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脉传心诀(4)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07:08:24

诊脉传心诀(4)

时间:2010-07-14 12:07点击:266 次 百病皆生于六气 六气者,风、热、湿、火、燥、寒也。《原病式》①云;"诸暴强直②、支痛③,緛戾④、里急、筋缩,皆属于风。足厥阴风木乃肝胆之气也。 ①《原病式》:即《素间玄机原病式》。是刘河间根据《素问》及王大仆注摘辑。 ②暴:突然。强直: 肌肉僵硬,屈转不便。 ③支痛:筋肉拘挛,不柔作痛,须忍痛支持。 ④緛:ruan3(音软)。当缩字讲。戾:是乖戾。緛戾:是说筋缩里急、乖戾失常。 诸病喘、呕、吐酸、暴注、下迫①、转筋、小便混浊、腹胀大鼓之如鼓、痈疽疡疹、瘤气②结核、吐下霍乱、瞀郁、肿胀、鼻窒③鼽衄④、血溢、血泄⑤、淋秘⑥、身热恶寒、战栗、惊惑、悲笑谵妄、 衄蔑血污⑦,皆属于热。少阴君火乃真心小肠之气也。 诸痉强直、积饮、痞隔中满、霍乱吐下,体重胕肿肉如泥按之不起,皆属于湿。足太阴湿土乃脾胃之气也。 诸热瞀瘛⑧、暴瘖⑨、冒眛⑩、躁扰⑾、狂越⑿、骂詈惊骇、胕肿疼酸、气逆冲上、禁栗⒀如丧神守、 ①暴注:突然暴泻。下迫:腹痛下坠、窘迫急痛。 ②瘤气:也叫赤瘤丹。 ③窒:zhi4(音至)。鼻窒:鼻塞不通。 ④鼽:qiu1(音裘)。鼻流清涕。衄:在这是鼻孔流血。 ⑤血溢:血从上窍而出。血泄:血从大小便而出。 ⑥淋:小便淋涩。秘:大便秘结。 ⑦蔑:mie4(音灭)。污:wu1(音乌)。衄蔑血污:是衄出黑血。 ⑧瞀瘛:miaoqi4(音冒气)。神昏抽搐。 ⑨瘖:yin1(音音)。暴瘖:骤然声哑说不出话来。 ⑩冒眛:昏愦的意思。 ⑾躁扰:烦热躁动,扰乱不宁。 ⑿狂越:精神错乱,言行失常。 ⒀禁栗: 口噤战栗。 嚏、呕、疮疡、喉痹、耳鸣及聋、呕涌①溢食不下、目眛不明、暴注、瞤瘛 ② 、暴病暴死,皆属于火。手少阳相火之热乃心包络三焦之气也。 诸涩枯涸、干劲皴揭③,皆属于燥。手阳明燥金乃肺与大肠之气也。 诸病上下所出水液澄彻清冷、□(病去丙换征)瘕、□(病去丙换颓)疝、坚痞、腹满急痛、下利清白、食已不饥、吐利腥秽、屈伸不便厥逆禁固④;皆属于寒。足太阳寒水乃肾与膀胱之气也。" 风有风寒、风热。风寒者,发散祛风,则风自解。风热者,疏散热郁,则风自平。热有虚热、实热、热郁。虚热者补之,实热者泄之,郁热者散之。湿有寒湿、风湿、湿热、湿气。寒湿者热药燥之,风湿者风药胜之,湿热者寒药清利之,湿气者气药通畅之。寒有内寒、外寒、虚寒。内寒者温中为急,外寒者发表为先,虚寒者壮阳兼固本。燥有热燥、寒燥、风燥。热燥者清热,寒燥者温经,风燥者祛风,亦必以养血润燥之药为君。 ①涌:东西向上升。 ②瞤(音闰)。瞤瘛:肌肉跳动抽搐。 ③皴:cun(音村)。皴揭:皮肤启裂。 ④厥逆禁固: 四肢逆冷,屈伸不便。 诸症莫逃乎四因 四因者,气、血、痰、食也。丹溪①治病:用四君汤以治气,四物汤以治血,二陈汤以治痰,平胃散以治食,多用此四方为主,更参以郁法治之,故药不繁,而多中于病。 伤寒症传变六经必须熟认 霜降以后春分前,伤寒即病六经②传,传过六经当自愈③,请观素问④不虚言。若然两感伤寒症,一日两经表里病,水浆不入不知人,六日之间当殒命。是故伤寒不服药,待过七日无差错;七日之中一剂差,变成坏症终耽搁。阳盛格阴①须细察,阴盛格阳②必须研。表里阴阳明的确,汗、温、吐、下用无偏。 ①丹溪:朱震亨、字彦修。元、义鸟人,学者尊之曰丹溪翁。发明相火的根源,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论。著有《宋论》、《格致余论》、《局方发挥》、《伤寒论辩》、《外科精要发挥》《本草衍义补遗》、《金匮钩玄》、《脉诀指掌病式图说》、《活法机要》、《脉因证治》等书。门人又集其绪论,为《丹溪心法》、《丹溪医要》、《丹溪治法》、《丹溪治法心要》等书。 ②六经: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 ③传过六经当自愈,指传过六经,险期已过。可不药而愈也。"是故伤寒不服药,待过七日无差错"之意亦同。 ④《素问》:是我国古老的一部医书,与《灵枢》合称《黄帝内经》。作者姓名不详,据后人考证,认为是战国时候的作品。 太阳经证用药诀 太阳经证恶寒先,身热头疼脊痛连。有汗伤风脉浮缓③,无汗伤寒脉紧弦。无汗麻黄汤可汗,汗多宜以桂枝④煎,时药香苏(饮)加减用,对经中病即时痊。初病原来是太阳,即宜发表便安康,若然误用阳明药,引入肌中热不凉。 阳明经证用药决 阳明经证热如汤,不恶寒兮减去裳⑤,目痛鼻干眠不得,脉浮洪滑数而长,法用解肌微取汗,升麻葛根(汤)最为良。太阳传症到阳明,剂用升麻③病即轻,若犯小柴胡一剂,邪即传入少阳经。 ①阳盛格阴:是由于阳气太盛,致阴气不得相入。内里虽是真热,外面却现身肢厥冷等假寒之象。 ②阴盛格阳:是由于阴气太盛,致阳气不得相入.内里虽是真寒,外面却现面赤发热面烦等假热之象。 ③有汗伤风句:是指仲景《伤寒论》里的中风而言。其症: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 ….。 ④桂枝煎:煎桂枝汤也。 ⑤减去裳;脱去衣服。是形容病人不恶寒反恶热。 ⑥剂用升麻: 是指的升麻葛根汤。 少阳经证用药诀 少阳寒热往来更,口燥咽干胸胁疼,干呕脉弦兼重听①,小柴和解即安宁。阳明传入少阳经,一剂柴胡热便清;若用麻黄重发汗,变为蓄血反蒸蒸②。少阳经证未全除,若用将军③下即虚,痞气结胸从此致,请君临症莫含糊。 ①重听:耳聋。 ③蒸蒸:发热的作于。 ③将军:大黄的别名。此处是指一切峻泻药说的。并非单指大黄。 太阴经证用药诀 太阴经证当恶热,脉沉有力来无歇,舌苔气急烦躁增,石(膏)知(母)(汤)投之休胆怯。太阴恶热烦躁并,口干舌苔心下闷,二便自利病居中,黄连泻心汤最应。太阴恶热多口渴,烦躁腹满大便数,黄芩芍药两相须,更加甘草和中药。太阴经证身恶热.更兼腹痛将危绝,腹部连朝结不通,桂枝大黄汤最捷。太阴经证表尚热,内有烦躁便且结,腹中满闷舌中苔,大柴胡汤登时捷。 少阴经证用药诀 少阴经证身体凉,恶热烦躁手足扬,口渴舌苔腹满硬,大小便秘语言狂,或为下利纯清水,此皆邪热胃中藏,法用苦寒攻下剂,急投三味小承汤。 厥阴经证用药诀 厥阳经证身厥冷,烦躁去衣腹满硬,舌卷囊缩气上冲,发狂谵语将殒命。寄语医家不用忙,要知生死脉中详,生脉来时沉有力,大承急下即安康;死脉来时微且乱,若然投剂即乖张。 三阴厥逆之症,实非真寒,乃假寒也。外虽厥冷,内有实热。内经云:亢则害、承乃制。热极反兼寒化,阳盛格阴,热深厥亦深也。表虽厥冷,非比太阳恶寒之症。如初病太阳,后次第传至三阴,必先扬手掷足、揭去衣被、狂乱不宁、大小便秘结,复至沉静厥逆。医家至此,不可不察病情,误投热药,杀人不远。 直中三阴真寒证用药诀 元气衰微邪易侵,寒邪直中入三阴。三阴经证须分治,慎勿模糊不用心。 太阴直中恶寒时,脉息沉迟弦滑微,肚腹疼来兼吐泻,理中一盏急须施。太阴直中身恶寒,更兼发热泻难安.头疼体痛并腹痛,桂枝参术炒姜甘。太阴直中脉沉微,四肢厥逆痛如笞①,面色凄凄神不足,大小便利四逆宜。 少阴直中体恶寒,发热头疼面色苍,身如被杖②且无汗,麻黄附子细辛汤。此症分明似太阳,如何又作少阴详?只因脉息沉迟涩,故与温经发表汤。少阴直中恶寒风,身热头疼体痛凶,口不渴兮身有汗,桂枝附子甘草从。此症如何作少阴?脉沉微弱恶寒深,外虽有热非真热,阴盛格阳当记心。 ①笞:chi 1(音痴)。古时拷打犯人的竹杖子。痛如笞:疼痛的象被笞刑拷打了一样。 ②杖:旧时刑具的一种。身如被杖:是说身体疼痛的象受了杖刑一样。 直中厥阴身厥冷,小腹疼痛连阴茎,脉息沉迟弦且微,当归四逆汤宜审。 直中三阴寒证,恶寒身不热、色青、不渴、大小便自利、其脉沉迟,人皆可知。如或反常,实难知也。如身热面赤、大小便自利、口干,医家至此,但当察其脉势虽大,来意虚豁力薄,不竭;或沉迟弦滑而微,形气有不足之象,俱为寒症。或服凉药太过身热不退亦然。此非真热,乃假热也。盖因寒邪太盛,逼出虚火,游行于外。《内经》云阴盛格阳,若不用心审察而用苦寒之剂,决死无疑。大抵伤寒症,阳证见阴脉死;阴证见阳脉生。盖伤寒之邪,乃外来之邪,必得元气相敌。元气属阳,故见阳脉而生。见阴脉而死,元气绝也。阳春脉大而有力不乱,阴者脉小而虚微至乱。
  • 共14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