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应该为中国大学把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6 08:20:38
5月4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北京大学,与同学们共同度过了一个难忘的“五四”青年节。一位化学学院学生向温总理提出了如何理解钱学森关于中国大学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问题。温家宝说,大学改革要为学生创造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环境。大学还是应该由懂教育的人来办。学生作为学校的主体在教育改革中处于重要地位。(人民日报5月5日)

中国大学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往往与另一个问题——中国何时能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相联。这让我想到最近的另一条新闻。于南京举行的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耶鲁、牛津、剑桥、斯坦福这些国外顶尖大学校长为中国高校“把脉”。 多位校长不约而同地认为,中国的大学绝对能办成世界一流大学,只是还需要一点时间,最快估计,需要20年。(5月4日《成都商报》)

不少舆论对国外名校校长的预测不以为然。但我不认为这是国外大学校长的问题。本来,让办学体制、管理制度完全不同的国外大学校长来为中国大学“把脉”,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如果说请他们按照他们的办学模式,诊断我国高等教育体制问题、大学内部管理问题,或可得到一剂良药,可是我们请他们“把脉”的,都不是这些问题——在国外大学校长那里,现代大学制度实施上百年、几百年,这也早已不是问题——而是一些具体的“办学技术”问题,诸如从政府那里获得投资、开设创新与创业教育课程等等,于是,当国外大学校长听到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对大学的投入,还有专门的“建设工程”;各校高度重视学生的创业教育,积极引导大学生创业,不由羡慕并佩服中国大学。

可是中国大学当下的紧迫问题,并非技术问题,而是基本制度问题——温总理关于大学改革的几次谈话,都谈到大学应该去除行政化,回归教育规律,教育家办学——由于国内高校尚未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中外大学校长的对谈,往往没有共同的语境。在美国大学那里是“是”的问题,在我们这里却可能变非,比如获得政府投资,由于美国大学有大学理事会(或董事会)治理结构,大学在获得政府投资的同时,能保持办学的相对独立性,可在我们这里,政府部门掌控财权、人事权(尤其是校领导的任命、晋升),办学自主权就无从谈起。再比如说,大学生创业教育,在美国大学那里,开设课程要由教授会决定,是否上课,由学生自主选修,可在国内大学,进行创业教育,却是不少学校领导一声令下,就迅即开出。

所以,国外名校校长的预测,也就姑罔听之。那么,对于中国大学的问题,谁来进行真正的把脉呢?有三种声音,长期被忽视,一是来自企业的声音,二是来自教授的声音,三是来自大学生的声音。后两种声音的重要性不必多说,温总理在和大学生的座谈中就明确提到“学生作为学校的主体在教育改革中处于重要地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没有话语权,与我国大学难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可谓互为因果。除此,我还想重点谈企业对高等教育把脉问题。

据媒体报道,这次中外大学校长论坛有一场“重头戏”:一批中外大学校长及名企高管,就高校与企业如何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展开热烈对话。可遗憾的是,在这篇报道中,突出的还是大学校长们怎样解释现在的人才培养问题,却留给企业家很小的篇幅。在美国的教育改革中,雇主是和政府、教育家一道推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而且,企业家的影响甚至超过政界人士和教育人士。2006年,据美国一个非盈利教育出版机构进行的调查,微软公司董事长比尔.盖茨击败美国时任总统布什,当选为近10年来美国教育界最有影响力的人。

过去三年中,作为教育NGO,21世纪教育研究院曾组织多次企业家推动教育改革的论坛,呼吁重视作为高等教育用人方的企业的改革声音,但遗憾的是,在国家教改《规划纲要》制订中,这一方面的声音听得并不多(仅限于职业教育层面),国内著名企业对教育改革的热情也不大。但我们相信,随着国家从人力资源大国到人力资源强国、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升级,无论是政府部门、教育机构还是企业,都会感到企业参与教改的迫切性。这次中外校长论坛的校企对话,可视为一个开端。

只有真正重视教师、学生、雇主在教育改革的重要作用,以他们为主导进行教育改革,而不是再由教育行政部门主导教育改革,我国大学才能进行真正意义的改革,摆脱行政化,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也才能谈及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以及杰出人才培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