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岳:谣言总是在新闻吝啬的地方高发(潇湘晨报 2007-6-20)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5 01:51:21
位置提示:红网首页 >红辣椒频道 > 正文
知道分子:谣言总是在新闻吝啬的地方高发
http://www.rednet.cn  2007-6-20 3:07:18  红网  字体: 【大中小】 [发表评论]
连岳(专栏作家)
前段子在外面吃饭,席间一个小孩忽然问我:“为什么不要姓姚?”我一时回答不出,便询问她疑惑的由来,她指着电视,说“它说的!”我于是也看了看电视,发现它说的是“不要信谣”。
这个小朋友如到幼儿园宣扬:电视上说不可以姓姚。她就是制造、传播谣言;再加上引起一姚姓小朋友不安,回家跟爸爸说要改姓张,就能算后果严重了。不过,这种事情发生,我想警察们也会放她一马的,他们有更重要事情要做,比如及时解救窑奴之类。
所谓的谣言,就是信息在传播中走形。这有接受障碍的因素,比如一位误听误传的文盲小朋友;更多的是因为信息不畅。谣言总是在新闻吝啬的地方高发,这属于传播里的信息报复,所以在谣言里,暴君总是数十倍的残暴。由于在暴君的新闻官发言里,他总是以仁慈的姿态出现,所以谣言就中和了一下他的形象,让受众有个更接近真相的答案。
不过,信奉这种说法的人已相当古典主义了,现代暴君为了报复谣言诋毁他的形象,就会变得愈加残暴,比谣言里还残暴数十倍——信谣传谣的人以为自己完成了“信息报复”,待到见识真相那一天,才发现自己的想象力还不够。残暴与邪恶,属于无限范畴,在暴之后,永远有更暴,在恶之后,还有更恶。
蓝庆华、李润山某种程度上说,都是在新技术时代与“谣言”做斗争的典型,手机短信、举报信这种东西当然不可能与事实百分之百相符——法官都不易做到的事,却是对公民话语的刚性标准,真是荒谬得很,也正是如此,每一个批评者都可以轻易地被扣上“造谣”的帽子。蓝庆华、李润山的现代文字狱才能那么容易搞成,这两个侮辱现代文明的人,到现在仍然在行使权力——这种超现实结局可能是很多“谣言制造者”想象不出来的。
在信息传播无法切断的情形下,靠审核手机短信与网络聊天工具的做法,只是扬汤止沸,很多情人在广庭大众之下都能用自己的密码交流别人看不懂的信息——有些可能还很色情。既然沟通无法阻断,唯一可以使谣言消失的方法就是在第一时间把真相毫无保留地呈现给关心的公众。
据《京华时报》6月16日报道,北京出台了《北京市建设工程施工突发事故应急预案》,“全市范围内连续一周内,发生三起一般事故或一起较大事故时,发布黄色预警;发生两起较大事故时,发布橙色预警;发生一起重大事故时,发布红色预警。各级预警信息将通过报纸、电视台、网络等各类方式发布。”
这些各种颜色的灯在需要时若能客观及时地亮起,并最终取信于公众的话,我觉得此《规定》的另一条就不必写了“在建设工程施工发生紧急事故时,临阵脱逃,或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将被依法追究责任。”大家都知情了,就没有谣言存在的空间。这就好比在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每拿一面金牌,信息瞬间就覆盖所有媒体,这时有人造谣,说“中国男足拿了奥运金牌”,大家就不会信,不会传,也不会引发严重的社会后果。
要减少谣言,捂人的耳朵与嘴巴,甚至利用恐惧心理,都事倍而功半,只有让事情透明地展示给每一个人,才是釜底抽薪的王道。
[稿源:红网-潇湘晨报]
http://hlj.rednet.cn/c/2007/06/20/1234343.htm