膳食营养攻克“隐性饥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03:29:07
膳食营养攻克“隐性饥饿”

来源:时代周报 2010.1.5

  “在美国,治疗病人所花的费用,几乎相当于中国GDP的一半,公众医疗体系的改革已经成为美国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在冷风瑟瑟的北京,美国两任总统的经济顾问、著名经济学家保罗.皮尔泽首次来到了中国。不过,他并不是来传教美国在公众医疗发面的成就,相反,他是来“取经”的,“研究一下中国正在蓬勃发展的健康产业”。

  事实上,从中国有关部门的考虑来看,健康营养早已成为一项重大的公众议题。造成这番局面的,不仅是不良的饮食习惯和错误的生活方式,纵观几十年,单是食品本身的营养含量也出现了下降。

  一连串数据表明:中国人一方面过渡肥胖,另一方面却营养不良。骨质疏松、关节炎等慢性病也随着营养元素的缺失,逐渐高发。

食品品质引发“隐性饥饿”

  这位经济学家保罗•皮尔泽坦率地说,自己对中国的经济还不算熟悉,但是他却看好健康产业在中国的发展。其中一个依据,竟是中国人已经“进口”了西方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在中国城市人口中,大概有15%属于超重,7%临床认为达到肥胖症的指标,加之中国人口基数较大,整体数字已经超过了美国,而这将可能给中国政府带来极大的医疗保障负担。”在与中国各方的交流中,保罗表达了这样的观点。

  事实上,中国早已意识到了这点。据《中国居民营养和健康现状》统计,2004年我国成人高血压、糖尿病、成人血脂异常和肥胖的患病人数,达到4亿人次,有些病人患病不止一种。况且,其中尚未计算癌症、贫血以及数以亿计的超重、空腹血糖受损等各种“亚健康”人群。

  为了便于研究,我国每隔十年,进行一次全国营养与健康调查。

  2002年,第五次调查结果显示,全国城乡人口能量日摄入量已从20年前的2491.3千卡,下滑到2253.5千卡;蛋白质日摄入量没有增加;脂肪日摄入量与10年前相比平均提高了30.7%;微量营养素Va、B1、B2的日摄入量覆盖面和缺乏程度相当严重;常量元素钙和磷的日摄入量也与需求相差悬殊。

   “‘隐性饥饿’,已经成为健康方面最大的隐患。”国家发改委公众营养与发展中心主任于小冬说。

  于小冬所谓的“隐性饥饿”,听起来很陌生,其实是指现代人虽然吃饱了,不再“显性饥饿”,但对于人体必须的铁、碘、维生素A、叶酸等微量营养素的摄入不足。微量元素的缺乏,将会导致身体抵抗能力下降,中老年人很容易因此引起生癌症、糖尿病等慢性疾病。

  让人们缺少营养的不仅在于饮食习惯的改变,单是食品本身的营养含量也出现了下降。

  于小冬以蔬菜中维生素C的含量变化为例,如果将1963年蔬菜维生素C含量作为参照值,大豆中的维生素C下降60%,番茄下降20%,菠菜下降80%,包菜下降50%。

  此外,用白面粉取代粗糙的全麦粉,生产过程也造成了营养损失。白面粉的疏胺素不到全麦粉的一半,这种营养物质可以保护神经系统、促进肠胃蠕动,而白面粉锌、铁含量低于全麦粉的三分之一,防止失眠、烦躁、皮炎的烟酸更是相差几乎六倍。

骨骼问题不仅是缺钙

  从于小冬营养经济学的角度看来,中国食品产业的问题影响着中国人的体质健康。事实上,即使精益求精的生活方式,也让人体流失了不少有益物质。

  安利中国技术总监许洪民说,中国女性撑伞遮太阳就是一个例子。“早年去欧洲时,欧洲人觉得很奇怪,为什么中国人总是撑着一把伞?欧洲人恨不得把衣服都扒光,去晒太阳。”其实,阳光是人体维生素D最自然的来源,而维生素D的缺乏,可以造成各种病的发病率增加26%。

  事实上,中国人缺钙严重,也与维生素D有关。许洪民分析,中国人缺钙严重,一方面在于乳制品涉入不足,另一方面在于每800毫克的钙,需要配合足够的维生素D和其他相应微量营养素,才能保证钙的吸收,否则徒劳无获。

  除此之外,中国人普遍的体质问题还有关节炎。根据于小冬提供的数据,全球3.5亿骨关节炎患者中,有1.5亿是中国人。从年龄分层,中国内地40岁以上的人群中,每100人就有46个患有原发性骨关节炎,而70岁以上发病率则接近100%。

  目前,公众对骨关节疾病防治存在五个误区:传统医学把各种骨关节炎通称为“风湿”,认为环境寒冷潮湿等是诱发原因;由于该病致残率高,传统药物治标不治本,常治常犯,便以为是无药可医的不治之症;以为是小病,不重视治疗;只采用按摩、牵引、理疗等辅助治疗;盲目补充钙、锌等微量元素等。其实,这些都妨碍了对骨关节病的科学防治。

  “关节疼痛问题在于随着体重增加、运动量增大,关节中间起润滑作用的骨滑液,产生病变,分泌量减少,在关节摩擦时导致疼痛。”许洪民认为,这个问题没办法用医药解决,最好的方式就是日常饮食的改变,平衡营养或者补充适当的营养素。

  那么,骨滑液减少需要补充哪种营养素呢?许洪民介绍,氨基葡萄糖即为一种,这类产品从螃蟹﹑龙虾和虾等甲壳海鲜的外壳提取。不过,许洪民所说的这种产品,在中国尚属于药品范畴。

  于小冬也直言,氨糖是中老年人普遍缺乏的营养物质,但是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过去大家知道缺钙要补,其实,缺少氨糖也要补!”他认为,氨糖完全可以纳入公众营养体系,在更大范围内普及,提高中国人的体质和健康水平。

改变膳食三方法

  观察来看,很多疾病和不健康状态的最重要成因是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沿用以往的医学思维和治疗手段即“手术刀加药片”已难以解决。公众营养与发展中心主任于小冬说:“既然是食品惹的祸,还得依靠食品来解决。”

  从国家的政策角度,于小冬总结改变膳食主要有三种方法。

  首先是提倡膳食宝塔,提供居民每日合理膳食摄入量的参考。这种方法比较容易为大众接受,不过,于小冬坦言:“现实操作却存在诸多困难。按规定,一天要吃五种以上的水果,但是谁能有这么大的胃?”

  第二种方法,就是补充中国人特别缺少的微量元素,便需要一些膳食补充剂。

  第三个则是“食物强化”,就是在面粉等食物里面添加营养素。目前,全世界有80多个国家已经开展,有的属于强制性,有的则是国家倡导。“在中国,比较普遍的就是盐加碘,不过,中国人缺乏的绝不仅仅只有碘。”于小冬如是说。
   
  首次来华“取经”的美国两任总统的经济顾问、著名经济学家保罗•皮尔泽强调,对于中国而言,健康产业并不是从外国引进的。中医药的积淀,让保罗看好中国健康产业的发展。

  “在世界各地,中国传统中医药理论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欢迎。”虽然并非生物专家也不是商人,但短暂的中国之行,保罗专门找到中医药专家进行探讨。让他感兴趣的是,在西医理论中,只有生病才会找医生,完全不存在中医中要求治病与防病相结合的理念:“‘防病’对于美国人,意味着一场认知上的革命。”

  由此,保罗直言:“美国人需要中医,而中国也需要把中医推广到世界。”

  不过,保罗坦承,他希望进入美国的中医不仅是理念,最好包括产品。但是,通过与中医专家的座谈,他也发现,目前中医药产品进入美国最大的障碍在法律方面,而美国各个州的法律不同,产品进入美国市场,必须和50个州的法律打交道,这将是一个非常困难的过程。

  准确地看,保罗口中美国人所需要的“中医”,是一种理念,比如“治未病”和“药食同源”。

  事实上,另一种解决方案已经显现。当世界维生素业诞生的那一刻,中医理念早已为西方健康产业作出了贡献,世界上第一粒维生素补充剂、当今安利旗下的纽崔莱,灵感就来源于中医。

  75年前,这种药片的发明者在上海对中医产生了迷恋,发现中药的来源都是自然界中的植物、动物和矿物,他所发明的第一款维生素竟然提炼于“草头”,一种江浙紫花苜蓿嫩芽,农民们把它揉入米粉中,做成煎饼,预防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