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抄袭更严重的是学术丑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3 20:35:56
比抄袭更严重的是学术丑闻 2010年07月26日 08:17新京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为涉嫌剽窃担保,这在西方学术界是闻所未闻的事情。通常读过其书也不敢担保,因为证实与证伪高度不对称,前者难度太大。没看过其书,就来担保,则是悖逆常识。

一直以为当今中国是学术丑闻猖獗的地方,几个月来不断曝光的事件印证着这一判断。但是刘禾等80余位域外学者(现在已达90余人)写给清华校长的公开信,让我见识了远远超过国内涉嫌抄袭事件的、罕见的丑闻。

汪晖事件沸沸扬扬,但始终聚焦在是否剽窃上面,聚焦在剽窃上面的言论有可能成为攻击吗?大家见过攻击一个人靠诬陷其剽窃进行和展开吗?这是容易澄清、很难混淆的领域。在判定剽窃时,难道不需要当事人所在的学术机构组织专家吗?剽窃与否不该由“被告”所在的学术机构来判定吗?为什么要干扰中国大陆学术规范的制度化建设?

80余位域外学者否定剽窃的方式滑稽之极。他们否定剽窃的根据之一是:“这个指控已经在钟彪、舒炜、魏行和其他学者的严谨分析文章中被辩驳。”但是争论还在进行中,这三位也都遭到了批驳。难道他们三位可以代替学术机构的裁判?其根据之二是:“在这封信上签字的也有汪晖教授著作的译者,他们无疑是最熟悉汪晖教授的写作的。每位译者都检查并且复查了汪教授在过去三十年中著作所采用大量参考书目的注释。他们当中没有一人发现有任何剽窃的现象——不管我们多么宽松地定义剽窃这个词。”

几个人通读之后未能证伪,就是无抄袭的铁证?说这话的人完全不像是西方学术背景的人。更为滑稽的是,他人读了汪著,不等于你读过。三个人的读后感,一下子演变成80余人的签名,这是什么逻辑关系?

接下来更是昏话:“2010年春天,他被亚洲研究协会邀请在年会上做基调演讲,成为第一个获此殊荣的来自中国的亚洲研究学者。”倘若学术高下与剽窃与否无涉,说它作甚?

一个人做如上表述已足令闻者惊讶,80余名海外教授联手写出这样蛮横无理的公开信,令人难以置信,不由得我们在两个方向上产生猜想。其一,这80余个签名都是真的吗?其二,比前者严重百倍,我们可能看到了西方几十年来罕见的学术丑闻。

我从国内两位学者处获悉,他们和三位签名者有过沟通。两个签名人的答复相似:自愿签名;没读过汪的书,签名是基于对译者的相信;签名是基于相信发生了政治迫害。另一位签名人也表示自己签名了,但他还说,他和征集人说过:等等汪本人的声明;他惊讶声明没听到,这封给校长的私人信件就上网了,他说如果知道如此他会退出签名的。

样本太小,难以反映总体,但是居然有覆盖两端之嫌。如果组织者侵犯了签名人的权利,他要吃官司的。而如果多数人是自愿签名,好了,这是远远超过某人涉嫌剽窃的学术丑闻,先理论这段公案吧。

为涉嫌剽窃担保,这在西方学术界是闻所未闻的事情。通常读过其书也不敢担保,因为证实与证伪高度不对称,前者难度太大。没看过其书,就来担保,则是悖逆常识。连中文都不懂就来担保,更属匪夷所思。我不相信,这80余位域外学者在西方社会中敢为一个涉嫌剽窃者担保。为什么在西方不敢做的事情,悍然在中国联名80余人一同出手?

是西方学术界风气不正,还是西方学者全无规范意识?都不是,只是因为指点的对象不在西方。在欧美为涉嫌剽窃担保,必将遭到学界和媒体的内外批驳。

我从来以为,声援正义没有疆界。但是一个人的行为断然不可两套标准。我们注意到,签名者中很多人是以批判西方文化霸权、西方中心论、后殖民主义闻名学术界的。遗憾的是,他们的公开信体现的恰恰是他们一贯批判的那种丑陋行径,他们言行的分离恰恰是老殖民者的惯常表现。因为挂到互联网上,主体由西方学者构成、向中国学术界施压的这封联名信,已经广为传播,声名狼藉。如同那位发出异议的签名者所说:“他们需要解救的,已是他们自己的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