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国际粮价暴涨成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5 05:52:02
由于国际粮食的库存量处于3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自2006年年初以来国际市场粮食的价格有了巨大的涨幅。
小麦的价格由300美分/蒲式耳上涨到500美分/蒲式耳,累积涨幅达到67%;
玉米的价格由200美分/蒲式耳上涨到400美分/蒲式耳,累积涨幅达到100%;大豆的价格由550美分/蒲式耳上涨到800美分/蒲式耳,累积涨幅达到45%。
和期货价格走势相一致,2006年年初以来,国际市场玉米、小麦、稻谷现货价格也走出了一轮凌厉的上涨走势。促成2006年至今国际粮食期、现货价格暴涨的因素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全球粮食市场供需关系紧张是根本原因。
◎对乙醇的狂热。这种对生物能源的狂热,使粮食不仅仅做为食品和饲料用途,而且做为工业用途的数量越来越大,由此未来数年世界粮食的库存将保持在较低的水平。
在美国,布什总统号召议会增加对再生能源的政策,将再生能源的产量标准提高到2017年350亿加仑。2006年美国生物能源产量为50亿加仑,如果纤维型能源技术到2017年还没有突破性发展、并且生产350亿加仑生物能源全部要依赖玉米乙醇,这将消耗掉127亿蒲式耳的玉米,而2006年美国玉米的产量仅为105亿蒲式耳。
美国不是唯一鼓励生物能源发展的国家,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印度、巴西、加拿大、欧洲和中国也都积极兴建乙醇生产设施。
从长远的角度来看,粮食的价格将会随着它在能源领域的价值而增加,这说明远期粮食的价格与远期原油价格相比将会更强。
◎热钱大量流入。近年来由于金属和能源等工业品价格大幅上涨,工业品与农产品价格之间拉开了巨大的差距,使对冲基金和指数基金加大了在农产品上的投资。大量投机资金进入加速了粮食价格上涨。
目前对冲基金和指数基金在粮食各个品种上都持有大量的多单:
在小麦上持有192338手多单,占总持仓的37.3%;
在玉米上持有665990手多单,占总持仓的30.6%;
在大豆上持有218029手多单,占总持仓的30.1%。
◎工业基础类商品价格高位运行,粮食价格过于低廉。
2004年以来,国际能源、金属等工业基础类商品价格继续上涨,工业基础类商品价格指数有效脱离历史运行空间,向上拓展幅度令市场惊异。而从2004年全球农产品价格暴跌以来一直到2006年初,国际粮食价格始终维持低位运行。一方面,工业基础类商品暴涨,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另一方面,资金市场对低廉的农产品兴趣浓厚,他们并不认可农场品长期维持低位的现状,而基于总体商品指数进行交易的指数基金也被动大量投资于农产品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