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蓝:马铃薯原产地与进入中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2 23:33:11
邹蓝:马铃薯原产地与进入中国时间:2010-07-26 13:11 作者:邹蓝点击:407次
  中国现有不少农产品物种,是通过中外文化和商业交流得来的。
  高潮时期有两个:丝绸之路引进的西瓜、黄瓜、胡瓜、胡桃、胡荽、胡麻、胡萝卜、石榴等物产,作为双向的交流,中国也向外输出了中原的桃、李、杏、梨、姜等作物。
  其次是哥伦布及地理大发现之后的海域交流。一方面是荷兰循印度洋、马六甲海峡进入太平洋沿岸地区,另一方面则是西班牙和拉丁美洲之间的航道交流,扩展到西太平洋,主要是西班牙的殖民地墨西哥的太平洋港口阿卡普尔科-菲律宾的马尼拉(Acapulco-Manila)航道的开通。新大陆的作物也因此进入了中国。马铃薯是后一次交流的产物。
  马铃薯是南美洲安第斯山区的原产。在秘鲁,马铃薯是最重要的作物,其种植历史已经有数千年。考古证据显示,马铃薯在秘鲁安第斯山区的栽培至少有8000年的历史,最近的研究表明该作物确切的起源中心在秘鲁,即的的喀喀湖的北侧。
  马铃薯起源于安第斯山地区,但是最近公布的DNA证据显示,如今世界各地种植的马铃薯是从智利的品种进化而来的。十八世纪欧洲主要流行安第斯马铃薯,但是从智利引进的种质却在十九世纪成为主导。
  历史记载,西班牙殖民者1537年在安第斯山脉的村庄里“发现”了马铃薯,并在拉丁美洲各国传播,后来将马铃薯带回西班牙并传到欧洲其他国家。约在1565年,马铃薯传到英国和爱尔兰,1621年传入北美洲。
  马铃薯进入中国后,不同地域的中国人给马铃薯起了不同的名字,西北和西南地区口语中习惯称呼马铃薯为“洋芋 ”,长江下游地区的口语则略有变化,称呼为“洋芋头 ”,意思一样。而在华北和东北口语,则称之为“土豆 ” 。
  根据唐凌论文《农作物品种的引进与民族经济的融合》(广西民族研究2002年第4期),“马铃薯也称洋芋、香芋、土豆、山药(蛋、豆)等,原产地也是南美洲。早在16世纪中叶,荷兰人引种的马铃薯已经在台湾种植,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舟山群岛的定海县也有人种植马铃薯。中国大陆种植马铃薯的时间大约是在明末清初。
  从印缅通道引种至滇、川、黔等省的马铃薯因不适应亚热带的气候,薯种很快退化。后辗转传到陇东、陕南、晋北高寒带才得以安家落户,直至引种到菜农众多的城郊,才最终摆脱了每况愈下,自生自灭的命运。这段史实,引自翟干详的《马铃薯引种我国年代的初步探索》,刊载于《中国农史》2001年第20卷第2期。此文认为,马铃薯进入中国是经印缅通道。考虑到明末清代台湾与大陆之间密切的官方和民间交流的便捷和短距离,已经在台湾出现的马铃薯进入中国大陆的可能性,远比经印缅通道大。因为印缅通道进入中原路途极其艰难,而且瘴气蔓延的冬季和夏季的雨季,几乎无法通行。
  鉴于明史记载现在菲律宾的苏禄国王到北京见明永乐大帝而因病在中国病逝,中国大陆当时与菲律宾的各种交流应该相当频繁。西班牙人将马铃薯引入菲律宾,然后陆续传到邻近的我国台湾岛和大陆,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黄启臣撰文写道,番薯、马铃薯、玉米、南瓜的单位面积产量,比中国传统的谷子、高粱、小麦要高出许多倍,番薯“每亩可得数千斤,胜种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并且“不与五谷争地,凡瘠卤沙田勺皆可以长”,还可与其他作物(如小麦等)构成一年两季收获,从而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所以成为当时中国的重要粮食作物。如福建“地瓜一种,济通省民之半”。其他地方也有“红薯半年粮”的谚语流传。番薯、马铃薯的秧蔓又是极好的饲料。玉米以及土豆、红薯的淀粉的耐储存性,使得丰收年份的玉米和淀粉可以储存起来,可以补充歉收年头的粮食。而当时“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摊丁入亩”等新的税收政策,放松了国家对人口束缚(黄启臣:明代广东海上丝绸之路的高度发展http://gb.chinareviewnews.com/crn-webapp/doc/docDetail.jsp?docid=100151090)。
  无论马铃薯通过什么途径进入中国,时间在明末清初。这个在中国任何历史文献中都没有冲突。
  统计数据表明,中国现在是世界最大的马铃薯生产国,2007年的产量为7200万吨。
 来源:共识网作者赐稿
[文章来自共识网:http://new.21ccom.net/articles/lsjd/lsjj/article_201007261412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