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经退出厦门始末(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6 09:54:38

洪武二十年(1387年)始筑厦门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岛上筑城墙,周围425丈,高1.9丈,命名为“厦门城”,公元1656年郑成功改厦门为“思明州”,寓思念恢复明朝之意。

随着郑军的占领地盘被压缩,由于地狭人少而兵多,郑军粮饷愈加困难,官兵逃亡愈多,只好逐户加征。原先,每户每月要输米一斗,但是由于军中粮饷来源愈蹙,思明(厦门)有势力有关系的百姓又借各种势力关系寻求豁免,以致不得不加征,派銮仪卫陈庆清查漏缴户口,加征二斗,至此,已经涨至每户三斗。正是在这种情形下,中提督刘国轩自请停俸,并自掏腰包为辖下兵卒助饷三月,手下将领各循其例。

康熙18年(1679年)三月,郑经任命李景为思明州知州,为大军解决粮饷问题。鉴于富户逃避严重,计划把殷实富户、商船、洋船等分为上、中、下三等派取钱粮助饷。有樊门寡妇辛氏捐助白银300两,郑经感其深明大义,赐以金花和彩缎等加以旌奖。

李景此人办事很是严酷苛刻,催办粮饷中有很多不得民心之处,思明百姓很是怨恨他。郑经为了平息众怒,后来只好又把李景解职。有史书认为郑经在此玩了个曹操杀粮官的把戏,将李景卸磨杀驴。

康熙18年3月,郑军水师将领杨金目率兵攻山头仔海岸(查,今山头仔村在温州泰顺县境,并不临海,不知《清史稿》何以为山头仔海岸?),广东提督侯袭爵率副将蔡茂植等迎战,斩杀郑军千余,击毁击伤郑军战船三十余艘,郑军溃败。蔡茂植带兵接舷跳上郑军战船,斩郑军翼将赖武、杨雄等,生擒郑军副将郭凤、杜开等人。清将喇达哩破东石寨,郑军将领陈深战死。

3月,刘国轩扼守果堂寨,数度击败清军。夏4月,国轩屯玉洲,吴淑屯萧井寨互为犄角。吴淑守尾寨,清兵筑垒环攻;炮声日夜不绝,吴淑却处之晏如。丁丑(十三日)夜(《闽海纪要》作11月),发生大雷雨,吴淑因伤染病,并不以为意,挥退左右,独自宿卧在军帐内,被新筑垒寨墙倒塌压死;刘国轩闻之,到萧井寨恸哭:“是又断吾一臂矣!”郑经也很悲痛,亲临吊丧,厚葬吴淑,命其子吴天驷组建建威右镇,统辖吴淑旧部。(《闽海纪要》)

4月10日(《东南纪事》作6月),姚启圣鉴于郑经仍能想办法获得福建内地的物资接济,认为是沿海守备寨堡数目不足,空隙太太所致,所以计划添设炮台,以严密封锁海岸线一带,严格迁界禁海政策。计划在泉州距六十里的东石附近,克日动工,筑建“灵水寨”距东石二十里,为泉州门户,以威胁郑军据点东石。百姓们担心灵水寨建成后海禁更严,纷纷到东石海边贩运食盐以储藏起来,一时间,盐价大涨,到了一两二三钱之间。18日,郑经所部屯田道郑时英在东石征集粮饷,见盐价高涨,就向郑经请求自己兼理盐政,郑经应允(《闽海纪略》作:“六月,以屯田道郑时英兼理盐法”),还设立饷司官员二员开行东石,监督办理食盐的官买官卖,杜绝走私,有贩私者斩。

郑经又传檄右武卫林升,命他派遣其所辖右协副将杨忠(《台湾外纪》作右协副将,《平闽纪》作中协杨忠、副将杨德),前去浔尾南北盐埕(埕:闽南方言,指房子正门前的私人或公共空地。我以为,这里的盐埕,当做盐田讲。)掘盐。临行之际,林升嘱咐杨忠:盐埕靠近竿岭寨,务必在涨潮时进去,涨潮时出来,才能确保安全,如果在盐埕停留过久,恐怕遇到危险。但是杨忠并没有把这话听进去,22日(《平闽纪》为18日夜),杨忠船进泊深沪,一直停留了两天掘盐。(见《台湾外纪》)

杨忠这一行随即被竿岭寨清军发现,飞报泉州提标中营参将马胜。26日,马胜率步骑千人(《台湾外纪》;杨捷《平闽纪》有详细官兵数记载,但未有提及马胜。)星夜前往,平明而至,兵分三路发起攻击。

杨忠郑军约有1400人(《平闽纪》),屯聚在深沪山下,还筑起了一座月城(瓮城)以为防御。清军炮矢齐发,战斗从辰时开始,一直到未时,差不多三个时辰。郑军败退,且战且退,杨忠身中数箭,落水而死,其胞弟副将杨德被生擒,共被生擒军官18人。此役,郑军被斩或溺水而死者一千余人,被焚毁战船7艘。这次掘盐行动宣告完全失败。

郑经得报后,只好放弃掘盐的打算,召回二位饷司官员。此事郑经很窝火,难免责怪郑时英多事。

康熙13年,郑经接耿精忠书信,率部西渡,进兵大陆后,将台湾委托给了东宁总制使(《闽海纪要》作参军御史,应为兼职)陈永华主持留守与大军后勤。
陈永华字复甫,福建同安人。父陈鼎,以教谕殉国难。他的才学,曾被郑成功视为“卧龙”,后成为郑经重臣。他主持屯田,建立衙署,建设都城东宁,设立城乡坊社保甲制度,教授民间制糖贩运海外,每年能得数十万两银子,台湾经济迅速发展,吸引了大批的闽粤移民。同时,陈永华也建立了台湾第一座孔庙,并在台湾广设学堂,推广教育。同时还主持与清军将领暗中沟通的大陆走私贸易,以平抑台湾物价,解决了物资缺乏的困难。可以这样说,郑氏经营台湾,离不开陈永华的功劳,台湾的样样制度,不管是政治、经济、军事、教育,都离不开陈永华的身影,他才是郑氏建设台湾的总设计师和总指挥。无怪乎清翰林学士李光地听说陈永华病逝,向皇帝上疏祝贺说:“台湾长久以来没有被收复,主要是由于陈永华经营有方。今上天讨厌战乱,让他殒命,从此台湾的收复将指日可待。
陈永华胸藏韬略,持己廉正;法严约束,夜不闭门,百姓乐业。唯郑经诸弟有恃势占夺民田等事,虽然屡次遏止,但是碍于面子,不好执法。陈永华因此便以“元子年登十六,聪明特达,宜循‘君行则守’之典(为理由),请元子克臧(上臧下土,下同)监国。”郑经同意了他的建议。4月6日,郑经派遣礼官郑斌带着他的谕旨到台湾,立郑克臧监国,铸印曰“监国世孙之章”(《闽海纪要》)。郑克臧是陈永华女婿,每当遇事都悉心听受陈永华教导,立为监国后,刚毅勇断,有乃祖(郑成功)风。他的诸位叔叔有想夺占民田的,被他知道,就对诸位叔叔说:“当以国为家,百姓足,则自足矣!何必自有为哉?”坚决不予许可。诸位叔叔也不敢横行霸道,百姓喜有天日。(《台湾通史》)

康熙18年5月,刘国轩又率军攻江东桥,清将军赖塔率军迎战。(此战见于《台湾郑氏始末•卷六》)

双方接战,转战到一处潦洼(雨水洼地),刘国轩预先在洼中泥淖里布设了竹签、铁蒺藜等物,又用长兵器钩距(《墨子•鲁问》:退者鉤之,进者拒之),围着清军,把清军或推或引的逼进潦洼。清军人马即慌且乱,又站立不稳,被俘和战死的,多达万余。吴兴祚派清将陈亥带兵来救援,刘国轩乘胜迎战,未免轻敌,陈亥率其部8000人诈降。

到了晚上,姚启圣派总兵吴英率轻骑5000来援。这时候,郑经也得知大捷消息。行人司(官名)傅为霖(众多史料均认为这个人是姚启圣收买的奸细,独《台湾郑氏始末》有这一段描写,不知是此时傅为霖尚未被买通,还是此书有意为该人打扮?我将在下文分析。)认为刘国轩离营作夜战,恐有危险。郑经乃派吴潜、江胜率三千黑衣军(鉴于郑成功曾有向日本借兵之举,我怀疑这支黑衣军与日本人有什么渊源。详见后文。)往援。这时候,又得到陈亥投降的消息,傅霖马上判断陈亥是诈降,郑经遂又急派王隆、曾瑞、江机、丘辉四将率兵前往要害地带埋伏,以救援刘国轩部。

陈亥降刘国轩以后,装作自告奋勇的样子,请求带所部为先锋效力,刘国轩答应。陈亥和清军“接战”后,斩杀清军数十首级,清军败走,缴获清军的大批辎重,都运回郑军后营。当晚饭后,刘国轩郑军后营火起,原来陈亥缴获的清军辎重车所载其实都是引火之物。毒烟蔓延,郑军士兵嗅之欲醉。刘国轩急令将士们以瓦罐(缾缶)等物覆面以遮挡毒烟,速速迎敌。这时候陈亥所部诈降清军暴起,冲杀郑军,姚启圣派来的援军吴英5000骑又堵着营门,矢石如雨,郑军大乱,满营惊窜。刘国轩与诸将要带兵突围出营都找不到方向。

这时候大营西北方向又传来喊杀声和炮声,刘国轩等人愈发惶急,以为清军又来了一路人马。不料,却是吴潜、江胜等带领的三千打着皂旗,持着黑盾,身配倭刀,背着强弓的郑军黑衣军援军到来。吴潜、江胜军对陈亥军,所向披靡,刘国轩乘机鼓动士气,奋勇再战,竟然斩了陈亥首级,从西北方向冲出大营,以吴潜、江胜二将断后,迅速逃走。赖塔率兵追击十数里,遇到郑军王隆、曾瑞的伏兵,败归。

清将吴英收拢被郑军击溃的陈亥散兵加上他自己的部下,率领一万余人继续追击吴潜、江胜,遇到郑军援军江机(对此人,《台湾外纪》另有说法见后文)部拦腰攻击,刘国轩又率军回兵救援吴潜、江胜,一下子围住了吴英部,将其击溃。吴英突围逃跑,一路收拢散兵溃卒,聚集了3000多人,疲累饥饿,已毫无战力。这时候,天已将曙,只好让大家稍事休息。这时候郑军丘辉又发动进攻,吴英退无可退,只好撇下大队,只带数骑亲兵寻小路逃跑,所部被郑军全歼。

这一战一波三折,如小说般引人入胜,而且在我搜集的有限资料中,仅见于《台湾郑氏始末》,阅读之余,几乎怀疑此战的真实性,似有演义成分在内。我虽疑惑,但是可以确证此战发生的真实性,而且也确认最终以郑军胜利结束。

   这次失败以后,姚启圣和吴兴祚见战场上一时无法取胜,加紧了对郑军将领的暗中收买和布置间谍的工作,重点引诱郑经和刘国轩的左右。人说最可怕的是读书人,何况还是做过生意的读书人?!姚启圣此举就证明了这个说法,相对老粗的郑成功、郑经、刘国轩怎能玩得过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