。除非是在越来越接近行情顶部的位置,因为增量资金感到再往上涨的空间小而裹足不前、而存量资金所持有的筹码因为已获利丰厚又有强烈的兑现欲望,这时信心没了底气,大盘也就动摇了维持上升格局与趋势的基石。之所以说市场不缺资金,是因为越到底部,股票筹码的价格也就越低廉,原先在高位可买1股的本线,在市场底位的话就能买2股,而且等待抄底的外围资金早已虎视眈眈,这时的气氛就如同“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一样,唯一缺少的便是助涨助推的那一把“信心”的火侯。只要树立信心,新增多头必然会毫不犹豫地往市场中注入资金。还是回到上述1994年的那波熊市行情,跌到325点底部,国务院证券委及时宣布了以暂停扩容为主要内容的“三大救市政策”,结果市场信心短时间内便得到了恢复,矫枉过正,在短短两个月不到时间里,在由信心所汇就来的源源不断的资金推动下,上证指数由325点一口气涨到了1052点的高位,绝大多数个股的股价都比最低位翻了两番。

  “有信心就有资金”的典型战例,当数1998年香港特区政府的“金融保卫战”。为阻击境外游资和对冲基金对恒生指数和港元汇率的冲击,特区政府可谓是殚精竭虑。当时挟“制造东南亚金融危机余威”的对冲基金的大鳄,妄图在香港金融市场上再制造一次大的动荡,以达到其打压恒指,挤垮港币的目的。这对当时港区政府即将见底的外汇存底和香港金融市场投资者即将崩溃的信心,都是一次重大的考验。就在这关键时刻,当时的朱镕基总理代表中央政府明确表态了力挺港区政府打响“港币阻击战”的坚定立场,并进一步说明:“如有必要,中央政府将动用千余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来支援港区政府”。有中央政府的撑腰,香港市场的做多力量便挺直了腰杆,重树了信心,将大跌的恒指由6000余点重新拉回到了万点之上,并确保了港元同美元间7.8:1的联系汇率制度的稳固。可见,有了信心,资金就会在关键的时点不请自到。

  市场发展进程中每一次上升阶段成交量对上一个波行情所创的成交金额“天量”记录的刷新,就印证了“有信心就有资金”的股谚。1995年上海市场单日成交金额有50亿就很了不起了,可到了1999年便有了800多亿的天量记录,相信在螺旋或上升趋势中,这一待破的记录必将在又一次“有信心”的时刻被源源不断、蜂拥而至的资金再次刷新!   真假与虚实

  在证券市场中,所见所闻的走势及信息中,多的是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成分。市场主力为达到轻松吸货,顺利拉升,安然出货的目的,往往是在底部,无中生有制造利空消息、极度打压股指,或者是在顶部无中生有制造利多消息、有意拉抬股指,造成一种“真做假时假亦真,假做真时真亦假”的乱象,来诱人上当。

  混淆视听,明明是实质利空消息将出未出时,市场主力为了减仓出逃的需要,往往刻意造成假利多消息的传言,使中小投资者对市况及今后趋势产生误判,本来是该卖出的却变成买入了,从而使得市场主力由被动变为主动,这就是对真利空消息,用假利多处置。

  为障其耳目,明明是有重、特大利多消息即将出台,市场主力为防止中小投资者同其哄抢筹码,往往故意造成即将有利空消息出炉的假象,引得中小投资者信心崩溃方向错乱,把本该增仓的行为做反成减仓了,从而使市场主力能有机会安心抄底。“路透社”的创始人当年就是利用这种将真利多用假利空应因的方式,轻松地在十九世纪的伦敦债券市场上大赚特赚了一笔。当时路透本人是伦敦交易所的实力大户,许多小投资以他在债券市场中买空卖空作为跟进的依据;而路透又是一个有心人,在当时欧洲通讯尚不发达的情况下,他便在法兰克福等欧洲腹地的主要城市设立电报基站,掌握了事关欧洲政治局势的第一手信息。

  有一场英国参战的战争,英方取得了胜利,作为代表一国实力之一的债券价格理应坚挺向上才是,而路透却靠在交易所的一根柱子上闻听手下人从电报中获知的这则利多消息后,却不动声色地掩饰住了内心的喜悦,有意地做出了仍然抛售债券的举动。于是,众多场内债券交易掮客们跟风而动,也加入到了不计成本抛售债券的行列;因为他们自以为聪明地从路透抛售债券的举动中好像风闻到了英军在战场失利的消息,却不料输给了路透用信息战、心理战大打的“真假消息大战”,将大量廉价筹码拱手送给了路透,让其大发了一笔横财。

  可见真假信息战、心理战的威力有多么巨大。设想,如果路透在当时闻听好消息后动了声色,不是先卖出而是买入债券的话,可能也就没有现在闻名于世的路透社了。无论市场主力是虚虚实实,还是真真假假,诓骗中小投资者误信误判的步骤一般是分为3步进行的。

  第一步:制造假象。

  明明有利多的,反装作有利空;明明有利空的,反装作有利多。配合舆论、宣传、暗示、谣传等等各类手法,只要能使众人上当的方法可谓是无所不用其及。正如在十九世纪的路透那样,为炒作债券行情,甚至比白金汉宫都提早用上了电报通讯,为的是能抢占先机,抢在众人前面知道,何为真、何为假,此后,他才能制造迷局。

  第二步:假中有实机,让对手盘掉以轻心。

  主力除了有心示假,还得精心设局,利用广大中小投资者常见不疑的思维,将其引入误区,还让其误以为所走的方向是准确无疑的。就像路透在大打“债券心理战”中所使用的那样。如果路透事先不了解众多债券掮客是以其买卖方向作为掮客们进退市场的依据的话,如果路透事先不掌握众人以其买入行为作为那场战争胜利的信号,以其卖出行为作为战争失败的信号的话,路透绝对不敢大打如此这般需要胆魄心智的卖出超限战来的。正因为想常人不敢想,做常人不敢做,路透的诱空行为才被众人当作了“真”。

  第三步:时机成熟后变假为真,却让对手盘仍误以为假。

  市场主力无论是采取诱多还是诱空行为,到时候他都得图穷匕见显露出真面目的。正如路透在债券场上这边诱空少量象征性地卖出,那边却命人于多处悄悄买入,这就是显露“真”的面目和企图。但妙的是,路透让手下隐蔽买入的行为仍未引起被诱空跟风的掮客们的察觉,他们仍以为债券价格会跌,于是仍继续以不计成本的价格抛售,正好让路透逮了个正着,捡了个大便宜。

  市场主力神出鬼没,为不被中小投资者摸索出其脾气,掌握出其规律,在使用真假与虚实相间的各种扰乱诱敌招术的时候,也会注重一个常变常新,讲究的是一个“真假互现,虚实相间”。如果一味玩真,一味玩假,市场也就失去了其内在的神秘感,违背了其长期规律,只有那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才能吊起众人的胃口,引人流恋忘返。

  市场主力还讲究一个使用“真假虚实”招术的时机问题,如果不能出奇制胜,奉劝主力一句就不要掩耳盗铃了,可不能再把市场参与各方的智商当儿戏了,否则,弄巧成拙的还是船大难掉头的他们自己!

  另眼看“涨跌”

  在股市中看待客观事物,往往是需要运用逆向思维的。“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依”以及“否极泰来”这些由先哲专注的预言,无不揭示着这么一个道理:好事的背后隐藏着坏的因素;坏事的背后隐含着好的成分。所以,对于那些“喜涨怕跌”的投资者来说,涨未必就是好事,跌也未必就是坏事。

  “涨”其实就是一个价值不断趋于枯竭、风险不断受到累积的过程。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一定经历与经验的投资者怕“涨”的原因所在。例如,有一档股票其估值水平应当在10元左右的,但它现在的股价却已出超到了20元上方甚至往更高的方向进发,虽然还有可能继续往上涨,但其背后隐含的风险却是在不断加大。这时,对待这种背离价值水平的涨势,追涨时又失去理智,势必早已失去了用价值作为考量依据的第一道防线,而只能依仗于股价继续往上搏傻般上涨的冲劲与趋势了,如果再失去这第二道防线的屏障,那么,招致惨重的亏损也就不再是一件令人感到奇怪的事了。

  世纪交替的1999、2000年,在美国纳斯达克市场,就不断上演着由股价令人瞠目结舌地上涨所带来的悲喜剧。笼罩着IT光环,蕴含“B”“TO”“B”概念的科技股,只要沾到“网络概念”的一点边缘,就能涨,涨不停。原有几美元一股科网股,有的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段里,股价都能冲到100美元一股之上,有的甚至都能触碰到每股200美元一线,景况是何等的风光。但是,远远背离其内在价值的价格早已涨到了令人感到高处不胜寒的地步。结果,在以后的一、二年中,随着当时“网络概念”的彻底破灭,昔日股价在三位数之上的科网贵族们就像是穿着新装的皇帝一样,沉落到了股价跌得只剩以美元标识的几角几分,仅剩零头的地步。所以,连续涨、涨到位,尤其是在短时期内的暴涨绝对不是件令投资者弹冠相庆的好事。

  另一方面,“跌”其实就是一个价值不断趋于真实而有待发现的过程。投资者只为“跌”的表象所迷惑,而看不到机遇将临的问题的实质,而常常喜涨怕跌。还是以股票内含价值为10元为例,价格越往下跌,其内在的含金量越高,而且价格蛰伏于价值之下运行的时间通常不会太长,更何况价值对价格还会有像磁石般 吸附牵引的作用,所以大可不必“杞人忧天”而感到再跌就有可能遭遇“世纪末日”,股价便永远无出头之日了。越跌越是风险的释放,机遇叠加,更应当摩拳擦掌、激发越跌越买的斗志。

  任何大机会都是跌出来的。如上海市场建立之初在1992年初出现386点底部,在1994年年出现325点底部,莫不是在短短几月之后价值重新发现,而强劲有力地又冲上了1000点大关,产生了强烈的翻倍、赚钱的效应。相近的是,1999年上半年1047点底部和2005年的998点底部,也是在出现之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市场内在的价格重新受到评估,而使代表股票普遍价格的指数至少有了70%以上升幅。

  相对于这几次历史底部,善思的人们都不难发现这么一个特征,越是接近底部,大多数投资者越是胆小谨慎,越会把唾手可得的机遇弃之如敝履。这正是人性中所谓的“恐惧”本性使然的结果,大家都喜欢热闹而不喜欢冷寂,都喜欢趋贵却不喜欢经受考验,所以能在大跌之后真正抄到底部的,也只能是那些具有果敢品位的“真汉子”。

  “不以涨喜,不以跌忧”绝对是一名想要取得成功的投资者必须修炼的功课。否则,在变化多端、涨跌互现的走势中,不能针对主力诱多、诱空的行为和其他投资者的从众行为来见招拆招,则势必躲不了大的风险,也逮不住太大的机会!

  淡化指数

  指数是反映整体股价水平与总体股本之间加权平均后的比值。考虑到股改虽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暂处于禁售期而不能上市流通的国家股法人股在指数编制的样本中占很大的比重,而且今后随着IPO规模首发就是十亿甚至是上百亿的新股上市,指数变动情况再没有以前那样来得灵敏,自是必然。

  在这种格局的背景下,如果仍然过于在指数涨跌的几十点空间内锱铢必较,就显得是“刻舟求剑”,不合时宜了。

  淡化指数,今后尤须注重把握主流趋势。指数只不过是代表大市涨跌符号方面的一种计量单位,静止地去看待它,就失去了客观、有效评判它的意义。只有将指数动态、适量地置于一个整体运行趋势的大背景下,才能对指导我们在何时买、在何时卖,在何时满仓,在何时空仓,提供现实的指导意义。所以,评判指数的上下高低,必须将其线形地置于连贯的轨迹中,动态地看它的过去、现在,才能较为有效地分析其今后的轨迹,为投资者顺应当下的主流趋势,应对未来在某个时点有可能进行的逆转,而提供现实评判和预测的依据。

  淡化指数,今后尤须注重把握主流板块及热点。随着几十亿甚至上百亿首发规模的大盘权重股不断登陆和加盟沪、深交易市场,今后股市中的二八定律现象将更为严重。也就是说,在有限波动的指数百余点的涨跌空间幅度内,有可能大盘权重股只有5%都不到的涨幅,然而主流热点及板块内的热门股票都有可能产生30%以上甚至更高的涨幅。淡化指数、主抓个股,就是要求我们投资者把心思和精力放在前者权重股上面的要少些,放在后者热门股上面的要多些;只有这样,才能在有限的指数波动范围内尽可能取得最大的收益。

  淡化指数,今后尤须注重把握股指期货的价值发现功能。股指期货的主要功能就是发现未来的价值,为未来的趋势树起指引方向的标杆。因此,与其强化现行盘中指数涨跌幅有限的评估诉求,还不如把眼光和眼界多放在具有价值发现功能和未来主流趋势指引功能的股指期货上来。如果未来指数期货是上升着的,则不妨现实操作中更为激进些;反之,则保守些。

  淡化指数的最主要目的,是让我们把精力从失真的评判标的物上回转过来,而将其更多地专注于能为我们取得真金白银提供进退有据的趋势指针上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少做无用功,而力求做到事半功倍。

  

  耐得住寂寞

  “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难怪房产界的大鳄潘石屹先生为其所著的书冠以这样一个书名:《永远不做大多数》。

  也正因为“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才造就了证券市场中“一人赢,二人平,七八亏”的格局,从而也注定了,能在这证券市场中保本甚至获益的人,永远只是少数。

  掌握真理的人必然是孤独和寂寞的,正如能发现机会赚到大钱者必定要在众人皆不认同、皆不看好的幽暗隧道中,必须要经过一段苦旅而艰难前行一样。稍微耐不住点寂寞,活一下烦乱的心绪,而失去了从事独立判断所必需的一份淡定和从容,都有可能动摇和怀疑对真理的信念基础,更有可能同难得的盈利机会擦肩而过。

  但凡在市场上从事过买卖交易的投资者都有过这样类似的经历:明明自己的独立判断是正确的,也是不同于市场上大多数人的认同的,但就是因为“曲高和寡”,而得不到周围人的肯定与附和,而首先是怀疑自己独树一帜的观点,接着又强化大多数人观念认同的基础、弱化自己正确认识的理由与依据,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举一个实际操作中的例子,明明某投资者依据自己的分析与判断,是准备于次日去所开户的证券业部去进行停损操作的委托,以避免主流趋势继续往下走所带来的巨大凶险的。可是,等到该投资者于次日走入该证券营业部的交易大厅,遇到几个熟识的,但持有趋同于大多数人观点的股友后,就有可能经不起股友在论战交锋中的劝说,而轻易地改变了自己于前一日已经深思熟虑而决定下来的主张。本该进行停损操作的却没有进行,而丧失了一次纠正误操作、化被动为主动的良机。

  其实,对于耐得住寂寞的投资者而言,既然已经决断,就应当既不怕亏钱,也不怕少赚了的,一切按计划从事,越简单越好,不就行了吗?按计划从事,就算出现意外情况,也能动用计划范畴之内的应急预案处置,不也就行了吗?一定要改变“从众心理”,认为别人会因为自己坚持真理的固执己见而被责骂成不听好人劝的“活芋头”,而伤心、自责、难过;否则,为了迎合别人认同的需要而改变掉原先本已正确的认知,岂不真成了“活芋头”了吗?

  要想修成正果,成为股市中的顶尖高手,耐不住寂寞,人云亦云地丧失了自己独创理念、独到见解、独特风格,是万万不行的。所以,为了让我们保有成功的秘籍,就让我们永远成为市场中的少数派,又有什么不行的呢?

 

  “踏空”滋味不好受

  炒股也是一门讲求技法的艺术,不过,但凡是艺术,总是留有缺憾的。自从和股市结缘,投资者或许大多会有这么一种感觉“到哪里可以买到后悔药?以不在底板价上、一气之下割掉了手中的股票,而踏空了今后一大段的涨升行情”。

  的确,“踏空”滋味不好受,有时要远胜于套牢后的感觉。因为套牢以后,只要所买股票的本身质地不是很差,即使碰上连续几年的熊市、被套的股价被深套于冷宫,也还是有机会能够使股价咸鱼翻身的:一旦碰上中级以上涨升行情甚至牛市的话,不说能扭亏为盈,解套是起码的了。

  而踏空却不一样,原先看好的某档股票,启动点在每股5元附近,老是看好;但就是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而不敢动手;过了一阵子,它由每股5元的价位涨到了6元,又嫌高了,于是在内心中劝自己再等等吧,等回下来一点再买吧……;又过了一阵子,遭遇踏空的股票似有神助般地挂上了登坡冲顶的高速挡,处于主升浪的它由股价6元一气冲上了10元的价位。这时,谁要不说自己后悔,那就是违心的了。也许当事的投资者会像祥林嫂般地逢人便说:“我原先看好某某股,当时每股价位只有5元,看看——现在已涨到了每股10元。我当时要是买上1万 股,岂不是已有5万元到手了吗?”于是,越想越懊恼,这种感觉自然很不好受。

  但还有一种感觉是令投资者更不好受的,主要是以下这种情况造成踏空的。在这种情形之下的投资者,原先还满心希望手中持有的,成本为每股5元的股票能涨个翻番到10元的价位,得以抱个金娃娃回家,但假以时日,却老是不涨,渐渐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降低了对其的盈利期望值,只图到时有个微利就行了;可就是这么些微的指望,在当时都没能得到满足,甚至是沦落到反而被套的地步了。由期望到失望再到绝望,长期被套后产生的无望心理,促使当初意气风发的投资者一狠心将原先的标的股在设定的止损价附近斩仓出局。

  然而,世事无常,充满变数的股市尤其是这样,当挥手和原先割掉的标的股说“再见”的一年半载后,情况却又有可能出现反向的变化。原先挥泪斩仓的“伤心股”隔这么一段时日后却露出了黑马相,成为明星股。由于过往一段的伤感情愫,追买还是对其视而不见,不理不睬,便陷当事的投资者于两难选择的境地;但想到曾让自己亏过钱的失败经历,尤其是“好马不吃回头草”的禁忌,便赌气不买、不碰该股了。谁想往日的“伤心股”在今日及来时是越涨越高,不但翻番甚至还有可能是连续翻番,直到把踏空者气疯为止。这种情形之下的踏空才是最令人后悔,最感到可怕的了。

  以往总是有人说:“要把在某只股票上赢到的钱,攒些该股的零头股以资纪念。现在倒不如,为吸取踏空的教训,也不妨适可而止地少许买些过往的踏空股票,以避免再犯这类似的错误而抱憾不已。”

  抓住行情、把握主次

  曾有一位教授在新生入学时,用一形象的比喻给在座的大学生们生动地上了一堂人生哲理课。他给每名同学找来一个空罐子,并配发了人手一份的相应的清水、细沙、碎石和鹅卵石,要求大家以自己理解和想象的方式来装填。

  过了一会儿,同学们都纷纷举手表示完成了这次看似手工课的习艺测试。于是,教授背着手、踱着步,顺着学生们习艺用的课桌前巡视了一圈,评价道:“我发现绝大多数同学的桌前还剩有鹅卵石和碎石,罐子中倒是装满了水和细沙,这种装填法本末倒置地颠倒了主次,我还发现仅有少数同学抓住了主要矛盾,牵住了牛鼻子,他们的装填法才是正确的。”

  于是,教授耐心地亲自演示了正确的装填法——他先将体积较大的鹅卵石放进了罐中,接着又将碎石填进了鹅卵石之间的空隙,然后再将细沙埋进了鹅卵石、碎石之间的缝隙,最后他将海水又全部罐进了罐中,刚刚好把和同学们一样等量配发的清水、细沙、碎石和鹅卵石这四样物件全部填充到了空罐中,一滴水和一粒沙都不剩、也不留。

  接着,教授语重心长地教导学生们道:“我是把你们的健康比作鹅卵石;把你们的家庭比作碎石;把你们的事业比作细沙;把你们生活中吃喝玩乐等等琐事比作清水。”教授顿了一顿又说道:“健康是1,其他的名利财富都是0;没有了生命,有再多的财富,再大的名气又有什么意义,何况生命只有一次,失去了再没有重新来过的可能,所以装填时要把代表生命健康的鹅卵石首先装进去,否则,先把碎石、细沙和水装进去的话,就再没有空间能容纳鹅卵石了。”教授又进一步比喻道:“碎石块代表了家庭,和生命相比,家庭因婚姻关系的破裂还有可能推倒重来,但毕竟也是伤筋动骨的事情,所以日常维护、格外珍惜家庭的重要地位,应当仅次于自己的生命健康而放在装填顺序的第2位。”教授进一步比喻道:“细沙代表着你们今后的事业,即使失败了还能一切重来,让‘千金散去还复来’的梦想变为现实,所以要把细沙放在自身健康和家庭之后。”教授最后强调道:“清水代表着你们日常生活中吃喝玩乐等杂事和琐事,如果你们先以享受为主,沉溺于安逸,无异于将罐中装满了水,又怎能有空间装下鹅卵石、碎石和细沙,本末可不能倒置啊!”受到教授启发的同学们终于茅塞顿开,理解和领悟了教授假物喻理的良苦用心。

  难道我们投资者就不能将“鹅卵石与人生之要”的故事与实际操作中抓住行情主线、跟随热点板块的“投资之要”联系在一块吗?答案是当然是肯定的。

  如果我们把一轮行情主升段的涨势比作鹅卵石的话,那么,起涨处的打底阶段的波伏就是碎石块了;而临近行情尾声有可能走延伸浪的涨势则是细沙了。与以上三者相比较,一轮涨升行情中组合上升、波浪交替的回档过程的差价就要算是清水了。但仍有不少投资者不明白这样的简单道理,如装填顺序出差错的学生那样,舍本求末:一上来就是往罐里装满清水——热衷于牛市中抢做回档;接着是往装满水的罐中要么装碎石,要么装细沙——一味将精力放在抄底与逃顶上,而不将主要精力像首先往罐中放置鹅卵石似的放在研判主升段涨升行情运行的时间和方式上,从而有可能获取要占到整个上升行情达60%以上涨升空间的丰厚利润,这不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般地因小失大,又是什么?

  即使主流趋势把握对了,也还有一个把握主流热点、舍弃冷门板块的问题,例如,1996年至1997年的牛市行情中,旗手就是在价值投资理念主导下的、当时的绩优股“四川长虹(600839)”。在大盘平均涨幅达到200%的背景下,“四川长虹”该股的复权价由每股7元涨到了一百二十几元,净升幅达到了1600%。而同期曾于1995年兴时的“北旅”股份和“四川广华”等资产重组类板块的股票的涨幅却远远落后于大盘的平均涨幅。我们把当时“四川长虹”比作可以最大限度创造价值、带来利润的鹅卵石,把“北旅股份”比作较为次要的沙和水,怎样往“命运”的罐中填装物件的顺序不就一目了然吗?如果我们像尚未开化的学生那样,先装的是代表“北旅股份”这样非主流板块的清水和细沙,有限的精力尤其是资金决不容许我们再有空间与机会去装代表当时的成长与未来的绩优龙头品种——如“四川长虹”股票代表着的鹅卵石,而错失了大行情,放走了大机会。

  不一样的装填顺序,就会有不同的人生命运;同样道理,不一样的选择与把握,也就会有要么胜、要么败的、不一样的投资结局,一切就看我们投资者有否“牵住牛鼻子”般抓主流热点的那股子稳、准、狠劲了!

 【嫣钰潇湘2010年4月--7月的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