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长寿的教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04:13:55
世界上最长寿的教授去世 100岁后还坚持工作



2009年9月,郑老在家中向年轻人传授锻炼秘诀 快报记者 赵杰 摄

今年5月,大家帮郑集庆祝他111岁(虚岁)生日。
昨天晚上6点20分,110周岁的南京最长寿老人、世界上最长寿的教授——我国营养学的创始人、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郑集因肺部重症感染,医治无效,永远地走了。医生说,由于最后一个星期基本都是插管、依靠呼吸机,老人没有留下一句话……老人走了,但他留下了一生精彩的传奇,他自己总结的养生之道将继续为更多的人服务。
老人走得很安详
昨天晚上8点,记者在省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重症监护室看到,老人已经仙去,安详地躺在6号病床上,表情很淡然,整个房间很安静,各项监护仪器“滴滴”运转,却再也无法留住这个传奇的老人。病房门口聚集了不少别的患者家属,说起来这个老人,大家都说真是不容易。一名李先生告诉记者,在他们老家,90岁的老人已经算是寿星了,郑集已经到110岁了,让人感觉生命真是谜。
重症监护室主任周苏明告诉记者,老人很不容易,本身有基础疾病,肠道里甚至还有个肿瘤,但是一直顽强地和病魔搏斗,由于身体欠佳,因此一直住在省人民医院医学科。上个星期六,老教授的肺部突然出现了重症感染,从拍摄的片子来看,整个肺部已经是“白色”了,正常人拍摄的片子应该是呈黑色,这说明肺部炎症很严重,情况已经相当危急,进入到重症监护室前,老人已是昏迷状态,不省人事,整个重症监护室集中了优势力量全力抢救,并实行气管插管,利用呼吸机帮老人正常呼吸。但是由于病情太过严重,现代的医疗手段已经回天无力了,在抢救了近一个星期后,老人最终还是永远地走了。
老人在来到重症监护室之前,精神状态还是很不错的,偶尔说几句话,也能听懂别人说的话,听陪护的医护人员介绍,说的话很有逻辑。不过,入住重症监护室后,已经没有办法说一句话,因此也没有留下只言片语。周苏明告诉记者,110岁的老人,已经算是一个生命的奇迹。
最后心愿是世界和谐
就在今年6月底,郑集教授还和南师附中毕业生朱皓康发起了一个名为“130计划”的倡议,这也表达了老人最后的心愿:希望世界和谐。当时已过了110周岁生日的郑集教授虚岁111岁高龄,他和19岁的朱皓康年龄相加正好是130岁。他们写了倡议信,信中写道:坚信2008年北京奥运会口号“同一个世界 同一个梦想”的我们希望人类共享同一个和谐的世界,共庆同一个美好的未来。因此,我们向您,世界各个领域的130位领袖中的一位,发出倡议:希望您坚持和谐与健康的理想并不断地持之以恒地努力!
两人计划向世界上的130位领袖写信,呼吁: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和谐世界,和谐梦想!美好的世界,美好的梦想!
在7月1日,其中的一封信就交给了前来看望郑集教授的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校长戈登·吉。
学生回忆
敬业:
俭朴:无私:
100岁后还坚持工作
72岁的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朱长生教授是郑集教授的学生。“他是我国营养学的创始人,生物化学界的前辈,衰老与抗衰老研究的奠基人。”朱教授记得,郑集从来就没有什么休息天。“100岁之前天天上班,暑假里太热,就拿张行军床放在学校里住,老伴送饭过来。”100岁以后,由于身体不允许,他每天在家也要工作4-5个小时。“最近几年确实身体不太能动了,才停止工作”。
俭朴:
连灯都舍不得多开
郑老去世前的退休金是5000多元,加上院里的补贴1000元,一共6000多元。他一直不舍得买衣服,不舍得吃新上市的菜,家里的家具都是旧的。
在郑集教授的家里,只有一台21英寸电视是最高级的电器。即使天色很暗,小楼的一层都不开灯。楼下的客厅只有一张很小的方桌,还有旧得看不出颜色的柜子。郑集老人的房间里也只有简单的单人床、旧橱和书桌。多年来,老人每天的生活费不超过10元钱,从不吃任何的补品。
无私:
“卖”别墅资助贫困生
92岁时,老人“卖”掉了他居住的南秀村的小楼,并将房款捐了出来。房子是“卖”给女儿的,这里面还有个故事:郑老想把房子赠给在美国工作的大女儿,同时要求她回赠3万美金,实现他的捐献心愿,并允许他和老伴在这套房内度过晚年。女儿相当为难,她本来积蓄就不多,也用不上这套房。但她了解父亲的心愿后,还是想办法筹了这笔钱。
郑老将这3万美金分成了三份:为让穷困而有为的青年科学工作者能参加学术会议及刊稿的版面费,分别给《生物化学杂志》《营养学报》各1万美元作为基金;另1万美元为南京大学生科院设立郑集清寒学生助学基金,现已资助了数百位贫寒学子。“每年选择约10人资助。”朱长生教授说,郑老过100岁生日时,学生们资助了一部分资金充实到基金中,现有40多万元。“郑老虽然离开了,但资助还会继续!”郑集教授还向四川老家的教育部门捐款,希望帮助到更多人。“郑老不仅仅帮助学校里的年轻人,他的保姆也在他的培养下成了大学生。”
最后日子
4月13日
5月21日
催出版社快出书
2010年4月13日,记者在江苏省人民医院的病房里见到了郑集教授。当时他穿着西装,精神地坐在病床上,两手拿一根棕色的长布带在身上四处按摩。因为便血3月份就住进医院的老人经过治疗后病情好转。看到有年轻人来看他,他表示喜欢跟年轻人聊天,但年轻人不能太啰嗦。
当天,郑集老人收到一份惊喜的礼物。他发明的“茶授带”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并有厂家购买将投入生产。“这个很好,可以强健身体,还可以赚钱!”他告诉记者,“我存了一些钱,想把钱捐出去帮助穷学生和穷苦的老人。”
无私:
“卖”别墅资助贫困生
92岁时,老人“卖”掉了他居住的南秀村的小楼,并将房款捐了出来。房子是“卖”给女儿的,这里面还有个故事:郑老想把房子赠给在美国工作的大女儿,同时要求她回赠3万美金,实现他的捐献心愿,并允许他和老伴在这套房内度过晚年。女儿相当为难,她本来积蓄就不多,也用不上这套房。但她了解父亲的心愿后,还是想办法筹了这笔钱。
郑老将这3万美金分成了三份:为让穷困而有为的青年科学工作者能参加学术会议及刊稿的版面费,分别给《生物化学杂志》《营养学报》各1万美元作为基金;另1万美元为南京大学生科院设立郑集清寒学生助学基金,现已资助了数百位贫寒学子。“每年选择约10人资助。”朱长生教授说,郑老过100岁生日时,学生们资助了一部分资金充实到基金中,现有40多万元。“郑老虽然离开了,但资助还会继续!”郑集教授还向四川老家的教育部门捐款,希望帮助到更多人。“郑老不仅仅帮助学校里的年轻人,他的保姆也在他的培养下成了大学生。”
最后日子
4月13日
5月21日
催出版社快出书
2010年4月13日,记者在江苏省人民医院的病房里见到了郑集教授。当时他穿着西装,精神地坐在病床上,两手拿一根棕色的长布带在身上四处按摩。因为便血3月份就住进医院的老人经过治疗后病情好转。看到有年轻人来看他,他表示喜欢跟年轻人聊天,但年轻人不能太啰嗦。
当天,郑集老人收到一份惊喜的礼物。他发明的“茶授带”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并有厂家购买将投入生产。“这个很好,可以强健身体,还可以赚钱!”他告诉记者,“我存了一些钱,想把钱捐出去帮助穷学生和穷苦的老人。”当时他还向出版社的编辑催书,因为出版社答应在他生日前把“最好的医生是养生”系列出齐。
老人当时告诉记者,他的生日愿望就是就是健康地活着,希望抗衰老科学为更多人做贡献。
5月21日
生日与子女团圆
因为三个子女分别在美国、澳大利亚、北京,郑老也是位“空巢”老人。郑老曾经说过,很羡慕胡家芝老人,因为她可以和儿子住在一起。
今年5月21日,郑老过110周岁(111虚岁)生日,终于如愿与子女团圆了。当时,老人还特别在江苏省人民医院学术报告厅内与来看他的南大师生们见面,对大家表示感谢。
当天,除了大女儿因身体不适未能前来,郑集教授的儿子和小女儿分别从北京和澳大利亚赶来祝寿。 7月1日
母校校长来看望
7月1日上午,全美十大名校长,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校长戈登·吉特别到省人民医院看望郑集教授,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正是郑集教授读硕士研究生的母校。1931年,他就是在这所大学取得了硕士学位。校长专门写了一封信给郑集,代表母校对这位在世的最年长校友的肯定,他还特别颁发“校长勋章”给郑集,这是州立大学的最高荣誉之一。
但此时郑集老人已经十分虚弱,几乎不能言语,他只能一边输液,一边抬手向大家打招呼。
昨天,郑集教授在各地的家人已经接到消息,将赶到南京来处理老人的后事。
郑集生平
1928年 中央大学理学士
1931年 俄亥俄州立大学硕士
1934年 美国印第安那大学Sigma Xi Society 的会员,获哲学博士学位
1935年 中央大学聘郑集为医学院生化科教授兼主任
1949年 中央大学教授委员会主席
1950年 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医科大学生化科兼任教授;南京大学医学院生化科教授、生化科主任
1956年 西安第四军医大学评郑集为一级教授
1963年 中央教育部聘郑集为高校生物学教材编审委员兼生化教材组组长
2004年 21世纪世界最有成就奖得主
2008年 出版《鉴证长寿:百岁教授的养生经》
2009年 获建国60年江苏十大科普人物奖
2009年 在台湾出版《不老的技术》
2010年 出版《最好的医生是养生》三本书和挂图系列;茶授带获专利 相关新闻
一年走了三位
百岁老寿星
今年,除了郑集老人外,还有两位百岁以上的传奇老寿星,在这之前也十分遗憾地离开了我们。今年2月22日,享有很高知名度,参加过张艺谋北京申奥片拍摄的郭彩如老人去世,享年110岁。
3月23日2点50分左右,江苏年龄最大的“老寿星”,有剪纸界“金母泰斗”称号的胡家芝老人,因器官衰竭抢救无效去世,享年114岁。医生说,一年内走了三位超级寿星,确实是非常大的遗憾,每一个老人都有说不完的故事和传奇。从三位老人的经历来看,具有很多的相似之处,比如,心态都很年轻,极少生气,心态平和,饮食简单。人人都说越老越寂寞,但是这些老人都交了很多的好朋友,活出了精彩,活出了质量。
这三位老人更多的精彩是在百岁之后,生命不止,运动不息,活到老,学到老,比如郭彩如老人,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在床上练习着太极拳的架势。专家说,他们虽然走了,但是留下的精神财富却十分宝贵,每个人都会老,而通过这些老人,你可以汲取到很多很多。(记者 刘峻 黄艳)
南京百岁老人有220多位
讯南京的人瑞有多少呢?记者昨天从南京市老龄办获悉,2010年的最新数据尚未统计出来,目前的数据还是2009年底统计的,有224名百岁老人,其中鼓楼区就有28名百岁老人。今年鼓楼区的两名老人,即南京的女寿星胡家芝和男寿星郑集相继去世后,目前该区最长寿的是梅建新、黄翠蛾等3名老人,都是1904年出生的。
从总体趋势看,南京的老人近年来越来越长寿。1985年,南京市百岁老人只有4名,而最近几年,全市百岁老人基本在200名左右。百岁老人的男女比例也基本呈现“一边倒”,男性的人数占不到两成。
民政部门工作人员分析认为,被列为长寿人群的女性,绝大多数没念过什么书,成家后在家里一直担当着家庭妇女的角色,适度的压力及体力劳动、豁达的胸怀、常在邻里间交流想法等被认为是长寿的主要原因,而同时期的男性则主要承担着全家人的支出,要么从事重体力劳作,要么从事过度的脑力劳动。不少男性年纪大了,人也变得很倔强、很孤僻,甚至很少活动,一旦生病,也总是挺着,实在挺不过去了,才会去看病。而女性则不一样,不少女性年纪越大,和家人的关系越融洽,有点小毛小病的,也愿意说出来,这样就得到了及时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